二十世纪的灵恩运动,或称为五旬节运动,有人以为起源于一九O一年的伯特利圣经学院,也有人将之归于一九O六年洛杉矶艾苏萨街的使徒信心会。但无可置疑的是,这个运动在短短数年之间,席卷了欧美各地、印度、中国大陆和南美洲。其影响之大,不光有各种灵恩派的公会出现,它还波及罗马天主教、英国圣公会、浸信会等较为保守的传统教会。波及之处,都带来了复兴的气氛。到了一九五四年,连天主教的主教也不得不承认,灵恩运动已与天主教和更正教(即一般所通称的路德马丁改教之后的基督教),三分天下1。若要比较今日基督教中的各派神学,不可不谈一下灵恩运动。
使徒时代的教会情形
主耶稣在复活的那天晚上,来到门徒当中,向他们说了一些话,愿他们平安。又说:“父怎样差遣了我,我也照样差遣你们。”说了这话,就向他们吹了一口气,说:“你们受圣灵。你们赦免谁的罪,谁的罪就赦免了;你们留下谁的罪,谁的罪就留下了”(约二十19~23)。在这之后,祂又开了门徒的心窍,使他们能明白圣经,不论是摩西的律法,先知的书,或是诗篇上所记的,凡是指着耶稣的话,都必须应验。祂还告诉门徒:“人要奉祂的名传悔改赦罪的道,从耶路撒冷起直传到万邦。你们就是这些事的见证。我要将我父所应许的降在你们身上;你们要在城里等候,直到你们领受从上头来的能力”(路二四44~49)。
于是,门徒们约有一百二十名聚在耶路撒冷的一间楼房里,同心合意的恒切祷告。五旬节到了。忽然从天上有响声下来,好像一阵大风吹过,充满了门徒所在的屋子。又有舌头如火焰显现出来,分开落在他们各人头上。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按着灵所赐的口才,说起别国的话来。(按希腊原文,乃是说起不同的语言来,他们不是只说一些没有意义的舌音。)当时有从天下各处回到耶路撒冷过节的犹太人,听见这从天上下来的响声,就都跑过来看是怎么回事,他们听见门徒居然用各人的本地话大声讲说,就非常纳闷,都惊讶希奇说:看哪,这些说话的不都是加利利人么,我们各人怎么听见他们说我们生来所用的本地话呢?他们在讲说神的大作为呢!众人就都惊讶猜疑,彼此说,这是甚么意思呢?还有人讥诮说,他们无非是被新酒灌满了。因着这么一来,众人的注意力都聚在门徒身上。门徒被圣灵充满,彼得就和十一个使徒一同站了起来,高声对众人传耶稣是主的福音。众人听了彼得的话,甚觉扎心,于是悔改受浸。在五旬节那一天,受浸的人约有三千,而且这些受浸的人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和交通,并持续地擘饼和祷告。
接下来,彼得和约翰靠着耶稣基督的名,医治好了一个瘸子,且在圣殿里公开传福音,又有五千多人相信得救。五十多天之前控告并捉拿耶稣的大祭司、文士们也想不出法子来刑罚他们,只能恐吓他们一番,把他们放了。门徒更是被圣灵充满,放胆讲论神的道。相信的人都是一心一意,财物也都拿出来,大家公用。有人想私心欺骗,彼得一责备,圣灵就执行。主又藉着使徒的手,行了许多神迹奇事。连彼得走过时,他的身影照在病人身上,都能叫人得医治。他们被下到监牢里,绑在他们身上的铁链脱落了,监狱的铁门也自动的开了。在一群极其恼怒、咬牙切齿的暴徒喧嚷当中,司提反的面貌发光,像天使一样;他虽被乱石打死,圣经却说他睡了。神的道增长,得救的人数天天加多。虽然外面有逼迫,教会却是兴旺繁增,生机勃勃。
Back
灵恩运动之起源
历世历代以来,每当基督徒读到以上这段在使徒行传里的记载,少有人不羡慕使徒时代的教会情形。多人盼望或能身处当日,或藉多方祷告,祈求复兴,企能重经圣灵的大能。试想,如彼得之胆小怯懦,连一个小使女随便的一句话,都叫他心惊胆裂,发咒起誓他的确不认识耶稣。这不就是许多又想传福音,却又临场时畏缩退后的基督徒吗?五十天之后,这胆小的彼得经历了圣灵的浇灌,却能放胆讲说神的道,并且大有能力。一传福音,信服的人是成百成千计算的。谁不想拥有这种能力呢?谁不想所处的教会是满有圣灵的作为呢?而且人性里大多有追求神奇能力,得人注意而炫耀的心理,主耶稣对人心里的故事是非常清楚的(约二23~25)。
然而圣经的记载并没有就停在这里,新约圣经中的其他书信也告诉我们,这种兴旺的光景没有维持多久。因着人性的堕落和败坏,加上仇敌撒但的诡计和攻击,即使在保罗时代,哥林多的教会已经问题丛生了:有结党分争的,有犯淫乱的,有弟兄相互告状的,有专为追求说方言和医病恩赐的,也有自以为是先知能说豫言的,更有人说没有死人复活的事了。就连使徒保罗待在哥林多有一年半之久,他一离开,以上所列的问题都出来了。
为甚么呢?如果我们细读哥林多前书,就能看得很清楚,哥林多的问题出在他们光是追求一些属灵的恩赐,而忽略了以基督为首位、为中心,就会演变出这么多的问题来。所以保罗在写给他们的书信里,一再地强调基督是信徒惟一中心的重要事实。保罗告诉他们,他们所蒙召而进入的基督,是包罗万有的。基督是信徒的分,是神的能力和智慧;祂成了信徒的公义、圣别和救赎;祂是荣耀的主、是神的深奥、是神建造的惟一根基、是那真逾越节、无酵饼、灵食、灵水和灵磐石;祂是头、也是身体;祂是初熟的果子、第二个人、也是末后的亚当、在复活里成了赐生命的灵,就是可以作为信徒所能接受的分,让他们享受,而成为他们的实际和组成。2
Back
我们人虽然信主得救了,那在亚当里堕落的肉体还是在我们里面,如果我们不清楚甚么是信徒所该追求的,就会很容易重蹈哥林多人的覆辙,追求一些叫人看来兴奋、神奇的东西,而偏离了正轨。虽然每一项属灵的恩赐都是从神来的,但是神之所以赐予人这些恩赐,都是为着造就信徒、建造教会的。越是有能力的恩赐,越叫一般人向往追求。然而这些有能力的恩赐,就像电锯或大卡车,在属灵的“小孩子”手中,却是极其危险;如果这些恩赐到了生命成熟的信徒手中,才能发挥其适当的功能。所以信徒应当追求属灵生命的长大。
如何能叫信徒生命长大呢?圣经告诉我们,要像婴孩一样,切慕喝那纯净的灵奶(彼前二2),这灵奶就是基督的话。主说,祂是因父活着,吃祂的人也要因祂活着(约六57)。我们当用各样的智慧,来让祂的话丰丰富富的存在我们心里(西三16,按原文为基督的话,而非基督的道理)。因着这样享受基督,叫我们从内心深处而起的生机变化,会更新我们,使我们有更多基督神圣的成分(彼后一4,约六56~57,十10)。因著有这圣别的性情,我们的行事为人就自然流露出基督的美德,叫我们里面堕落的性情逐渐被新陈代谢,起了变化。也叫我们能与其他信徒彼此配搭,和谐一致,教会因此得到建造。最终带进神的国度,了结这个世代。而这整个过程,就是圣经所启示之神的经纶,也是神在历世历代所经营的。当哥林多的信徒误用了圣灵的恩赐,忽略了神的经纶,教会不但没有兴旺,反而受到重大的亏损。在个人方面,保罗反称他们是属肉体的,是在基督里的婴孩。
在过去近两千年里,我们可以看见教会因着对抗异端,为着统一教理,制定敬拜礼仪,而逐渐固守陈规,压制了信徒生机的功能,导至死寂。乃有一群清心追求复兴的信徒,迫切祷告祈求,带下圣灵的浇灌,而满有蓬勃的生机。然而圣灵的浇灌,并非为了彰显个人是多么的属灵,或教会是多么有能力,亦或人数大量增多而已。圣灵浇灌的目的是为着传扬福音、建造教会,而成就神的经纶。所以人只要一离开神的经纶,圣灵的同在就失去了,肉体和腐败也随之而至,哥林多的情形乃一演再演。
首先,在第一世纪中期,教会已开始面临了属地暴政的凌虐,和属灵方面的攻击。罗马帝国将基督徒扔进狮子坑,绑在柱子上焚烧,将煮沸了的油倒在他们赤裸娇嫩的肌肤上,将他们摆在烙红的铁条上烤,眼珠被利器剜出,盐和醋倒在他们的伤口上。还有许多千奇百怪的酷刑,都无法叫这些忠心的见证人屈服3。属灵方面的攻击有偷偷混进来的异端和哲学思想,混淆信徒纯真的信仰。严刑的逼迫虽然残酷,却是明显可见,较易防御;属灵的攻击似是而非,较难辨识。尤其是当最后一位使徒约翰过去之后,护教的责任落到了几位知名的教父身上。他们一面以身作则,鼓励加强信徒,要忠心面对殉道;另一面澄清信仰,制定教义、教条和信经,并且规定了许多敬拜的礼仪。这些作法固然保守了信徒不受异端邪说的影响,却压制了信徒在灵的新样里来敬拜。教会逐渐走向组织化、形式化了,这就不能满足一些追求灵性者的需要。于是在第二世纪,乃有孟他努一派的兴起。
Back
孟他努运动
一般神学人士都认为孟他努派(Montanism)乃为灵恩运动之鼻祖。孟他努和他的两位女弟子强调圣灵的工作,呼召信徒注意保惠师的说话,得以豫备基督的即将来临。这三人自称得有圣灵的附身。他们会突然抽搐,状似神游象外,随之口说豫言,并自称他们就是主耶稣所应许的保惠师。他们宣称这是人给圣灵得到的记号。虽然他们也强调禁欲和长期禁食,有名的教父特土良也加入了这项运动,但是代表正统教会的人士却不以为然。尤其他与门徒的自称为保惠师,要信徒注意他们的说话,而轻看了圣经,未免有走火入魔之嫌。再加上此一运动有两位女信徒带头,不但违反了使徒保罗在林前十四章三十四至三十六节的警告,也与当时教会所处的社会习俗不合。所以此一运动于教会的多方压制和打击之下,维持了一个世纪左右就消失了。然而孟他努运动过分强调灵的附身与圣灵说话的权威性,偏离了圣经的基要教训,为日后的各种灵恩运动刻划下了重要的特征。
有两位神学人士对此运动作了中肯的评论。朴莱克(Placher)在他的《基督徒神学历史》一书里曾说过:“在许多方面,孟他努派极欲回复到初期的基督教,但是在最重要的点上,反对他们的批评认为他们过于创新,是有道理的。孟氏宣称他们的启示是直接来自圣灵,而这圣灵的启示是超过耶稣或保罗的权威。如果孟氏的主张盛行了,每一个新的世代都会有人自称是先知,而整个基督教就要被这些人肆行改变了。当时的教会拒绝了他们,而回到基督和使徒的教训,乃是圣灵明确的又一次说了话。”4欧尼卡(Onica)在英文版《肯定与否定》里也说过:“虽然孟他努运动有其可称许之处,但是此一运动却明确地有其对圣灵不平衡与危险之倾向。其未被教会接受,终至消失,也指出了一般信徒对灵恩运动的过分反应,扼杀了信徒的生机,阻挠了基督身体的建造。”5圣灵的恩赐在神的经纶中有其地位和功用,过分强调与过分压抑,都有其缺失。但在教会的历史中,灵恩运动的兴起,既是一种对教会墨守成规的反应,自然会强调圣灵所带来的生机活泼。相对的,就可能贬低圣经的权威,而遭到保守人士的围堵,双方都没能容纳,加以平衡。于是教会近两千年的历史就像钟摆一样,从死沉的仪式里,摆到生机蓬勃的复兴,却无法持守;不经几个世代,声消迹匿,又摆回到保守中的死寂。
Back
灵恩运动的历史
有两本书记载了历史上的教会复兴,一本是由直接参与灵恩运动的英国安立甘教会教士哈颇(Harper)所著的《二十世纪五旬节复兴》,另一本是理士(Riss)写的《二十世纪北美复兴运动概观》一书。他们将使徒时代、孟他努运动、修道主义、十六世纪的改教运动中的一些激烈分子,一直到本世纪初的五旬节运动,都包括了在内。这些复兴的共同点,除了以上所述孟他努运动的偏重圣灵之外,均带有强烈的基督千年国度即将降临的看法。有些过于偏激的,就豫言在某一特定时日和地点,基督会公开降临,但是这些豫言都无法应验。而一般的信徒和当时社会,对这些自称是先知,能说豫言的,都产生了相当的反感。
二十世纪的灵恩运动
本世纪初发生了两件事,展开了二十世纪五旬节运动的序幕。这两件事有其独特之处,颇有当日五旬节圣灵浇灌之情形。后来此运动迅速扩展,因而良莠不齐。以下乃就此二事之发生作一略述。
十九世纪末叶,在威尔斯和北美的教会,有一个普遍的觉醒,为二十世纪初的五旬节复兴铺了路。理士称一九○六年在洛杉矶艾苏萨街的复兴,为当代最大的复兴之一,其重要性可与十六世纪的改教运动相媲美。有一位倡导圣洁运动的牧师,名叫帕汉(Parham),强调基督徒要过一种更高的生活,要有“第二种恩典”和医病的能力,并且教会需要有一个复兴。帕汉所办的伯特利圣经学院里的一位学生,奥斯曼(Ozman)女士诚挚地祷告,以追求圣灵的恩赐,于一九○一年元月一日得到回应。从她的口中流泻出一连串连她自己都不懂的话,在她周围的人以此对照使徒行传的记载,乃认为说方言为圣灵浇灌(或称为灵浸)的重要印记。
帕汉的另一位学生西摩尔(Seymour)于一九○六年来到洛杉矶,而一连串的神奇事迹就发生了。西摩尔是一位被人瞧不起的独眼黑人传教士,却为神所重用,在他身上,二十世纪的五旬节运动揭开了序幕。他在洛杉矶强调灵浸和说方言,却屡遭拒绝。但他不气馁,暂住在一个清洁工的家里,而在另一个人的家中开始了聚会。不久,因为有人经历灵浸,兴奋地高声欢呼,并说方言,邻居就开始抱怨他们的聚会太吵闹了。他们只好被迫迁到一个偏僻一点,坐落在艾苏萨街上的旧仓库里去聚会。在那里的每一次聚会,圣灵都浇灌在与会者身上,包括那些存怀疑之心来察看观望的人。洛杉矶时报以头条新闻报导,各处都有人蜂涌前来,也都得了灵浸,又将此经历带往他处。于是五旬节的火在二十世纪又点燃了,像野火一样,从洛杉矶烧往其他各处。在短短数年之间,遍及数大洲,各处均有类似的经历发生。在一九四○年代,第一次作全球统计时,已有八百万到一千万信徒在这运动之中。其后,在六○年代又有一次灵恩的复兴。根据一九九六年的统计,全球的灵恩派信徒,包括那些散布在传统大宗派里的信徒,约有四亿多人。
Back
灵恩运动的神学
因着受到灵浸,灵恩派信徒大多相信主再来的日子已迫在眉梢,都满了传扬福音的热心,自动自发前往各地去了。在初期,没有经济的后援,也没有甚么正式的差会,这些传教士都是凭着信心出去的。“他们抱着一腔的负担,要将主传到地极。他们没有计算任何的代价,只希望能藉着他们的传扬,加速主的再来。”6除了灵浸和说方言之外,因主的即将再来所兴起的福音负担,是他们中间的另一个特征。The Church of God的康恩(Conn)在一九五六年,灵恩运动的五十年纪念大会上说:“我们强烈相信主的即速再临,所以只注意到我们眼前所该作的,而没有瞻望未来。我们只是一心一意要赶快在主再来之前,把福音尽速的传扬出去。因此,我们祷告,我们禁食,我们恳求人,就是没有时间来写东西。”7所以二十世纪的灵恩运动没有注意到他们的神学。同时也因为他们没有甚么组织,分散在各处的传教士究竟传些甚么,也没有记载。所记载传扬的多是如何有灵浸的发生,和说方言与医病、赶鬼的神迹。
虽然如此,灵恩运动是在现有的基督教内,由一些诚心追求灵浸的信徒,在迫切祷告之下所带进来的。所以他们的基本信念,也与一些众所熟悉的传统教训,没有甚么两样。知名的“五旬节先生”督庇利斯(du
Plessis)认为所有更正教里最佳的东西,在灵恩运动里都可以找得到。他说:“在灵恩运动里有安立甘会的信条和敬畏神的心,有公理会的一般平信徒都可参与的信念,有贵格会的等候圣灵之实行,有弟兄会对神的话语之强调,并有他们独特强烈的福音负担,最后并加上了使徒们在五旬节所领受的能力。”8灵恩运动在二十世纪开始了将近半个世纪,才由大多数的灵恩团体在一九四八年来在一起,制定了他们的信仰宣言:
我们相信:一、 圣经是惟一由神所默示并绝不会错的神的话。二、神一直并永远存在于三个位格里,就是父、子和圣灵。三、基督的神性,由童女怀孕所生,过了一个无罪的生活,成了代替并赎罪的牺牲,带着身体复活、升天,并且还要再来。四、罪人绝对需要得救,就是为灵所重生。五、圣化、第二次的受(灵)浸以得到说方言的恩赐和医病的能力。六、得救者要复活,被豫定得永远的福气;失丧者要沉沦,受永远的咒诅。七、所有的信徒在基督里有属灵的联合为一。9
因为灵恩运动里宗派甚多,若我们比较他们的个别信条,就会发现他们所遵奉的信条虽然有些出入,但是总不离开上面所列之信仰宣言。10他们相信神的话是神圣的启示,三一神论,原罪说,基督所成就的救赎,基督由童女所生且兼有神性,由圣灵所浇灌而有说方言和医病的恩赐,基督要再来,并有赏赐与惩罚。但因这运动之前身与圣洁运动有关,灵恩运动的信仰也大多带有卫斯理的循道会主张,把“第二恩典”当作使徒行传第二章所说的“圣灵浇灌”,而有说方言和医病的能力。信徒必须竭力追求,得以拥有这“第二恩典”。很可惜,虽然他们的信仰宣言与大多数的正统信仰雷同,在实行上,他们的强调灵浸、说方言、和医病的恩赐,却是异常的突出显明,反而没有甚么人去留意他们其他所信的正统信仰了。
Back
灵恩派的独特信条
不但如此,连一些灵恩派的人士也赞同丹波利纳(Damboriena)所指的五旬节派独特之信仰。丹氏认为在基本上,灵恩派独特的信仰有三点:第一,完全圣洁。此圣洁乃与称义和重生有别,是在重生之后,由信徒竭力追求而有的。第二,灵浸。也就是他们所称的“第二次受浸”或“第二恩典”。第三,属灵的恩赐,特别是说方言和医病的能力。
由方格生(Ferguson)所编制的《新神学辞典》(中文版即为杨牧谷的《当代神学辞典》)指出,为了支持他们灵浸的说法,灵恩派说耶稣的门徒像旧约的圣徒一样,在五旬节之前便已重生;不然,耶稣怎会差遣未得救的人去传福音、医治病人、赶鬼和叫死人复活呢(太十1,8)?灵恩派宣称:使徒行传中第八章里的撒玛利亚人,领受了神的话语,和第十九章以弗所的门徒,都是在领受灵浸之前,就已经重生了。撒玛利亚人先从腓利信了福音,并受了浸,然后彼得和约翰受了众使徒的打发,去到撒玛利亚,为他们按手,接受圣灵。在以弗所的门徒(就是信徒)虽然信了,却是连圣灵都没听过,而且是受施浸约翰的浸。于是保罗向他们指明,约翰所施的是悔改的浸。而且约翰曾说过,要他们信那要来的耶稣。他们就先奉主耶稣的名,受了浸,保罗再为他们按手,圣灵就降在他们身上,他们就说方言,也说豫言。因此,灵恩派强调人要先相信主,得了重生,受了浸之后,再需要有一个灵浸。而灵浸的结果是有旁人都能看得见的印证,就像说方言或说豫言。他们相信说方言会加强信徒的信心,而在聚会中说方言,是一种最超然的向神赞美。有了说方言的能力,只是属灵新生命的开始。接着,他们要追求更高深的神奇恩赐,如:医病,赶鬼,说豫言了。11
Back
对灵恩运动的评论
以下乃就灵恩运动里的灵浸、说方言和医病的恩赐,以圣经中神的经纶眼光作一评论。而关于追求圣洁之事,将于日后另文讨论。
灵 浸
首先,圣经中的确是有五旬节时,圣灵(或是那从高处来的能力)浇灌在门徒身上,也有撒玛利亚信徒和以弗所门徒受灵浸的事,更有在百夫长哥尼流家中的人受灵浸的事。但是若单强调这些事,而没有顾到灵浸在神的整个行动中所占的地位,作一全面的了解,很可能像瞎子摸象一样,只摸到了大象的一个部分,就大嚷大叫,认为所摸着之处就是大象了。象鼻或象腿都有其独特功用,但是它们都是为着整个大象身体的生存和行动而有的。让我们来看一下,圣灵在整本圣经中,在信徒身上的工作,和灵浸的地位与功用。
圣灵工作的两大时期
在圣经里,神的工作分成两个大时期,一个是旧约时期,另一个是新约时期。圣灵在旧约时期,是像以利亚的外衣,临到圣徒的身上。所以在旧约圣经中,常常可以见到:神的灵,或耶和华的灵,临到某某人身上。当圣灵降临到人的身上,都是来感动人,或给那人能力去作一件事,这也就是灵恩运动里所强调的灵浸。像参孙被耶和华的灵大大感动,赤手空拳撕裂了一只狮子;后来,他虽然被两条新绳子牢牢捆住,耶和华的灵又大大感动他,他臂上的绳子就像火烧的麻一样,脱落下来。在先知以西结书里,耶和华的灵多次降到先知的身上,要他说话,要他去作事。所以,在旧约时期,圣灵降到人身上,都是赋与那人特别的能力,好为神作事。但是当事情作完了,圣灵也就收了回去,人还是人,可能没有太多内在的改变,更不用说有神的生命和性情了。参孙就是一个顶好的例子。他得着神莫大超然的能力,却与神的性情毫不相干,更不用说顺着神的心意作事了。旧约里还有许多人为神所用,如:摩西、撒母耳、大卫、以西结,他们在性情和生命方面,似乎有一点圣灵的同在,但是我们不能说他们得了圣灵的重生。最多只能说,圣灵与他们同在时,他们也有一些超然的能力,能行神迹,能说豫言。12
圣灵是三一神中的一位,是有祂的位格的。但是在旧约时期,圣灵降在人身上,却不是以祂的位格降临的。如果圣灵是以祂的位格降临,那么祂就是来作主人的,人就要顺从祂了。不是的,圣灵在旧约时降临,是以一个没有位格的能力临到人。所以好像是祂来顺从人,圣灵的降临像一件强而有力的工具,听人使用。13
我们来看摩西的事例。神要用他拯救以色列人,离开法老王的辖制,出埃及,进迦南,但是他没有这一个能力。虽然摩西在法老王的王宫里有很多的学习,但是他所有的不够应付当时的需要。他先要去说服法老王,再带领数百万以色列人过红海,走过可畏的旷野,还要管理他们,供应他们的吃、他们的喝,更要抵抗敌人的攻击,种种的大小事情,不是摩西所能应付的。所以圣灵就赐给他能力,让他行了神迹奇事,好完成神所要作的事。在这里,圣灵不是来作摩西的主,摩西还是有他的主见和看法。圣灵只是来补他能力的不足,让他使用。打一个比方,摩西好像是一辆脚踏车,每一小时只能走二十公里路,圣灵降到他身上,好像在脚踏车上装了一部马达,叫他现在能每小时跑一百公里,甚至五百公里。在旧约时期,圣灵就像这部马达,不是来作车子的主人,控制车;圣灵乃是来作车的动力,增加车的效能。摩西在蒙召的时候,看见了一个荆棘被火烧着,却没有烧毁的异象。荆棘就是摩西,火就是降在他身上的圣灵。荆棘本身没有甚么用途,火来烧在荆棘上,却不把荆棘烧毁。是火发出亮光,发出能力,也是圣灵在作工,显出超然的能力来。14
Back
到了新约时代,还是有圣灵降在人身上作能力的方面。但是圣灵的工作也有更进一步、更深一层的原则了。在主耶稣被钉死和复活之前,约翰福音第七章三十九节说,那时还没有灵。(希腊原文本意为此,而非和合本所繙的“那时还没有赐下圣灵来”,请注意和合本在“赐下圣…来”的边上有点点点,那是原文所无,而为繙译者所加上去的,却害了原意。)因为耶稣尚未得着荣耀。在同一本书的第十二章二十三至二十四节,我们可以看见,耶稣的从死而复活,就是祂得了荣耀;而且在复活里,祂成为赐生命的灵(林前十五45),可以像气一样,进到相信的人里面(约二十22),作人的生命,叫人得着神的性情。在死而复活之后,主就是那灵(林后三17),主自己也就是祂所应许的保惠师,不但与信徒同在,更要住在他们里面(约十四16~17)。而在这个时候,圣灵是以祂的位格来,住到信徒里面。所以保罗题醒信徒,不要叫神的圣灵担忧(弗四30),因为祂现在在信徒里面,是作主的,是有位格的,要人顺从祂。在旧约圣经里面,找不到要人顺从圣灵的话。但在新约里,保罗就有两次在加拉太书题到,要信徒顺着圣灵而行(五16,六8)。现今圣灵住在信徒里面,祂作了信徒的主,就像祂成了骑脚踏车的主人了,车的进退、转弯、停止、或行驶,都是由祂来驾驶和操纵了。
在神的经纶里,基督耶稣的降世为人,死而复活,进到一切相信祂的人里面,基督这独生子,成了神的长子,所有相信接受基督的人,都得了神的生命,被神所生,成了神的众子,作为基督的弟兄,也是祂的身体,作祂今天在地上的彰显。这是圣经的中心思想,也就是神的经纶。有了圣灵的重生,再有圣灵的浇灌,赋与信徒能力,好叫他们可以去执行神的计画,完成神所要作的事。圣灵的浸和所给与的恩赐,都是像那个加在脚踏车上的马达,能让车子跑得更快,更有能力。但是,我们要先注意到圣灵的重生,再来看其次的灵浸。一个人是他的生命重要呢?还是他的强而有力的工具重要呢?当然是生命更重要了。圣灵的重生是旧约时期所没有的。由圣灵重生,有神的生命和性情,这件事应该比任何的神迹奇事,更为神奇,更应叫人惊叹!试想,一个只有短暂会朽坏生命的罪人,在他相信接受基督的一刹那,不但他的一切罪恶都得了赦免,他更在那一瞬间得到了神圣、永远、不朽坏的生命,这岂不是一个不得了的神迹吗?
主耶稣曾经特别题到施浸约翰的地位,他比所有从人的肉身所生的更大。但是,把约翰和藉了重生而接受了主的新约信徒相比,就矮了一截(太十一11)。虽然约翰在母腹里就被圣灵充满,并且,他还为主耶稣铲平了山冈,修直了道路,引进了基督的职事。他的确是比旧约里任何圣徒或先知更为有福,更亲近基督。然而,约翰和耶稣再怎么亲近,他只能在一个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环境里,来接触基督。当他被关到监牢里,他就没法了。可是,新约的信徒就不同了,我们有基督在我们里面居住着。有成了那灵的基督,在我们的里面作主,一同生活行事,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您说,是谁更有福,更大呢?所以,在这里我们看见了主耶稣对于大小的标准,是与和祂关系的亲密来决定的。旧约的圣徒只能遥遥望着基督,约翰可以亲近基督,但还是在祂之外。新约的信徒则与基督亲得不能再亲了,祂可是住在信徒的里面了,永远合一,不再分离。所以,基督在这里题到人与祂的关系之标准,是从神的经纶之原则来决定的。
Back
对于由圣灵重生这件事,我们再来看一些经节。彼得前书一章三节说:“父神…藉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重生了我们。”而且在复活的那天早上,主耶稣对抹大拉的马利亚说,“你往我弟兄那里去,告诉他们说,我要升上去,见我的父,也是你们的父;见我的神,也是你们的神”(约二十17)。这是主耶稣第一次称呼门徒为祂的弟兄,祂的父也就成了门徒的父了,这个关系上的改变,是主从死亡中复活了,成为赐生命的灵,将神的生命与性情分赐给了门徒而有的。这个不光是一种地位上的改变,而是生命上的基本改变。在约翰福音第三章里,主耶稣清清楚楚告诉尼哥底母,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主还特别强调,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灵生的,就是灵。祂的意思是,人怎么从肉身的父母生,得到了一个肉身的生命;同样的,人从灵生时,就从灵得到一个灵的生命,也就是那独一神圣的生命。肉身的父母生了小孩,那是一种生命的分赐,他们把他们生命的一切特质分赐到所生的孩子里面。中国人所生的,一定是黑发黄皮肤褐眼珠,绝对不会生出金头发白皮肤蓝眼睛的孩子。还有,父母肉身上的特征,如:身材、五官,一定会遗传给小孩。这是神在宇宙里所制定的生命之律,藉这个律,父母的生命就繁衍到了孩子身上。同样的,从圣灵重生,也是一种生命的分赐。神的生命藉着主耶稣的复活,重生了我们,祂的生命,祂的性情,和这生命里的一切特征,所有的美德也都繁衍到了我们里面。神的经纶就是讲到神要把祂的神圣生命与性情,藉着重生,繁衍分赐给所有信入主耶稣的人。
主耶稣说,祂来了,是要叫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约十10)。在希腊原文,这里主所说的生命,是奏厄(ζωη,zoe),在新约里是指永远、神圣的生命,有别于人的魂生命(希腊原文为朴宿克(Ψυχη,
psuche),也异于人的肉身生命(希腊原文为白阿司βιοs,bios)。我们人从父母生的时候,得到一个肉身生命,也得到一个魂生命,但是没有奏厄生命。就在我们相信主的时候,我们得到了神的生命,神的奏厄,叫我们有分于祂的神圣生命与性情。这是我们所经历的。但是在神的方面,两千年前,在基督复活的时候,所有的信徒都已经重生了。15
Back
经历圣灵两方面的工作
虽然在神的经纶中,内在的生命比外在的能力更重要,圣经中的教训告诉我们,光有生命是不够的,生命必须长大、成熟,并与神同工,这就需要能力和权柄,得以执行主的使命。为了说明起见,神学上将这两方面的圣灵经历, 分别称为素质方面生命的灵,和经纶方面能力的灵。素质是指圣灵的内住,作人内在的组成;经纶则是指得到能力,为神的经纶作工说的。所以,一个正常的基督徒,必须拥有对圣灵这两方面的经历,有圣灵在里面作素质,也有圣灵在外面执行神的经纶。
关于圣灵在这两方面的客观事实,神早已为我们成就了。那在我们里面作生命素质的灵,在主复活的晚上已经赐给了我们。那在我们外面作能力执行经纶的灵,也已经在五旬节那天降了下来。圣灵的降临,和主耶稣的钉十字架一样,都是早已完成的事实,只需要我们凭信心领受,就可以经历的。主耶稣如何不需要再被钉十字架,我们在信心里,就能与祂同钉;同样,圣灵也如何不需要再像五旬节的大风降临,就能给我们在信心里接受。就像保罗一样,圣经里没有题过他特意祷告祈求,想要得到灵浸,自自然然的,用信心简单地接受就有了。在这两方面要有平衡,不可只偏重一面,而忽视了另一面。
历史上有许多基督徒只注重内在生命的属灵,而轻忽了得能力为神作工,不久,在他们身上,神的工作就停止了。而另一班强调灵浸的信徒,只追求恩赐,以说方言和行神迹为主,不顾到属灵生命的需要,结果就像哥林多的信徒一样,是属肉体的,像小孩一样,长不大,强而有力的恩赐在他们身上,反而更危险。主耶稣曾警告过信徒:“当那日必有许多人对我说,主阿,主阿,我们不是奉你的名传道,奉你的名赶鬼,奉你的名行许多异能么?我就明明的告诉他们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罢”(太七22~23)。愿我们都有耳听见主的警告,也愿我们对圣灵工作的两方面有平衡的发展。
Back
灵浸与神的工作
所以灵浸在圣经中是有其地位的,是给已得圣灵作生命的信徒,作他们的能力,来完成神所分派的工作,执行神的经纶的。甚么是神的工作?神的工作不是炫耀给人看的,也不是吸引群众来相信某某人是多有能力的。神的工作是传福音,叫人相信耶稣,得重生;神的工作是供应神的话语,按时分粮给信徒,叫他们长大;神的工作是建造教会,就是基督的身体,使每一信徒都能发挥生机的功能。作神的工需要有能力,也需要劳苦,像保罗尽心竭力,用诸般的智慧劝戒各人,教导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里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西一28~29)。
新约圣经里有二十七卷书,保罗的十三封书信几乎占了一半(希伯来书的作者是否为保罗,亦有相当的争论,在此我们姑且不谈)。但是保罗说,在教会中宁可用悟性说五句教导人的话,强如说万句方言(林前十四19)。我们也找不到他在书信中题到他自己有甚么不得了的神奇能力。就连他的三层天的经历,也是过了十四年之后,在一个迫不得已的情况之下才题起的,否则没有人会晓得。他写信给信徒,谆谆告诫,要他们顺从圣灵生活行事,要他们认识基督,好让基督成形在他们里面;要他们持守基督、联于基督,建造基督的身体。他在书信里尽心竭力供应基督,作信徒的享受,使他们的心温暖、得安慰,好叫他们认识神的奥秘,就是基督(西二2)。在使徒行传里有三次记载保罗得救时的情形(第九、二十二和二十六章),都没有题到他有得灵浸之后说方言的情形。但是他传起福音来,是非常强而有力的,并不比那些专行神迹的差。
Back
五旬节时灵浸的需要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为甚么在行传里,有五旬节的灵浸,也有哥尼流家的灵浸。在耶稣被捉拿之后,因为整个耶路撒冷城的人都弃绝耶稣,他们在彼拉多面前,齐声大叫:钉祂十字架!除去祂!门徒四散逃跑,到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连一个小使女的问题,都叫彼得心惊胆寒。约翰福音记载着,在复活的那天晚上,门徒虽然聚在一起,却惧怕犹太人,把门都关了。所以主耶稣来到他们中间时,先对他们说,愿你们平安。就是要他们惊恐的心能平静下来。后来,主虽然把圣灵吹到他们里面,作他们的内住生命,使他们也能来在一起同心合意的祷告了十天。这在主复活之前,是根本不可能的事。门徒在清醒的时候,总是争论谁大谁小。要祷告,肉体就不支睡着了。现在却有生命的灵在他们里面,他们居然可以同心合意的祷告了十天,这也是一件神迹,可惜,没有甚么人注意。
在整座耶路撒冷城里,除了这一百二十位门徒,其余都是不信的人,而且这些人在四十多天之前,还叫嚷着钉耶稣十字架的。五旬节到了,有许多散在天下各国的犹太人都回到耶路撒冷过节。若不是那从天上下来的响声,先吸引了群众的注意力,再听到这些加利利人,居然说起各处的方言来,恐怕没有人会转身去听彼得的。而彼得对众人所说的话是当时通行的亚兰文(即马可十五章三十四节,主耶稣在十字架上所喊的语言),绝不是众人不懂的方言,或所谓“天使的语言”。门徒因受了灵浸,都被圣灵充满16,刚强壮胆起来,十二个使徒才敢在众人面前高高站起,而彼得也才放胆传讲基督,也才有三千人受浸,产生了教会。所以,五旬节的灵浸有两个方面的功用。对于信徒,是刚强他们,放胆传讲福音;对于不信的人,则是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有神迹奇事,证明门徒所传的福音,不是一件普通的小事,而是有圣灵在背后作支柱的。因著有灵浸,神的经纶就得以行了开来。如果没有灵浸发生,门徒能否这么大胆的传,是否有这么多人相信,教会能否顺利产生,我们都不敢确定。但是感谢主,祂用圣灵的大能,印证加强了门徒的传讲,在这宇宙中产生了一个崭新的实体,就是基督的身体-神的教会。
Back
外邦人受灵浸的需要
在哥尼流家中,我们看见灵浸的另一个原则。在五旬节和其后一段时间里,所相信的人都是犹太人。他们虽然相信了基督,旧约的律法和规条对他们都还影响至深。按照旧约里的规定,犹太人是不可以和外邦人往来的,不可以去他们的家中,更遑论对他们传福音了。所以,圣灵就先让彼得有三次看见大布里有百兽的异象,还要他去宰了吃。彼得自己也跟主辩论说,主阿,不可以。这些凡俗和不洁物,他从来都没有吃过。接着,就有人来请他去哥尼流家,彼得还不太相信,就带了几个犹太弟兄和他同去。正当彼得在讲说的时候,圣灵降了下来,叫哥尼流家中的人都说方言。为了要让犹太信徒知道,这些外邦信徒也得到了同样的灵浸。最好的明显印记就是说方言,因为那是门徒在五旬节,受圣灵浇灌时所经历的。
犹太人对外邦人的成见很深,所以,彼得一回到耶路撒冷,就有不少坚持旧约割礼的犹太门徒(按:割礼乃将犹太人与外邦人分了开来),指摘彼得,说他怎么可以进外邦人的家,还跟他们吃饭。由此可见,犹太人和外邦人中间有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若不是圣灵降了下来,还给了他们说方言的明证,连彼得都不会相信外邦人居然也可以同得救恩;而且彼得还有几位同去的弟兄,可为他作见证,他们也看见了这件神作工在外邦人身上的奇迹。所以,为了要把外邦人带进神的经纶,为了要拆毁那座隔断的墙,圣灵再次的浇灌在哥尼流家,把外邦人也带进了神的国度。因为神的经纶不只是包括犹太人,也包括了所有相信的外邦人,包括我们中国人在内。
Back
至于撒玛利亚人的先得了救,再由使徒按手领受圣灵一事,也与哥尼流家中之事类同。撒玛利亚人是犹太人和外邦人的混血(王下十七24),他们向来是被犹太人所瞧不起。在马太福音第十章,主耶稣差遣门徒去传福音时,吩咐他们不要走外邦人的路,不要进撒玛利亚人的城,叫他们要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因为主作事是有原则的,祂先把福音带给神的选民犹太人,再传给混血的撒玛利亚人,最后才是外邦人17。在行传里,神的经纶行动的顺序也是如此,犹太人在第二章时得救,撒玛利亚人在第八章,哥尼流所代表的外邦人则在第十章才发生。所以,撒玛利亚人得救,也有门徒在五旬节的经历,也都有受了灵浸的明显印证,证明他们也得了同一个救恩。另外,使徒去为他们按手,也将他们这混血的半犹太人,与基督的身体联合了,叫他们与犹太信徒彼此有交通。
所以,灵浸及其所带来的神迹奇事,都是为着执行神的经纶而发生的。在五旬节,在撒玛利亚,在哥尼流家中,都有一些相当大的障碍,阻挠神经纶的实行,才有圣灵的降下,亲自推展祂的工作。在历史上,二十世纪之初,神的经纶也碰到了一些障碍,为了要排除这些障碍,在信徒诚心迫切祷告之下,圣灵倾倒了下来,也带有一些特别的印证,为教会带来复兴,这是诚然可喜之事。但是光追求灵浸及其恩赐,而忽略了神的经纶,只求个人特别属灵,或让某些人可以哗众邀宠,建立某种工作,这是滥用圣灵的恩赐,可能带来相反的效果。假以时日,他们的真面目都会被暴露出来,而他们的工作也要在那日被火试验(林前三13~ 17)。
Back
灵浸的功用和地位
最后,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十二章十三节,很清楚的讲到在灵里受浸的事。我们来看他是怎么说的。同时也看一下这句话的上下文,就能更清楚灵浸的功用,及其在神的经纶里的地位了。保罗是这么说的:“我们不拘是犹太人,是希利尼人,是为奴的,是自主的,都从一位圣灵受浸,成了一个身体;饮于一位圣灵。”保罗在这里说,所有的信徒,不论是犹太人或外邦人(希利尼是`Ελληνεs
, Hellenists,指希腊人,代表外邦人),就是说在这里没有种族和国籍之分,也不论是为奴的,是自主的,就是说没有社会阶级之别,都在这一个灵里,浸成了一个身体,一个生机的实体,那就是基督的身体。所以灵浸的结果是要将所有的信徒,不论我们的种族、国籍、和社会地位如何,都浸入基督的身体里,一切原来的区别都消失了。而且,在灵里受浸之后,就要来饮于这灵。基督的身体浸在灵里,又来饮于灵,其结果是里里外外都是灵了。
保罗在这里没有说浸于一位灵之后,是为了要说方言、行神迹。他很清楚明白地告诉他们:要饮、要喝这位灵。我们喝了这灵,就被灵所充满,也就在灵里生活行事了。若是所有的信徒都有这样的看见和实行,不被其他的事物打岔,基督的身体就要被建造完成了,而神的经纶也就要成就了。其次,在这句话的前后文,也都讲到所有的恩赐都是由灵所赐,显在人身上,叫人得益处,而配搭在一个身体里,彼此相顾。他在二十七节明白的说,你们就是基督的身子,并且各自作肢体。所以,从这一处圣经的明言,和其上下文的意思,都可以叫人明白,我们在灵里受浸,成了基督的身体,为了要来饮于灵;而且,灵所赐的恩赐,都是为着要建造基督的身体。灵浸绝不是为着其他任何与神的经纶相违背的事。
Back
说方言
这个在灵浸之后而有的明显印证,在历史上引起了许多争论。连《大英百科全书》都有题到18。杨牧谷的《当代神学辞典》里也有一个相当清楚的说明:题到说方言这事在圣经里的记载,历史的事实和现代的问题。说方言这事,古今中外,在许多外邦的异教里,都有发生过。可见说方言不见得是受圣灵浇灌才有的,受异教里的鬼灵附身,也可说方言。像在台湾乡下的乩童,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尤其有些灵恩派的信徒极力鼓励人说方言,而不顾手段,勉强人进入一种情绪兴奋、神志昏迷的情况,口中像念经一样,反覆地说同一句话,越念越快,直到舌头打转,胡乱发声了,他们就高兴了。对他们而言,这就算说方言了。有没有圣灵的降临,也不去管。在美国,还有灵恩派的领袖韩特(Hunter)开讲习班,教导人说方言。他没有教人专心祷告以等候圣灵,却教人要鼓动感情,先随便讲,就好像抽水机的抽水原理,要先放一点水进去,才抽得出来。说方言也是如此,先随便讲,越讲越快,情绪也就高昂,自然就有方言从口里流泻出来19。这样作法违背了圣灵作事的原则,悲惨者落入邪灵的控制下,较幸运的也没有经历圣灵的降临,只有人为的随口乱嚷而已,自欺欺人。我们承认说方言这项恩赐,在圣经里也有多次题到。让我们先来看说方言这件事在圣经里所占的地位及其发生时的背景。
在五旬节时
就以行传第二章五旬节时的场合来看,当时耶路撒冷聚集了成千上万的犹太人,他们因着在几个世纪之前亡国了,被驱散在天下四方。他们在不同的地方居住了几个世纪之后,都会说当地的方言了。(这里我们所说的方言,就是一般人所说的家乡话,是有意义的方言。)在五旬节时,许多散居各处的犹太人回到耶路撒冷过节。突然他们听见天上有一阵大响声,然后看见一群人开始说起话来,这些人可以看得出是来自加利利,却说着许多不同地方的家乡话。聚集的群众可以辨别出来,他们所说的至少有十五种不同的方言,而且听得出他们在讲说神的大作为。这么一来,众人就都被吸引了。于是给了彼得一个大好机会,可以传讲主耶稣。彼得这时就不说方言了,而是用众人都能听得懂的语言讲说基督。众人听了彼得所说的,都觉得扎心,就愿意悔改受浸。在这里我们看见,使徒们开始是说方言,所讲的方言是各处的家乡话,讲述的内容是神的大作为。但是,在众人注意力转到门徒身上之后,就不说方言了,要不然,彼得所传讲的,没有几个人听得懂,也就没有几个人相信得救了。所以,我们看见,在五旬节圣灵的浇灌和门徒说方言,最主要的是吸引众人的注意力。然后,当彼得用众人听得懂的话传讲耶稣,圣灵就在人的心里作工,两下一配合,水到渠成,就有多人得救,而教会就产生了。
Back
对外邦人
因着五旬节的圣灵工作,犹太信徒被带进了教会。但是基督的身体,还包括半犹太的撒玛利亚人和外邦人,所以圣灵就继续作工,把撒玛利亚人和外邦人也带进教会。因为犹太人还带着深深的旧约思想,要证明救恩也是撒玛利亚人和外邦人的,受灵浸是最好的证明。而且受灵浸的最好印证,就是五旬节时使徒们所经历的说方言。于是在撒玛利亚人和哥尼流家,当圣灵降下时,这些刚被引进基督身体的新肢体也说了方言,也有同样的印证,证明神的救恩不再只限于犹太人了,基督的救恩是普及众人的。因此保罗说:“我们不拘是犹太人,是希利尼人,是为奴的,是自主的,都从一位圣灵受浸,成了一个身体。”所以,说方言的第一个功用是对不信的人,有一个超然神奇的事情来吸引他们。第二个功用是印证,他们所受的圣灵是同一位。
以下,我们把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十二到十四章论到恩赐时,就其前后文的意思来看恩赐的功用和多种不同恩赐的相关重要性。
哥林多前书十二章的恩赐
保罗在林前十二和十四章,也就是讲到说方言最多的两章,题到说方言的地位。在十二章四至十节,讲到各种恩赐时,保罗先题到圣灵、主和神。他说:“恩赐原有分别(或不同、相异),圣灵却是一位。职事(或事奉)也有分别,主却是一位。功用(或行动、运作)也有分别,神却是一位,在众人里面运行一切的事。”恩赐是藉着灵,职事或事奉是为着主,而功用或行动是出于神。在这里三一神与恩赐、职事和行动这三件事有关。凭着灵而有的恩赐是要为主执行职事或事奉,而为着主的职事是要完成神的行动和工作。这就是三一神运行在信徒里面,为着完成祂永远的目的,以建立教会,就是基督的身体,好作为神的彰显。保罗接着说:“圣灵显在各人身上(原文应繙成:那灵的表显赐给各人),是叫人得益处”(7)。各种不同的恩赐都是那灵的表显,叫灵显现在领受了恩赐的信徒身上。灵是看不见的,较为抽象;但是灵藉着恩赐显了出来,就是叫人明显可见的了。灵为甚么要藉着恩赐表显出来呢?就是为着叫人得益处。这里的人,可以包括不信的和已信的。所得的益处,就是得着基督。不信的人,信了;已信了的,得着更多的生命。教会也就得以扩增长大。从保罗所列的恩赐来看,不同的恩赐显现出来,就是叫人能被圣灵与福音所吸引,接受主耶稣,清楚明白神圣真理,而共同建造基督的身体。20
Back
保罗所题的恩赐如下:第一是智慧的言语。这里的智慧是论到基督-神深奥的事,神豫定基督来作信徒的分。第二是知识的言语。把关乎神和主的知识传授给人。第三是信心。第四是医病的恩赐。第五是行异能(或神迹)的恩赐。第六是作先知,为神说话,把神说出来,所说的也包括豫言。第七是能辨别诸灵。辨别在许多不同的灵里,有那些是邪灵,不是出于神的(参考提前四1,约壹四1~3)。这需要生命的成熟才能办得到。第八才是说方言。第九是繙方言。在这所列的九项恩赐当中,保罗把说方言和繙方言列在最后,因为它们不像其他前面几项对教会的建造那么有益处。
保罗接下去就讲到:身子只有一个,却有许多肢体。而且肢体虽多,仍是一个身子;基督也是这样。我们不拘是犹太人,是希利尼人,是为奴的,是自主的,都在一位灵里受浸,成了一个身体,并且得以饮于一位灵。他特别举例说明基督身体上的肢体,都是不可少的,每一个肢体都是重要的。在十四至二十二节,保罗题到身体有十次之多,但是却没有题到灵。在这一段话里,我们可以看见保罗的用心,他是一位神的先知,在为神说话,把神的心意说了出来。神的心意就是要顾到基督身体上的肢体,就连软弱、不俊美的,都是与强壮、俊美的同样重要。然后保罗再重申一次,你们就是基督的身子,并且各自作肢体。
接着保罗在二十八节又把恩赐列了一次。这一次他是这么列的:第一是使徒。第二是先知。第三是教师。第四是行异能的。第五是能医病的。第六是帮助人的。第七是治理的。第八才是说方言。这里有八项,而说方言又是列在最后。我们比较一下保罗两次所列的关于在教会中的恩赐,就发现有些恩赐是神奇的。就如:说豫言、医病、行异能、说方言和繙方言。这几项恩赐是圣灵的大能所赋予的,但是保罗把这些都摆在后面。他把智慧的言语(如:使徒论到基督的话)、知识的言语(如:教师的话)、以及先知在豫言中为神说话并说出神的言语、辨别诸灵、帮助人和治理事,这些不是神奇的恩赐,却摆在前面。保罗注重这些恩赐,因为这些都是由于信徒在圣灵所重生的神圣生命里长大,所发展出来的。
Back
另外,保罗在罗马书十二章六至八节也列举了一些恩赐,在对罗马信徒的书信里,保罗题了:第一是说豫言。第二是作执事或事奉、服事人。第三是教导,也就是把关乎神和主的知识传授给人。第四是劝勉人,像保罗在罗马书十二章,劝信徒将他们的身体献上,当作活祭。第五是施舍,就是供应贫困缺乏的。第六是治理教会的,包括许许多多实际的事,像司提反的服事饭食,像照顾寡妇等等。第七项是怜悯人的,体恤人,顾惜有难处的。除了这七项之外,保罗就没有题了,在已题的项目中连一个神奇的恩赐都没有。保罗所题的每一个恩赐都和生命长大、照顾信徒、建造教会有关。如果说方言、医病等神奇的恩赐是重要的,为甚么保罗在罗马书里不题呢?(另外,在以弗所书四章十一节,保罗题了建造教会的恩赐,也没有题到这些神奇的恩赐。)
为甚么那些神奇的恩赐只对哥林多的信徒讲呢?灵恩派强调属灵神奇的恩赐,他们教会的光景是否也与哥林多教会相似呢?有犯淫乱的,有乱用恩赐的,有拜偶像的。虽然他们是得救的,却是满了混乱分争。这岂不是保罗要高抬那些因生命长大而有的恩赐,贬低那些神奇的恩赐之原因?保罗本人也是满有恩赐,在他三次所列关乎恩赐的项目里,我们可以说保罗每项都具备。那为甚么保罗在他所写的其他书信里面,都没题要信徒追求神奇的恩赐?为甚么保罗不在林前十四章明言鼓励众人都说方言呢?他承认他说方言比其他人多,但是那都是当他独自在神面前,与神有亲密的交通,颠狂时才说的;当他去到教会的聚会时,就宁可用人听懂的话教导人,而不用方言了,在人的面前,他是谨守的(林后五13,林前十四19)。保罗的所作所为,都是以神的经纶为中心、为目标:在神面前,享受并认识基督的丰富;然后,到了信徒面前,像忠信的管家,把他所认识的基督,分赐给信徒。同样,保罗也有医病的能力,甚至还有将死人复活的记载(徒二十9~12),为甚么在提摩太有胃病、以巴弗提病得要死了,保罗不使用一下他医病的恩赐呢?保罗很清楚,只有在神圣的生命里长大,建造教会,才符合神的心意,也才能叫神的经纶得以完成。
Back
哥林多前书十三章里的绝佳之路 - 爱
在说完了所有由灵来的恩赐之后,保罗恳求哥林多的信徒,要切切的寻求那更大的恩赐。然而,他把运用恩赐绝佳的路先指示给他们。这更大的恩赐,保罗到了十四章第一节告诉他们,就是要作先知说话。但是无论是甚么恩赐,若没有以这绝佳的路来进行,还都是枉然的。甚么是这绝佳的路呢?就是爱。爱是一条路呢,还是一种恩赐?根据罗马书十二章,保罗在那里所列的恩赐,“爱人不可虚假…爱弟兄,要彼此亲热”(9~10)。爱是与其他恩赐一同列在一起,所以爱也是一种恩赐。同时,哥林多前书十三章第八节说,“爱是永不止息;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在这里,保罗把爱和作先知讲道、说方言、知识这些恩赐并列,所以爱既是绝佳的路,也是一项恩赐。21
爱是神圣生命的一种表现,只要人一相信了主耶稣,得到了神圣的生命,就自然有了爱。我们不单是相信接受了主耶稣,我们更需要进一步的来爱祂、享受祂。相信主只是接受了主,而爱主才能叫我们享受这位我们所接受的主。爱主的人,必定会遵守主的话;爱主的人,也必蒙主所爱;爱主的人,也蒙父神所爱;爱主的人,必定爱神所生的信徒;爱主的人,必定会餧养、会牧养主的羊;爱主的人,必定爱基督的身体,会保养、顾惜基督的身体,因为这是神用祂的血所重价买来的教会。“爱”的确是那绝佳的路,也是一项顶好的恩赐,来完成神的经纶。
因着哥林多信徒只顾自己喜好,滥用恩赐,完全不顾其他肢体,所以保罗在这里给爱下定义时,有一些很特别的讲法,他用一些话来形容爱是怎么回事。这些形容的话,正好与喜欢说方言,追求神奇恩赐的哥林多信徒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他先说,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这不是在说哥林多信徒只顾说方言,而没有爱?
Back
保罗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在神圣生命上成长,是需要时间的;有了爱,就会生出忍耐来。喜好说方言的,没有耐性慢慢长,等不及,也就没有忍耐了,同时也没有恩慈。保罗说,爱是不嫉妒、不自夸、不张狂。追求神奇属灵恩赐的,大多像小孩子一样,嫉妒别人的恩赐,也心存表现和炫耀,他们的字典里都是“嫉妒”、“自夸”和“张狂”。保罗又说爱是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哥林多信徒为了追求灵恩,甚么事都作得出来,没有真的圣灵降临,假冒人为的,也要装出来,岂有羞耻之心?他们只为自己,只求自己的益处。保罗对爱所下的定义,岂不正中他们的要害?爱是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虚假、竞争,就是不义,就不是真理。爱是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哥林多信徒在教会聚会时,滥用恩赐,争先恐后,惟恐别人不知道自己有多属灵,那有包容?那有相信?那有盼望?那有忍耐?
保罗说,所有的恩赐有一天都要止息,爱却不止息。他说我作孩子的时候,话语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这岂不是在说哥林多信徒像孩子一样?抱住说方言的玩具,不肯长大?
Back
哥林多前书十四章的恩赐
到了十四章,保罗告诉我们,光有爱还不够,我们还要切慕属灵的恩赐,因为要建造教会,需要用恩赐来建造。那么在这么多项恩赐里面,那一项是最值得信徒追求的呢?保罗告诉我们,要羡慕能作先知说豫言。在这里让我们来看一下,希腊原文的“先知”和“说豫言”这两个字。希腊文的“先知”是προΦητηs,
prophetes,英文将它借用过来,就成了prophet;“说豫言”是动词,其希腊文是προΦητευω, propheteuo,英文也把它借用了,成为 prophesy。所以“先知”和“说豫言”这两个字是出自同一个字根,由两个字προ 和Φημι
组成的。προ这个字有“在前、向前”之意,Φημι这个字是“说”,所以两个字合起来,就有“说出那在前面或未来的事”,就是一般所用的“说豫言”了。而因为这个人能豫先说出在前面或未来的事,就称呼他为“先知”了。但是把这个字转成名词προΦητηs
时,就有“作为另一人的发言人”之意,也当作“被圣灵感动差遣的人,作为神的发言人”来使用。所以,先知实际上就是神的发言人,为神说话的人。而根据文斯的解经字典(Vine's Expository Dictionary),这个字还有forth (出来)的意思;这个字主要的意义是说出神圣的定旨。在圣经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神藉著『先知”替祂说话。就像以赛亚书有六十六章,但是在这六十六章里,讲到豫言的,不到一半。而且这些豫言,都是神把祂的旨意启示给以赛亚,要他为神向以色列人说,向攻打以色列的外邦人说的。所以,以赛亚固然可以称为先知,但称呼他为“神的代言者”或“申言者”更为妥当。所以在哥林多前书第十二章里,保罗列举恩赐时,两次题到“先知”,这项恩赐若繙成“为神说话”或“申言者”就妥当了,让人容易明白这个恩赐是“被神感动,为神说话,也把神说了出来”。因为神被启示,被说明了。当然,申言者有时也会说到未来的事,就是说豫言了。
在哥林多前书第十四章一开头,保罗鼓励信徒切慕属灵的恩赐,更要羡慕作“先知说豫言(或讲道)”,这句话应该繙成“申言者为神说话”。教会要被建造,就需要有神的话语,将基督供应给信徒,这是教会聚会中最主要的事。而要能为神说话,就需要被神圣的生命所充满,当我们里面满了神,满了基督,我们就自然而然地为神说话,也把神说出来了。试想,在聚会中,若没有人说话,神就得不到彰显。有人说了话,但是没有说出基督来,只是闲聊,那还是没有神。直到有人为神说了话,也把神说了出来,那个聚会就有神的同在,信徒都得了供应,而教会也得了建造(4),这就是说神的经纶又往前迈了一步。所以保罗要哥林多信徒都来羡慕追求这个为神说话的恩赐,好叫众人都能造就教会。(国语和合本圣经将此繙为作先知说豫言,是相当害意的。)那些在聚会中说方言的,只顾到自己,造就了自己,其他信徒却没有得到造就(4~5)。那要造就自己的,大可学保罗,私下在神的面前,怎么说方言都好。但是在私下不说,来在人面前大说特说,那岂不是存心想炫耀?保罗说他愿意哥林多人都说方言,都在神的面前,被灵充满,但是他更愿意他们作“申言者”或“神的代言人”为神说话,把神和基督说出来,供应给其他的信徒(5)。他到哥林多人那里去,若只说方言,不用启示(就是将基督启示出来)、或知识(关于神和主)、或豫言(为神说话、说出神来、也有将来的事)、或教训(教导神的真理),给他们讲解,信徒听不懂,那他所说的有甚么益处呢(6)?
Back
保罗接下来,用乐器作比喻。如果乐器发出来的声音没有分别,怎能知道所弹所吹的是甚么?哥林多信徒说方言荒谬到了一个程度,就像吹无定的号声,没人听得懂,那些声音对别人是没有分别,没有意义的。保罗告诉哥林多信徒,舌头若不说容易明白的话,怎能知道所说的是甚么呢?这就是向空气说话了(8~11)。保罗一再劝勉哥林多人,既是切慕属灵的恩赐(按原文本没有恩赐二字),就当求多得造就教会的恩赐(12)。
他说要用灵祷告,也要用悟性或心思祷告;要用灵歌唱,也要用悟性歌唱。不论是祷告,是歌唱,都要用灵和悟性来作。保罗非常平衡,向神祷告歌唱,既要用灵,也要用悟性。神是灵,敬拜祂的,必须在灵里敬拜。但是哥林多人只顾属灵,不用悟性,就失去了一同敬拜神的目的。另一面,光用悟性而不用灵,则根本不是敬拜神了。在教会聚会中,为了要叫全体与会者得益处,我们应当用灵,也当用悟性,以人能明白的话来祷告和歌唱。不然,光用灵祝谢,那在座不通方言的人,不明白所说的,怎么能在感谢的时候说阿们呢?感谢的固然是好,无奈不能造就别人(14~17)。保罗承认他说方言比哥林多人说得多,但是在教会中,他宁可用悟性,就是用心思来繙译,用自己和别人都听得懂的话,来表达灵的感动。虽然只有五句话教导人,却胜过万句没有人听得懂的方言(18~19)。保罗恳求哥林多信徒,在心志(原文为领悟)上,不要作小孩子;然而在恶事上要作婴孩,在心志上总要作大人。哥林多信徒热中于说方言,所以在心志上、在领悟上,还是小孩。他们不像生命较成熟的信徒能够适当的使用心思,让心思来解说灵的感觉。
二十一至二十二节,保罗引用旧约以赛亚书二十八章耶和华所说的话:“主要藉异邦人的嘴唇,和外邦人的舌头,对这百姓说话…他们却不肯听”(11~12)。这样看来,方言不是为信的人作证据,乃是为不信的人。但是在教会聚会中,作申言者说话,不是为不信的人,乃是为信的人。在旧约时,当以色列人背叛离弃神的时候,神就激动外邦人,用外邦人的方言来说话。这在神是不得已的事,对于以色列人是一种惩罚。保罗在这里引用,表示哥林多人着迷于这些神奇的恩赐,已经离弃了神,因为说方言是为不信的人的。在教会聚会时,那是信徒聚在一起,都是相信的人了,还用方言,在保罗的眼中,那是说聚会的人已经到了一个不信的地步了。
Back
然后,保罗说,所以全教会聚在一处的时候,若都说方言,有不通方言的,或是不信的人进来,岂不说你们颠狂了么?因此,鼓励与会的人都在聚会中说方言是不正确的。但是若都作申言者为神说话,供应基督,或有不信的,或有不通方言的人进来,听到信徒所说的,心里的隐情就会被显露出来,就被众人劝醒,被众人审明,而俯伏在地,承认神真是在你们中间了。这些不信的,或是不懂方言的,听到信徒都在为神说话,所说的他能懂,就像在五旬节时,彼得对众人传讲的一样,叫人听了扎心,就会信服。
哥林多的信徒在聚会中个个争先恐后,抢着说方言,会中乱哄哄的,谁也不知道别人讲甚么,自说自话,没有一点次序。所以,在末了,保罗说你们要一个一个的作申言者,为神说话,叫众人学道理,叫众人得劝勉。他说,申言者的灵原是顺服申言者的,为神说话的人不必被灵带进一种疯狂混乱的场面。因为神不是叫人混乱,乃是叫人安静(26~33)。最后,保罗再重复一次,要哥林多人切慕作申言者,为神说话。同时,他也知道说方言在恩赐上还是有其用途。所以,他说也不要禁止说方言,但是要他们规规矩矩的按着次序行(39~40)。
保罗的确是一位认识神心意的人,处处都为建造教会着想,他是一心一意要成就神永远的经纶。虽然哥林多人和其他教会比起来,可能是问题最多,情形最差的教会。但是保罗把他们摆在心上,这个属肉体、追求神奇恩赐的教会,叫保罗最最操心。他写了林前十六章,又写了林后十三章,加起来一共是二十九章。保罗写给其他教会的书信,没有一封是像写给哥林多这么长的。保罗叮咛再叮咛,嘱咐再嘱咐,要哥林多人从许多小孩的“玩具”中出来,回到基督,回到生命。只有回到神的经纶上面,教会才能被建造,基督的身体才能健全长大,一直达到基督丰满之身材的度量(弗四13~14),他们才不再作小孩,为波浪漂来漂去,而中了仇敌的诡计。就算保罗在最后没有禁止他们说方言,但是在林前,他写了三章(十二~十四),一共八十四节,一再的对付了说方言这事之后,他用缓和温柔的语气,再次劝他们,要叫他们从狂热混乱中冷静下来,回到神的经纶上面。若有人因为保罗暴露了说方言在各种恩赐中的地位,而强行禁止说方言,就像历史上的一些正统人士所作的,矫枉过正,反而伤害了这些生命还未成熟的小孩子,不小心就扼杀了信徒在属灵方面的自由。所以保罗很谨慎的再次嘱咐,不要禁止说方言,就是要保守教会的包罗性与合一,同时也说出保罗是何等深深爱基督身体上的每一个肢体,不愿有任何一个信徒因此跌倒。
Back
我们看了林前十二到十四章的上下文之后,应当很清楚保罗对属灵恩赐,特别是对说方言这件事的态度。但是灵恩派信徒却有不少人将这段经文断章取义,笔者就曾遇见过。当保罗说,“我感谢神,我说方言比你们众人还多”(十四18)。他们就抓住这句话说,“保罗作了榜样,鼓励人说方言,越多越好。”但是,这一节的下一句是甚么呢?保罗说,“但在教会中,宁可用悟性说五句教导人的话,强如说万句方言”(十四19)。灵恩派信徒就不愿题这一句了。还有,保罗在末了说,“也不要禁止说方言”(十四39)。灵恩派就又说,“你看,保罗说不要禁止说方言。那些批评我们的人,不懂圣经。”但是这一句话的上半节是说,“所以,我弟兄们,你们要切慕作申言者为神说话”(原文),然后,保罗才说,“也不要禁止说方言。”保罗从林前十二章起,所说的事,那些强调说方言的人,是否愿意静下心来,好好的读一读呢?
Back
保罗写哥林多前后书的背景
哥林多前书是保罗在以弗所写的。保罗的目的是要归正、调整在那里的信徒。当时哥林多的教会,不论是在基督徒的生活上,或是在神的行政上,都是一塌糊涂,构不上神的心意,更别说执行神的经纶了。保罗要归正他们,救他们脱离受打岔的光景,把他们带回神经纶的中心线上。保罗写这书信时,以弗所教会的光景相当好,很叫保罗喜乐。
在写完哥林多前书之后,保罗就离开以弗所,往哥林多去。他的迟延,为的是要宽容哥林多信徒,他不愿带着忧愁到他们那里去。后来,他听见哥林多信徒读了他的前书,就悔改了,也接受他的归正,保罗就欢欢喜喜地去看他们。当他留在哥林多时,就写信给在罗马的信徒。在罗马书中,保罗完全没有题到说方言或医病的恩赐。从哥林多教会的经历,他深深知道这些神奇的恩赐,对教会所产生的严重的破坏。哥林多教会就是一个惨痛的例子。在写罗马书时,保罗也题到在基督身体中恩赐的功用,他强调怜悯、彼此相爱、接纳款待信徒,一些正常却是满了生命的恩赐。这就说出保罗对说方言和其他神奇恩赐的态度。只有在生命中渐渐的长大,结出圣灵的果子,才能建造教会。22
在新约其他书信中,我们也看不到这些神奇的恩赐。这可以证明,所有使徒们对这些神奇恩赐的态度了。整本新约圣经只有一个主题,就是要将神圣的生命分赐到信徒里面,叫他们在这生命上长大成熟,彼此建造基督的身体,来完成神的经纶。对于有利于这神圣经纶的,圣经里会一说再说。而没有正面积极价值的神奇恩赐,虽有其地位和功用,但是不要高抬它们,本末倒置,而影响了信徒的成长和教会的建造。
Back
历史上一再证明,说方言和医病赶鬼的神奇恩赐,很容易叫人上瘾。叫人只顾追求属灵的兴奋,而完全不顾其他,更不用说为着建造教会了。有些人拼命追求说方言,不去分辨方言的真假,或被邪灵所附,或是以人工代替,还鼓励催促别人同样作假。更有狂热追求的,失去了节制,而引发了淫乱,或藉机敛财,不但毁了他们属灵的前程,更叫基督的见证蒙羞,招来不信者的嘲讥。前些年间,美国的倍克夫妇(Jim & Tammy
Bakker)即为一例;而在本世纪初期,当灵恩运动传到中国北方时,亦有淫乱之事发生。今日,有一些灵恩人士打着医病的招牌,其中假多于真,到处搜刮钱财,和江湖术士不相上下。但是彼得和保罗,是以医病为其主要传道之题目?还是传讲那叫人得救,供应生命的基督呢?还有一个灵恩派的特点,就是在他们中间,分裂的情形特别多。光追求属灵,而不愿背起十字架,不顾基督身体的合一,就连他们的一些领袖也不得不承认这些光景,感到痛心。23这不就是哥林多教会的光景吗?
其 他
从语言学方面来看,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用来作沟通而有的。语言学家承认,就是最简单的语言,也必须有一些基本的字母,有母音和子音,作各种不同的排列组合,成为可切分、辨认的语音(segmental phonemes),才能表达意思。像英文有二十六个字母,组合成三十一个或三十八个语音。数目的不同是因着不同地区的口音而有的。中文的注音符号也有三十七个,再加上四声,可以产生五十个以上不同的语音,所以中文可以算是相当复杂,却是非常达意的语言。就算最简单的夏威夷方言,也有十三个可切分、辨认的语音24,因为他们的生活较为简单,所表达的意思也比较简单。有语言学者将一些说方言者,在聚会中所说的录了下来,可辨认的语音,却不超过十个,连生活简单的夏威夷土著,所要表达的都不如,却有繙译的人繙出深奥的豫言,和复杂的事物。这是不可思议呢,还是太离谱呢?灵恩派可能会说,这是天使的语言,或这本是神奇的事,不是一般人可以了解的。但是,行传二章里的方言,都是可辨认的家乡话。
在希腊原文里,当使徒或信徒说方言时,所使用的字是γλωσσα, Glossa,它是指舌头或一种语言。在行传二章六和八节,众人听了使徒们说方言,则是用διαλεκτοs,
dialektos,这个字日后就演变成英文里的dialect,是指家乡话说的。但因说方言这事在历史上所造成的争论,在神学研究方面,就以Xenolalia 来指说一种“说的人所没有学过的方言”,而以 Glossolalia 来指一种舌音,是没法相联于任何一种语言的。前者就是行传第二章里使徒们所说的方言,那是从加利利来的使徒没有学过,但在圣灵浇灌之后能说的一种神奇恩赐;而后者是灵恩派人士所强调的方言,其实这舌音不能算是一种语言,它与可辨认的方言或家乡话,截然不同。
Back
前面我们所题的帕汉在其弟子有说方言的经历之后,他本人也经历了灵浸,强调说方言是第三种恩典,是信徒成为基督新妇的印记,于他们完成了传福音的大使命之后,将在大灾难之前被提,而没有说方言的基督徒则将被留在世上,经历大灾难25。这种没有圣经根据的信仰,造成了灵恩派里的分裂。而他的宣称,亦可代表一些说方言者的神学离奇之说,不足采信。他是有经历灵浸和说方言,但是将之扯出圣经的范围,难怪一些正统人士,包括灵恩派里的明达信徒,不屑与其为伍,相题并论了。在美国的一个极大灵恩团体 The Assembly of God,也在经历一段说方言的历史之后,渐渐转离人为的舌音,不再强调说方言了,而注重回到神的圣言,和一些正统的真理教导了。
保罗使用“天使的语言”一辞,在林前十三章第一节的口气,是称赞说方言呢,还是贬低呢?只要读一下那里的一两节经文,就会非常清楚了。另外,圣经中记载天使对人说话,都是说人能懂得的话,像天使对施浸约翰的父亲,对耶稣的母亲马利亚,都是说他们听得懂的话。所以保罗所说的天使的语言,与万人的方言并列,再加上他说,“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这是称赞呢,还是贬低呢?
繙方言也是一种属灵的恩赐。经常是有人说了很长的一段,所繙出来的,却是相当短,而且是经常的那几句。像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像你们要有信心,必见神的荣耀;像神将在你们当中行奇妙的事等等。若将所说的方言录下来,然后分别请那些自称会繙的人繙,十之八九,没有两个是繙的一样的。如果问他们这是那一种方言,也没有几个人能答得出来。这就不像行传里第二章时,那些聚集的人听到使徒们所说的,可以明确地把方言的来处说出来。另外,王守仁在他的《从新约圣经看灵恩运动》一书中,也有一些相当详细而精辟中肯的评论。26
Back
结 语
对于神在各种情形下,祂使用圣灵的恩赐见证祂的大能,叫人相信福音,接受基督耶稣作永远的生命,也使用这些恩赐,除去拦阻祂经纶行动的事实,我们要敬拜和赞美祂。我们也承认圣灵在二十世纪藉着一些清心爱主的信徒,迫切祈求,为教会带来了属灵的大复兴,更愿效法他们为了传扬福音,带进主的国度,那种不顾一切,只愿将福音传到地极的精神。只是,我们要先搞清楚,究竟我们所传讲的内容该是甚么。神的心意究竟是要叫人只惊奇祂的神奇伟大,还是要得着祂的生命,而彰显祂的一切美德?圣灵的浇灌带来能力,就是为了传扬福音,造就信徒,而建造教会,执行神的经纶。圣灵的浇灌绝不是满足人的好奇心或炫耀感的。
约翰福音里,有几次题到,主耶稣在人面前,不愿意行神迹,就是当人要求祂行神迹时,祂也不作。祂知道人心里所存的是甚么(二23~25,六26)。又题到耶稣虽然在人面前行了许多神迹,他们还是不信祂(十二37)。我们若以一些属灵恩赐吸引了人,也要他们依样画葫芦,去说方言和医病呢?是不是那些画得出来的,才能算是得救的;那些画不出来,而接受了基督的,就不算是得救么?若是画不出来,是不是也用人工,而不依靠圣灵呢?而且,神所要的教会是不是就像哥林多教会那样,大家都求说方言、发肉体,搞得教会里面混乱分争,没有次序呢?保罗对哥林多信徒究竟是怎么说的呢?奇怪的是,保罗在林前十四章,清清楚楚的矫正说方言和那些神奇恩赐的劝勉,到了许多灵恩派的手中,林前十四章却成了他们大讲特讲说方言的依据,不顾上下文,将之解释为保罗鼓励大家说方言了!这种将神的话故意曲解,以迎合己意的作法,难怪主耶稣要说,你们这不法、作恶的人,离开我去罢。今天他们离开神的经纶,到那日,也要被主赶离开的。
保罗在哥林多前书说了许多话,他也要哥林多信徒效法他,像他效法基督一样(十一1)。他愿意这些被迷惑的婴孩信徒,能回到基督,享受基督作他们一切的丰盛供应。犹太人要神迹,希利尼人求智慧,保罗却是传钉十字架的基督。基督总为神的能力,神的智慧(一22~24)。哥林多的信徒读了保罗的第一封信,就悔改了。今天,灵恩运动里的信徒,是否也有悔改呢?也能如此来效法基督,效法保罗,为神的经纶而完全摆上呢?保罗在以弗所书第六章十九节请信徒为他祈求,使他得着口才(不是说方言),能以放胆,开口讲明福音的奥秘。是不是所有信徒都能效法保罗,得以有口才,得以认识基督,而来传扬基督呢?愿我们都这样来效法保罗。
«王生台»
1. Lesslie
Newbign, The Household of God: Lectures on the Nature of the Church, New York: Friendship Pr., 1954, Preface.
2. 李常受, 新约圣经恢复本, 台湾福音书房, 1995, 第七版, 哥林多前书一章九节注3
3. Menno Simons, "A Consoling Admonition Concerning the Sufferings, Oppressions, and Persecutions of the Saints for the Word of God and His Testimony," A Foundation and Plain Instruction of the Saving Doctrine of Our Lord Jesus Christ, Printed in Europe, A.D. 1565, pp. 275-325.
4. William C. Placher, A History of Christian Theology, an Introduction,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The Westminster Press, 1983, pp.50-51
5. Paul Onica, "Lessons from Montanism," Affirmation & Critique, Vol. II, No. 1, January 1997, p.52
6. McCracken, History of the Church of God Missions, Cleveland, Tenn.: Church of God Publishing House, 1943, p.8
7. Charles W. Conn, Pillars of Pentecost, Cleveland, Tennessee: Pathway Press, 1956, p.34
8. David du Plessis, The Spirit Bade Me Go, The Astounding Move of God in the Denominational Churches, Plainfield, New Jersey: Logos International, 1970, p.8
9. Cited by Prudencio Damboreiena, S.J., Tongues As of Fire, Pentecostalism in Contemporary Christianity, Cleveland, Ohio: Corpus Publications, 1969,
p.66, Original source is not available.
10. Walter J. Hollenweger, The Pentecostals, the Charismatic Movement in the Churches, Minneapolis, Minnesota: Augsburg Publishing House, 1971, Appendix. Melvin L. Hodges, A Theology of the Church and Its Mission, Springfield, Missouri: Gospel Publishing House, 1977, p.19
11. Pentecostal Churches, The New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Vol. 14, 1984
12. 李常受, 生命的经历, 台湾福音书房, 第十四篇
13. 同注12
14. 同注12
15. 有人可能会问, 那时我们还没有从肉身所生, 这怎么可能?在神方面的客观事实, 是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的。就如以弗所第一章说, 神在创立世界以前, 就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 使我们在祂面前成为圣洁, 没有瑕疵。又因爱我们, 就按自己意旨所喜悦的, 豫定我们得儿子的名分。在创立世界以前, 那有我们呢?可是神不是拣选了我们, 并豫定我们得儿子的名分么?而且, 主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时候, 只有两个强盗和祂同钉, 虽然他们不是与主耶稣一同钉在同一个十字架上, 但是他们两个强盗总比使徒保罗更有资格说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罢。可是保罗在加拉太书第二章, 清清楚楚说, 他与基督同钉了十字架。在基督被钉之时, 我们所有相信的人, 也都与主同钉了。这是属灵的事实, 是在时间和空间之外的, 是我们用信心相信神的话, 而能支取的。
16. 在希腊原文里, 充满和充溢, 是用不同的字来说明的。“充满”是用plhrow, pleroo 是浦利路, 指在里面充满器皿, 如同使徒
行传第二章第二节所用, 好像一阵暴风充满了使徒们所在的屋子。还有在行传第六章说司提反是满有信心和圣灵的人, 保罗在以弗所书第五章十八节鼓励信徒要被灵所充满, 都是用
plhrow, pleroo 这个字。但是讲到像液体一直加入一个容器而满溢出来, 就用
plh(w, pletho 是浦利奏, 这是指在外面充溢。门徒在里面和素质一面被圣灵充满-浦利路, 是为着活基督徒的生活。门徒在外面和经纶一面被圣灵充溢-浦利奏, 是为着执行基督徒的职事。在里面充满的灵, 乃是素质的灵, 是在门徒里面;在外面充溢的灵, 是经纶的灵, 是在门徒身上。每一位在基督里的信徒, 都应当经历圣灵这两方面。参新约圣经恢复本使徒行传二章四节注2。
17. 在神的经纶里, 神在旧约时代拣选以色列人作祂的选民, 而把外邦人撇在一边。到了新约时代, 虽然基督耶稣的救赎是为所有人的, 不分犹太人或外邦人, 但是在祂执行经纶的次序上, 还是先从以色列家开始, 然后到半混血的撒玛利亚人, 最后才到外邦人。主耶稣在使徒行传一章八节告诉门徒说, “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 你们就必得着能力; 并要在耶路撒冷, 犹太全地, 和撒玛利亚, 直到地极, 作我的见证。”就是这个救恩的顺序。
18. "Tongues, gift of", The New Encyclopadia Britannica,
MicropediaVol. X, 15th Edition.
19. Hunter, Receiving the Baptism, p.54, 采自王守仁, 从新约圣经看灵恩运动, 中台神学院, 1993, p.16
20. 李常受, 哥林多前书生命读经, 台湾福音书房, 第五十七篇
21. 同注20, 第六十篇
22. 同注20, 第六十二篇
23. Michael Harper, As At the Beginn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 Pentecostal Revival,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1965, pp.112-117
24. Charles F. Hockett, A Course in Modern Linguistics, New York: MacMilian Publishing Co., Inc., p.93
25. Charles F. Parham, A Voice Crying in the Wilderness, Baxter Springs, Kan.: Apostolic Faith Bible College, 1910, pp.30-32; Stanley M. Horton, ed., Systematic Theology, Springfield, Missouri: Gospel Publishing House, 1994, pp.16-17
26. 王守仁, 从新约圣经看灵恩运动, 中台神学院,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