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穿谎言之十二:圣经是我们独一无二的标准
谎言之十二
(他们)贬低圣经在基督徒中的权威性。「呼喊派」否认圣经是神的默示,要信徒不必遵守圣经教训。说:「我们必须听活基督,而不是听字句圣经」,又说:「这一本书(指圣经)如果是字句,它在你手中,就是叫你死」,「单单在字句里,圣经也遮蔽人、破坏人、引人离开主」,还说:「读经不一定有真实的益处」,「有的兄弟姊妹所以在属灵的事业上不能好好的开窍,就因为他们的圣经读得太多了」,「许多人下地狱,就是因为太明白圣经」,「许多人得救了,一直不能长进,不能属灵,就是因为圣经太熟了」。他们提倡「生命读经」,否定圣经教训的价值,说只有「生命」、「生活」这两条线是圣经的「主干」,其它内容都是「枝节」,「打掉一点也不要紧」。还说:「圣经里有好些话象吃饭时碰到的骨头、鱼刺那样,不要吃它,还有好些话是零碎旁枝的东西,大可摆它在一边」,「我们不需要那些贫穷的东西,连化作祷告都不必」。这样凡是圣经中不符合他们所要求的,都被他们作为「枝节」、「骨头」、「鱼刺」、「零碎旁枝」、「贫穷的东西」去掉了。「呼喊派」把圣经中有关行事为人的教训,都说成是「启示的皮毛」,是一读就会将读者粘住的「苍蝇纸」,叫信徒不要去学习它。他们还要信徒读圣经「不要用头脑」,「不必去研究真理,不必探讨真理,不必去挖出什么教训,甚至也不必存心要去接受什么亮光,统统都不必」,「只需要用灵来接触这一本书就够了」。传统基督教认为,全部圣经都是神圣的,有绝对的权威,圣经上所有神的话,都应当得到教徒的尊重,都是教徒遵循的准则,圣经的内容绝无主次之分。(《毒》书 页30~31)
戳穿谎言之十二
圣经是我们独一无二的标准
蒋氏在本段的指控可被归纳为六项。这六项按其来源又可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无中生有,信口雌黄,恶意栽赃。这类的指控不只李常受从未教导过,在他所出版的属灵书籍中从未如此论过,地方教会亦从未实行过,甚至连我们读到都觉得蒋氏给我们安插的「罪名」实在莫名其妙;第二类是移花接木,断章取义加上混淆歪曲。把李常受所说过的话蓄意切割、拼凑,藉以误导读者,为李氏和地方教会编造莫须有的罪名;第三类则是出于蒋氏对圣经的无知,故作聪明,却不知道他所加诸于人之「罪名」其实正是圣经所明文教导所有信徒的。此一错误,只能说是自暴其短,贻笑大方。
我们逐一反驳这六项指控。
1、(他们)贬低圣经在基督徒中的权威性。「呼喊派」否认圣经是神的默示,要信徒不必遵守圣经教训。
此项指控属于第一类。对圣经权威性的认知,是在基督徒和教会中大是大非的问题。地方教会秉承倪柝声、李常受所一贯教导的「圣经是我们独一无二的标准」,不但不贬低圣经的权威,反而处处高举圣经的权威。对以上指控的全面驳斥请看附件九。以下摘录李常受自己对圣经的论述:
「圣经乃是神吩咐人写的话(出三四27),是神的灵借着人说的话,是神的话借着人的口说出来(撒下二三2),是人被圣灵感动所说出的话(可十二36)。旧约是神吩咐先知所说的话(耶一7),是神的话临到先知(结一3),是神的灵借着众先知所说出的
(亚七7;徒三18,二八25;罗一2;彼前一10)。新约,有的是神在主耶稣里面所说的话(约十四10),有的是圣灵指教使徒们所写的话(林前二13)。圣灵指教使徒所写的话,是象旧约圣经一样神圣(彼后三15~16)。所以全部圣经都是出于神的话语,逐字逐句,一点一画(太五18),都是神所默示的,人不可加添,也不可删减(启二二18~19)。」(《圣经要道》,页640~643,页655~658,李常受着)
2、说:「我们必须听活基督,而不是听字句圣经」,又说:「这一本书(指圣经)如果是字句,它在你手中,就是叫你死」,「单单在字句里,圣经也遮蔽人、破坏人、引人离开主」
此项指控属于第二类。首先,从字里行间,可以隐约看出所引的这些「说词」从某方面来看确实是圣经的教导。如关乎「字句」的问题,圣经的确说到信徒在照着圣经服事时,不要被「字句」打岔,而要注意圣经的灵。如在罗马书第二章二十九节说,「割礼也是心里的,在于灵,不在于字句。」哥林多后书三章六节说,「(新约的执事)不是属于字句,乃是属于灵,因为那字句杀死人,那灵却叫人活。」另外,圣经也确实提到「活基督」,但这个「活基督」是「在生活中活出基督」(「因为在我,活着就是基督」(腓一21)),而并非如蒋氏所臆测的「活的基督」。所有这些合乎圣经明文启示的教导,到了读经不求甚解而又断章取义的人手中,自然就被误认为是「不尊重圣经,不教导人研读圣经」,而教导人只听一个所谓的「活的基督」,其谬何止千里!
3、「读经不一定有真实的益处」,「有的兄弟姊妹所以在属灵的事业上不能好好的开窍,就因为他们的圣经读得太多了」,「许多人下地狱,就是因为太明白圣经」,「许多人得救了,一直不能长进,不能属灵,就是因为圣经太熟了」。
此项指控属于第二类。关于读经的益处,及如何正确地读圣经,李常受在《圣经要道》一书中,根据圣经,教导信徒对圣经的话要「爱慕,……思想。」,「看重……过于……饮食。」「心趋向。」「学习。」「从小明白。」「查考宣读。」(《圣经要道》,页640~643,页655~658)。学生在学校读书,一方面要研读课本,但也要研究「学习方法」,即如何读书才最有效率,最有果效。倘若方法不对,即使花了比别人更多的时间,结果可能事倍功半,这就是所谓的「读死书」、「死读书」。数学公式可以背得滚瓜烂熟,却不会灵活应用,就是因为他花了太多的时间在背诵公式上,却没有花时间在应用这些公式上。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如同读书一样,一面圣经需要我们花时间读,但另一面我们读圣经也要讲究正确的方法。读经固然重要,但若读经只为了尽一个义务,而没有摸到圣经的灵,这样的读经不一定有真实的益处;读经若没有主的光来照亮,没有从神来的启示,没有圣灵碰着人的灵而产生的灵感,这样的读经也不会帮助人在属灵的事上开窍,更不能帮助人在生命上长进、属灵。同样,也有很多不信主的人,对圣经很熟悉,甚至能整段整段地背诵圣经,但这并不一定使他们相信并接受主耶稣,那么他们也就不能蒙恩得救。
主耶稣在论到圣经和祂自己时,警告人说,「你们查考圣经,因你们以为其中有永远的生命,为我作见证的就是这经。然而你们不肯到我这里来得生命。」(约五39~40)在这里,主耶稣告诉我们,「查考圣经」可能与「到我这里来」分开。犹太宗教徒查考圣经,却不肯到主这里来;这两件事应当并行。圣经既是为主作见证,就不该与主分开。我们可能接触圣经,却没有接触主。惟有主能赐人生命。以上的观念,正是李常受在他的书中所要表达的思想,这样的思想完全合乎主耶稣所说的原则,也符合我们生命的经历。
4、他们提倡「生命读经」
此项指控属于第三类。关于对圣经的了解,圣经中说,「你的言语一解开就发出亮光,使愚人通达」(诗一一九130)。所以,圣经的话确实需要被正确地解开,《生命读经》正是李常受继承倪柝声从主所接受的亮光和启示,以及他自己对主的认识和经历,再参照历世历代以来所有伟大圣经教师对圣经的教导,所写成的。写书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一般圣经读者借浅显易懂的文字领会圣经中深奥的事物,进而汲取其中丰盛的生命;绝无意使之取代圣经。《生命读经》逐字逐句逐章逐卷地将整本圣经以着重生命的方式解开,启发信徒热爱、宝贵圣经中的灵与生命,正如主耶稣所教导的,对信徒生命造就之助益,早已见证如云。《生命读经》既包含新旧约六十六卷书,循序查读,自然囊括圣经中所有大小真理,主流旁枝,只是它小心地引导读者停留在圣经中贯穿全书的中心启示上,避免钻进字句知识的牛角尖中。这正是一般圣经参考书所难及之处。而蒋氏对此若非一无所悉即为置若罔闻,硬将一套推广圣经、解明圣经的实用工具据为李氏及地方教会「否定圣经教训的价值」、藐视「
圣经权威」的铁证,怎不令人啼笑皆非,摇头叹息。
5、他们还要信徒读圣经「不要用头脑」,「不必去研究真理,不必探讨真理,不必去挖出什么教训,甚至也不必存心要去接受什么亮光,统统都不必」。
此项指控属于第二类,与第3点的指控如出一辙。李常受鼓励信徒要「学习」圣经,「查考、宣读」圣经。试问,若要「学习」,「查考」一本书,焉能「不用头脑」?
自从神的话圣经写出以来,人们采用了很多读圣经的方法,有人把圣经当成是一本故事书,闲时翻阅用以解闷;有人把圣经当成是一本历史书,以其为「正统」世界历史之外的「野史」;有人把圣经当成是一本哲学书,如同孔孟门徒满口「仁义道德」,圣经也是劝人为善,忍受痛苦,为了死后上天堂;也有人把圣经当成是一本宗教经典,教导人如何顶礼膜拜,烧香献祭……人因着先天的教育背景、民族特色不同,就用不同的方法来读圣经,这是人们的自由,本来无可厚非,尽管这些都是有悖于圣经本身所启示的正确读经的路。主耶稣在论到祂对人所说的话时说,「我对你们所说的话,就是灵,就是生命」(约六63)。既然主的话是「灵「,是「生命」,人如果仅仅用「头脑」去接触圣经,无异于用眼睛去「闻」鲜花的味道,用鼻子去「寻找」对象的所在,无法得到神借着圣经要分赐给人的属灵福分。李常受在他的《生命读经示范》一书中,站在历世历代属灵人的肩膀上,纵向比较了读圣经的各样方法,并依据圣经纯正的话语,总结出了「用灵来接触神话语」的规律,鼓励信徒操练在我们里面的灵,去接触是灵之神的话,从而经历「重生的洗涤和圣灵的更新」(多三5),心思天天被更新,并将神纯净的话语输送并供应到我们的灵里,享受神话语中的肥甘(赛五五2),使我们属灵的生命得着喂养并长大。
6、「只需要用灵来接触这一本书就够了」
此项指控属于第一及第三类的混合品。若去掉「只……就够了」字,「 需要用灵来接触这一本书(指圣经)
」是圣经所启示,也是李常受所教导以及众地方教会所提倡实行的。蒋氏把「只……就够了」加在原话上,这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我们如此逐字逐句地解剖、分析蒋氏对我们的指控,实非所愿,也无太大价值。我们只想借此能让本书读者与社会大众了解蒋氏写作《毒》书的用心及伎俩,也是对我们自己信仰和实行的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