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肯定与否定三卷.二期 基督(中)

回目录 上一篇 下一篇

 

 

基督在肉身里的日子

前 言

主耶稣的降生、受死及复活向来为普世基督徒所注重,虽然每年基督徒都会举办类似庆祝的活动。诚然,基督的降生、受死及复活值得我们记念和庆贺,但从祂降生马槽到祂受死十架的这三十三年半为人生活,却常被基督徒忽略。基督徒之所以忽略,其中有一个大的原因,就是不了解其言行之真义,常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婴孩降生马槽,人很容易懂;主为我们的罪受死,从死里复活,这都和我们有关。但主在地上的生活与行动,若没有适当的解明,我们就无法了解其中的精义。然而在庆典当中,除了看见一些图像和礼物之外,究竟人看见了甚么?人很容易淹没在物质表层的事物中,但其内在意义却被我们不经意的忽略了。基督徒都公认祂乃是神的儿子降世为人,但为何要等到三十岁左右才出来尽职呢?祂既是神无罪的羔羊,为甚么还要到约但河受约翰的浸呢?为何祂能以五饼二鱼食饱五千人,又以七个饼几条鱼餧饱四千人,而当祂禁食四十昼夜,肚子饿了,却不肯接受撒但的题议,将石头变饼充饥呢?祂既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神,为何还要凡事祷告、仰望呢?在祂拣选十二门徒的时刻,彻夜祷告,难道祂不知门徒当中有一位是出卖祂的人吗?祂既是不受时空限制自主的神,为何对祂的家人说,你们的时候常是方便的,我的时候还没到(约二4,七6,8)?…凡此种种,在四福音的记载里俯拾皆是。所以本文试图回溯主耶稣在世之历程,从内在的角度来探讨祂为人生活的意义。

顺服父的安排

十二岁那年的逾越节,主耶稣与父母亲按着节期的规矩上耶路撒冷去,节期过后他们便回去,却不知道孩童耶稣仍旧在城里。当他们找到祂的时候,祂正坐在众圣经教师中间,一面听,一面问。所有听见的人都惊奇于祂的悟性和应对。从路加福音第二章的记载,我们看见当时耶稣和祂母亲的对话,必然叫马利亚和约瑟感到十分困惑。但祂在说完这话之后,却仍然“同他们下去,回到拿撒勒;并且顺从他们”(路二51)。一直到祂年纪约有三十岁的时候,祂才开始出来尽职传道。从祂十二岁到三十岁这十八年之间,关于祂的一切,路加福音只告诉我们,“耶稣的智慧和身量,并神和人喜爱祂的心,都一齐增长”(52)。

祂的隐藏与顺从,乃是祂顺服父旨意的标志。父的安排要祂顺从肉身的父母,留在家中;父的时候要祂长到三十岁,才能公开尽职。旧约有多处例证:例如,约瑟十七岁时被他的兄弟卖到埃及,经过多方的熬炼和历练,到了三十岁才被法老擢升为治理埃及的宰相(创四一40)。这又好像大卫在幼年受膏,经过许多的苦难、试验,甚至扫罗的追杀,到了三十岁才正式登基作王(撒下五4)。又如旧约的利未人,到了三十岁才能在会幕供职(民四3)。按着神在人身上所定规的,三十岁是一个合宜的年龄。主耶稣自己也服从此一定律,照着神所定规的年龄,才正式出来尽职。这十八年日子,祂似乎完全隐藏、安静、学习顺服,不只顺从父的旨意,也顺从祂肉身的父母。不因祂是神的儿子,就免去这一切为人的学习,“还是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来五8)。随着年龄的增长,祂的智慧和身量逐渐成熟。然后到了适当的时刻,祂才正式开始那三年半的职分。因此,祂所行的既蒙神的称许,也得人的喜爱。

在祂三年半的职事中,不少时刻祂表明,祂不是按着自己的意思行事。例如,在变水为酒的神迹,祂说:“妇人,我与你有甚么相干;我的时候还没有到”(约二4)。在一次犹太人的住棚节将近,祂肉身的兄弟以言语刺激祂:“人要显扬名声,没有在暗处行事的;你如果行这些事,就当将自己显明给世人看”(七4)。主耶稣回答他们说,“我的时候还没有到;你们的时候常是方便的”(6)。后来祂也上去过节,却不是因人的激动而去的,乃是照着父的时候行动。

曾有一次,拉撒路病了,马大、马利亚打发人去告诉主说,祂所爱的人病了。我们知道这病定规不轻,因为过不了几日拉撒路就死了。主耶稣听见拉撒路病了,并未立刻动身,反而在原处停留了两天。依照常理,祂应该在得知消息之后立刻动身,但祂等到拉撒路死了,才告诉门徒。等到祂到了伯大尼,他已经死了四天,难怪马大、马利亚相继埋怨主说,“主阿,你若早在这里,我兄弟必不死”(十一21,32)。这种耽延,说出主是照着父的时候行动,不是照着人认为合理的时间行动。虽然祂满心慈怜,却不被天然的情感所羁绊、左右。按照圣经的记载,祂的行动乃是为着父的荣耀,也叫人能因此而信入祂。祂这样行,并不是因祂狠心,或刻意耽延,乃是为着成就父的美意,也是为着叫门徒和周围的人得着益处。

主耶稣的一生,从祂的出生到受死、复活,甚至再临,都是按着父神所定下的时候、日期,一点不随己意行事。“及至时候满足,神就差遣祂的儿子,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加四4)。这是祂的出生。“基督就按所定的日期为罪人死”(罗五6,参出十二6,但九25~26)。这是祂的受死。祂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受许多苦,并且被杀,第三日复活 (太二十18~19,参十二40,十六21,利二三10~12,约二十17)。这是祂的受死与复活。就连祂的再来,祂也对门徒们明说,“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连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独父知道”(太二四36)。“天必留祂,等到万物复兴的时候”(徒三21)。感谢神,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一直守在顺服的地位上,照着父神所定规的时间表行事,为我们成就了救赎大工。

Back

受 浸

在主耶稣公开尽职之前,祂先到约但河受约翰的浸。当时,人到约翰那里去受浸,因为他们都是罪人。可是主耶稣并没有罪,祂是圣洁之神的羔羊。当祂来到约但河,要受约翰的浸时,约翰想要拦阻祂,并对祂说,“我当受你的浸,你反倒上我这里来么”(太三14)。约翰承认并宣告祂虽是后来的,能力却比他更大,他自己连给祂解鞋带都不配(约一26~27,太三11)。既是这样,祂何以仍要到约但河那里受约翰的浸呢?一面来说,藉着受浸,祂表明与罪人联合为一,为他们担罪。天主教出版的教义问答《The Catechism of the Catholic Church》里说:“耶稣所受的浸在祂那方面来说,乃是表明祂愿意成为神受苦之奴仆,也是对此一使命的就职。祂许可自己被列在罪人之中,祂已经是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的罪;祂期盼血腥之死的浸;祂已然来尽诸般的义,就是祂将自己完全降服在父的旨意之下:出于爱,祂同意这个死亡的浸,是为着除去我们的罪。1”基本上,这里的说法是一般信徒都能理解接受的部分,主所受的浸表明祂与罪人联合,我们都同意主受的浸和罪人有关,但是这样的看法却有一个严重的缺漏,是一般人较易忽略的。

主耶稣是神来成为人,祂人性的部分虽是源自马利亚,却没有罪的成分,祂的人性也是完美的。但是当祂来到约但河接受约翰的浸,却是表明祂承认一个事实,祂也是一个肉体的人,祂完美的人性也必须经过死。祂“承认,按祂的肉体(祂的人性-约一14,罗一3,八3)说,祂一无用处,只配死和埋葬。2”因此,“耶稣需要受浸,因为祂成了肉体,而肉体在神眼中是一无用处,只配死和埋葬的。3”所以,耶稣的受浸与众有别。受浸不只表明祂愿意与罪人联合,受浸更是公开的宣明,祂绝不凭自己、不为自己而活,也绝不凭自己、不为自己而工作。祂的人性虽是完美的,但祂并不凭这个人性尽职,祂完全向己死,完全向神活。

因此祂对约翰说,“你暂且许我;因为我们理当这样尽诸般的义”(太三15)。当祂受了浸,从水里上来时,天就为祂开了,神的灵仿佛鸽子降下,落在祂身上。并且从天上有父的声音出来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17)。这说出三十年隐藏生活结束时,父从天上出来印证主耶稣是圣洁没有瑕疵的,祂是尽义顺服之神的羔羊。接下来,我们看见祂三年半尽职的生活,一点都不凭自己活,只将神的旨意向人表明,完全行在神的旨意中,并行出神的旨意来。这就应验了圣经所说的,祂来了为要行神的旨意(来十5~7,诗四十6~8)。

Back

与人一样

神在造人之初就将所造的人安置在伊甸园里,在园子当中有两棵树,一棵是生命树,另一棵是知识善恶树。这两棵树不仅代表两个源头,就是生命的源头和罪与死的源头;也表明两个原则,一个是倚靠的原则,一个是独立的原则。生命树表明神是生命的源头;知识善恶树表明撒但是罪与死的源头。神之所以禁止亚当吃知识善恶树的果子,并警告他说,“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创二17),是因人若违背祂的话,向祂独立,凭己意而行,吃了知识善恶树的果子,罪与死就要进到他里面并在他里面掌权。反之,他若寻求神,与生命树联合,神圣永远的生命就要进到他里面。可见,知识善恶树的原则不仅是向神独立而已,也是与撒但联合;生命树的原则不仅是与神联合而已,也是拒绝自己,向自己死。可惜的是,亚当拣选了前者,违背神的话,向神独立,且与撒但联合。

罗马五章保罗告诉我们,“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从亚当到摩西,死就作了王,连那些不与亚当犯一样罪过的,也在他的权下”(12~14)。因为亚当是众人的父,我们都是从他生的,他如何,我们也就如何了。我的命运和结局与他完全一样。他这头一个人是出于地,是属土的,他怎样,我们这些凡属土的也就怎样(林前十五47~48)。“在亚当里众人都死了”(22),“因一人的过犯,众人都死了,…因一人的过犯,死就因这一人作了王,…因一次的过犯,众人都被定罪,…因一人的悖逆,众人成为罪人”(罗五15,17~19)。

在这种既存的事实下,神的儿子耶稣要来成功神救赎的计画,祂必须亲自来成为人,并在这人性里毁坏撒但,才能将人从罪与死的奴役下救出。因此祂亲自来成为肉体,成就了神救赎计画的第一步。希伯来二章十四节说,“儿女既同有血肉之体,祂也照样亲自成了血肉之体。”“同有”(κοιυωυεω )意为“本质上的一同具有”4, 吕振中译之为“有分”,意即所有人类(儿女)同出一源,同有始祖亚当的生命、性情,亦具备其堕落后的罪性,大家“一同在本质上有分于血与肉”5。“成了”(μετεχω )意为“参与”,吕振中译之为“与分”,意即虽有紧密参与之关系(如事业之合伙,参来三14, μετοχος ),却非同出一源。因此,祂“亲自成了血肉之体”的道成肉身,使祂有了人性,却无分于我们(儿女)所共有之罪性。“这里用简单过去式(μετεσχευ ),因为是指神儿子道成肉身的历史事件,也就是说,‘同有’是本分内的,自自然然就有的,‘人’就是有血有肉。可是神的儿子主耶稣成为人,有相同的血肉,却不是出于亚当的一脉,这一个‘与分’就显出了神的奥秘,显出救恩的根本,也说明了主是和亚当的罪无关的‘第二个人’。祂的血肉不是跟我们世人一样的‘同有’,而是道成肉身,神为祂豫备身体(来十5),使祂‘与分’于血肉,来成全赎罪的事”6。所以, 不是成为罪的肉体,而是“在罪之肉体的样式里”(罗八3,另译)被神差来。祂“不知罪”(林后五21),“在祂里面并没有罪” (约壹三5,另译),祂也“没有犯过罪”(彼前二22,另译)。这也就应验民数记铜蛇的表征(二一9,约三14),虽有蛇形,却无蛇毒。但主基督来成为人,虽有我们的“外形”,却没有我们的“内毒”。

Back

虽然如此,祂却是个道地的人,与我们毫无二致。祂会饥(太四2,可十一12),会渴(约四7,十九28),会累(四6),会困(太八24),会哭(路十九41,约十一35,来五7),会发怒(约二15~16,太二一12,可三5),会忧愁(约十一33,十二27,十三21,太二六37),会欢乐(路十21),会斥责(太四10,八26,十六23,十七18),会大声呐喊(约七37,太二七46,50)…,正常人性里一切基本的需求祂都有,人性里会有的表现祂都有,人所面对的各种试探祂也照样面对。希伯来书告诉我们“祂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四15)。

古教父爱任纽(Irenaeus)在论及基督救赎工作时有一著名论说,称之为“万有复原论”(Recapitula- tion),或者称为“同归于一论”。这辞取自保罗的以弗所一章十节,“…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里面同归于一。”“同归于一”(αυακεφελαιωσις )即爱氏所使用的辞。他说,“因着祂无可测度的爱,祂来成为我们所是的,为使我们成为祂所是的。7”因着亚当乃人类的始祖,人类同出一源,也与之同命,因为亚当一人不顺从,众人就被作成罪人,并失去生命。“在首先的亚当里,我们得罪了神,未遵守祂的诫命,…我们都亏负了祂”8。《早期基督徒教义》(Early Christian Doctrines)一书作者凯利(J. N. D. Kelly)说,“他清楚豫设,在人类始祖与他所有的后代间有某种神秘的结合,或甚至合一。在(亚当)堕落的时候,他们已先存他里,就如希伯来书的作者看见利未已先存亚伯拉罕的腰中。因此,后来繁增的人类,亦可看为始祖亚当所细分成的无数个人。他们同时要为古时的悖逆行为负责,并成为致命后果的受害者。9”亚当既是宇宙性的人物,包括了他所有的后代,因此也就将一切的祸患传与他一切的后代,并且无一幸免。祂“把散居(各处)之各国、各族之民,连同亚当自己都回归(recapitulated)到祂自己里面。10”经由上述,我们可以看出爱氏意谓,基督来取得人性,经过了人生一切的过程,并且完全得胜,就为人类得回了神所豫定的一切福分。我们在亚当里所失去的,在基督里得回。首先的亚当,因着不顺从,带进了罪与死的原则;但基督,因祂的顺从,而带进生命和不朽的原则。有一首诗歌很能表达上述的含意,摘录如下:

亚当堕落失去神,在这分内我得回;

藉着你所流的血,神就成为我恩惠。

救赎、生命并一切,在这分内都包括;

凡神所愿并所筹,在这分内全归我。11

另一面,贵为神的儿子,祂降生马槽生于贫寒之家,长在受藐视之加利利的拿撒勒,成为木匠之子,而被讥为未曾学过的,怎能明白书呢(约七15)?按着肉身来说,祂是大卫的后裔,竟取了奴仆的形像,成为人的样式,祂出身寒微,备受藐视,然而这却使得所有人敢来接近祂。再者,祂的出生虽然卑下,祂的言谈举止,行事为人却一点不卑下,反是高贵、得体,令人称羡、喜悦、舒畅。

 

圣经告诉我们,“祂…像根出于干地;祂无佳形美容,…也无美貌使我们羡慕祂”(赛五三2)。祂才三十岁出头,看起来却像五十岁左右的人(约八57)。“许多人因祂惊奇,祂的面貌比别人憔悴,祂的形容比世人枯槁”(赛五二14)。并且“祂被藐视,被人厌弃,多受痛苦,常经忧患。祂被藐视,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样;我们也不尊重祂”(五三3)。所以今天我们看见的诸多耶稣画像,不只不准确,更是一种偏离。主从来不曾以外表或神迹,或者耸动的语言来吸引人的注意,反倒对人推崇、欢迎的反应多方回避。祂来寻找拯救失丧的迷羊,却被本国子民所拒;祂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倒不接待祂(约一11)。祂来作税吏和罪人的朋友,却被斥为终日与罪人为伍;祂不受制于饮食,却被讥为贪爱酒食的人。祂不在意人的毁谤、厌弃,反而一直把自己启示给人,让人认识祂所是的丰富与奥秘。

Back

耶稣以人的身分击败撒但

圣经的记载给我们看见,在祂受浸之后,圣灵立刻引祂到旷野,在那里受魔鬼的试探。撒但的试探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个试探就是,经过了那四十昼夜的禁食,祂就饿了,那试探人的就进前来,对祂说,“你若是神的儿子,可以吩咐这些石头变成食物”(太四3)。此处主耶稣是在饥饿中,并处于缺乏食物的状态下,所以撒但是用人基本生存的权利来试探主。他对主说,“你若是神的儿子”,意即题醒祂,父在天上的宣告(三17)。仇敌乃是“利用祂是儿子这论点,向祂题议说,祂应当行使祂为儿子的特权,以解决祂的饥饿”12。而“这个试探的诡诈之处…乃在于他建议说,合法的需求可以用不合法的方式来解决。”13

但主却回答他说,“经上记着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四4) 。主耶稣是引经上的话来回应魔鬼。魔鬼要祂注意祂是“神的儿子”,主却表明并强调祂是“人”,一个遵守神旨,活在神旨意中的“人”。主的意思乃是“我在此是站在人的地位上,我以人的身分来面对你的试探…”。祂不是以祂的神性面对或胜过试探,而是以纯洁、刚强的人性庄严面对或胜过试探。…“人”是祂回答的第一个字,也是有力的一个字。14

第二个试探就是,“带祂进了圣城,叫祂站在殿顶上,对祂说,你若是神的儿子,可以跳下去;因为经上记着说,‘主要为你吩咐祂的使者,用手托着你,免得你的脚碰在石头上’”(四5~6)。魔鬼同样用“你若是神的儿子”这句话来试探主,要祂从殿顶上跳下去。 如果主受撒但的题议往下跳,却又毫发无伤,那真是叫万众瞩目!在第一次的试探中,主引经上的话打败了他(申八3),现在撒但也引了经上的话(诗九一11~12),作为试探的依据,叫人误以为只要有神的话就有根据。但主并没有掉入陷阱,祂回答说,“经上又记着说”。这给我们看见神的话都是对偶的,平衡的(赛三四16),绝不会单独存在,也绝不可以断章取义,单独引用。每一句(处)神的话都需要另一句(处)神的话作平衡和保护。祂对魔鬼说,“不可试探主你的神”(太四7)。

Back

第一次仇敌要主顾念祂合法的需要,但他失败了。第二次他要主离开对神单纯的信靠,为要显扬己的兴趣,但他也失败了。第三次魔鬼将主带上了一座最高的山,霎时间将世上的万国与万国的荣耀都指给祂看(8,路四5),并对祂说,“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这一切都赐给你”(太四9)。这世界当初的确是交付给他的,主也承认他是“这世界的王”(约十二31,十四30,十六11),全世界都卧在他这位恶者的手下(约壹五19)。万国及其荣耀都是他的,他的确有权任意摆布。

面对魔鬼的题议,主直截了当的斥责他说,“撒但退去罢!”接着祂说,“经上记着说,‘当拜主你的神,单要事奉祂’”(太四10)。在这里我们也要看见,敬拜就是事奉。下拜就等于是承认有义务。在这试探中仇敌一点没有说到事奉,他只说到敬拜。其实撒但的题议显明一个事实:敬拜他就是事奉他,这就是仇敌的话中所未表明的,所以基督断然拒绝他的题议。

回顾主所受的试探,有几个重点是我们要特别强调的:

第一,主是站在人的地位上,以一个人,也为着人,打败了仇敌撒但。祂是神的儿子,这是事实;但祂也是一个人,这却是祂所强调的。魔鬼撒但所怕的就是败在人的手下。而我们的主打败了他。正如摩根(G. C. Morgan)所说的,“祂不只以人的身分得胜,更是为着人而得胜。”15

第二,主准确无误的引用神的话来回答魔鬼的试探,这三句话像挥出的圣灵宝剑,命中魔鬼的要害,使他完全败阵下来。这说出主自己就是那成肉体之神的话,并准确应用在每个处境当中。

第三,魔鬼使用了各样的试探后离开,却只是暂时离开(路四13),因为在要来的年日,他将伺机而来,仍要借用各样的人、事、物攻击试探耶稣,直到最后主耶稣向他证明,“这世界的王…,他在我里面是毫无所有”(约十四30)。

第四,主耶稣是“末后的亚当”(林前十五45下),意即在祂之后再没有亚当。若祂在这三次的试探中,像在伊甸园里“首先的亚当”那样失败了,神与撒但之间的争战就失败了,因为祂是神所用最后也是惟一的一个“人”,来面对撒但的挑战。但我们的主耶稣,守住了要塞,遵行了神的旨意,也为神赢得了胜利,并带我们一同分享祂的胜利。首先的亚当在魔鬼的试探中倒下,全世界就都臣服于撒但的蹂躏之下;末后的亚当在魔鬼的试探中挺立,所有信祂的人都可以高举祂的名,运用神的话,仗着祂的十字架向仇敌夸胜(腓二9~11,弗六13,17,西二15)。

正如前述,在旷野的试探失败之后,魔鬼撒但的诡计并没有结束。我们从以下一些事例中就可以看出。主行了五饼二鱼餧饱五千人的神迹之后,随即催门徒们上船,要他们先渡到对岸去,等祂遣散群众。祂之所以这样作,是因为祂知道群众要来强逼祂作王(约六15),群众的心理完全是天然的意念。然而,主并不将自己交托人,因祂知道众人心里所存所想的是甚么(二24~25)。

在主地上生活工作的最后半年,祂带门徒们到了该撒利亚腓立比的境内,在那里彼得得着启示,认识主乃是基督,是活神的儿子(太十六16)。主也将建造教会的启示告诉了彼得。之后,祂“才指示门徒,祂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受长老祭司长文士许多的苦,并且被杀,第三日复活”(21)。彼得的反应说出人天然的想法与意愿,但主却“转过来,对彼得说,撒但退我后边去罢!你是绊我脚的;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23)。因为祂清楚这是撒但的诡计,彼得的天然反应不过是撒但的工具。表面看来是人的好意,事实上却是撒但的诡计。因此,主断然拒绝,并出言责备祂所爱的门徒。

主在撒玛利亚村庄的事例,显示了门徒内在的怒气也是撒但可以利用的工具。由于人的拒绝,祂的两个门徒就说,“主阿,你要我们吩咐火从天上降下来,烧灭他们,像以利亚所作的么”(路九54)。可是主却转身责备他们说,“你们的心如何,你们并不知道。人子来不是要灭人的性命,是要救人的性命”(55~56)。可见,人的血气不但无法显示主的公义,反而给仇敌有机可乘。

在祂最后的旅程中,耶稣骑着驴驹进耶路撒冷,全城的人都热烈欢迎祂,耶路撒冷都震动了,甚至有希利尼人来求见主耶稣,这个时刻可说是主在地上的黄金时刻。但是主耶稣竟然说,“人子得荣耀的时候到了。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十二23~24)。主所说的得荣耀并非接受众人拥护,反而祂要像一粒麦子落地而死,然后结出许多子粒来。这是祂得荣耀的路,也是父所定规的路。按人的眼光来看,主耶稣的名声正如日中天,祂若是要来作所谓“犹太人的王”,正是时候。但是祂来地上的目的根本不是为此,乃是要藉着死完成救赎,并且把祂神圣的生命释放出来。

由此我们也要题到一个纠结在犹太人心中的问题,犹太人等候弥赛亚已经几千年的时间,圣经的豫言、豫表的中心,也就是集中在祂身上。等到主第一次来到地上,必然有许多人都认定、接受祂就是他们久等的弥赛亚,从百姓要拥护祂作王,表明了他们对祂强烈的期盼。但是主耶稣对这种反应却经常是躲避,或者冷淡,规避犹太人心目中弥赛亚的图像。其实那个图像是带着政治性的,也是混和着犹太人宗教与民族的情绪,因此主很明确的拒绝那种迎合。所以至今犹太人的态度仍然是如此,虽然耶稣应验了圣经的豫言,但是祂的死却被犹太人认定是失败。他们无法接受耶稣的死有何更高更深的目的。但对我们来说,耶稣的死乃是为着完成救赎,也是要把祂里面神圣的荣耀释放出来。所以主在十字架上的死,恰好成为犹太人的绊脚石。

Back

耶稣人性的榜样

主耶稣在天上位分至尊,荣耀至极。万有是藉祂造的,也是为着祂造的。但当祂来到地上,人却不接待祂(约一11,五43,路九53),拒绝祂,不肯到祂这里来(约五40,太八34),祂则从来未曾拒绝任何一个到祂面前来的人。祂说,“到我这里来的,我总不丢弃他”(约六37下)。曾有一个长大麻疯的人,来到主前拜祂,对祂说,“主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路五12)。主不仅没有拒绝他,还伸手摸他,对他说,“我肯,你洁净了罢”(13)。其实主说话就可以医治他,但祂却伸出手来,表明祂不只有医治的大能,也有怜悯的心肠。

曾有一次,祂将进拿因城的时候,遇见一个出殡的队伍,是一个作寡妇的母亲,给她独生的儿子送终。一个守寡的母亲死了她独生的儿子,这真是何等绝望的局面。主看见了那寡妇,就怜悯她,对她说,“不要哭。”然后祂进前按着杠,停下扛抬的人,接着便吩咐那少年人起来。他就坐起来,并且说话。“耶稣便把他交给他母亲。”可想而知,这个母亲的眼中刚才充满了伤心、痛苦的泪水,现在却被喜乐、惊奇的泪水所充满。众人也都把荣耀归给神 (路七11~16)。

还有一次主呼召税吏马太,他就撇下所有的,起来跟随祂。税吏马太就在自己的家中为耶稣摆设筵席,同时请来许多税吏和罪人。须知税吏在当时是被众人所恨恶、所鄙视的,他们被视同罪人看待。主耶稣竟然和他们一同坐席吃喝。无怪乎,法利赛人会质问主的门徒说,你们的夫子也和税吏并罪人一同吃喝么?主听见他们所说的便说,“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太九9~13,可二13~17,路五27~32)。我们的主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太十一19),祂没有弃绝他们,鄙视他们,反倒去到他们中间。

Back

曾有一次,有些人带了他们的小孩子来见主,要祂摸他们,并给他们按手祷告。门徒责备他们可能代表了许多人共同的反应,然而主却对他们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天国的,正是这样的人。”然后祂就抱着小孩子给他们按手,为他们热切祝福 (太十九13~15,可十13~16)。须知主“恼怒”自己的门徒,比门徒“责备”别人更为强烈,并且主在这里的祝福,不同于一般的祝福,祂乃是“热切的祝福”(κατευλογεω ),这个辞是由“κατα ”和“ευλογεω ”复合而成,在新约中只出现这一次。根据阿福德的说法,此处可以译为“热切的祝福他们”16

还有在耶利哥城中撒该的故事,当他爬到桑树上去看主,主对他说,“撒该,快下来,今天我必住在你家里。”撒该一听,就急忙下来,欢欢喜喜的接待祂。众人看见主耶稣受撒该的接待,便私下议论说:“祂竟到罪人家里去住宿。”奇妙的事接着发生,撒该站着对主说,“主阿,我把所有的一半给穷人;我若讹诈了谁,就还他四倍。”主耶稣当众宣布说,“今天救恩到了这家,因为他也是亚伯拉罕的子孙。”然后说,“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路十九1~10)。当日的撒该必然也是个人人憎恶的对象,和马太一样,犹太人不只认为他们背叛犹太民族,在他们眼中这班税吏都是贪财不义的罪人。但是主到地上来,正是寻找这样失丧的罪人,人所弃绝、藐视的,主从来不曾放弃他们。

最后我们看见当人要来就近祂,跟随祂,祂都接纳他们。祂不为自己设限,也不挑选器皿,也不看人外在的身分;人只要有心,主都成全。主的心是宽的,主的度量是大的,祂真的是有教无类。虽然门徒们在起初是拖泥带水,脚步不坚,但主从来不放弃他们,一再的把他们带到正路上(约一35~42,路五1~11,太四18~22)。祂在他们身上不断作雕刻、成全、教导、示范的工作,使他们不仅成为信徒,进而成为门徒,至终成为使徒,能受祂差遣,作祂所作的工(十1~2,二八19,可十六15,路十1)。祂身上神人生活的见证,对门徒而言是最深刻的训练。
主曾在犹太地的哥拉汛、伯赛大附近的诸城中,行了许多的神迹异能,只是那些城里的人始终不悔改,主耶稣严厉责备他们的不信(太十一20~24)。就在祂责备了人的不信之后,祂却欢乐的向天仰脸说,“父阿,天地的主,我感谢你,因为你将这些事,向聪明通达人,就藏起来,向婴孩,就显出来;父阿,是的,因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25~26)。我们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在生气指责人的时候,通常很难祷告。忿怒、争论会破坏、止息祷告的灵、祷告的气氛。但正当主耶稣责备他们不信的时候,却同时向父发出颂赞。可见,主不在意工作的果效,祂所在乎的乃是父神的旨意。接着祂呼召人到祂这里来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28)。主的心是柔和谦卑的,祂顺服父神所安排的环境,没有抗拒,因此祂能完全安息。祂也要我们如此负祂的轭,学祂的样式,这样,我们的心必像主一样的安息。

在饮食的事上,祂不受制于人或宗教的规条,人讥祂与税吏、罪人一同吃饭(九11)。祂来到地上的时候也吃也喝,人说祂是贪食好酒的人(十一19)。但我们看见,当别人有食物的需要时,祂怜悯的顾到他们(十四13~21,十五32~38)。复活后,祂也在提比哩亚海边,为门徒们豫备了鱼和饼(约二一9)。可是祂禁食四十昼夜,饿了之后,却不肯接受撒但的题议,将眼前的石头变为食物来吃,以解决祂肉身的饥饿(太四2~4)。有时祂劳苦作工,连饭都顾不得吃,以致祂的亲属都说祂癫狂了(可三20~21)。祂行经撒玛利亚,走路困乏,却在井旁叫那位不道德的妇人得着救恩。当门徒们回来,祂却说,“我有食物吃,是你们不知道的。…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来者的旨意,作成祂的工”(约四31,34)。但是,当人只为着外在的食物时,祂直截了当的说,“你们找我,并不是因见了神迹,乃是因吃饼得饱”(六26)。主题醒他们,“不要为那必坏的食物劳力,要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劳力”(27)。

人类都期盼看见神迹,祂却不为自己行任何的神迹,其实这就是一个大神迹。而且当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来试探祂,请祂从天上显个神迹给他们看时,祂却严辞拒绝,对他们说,“一个邪恶淫乱的世代求神迹,除了约拿的神迹以外,再没有神迹给他看”(太十六4)。然后祂就离开他们去了。我们也看见,当主耶稣传福音尽职的时候,祂并不受亲情的支配与影响。当祂的家人来到祂讲道的地方,站在外边,打发人进去叫祂。人就告诉祂说,“看哪,你母亲,和你弟兄,在外边找你”(可三32)。祂却回答说,“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33)。祂环顾周围坐着的人说,“看哪,我的母亲,我的弟兄。凡遵行神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亲了”(34~35)。然而在主临死之前,祂将自己的母亲交托门徒,“从此那门徒就接她到自己家里去了”(约十九27)。由此我们看见,主一面不受天然情感的影响,一面祂却是顾到人的需要。

Back

祷告的生活

主耶稣不仅教导人祷告,祂自己就是一个祷告的人。祂告诉人要“常常祷告,不可灰心”(路十八1),祂题醒门徒要“儆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太二六41),祂告诉门徒祷告应有的态度和内容(六5~13)。在福音上,祂要门徒祈求庄稼的主,求祂差遣收割的人(路十2),祂告诉门徒祷告要有信心(太十七20,可十一24),甚至有时候要禁食祷告(太十七21),祂要他们学习同心合意的祷告,以执行捆绑和释放(十八18~19),祂告诉他们要住在祂里面,奉祂的名向父求,这样,凡他们所求的自然会得着成全(约十五7,十六23~24)。主祷告的生活定规给门徒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主在约但河受浸时,祂在祷告(路三21),说出祂以祷告开始祂的服事。当祂过了一天忙碌的服事之后,第二天清晨天未亮,祂就独自起身到旷野去祷告(可一35),说出祂无论多忙碌,祂都是先来到父面前,以父为供应、服事的源头。当祂要挑选使徒时,彻夜祷告神(路六12~13),说出祂不凭自己,乃是顺服父主宰的安排。祂知道犹大也在其中,却没有拒绝,反而欣然接受父的安排。祂医治耳聋、舌结的人时,祂望天叹息(可七34),说出祂仰望父为医治的源头。

祂以饼和鱼供应人时,先望天祝福,然后才将食物擘开递出(太十四19,十五36),表明祂以父为一切供应和祝福的源头。在这件事上,主不寻求自己的意思,祂也拒绝自己的打算,不寻求自己的荣耀。这件事之后,祂就独自上山祷告(十四22~23),我们可以想见,当时主必然深受爱戴,但是祂却没有留在群众当中,享受祂所完成的。如果我们到了某个地方,带进某种程度的祝福,通常我们就会眷恋那种局面,而不愿离开。但是主耶稣却离开群众,独自上山祷告,祂并不留在人的欢迎与爱戴的气氛中,反而祂关切的是父的同在与旨意。主在这件事上为我们设立了最好的榜样。

在祂离世之前,主给了门徒一席长话(约十四~十六)。说完话后,祂便举目望天,向父献上祷告,为门徒也为信祂的人祷告,祈求父圣别他们,保守他们,并使他们合而为一,如同祂与父是一一样(十七)。这说出,祂仰望父成全祂心中最深切的愿望,就是门徒们彼此相爱有合一的见证。紧接着,在客西马尼园祂恳切求祷,以明白并顺服父的旨意。祂的祷告极其恳切。最终祂清楚十架苦杯是父神所定的旨意,祂便从容不迫的将自己交出,威严的迈向旅程终点(太二六39~46,路二二41~45)。即便当祂被挂在十字架上,祂仍然为那些钉祂的人代求。祂说,“父阿,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路二三34)。我们从对观福音书的记载看见,主在地上那三年半的生活与工作充满了祷告的见证。

Back

历史耶稣的问题

我们费了不少篇幅,谈到主耶稣的人性生活,追溯其所言所行,难免我们必须触碰到一个问题,就如在马太福音十六章主耶稣问门徒的问题,就是世人对主耶稣身分的猜测。这是十七、十八世纪以来一个热门的神学思潮。十八世纪期间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勃兴,科学与理性成为检验一切的准则,神学家还有许多俗世的思想家、史学家,都以这个眼光作基准,探讨耶稣在地上的生活问题,藉着所谓历史的真实,来考察耶稣的所言所行。由此衍生的新史观及方法论(New Historiography)成为当时显著的主流,所以他们试图以此方法来探讨所谓历史耶稣(Historical Jesus)的问题17。他们着力最深之处,就是企图把信仰的基督与历史的耶稣清楚的分开,将所谓耶稣的真貌还原在世人面前。从雷马鲁斯 (Hermann Reimarus,德国的神学家) 以降,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部分欧洲神学家都是如此假设,他们说耶稣的神性乃是后期的门徒或神学家加上去的。启蒙时期的基督论,把耶稣描绘成为一个道德家,一个激进的宗教改革者,祂的死不是为了救赎,而是为了祂个人的信仰殉道。

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在他的名著《历史耶稣的探寻》(The Quest of the Historical Jesus)一书中,强烈批评这种“历史耶稣”的模式。他在结论中说:“我们正在经历保罗所经历的,当我们靠近历史耶稣的时刻,就像当日来到祂面前的那些人。我们伸出了我们的手,试图把祂拉近我们的时代,在这句似乎矛盾的话中,不得不放弃我们的尝试,并且承认我们的失败,虽然我们曾按着肉体认过基督,如今却不再这样认祂了。我们应该更进一步,豫备发现一个事实,就是对耶稣的人性与生平的历史知识,并非是帮助,或许它还会成为宗教信仰的障碍。18”诚哉斯言 ! 史怀哲认为新约记载的耶稣,事实上乃是一个豫言式(apocalyptic)的人物,但是新约不单没有凸显祂在这方面的特性,反而用低调来处理。他的立意原本是好的,但是史怀哲所题出的问题,基本上并没有改变启蒙时代的基调。

就好像主耶稣当日在该撒利亚腓立比境内,对门徒题出一个争议性的问题,大家众说纷纭,喧哗之声四起,却彷若瞎子摸象。二十世纪末期对主耶稣七嘴八舌的现象,比起史怀哲的时候更加纷乱,他们声称自己是根据历史、科学、人类学、末世学、心理学…来进行考掘,但越说就越荒腔走板。有人说耶稣是魔术师,有人说祂是奋锐党(Zealot),也有人说祂是具备领袖魅力的加利利人,有的说祂是激进社会派的圣贤。还有人说的更有学问,说祂是农业公社反父权的提倡者。我们可以豫期二十一世纪还会有更多的声音。今日的问题就像主的时代一样,疑问不断的重复,如果没有从神来的启示,我们也会陷入相同的错误。或有许多胡乱臆测,或者也发一些引经据典的惊人之论,但那些说法不但无法还原真相,只会引岔我们远离真理。 

简单的说,历史耶稣之探寻的终极目标,就是企图还原耶稣在历史上的定位,其实真正的目的乃是完全否定祂是神。如同布特曼(Rudolf Bultmann)所坚持的,所谓“历史的耶稣”和“宣扬的基督”(Kerygma)没有连续的关系。他认为属于历史的耶稣,和信仰的基督不可混为一谈。他的观念是那属于历史的耶稣不适合于信仰,只有属于超历史、不属于这世界的基督才是信仰的对象19。布特曼的学说显示了严重的偏差,如果地上有一个人的存在是言行一致的话,那就非耶稣莫属。我们绝不可能把信仰和这位活的主分开,把这位基督抽走,圣经和地上的道德伦理也就没有差别了。我们所信的基督不是一个抽象遥远的道理,而是活的人物,是个明确的历史人物。虽然圣经所提供的历史知识是有限的,但是宣扬的基督并非是抽离历史的。

Back

这种运用的方法与史料越过越离谱,他们走进更严重的死巷,所以有些研究者的结论就是:耶稣根本不存在。刚开始这个运动的初衷,就像史怀哲所说的,有些神学家为了调和信仰与理性的冲突与差异,他们的目的还是要证实耶稣的存在,然而这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历史耶稣的研究,不只否认基督是神,连祂是“人”这样基本的事实都不承认了,今天这派理论从神的话来看,已经完全成为敌基督的理论了。

结 语

当我们一再思想主的一生,从马槽的出生到十字架的钉死,我们实在看见,祂无论处在甚么样的环境里,都拣选顺服父神,遵行祂的旨意,作成祂的工。主在地上的行径并非士来马赫(Schleiermacher)所谓理想的完人,树立所谓人类道德的标准。根据这种推理,人可以藉着效法景从,来达到耶稣理想的典型。但我们知道,人无法在祂的生命之外模仿祂或效法祂,祂的所是所行完全在另一个神圣奥秘领域中。当我们看过主耶稣在世的行宜,除了从深处敬拜、赞美之外,也应该在我们的生活行事为人中活出主耶稣的生命来,并非在外面学习模仿祂的美德或典范,而是如同使徒保罗所说的,“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加二20)。“照着我所切慕所盼望的,没有一事叫我羞愧,只要凡事放胆;无论是生,是死,总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显大”(腓一20)。

他也告诉我们说,“你们该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样”(林前十一1)。但我们知道保罗所说的“效法”并非外在的模仿,乃是因着我们里面有了主耶稣的生命,我们让这生命在我们里面有地位、有主权,我们就在生活中自自然然的将祂活出,使我们的一举一动真有生命的新样(罗六4)。使徒彼得也告诉我们说,“…因基督也为你们受过苦,给你们留下榜样,叫你们跟随祂的脚踪行”(彼前二21)。但这里的“跟随”也不是外面的跟随,乃是基督作为我们生活的范本,而我们时时在圣灵活的引导之下,将主耶稣自己活出来(罗八14)。使徒约翰也记载主耶稣最后与门徒们说的话,祂说,“我是你们的主,你们的夫子,尚且洗你们的脚,你们也当彼此洗脚。我给你们作了榜样,叫你们照着我向你们所作的去作”(约十三14~15)。主耶稣的一生的确给我们留下美好的榜样,不单是祂降卑自己洗门徒的脚这件事而已。如果我们“真是听过祂,并在祂里面,照着那在耶稣身上是实际者,受过教导”(弗四21,另译),我们就应当“这样学了基督”(20,另译),使我们完全脱去旧人的行为,穿上新人,并活出照着神所造之新人的义和圣来(22~24)。但愿我们真像一面没有遮蔽的镜子一样,观看并返照主的荣光(林后三18),也愿我们没有一个人模仿这世代的样子(罗十二2),而是被模成神儿子荣耀的形像,使祂能在所有的弟兄中作长子(八29)。

马太福音十六章,主耶稣,这位神所差来的基督,曾向门徒有一伟大的宣告,就是“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18)。这伟大的豫言必定应验。然而祂这分宏伟的工作,却要我们与祂一同有分。在救赎的工作上完全是祂独自完成,我们罪人一点不能参与甚么,若有人说他能帮上甚么忙,那是亵渎;不过在建造教会的工作上,祂却是盼望我们每位圣徒都能一同有分。保罗说,“现在我为你们受苦,倒觉欢乐,并且为基督的身体,就是为教会,要在我肉身上补满基督患难的缺欠”(西一24)。这患难救赎的一面已由基督自己完成了,这患难建造基督身体的一面却是由主带着我们来完成的。当我们一同有分基督身体建造的工作时,但愿主耶稣的言行深深的铭刻在我们的心版上,更愿圣灵将这一切的事指教我们,并叫我们常想起主对我们所说的一切话(约十四26)。愿我们这样忠诚对神,倚靠圣灵,行在神的旨意中,彼此相爱,在世人面前有美好的见证,将福音传给人,一同建造基督的身体,带进主的再来和国度的来临。   «林柏雄,高坤禄,王生台»

Back


**
1. The Catechism of the Catholic Church, Double Day, 1994, pp.150-151
2. 李常受, 神人的生活, 台湾福音书房, 1996, 页44
3. 同注2
4. 活泉新约希腊文解经, 美国活泉出版社, 1997, 卷九(希伯来书), 页46
5. 同注4, 页47
6. 同注4, 页47
7. Irenaeus, Against Heresies 5, praef.
8. 同注7, 5, 34, 2
9. J. N. D. Kelly, Early Christian Doctrines, Harper Collins, 1978, p.172
10. 同注7, p.22
11. 诗歌, 台湾福音书房, 176首
12. G. C. Morgan, 基督生平的关键时机, 美国活泉出版社, 1991, p.112 
13. 同注12 
14. 同注12, pp.113-114 
15. G. C. Morgan, 摩根解经丛卷─马太福音, 美国活泉出版社, 1991, 页47 
16. Henry Alford, Alford's Greek Testament, Baker Book House, Vol. I, p.383
17. 廖上信, 人子之谜 , 永望文化事业, 1984 , 页81 
18. Albert Schweitzer, The Quest of the Historical Jesus,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56, p.403 
19. 同注17, 页106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