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解剖毒瘤

回目录 上一篇 下一篇

 

 

戳穿谎言之十三:圣经中到底有没有天堂?

谎言之十三

(他们)宣扬「没有天堂」、「神人互相调和」。基督教的又一基本信仰之一是根据圣经相信有天堂和地狱存在。「呼喊派」认为圣经中没有天堂这个词,他们说:「神将祂自己和祂所救赎的人建造在一起,神要把祂自己建造到人里头,也要把人建造到祂里头,使祂与人相调为一,成为一个家」,「这就是祂和人互相调和,而成为神人共同的居所」,「神与我们,我们与神,乃是互为居所」,「调和成为一体」。传统基督教认为,信徒在神面前是「子民」、「仆人」,可永远与神「同在」、「同住」、「侍奉祂」,受祂的「光照」,但神仍是神,人仍是人,不存在神人「互相调和成为一体」。(《毒》书 页31)

戳穿谎言之十三

圣经中到底有没有天堂?

这是大多数基督徒所关心的问题,也是神学上的一个题目。这个问题的重点在于「什么是神计划的终极目标?」,或者说「在神计划完成时,什么是基督徒最终的归宿?」。是天堂吗?是地狱吗?或是圣经所启示的圣城「新耶路撒冷」─神性与人性调和的建造?

首先,《毒》书作者将「相信有天堂和地狱存在」当作基督教基本信仰之一,并不恰当。基督徒的基本信仰的确是根据圣经。圣经也是独一无二之真理的准则。然而,「相信有天堂和地狱存在」却不能说是基督教的基本信仰,充其量只能说是一种普遍存在、且众说纷纭的不正确观念。「天堂和地狱」的观念是教会历史中不正确的传统所遗传下来的。在这许多的传统中,有些因着圣经真理的阐明,已成了历史;例如教皇无误论、买赎罪券、敬拜古圣遗物之类。有些则仍存在于基督徒的观念或实行里。例如「教会中的阶级制度」、世俗「圣诞节和复活节的庆祝」等等。当(我们)以文化的概念来看天堂的演进时,在各个年代所提出的天堂观,实际上是该年代文化的一种反映。这些天堂观不同于那超越时代、恒久不变的基督徒信仰教义。

人的归宿,根据圣经有暂时的和永远的两面。暂时的是指人在他死后到哪里去,像常听到的「死后上天堂、下地狱」之说,那是神学上所谓的intermediate state(暂时停留的地方或状态)。但是,神与人在生命上的建造是永远的,这最终的归宿是探讨人在将来复活之后,在永世里终极的结局。从《毒》书的陈述中可见,作者显然将这两面的区别混淆了。针对「人死后暂时的去处或状态」的认识,历史上有许多的分歧和演变:有乐园(paradise)、阴间(Hades)、地狱(Hell)、炼狱(Purgatory)、天堂(heaven)等等说法。例如「阴间」这个字,就普遍存在一个错误的观念,将「阴间」(Hades)和「地狱」(Hell)混为一谈1,掺入异教的思想。这种种说法,有些来自神话传说,有些延续了基督教中不正确的传统,并非都是圣经纯正的真理,自然不能称之为基督教的基本信仰。

对于圣经里一些词未能准确的理解,如:天(heaven)、诸天界(heavenlies)、阴间(Hades)、乐园(paradise)等,间接误导了「天堂之说」的形成。例如因着翻译上的偏差,原文本是「天」(heaven)这个字(彼前三22,来九24),就衍生出「天堂」(heavenly mansion)这个骇意的词来。天与天堂的真正差别在于后者极易将读者引入一个物质领域的概念:「物质建筑或物质空间」。历史证明,这个概念的影响,的确刺激了人们的想象力,而发展出各种不同,甚至非常华丽细致的「想象天堂」。追溯英文翻译之所以曾被加上「堂」(mansion)字,是因为希腊文「住处」(    )的含意中,包括一个由Origen所提出的解释。Origen的解释里很可能影响了后来希腊文翻译者将    (住处)当作mansio(暂停之所)的概念,进而影响英文译本采用英文mansion这个字(Tyndale首先使用)。英文钦订译本(King James Version)则由此而来。2 但值得注意的是,英文mansion这个字虽有住所之意,却绝无「暂停之所」的意思。Mansion 这个字现代的用法更缩小为「大厦、华厦」。中文和合译本使用的「天堂」(heavenly mansion)这个词(彼前三22,来九24),在常见英文译本里,则是没有的(细节参本书附件十)。

启示在全本新旧约圣经末了的圣城─新耶路撒冷(启三21,二一2)是神永远计划的完成,是亚伯拉罕和所有旧约时代的圣徒所等候的,也是我们所有新约时代的圣徒最终的归宿。可惜因受了「想象天堂」概念的影响,「新耶路撒冷」这极其神圣的启示,在历史上也难逃被物质化的噩运。甚至有人干脆就称「新耶路撒冷」是天堂。许多中古世纪大教堂的建筑风格中,至今仍依稀可见这种物质天堂观风靡一时的痕迹。

启示录是一本用表号(sign)写的书(启一1),「新耶路撒冷」是其中最大的表号。它是神用祂的生命将自己与属祂的人建造在一起的表号,正像「羔羊」是基督耶稣为人流血作赎价的表号。「羔羊」如何非指动物,「新耶路撒冷城」照样非指物质的地方。新耶路撒冷是座生命的城,是历代以来所有蒙神救赎的圣徒活的组合。在这圣徒活的组合里有:那位救赎我们的神在其中坐宝座(羔羊和神的宝座)、祂神圣生命(生命树)和生命的供应(生命河),并因祂生命而有的神圣性情,作为我们日常生活遵循的独一道路(精金街道)。因为神与人不但相互调和,并且相互内住,诚如圣经所指出「神已将祂的灵赐给我们,在此就知道我们住在祂里面,祂也住在我们里面。」(约壹四13) 神把祂自己建造到人里头,也把人建造到祂里头,使祂与人相调为一,而成为新耶路撒冷─神与人在永世里相互的居所。

根据圣经,「神人调和」的第一个例子就是基督。罗马书一章三、四节清楚说出,在基督的身上同时具有神性与人性。3 早期4教会的纯正信仰中,即经常使用「联合」、「混和」、「相调」、「调和」等词来表达基督身上神人二性的关系。其实圣经里尚有比神学家更达意的发表,就是记载在旧约利未记中,细面调油的「调和」一词。因为它较能准确地描述基督的神性与人性不但同时存在,且是相互调和的。那预表基督的「素祭」是将油(神的灵)调和到细面(人性)作成的,这指明细面的每一部分怎样被油充满,照样耶稣完美的人性也是被神性所浸润充满。5当我们接受基督这位奇妙的神而人者之后,因着祂在法理上的救赎,我们在地位上被称义,即得进入祂生机上的拯救,与神发生了神圣生命上的联结与调合。这是圣经的真理,也是正统基督教的信仰。然而,「调和」一词后来被欧迪奇(Eutyches, 451 AD)误用,说神性与人性融合成为第三性,不再是神人二性。随着欧迪奇被定为异端,之后的人就也不敢使用这词,「神人调和」的真理也逐渐失去了。再加上因着改革宗神学(Reformed Theology)的兴起,高举「神的主宰」和「预定论」的真理6,不料竟间接地助长了对「神人关系」一种偏颇的看法:就是认为人与神之间有一永远无法跨越之鸿沟。的确,在神格上,人与神之间是永远有别的。人永远无分于神那受敬拜的神格。但是,在生命和性情上,人却是有分于神的神圣生命和性情。圣经明言「基督是我们的生命」(西三4),「叫你们……得有分于神的性情。」(彼后一4)早期教父们认为人性如果要被神化,人就必须与神圣的性情联结。神必须与人性联结,人才能有份于神的生命。因此「成为神」(deification,divinization,or theosis)一词是他们7对救恩所共有并珍赏的思想。「成为神」遂成为后来希腊和俄国东正教神学的中心思想。

圣经中人与神的关系有许多面,从未局限于「主、仆」或「君、民」的关系。人与神之间生命与爱的关系是表现在「父、子」与「夫、妻」关系上的。这些关系也贯穿新旧约圣经的思路。「父、子」的关系如约翰福音指出「凡接受祂的,就是信入祂名的人,祂就赐他们权柄,成为神的儿女。」(约一12)罗马书也引用旧约预言「从前在什么地方对他们说,你们不是我的子民,将来就在那里称他们为活神的儿子。」(罗九26,何一10)基督在地上时,亦亲自教导门徒「但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你们且要成为至高者的儿子,」(路六35)到了圣经末了的启示录也应许「得胜的,必承受这些为业,我要作他的神,他要作我的儿子。」(启二一7) 「夫、妻」的关系如神在旧约对属祂名的人的态度是「造你的是你的丈夫」。因此,亚当与夏娃预表基督与教会的关系。夏娃在生命上出自亚当,照样,教会在生命上也出自基督。至终,基督(羔羊)与教会(新妇),成为新耶路撒冷,「救赎的神」和「蒙救赎、经生命变化的人」成为宇宙配偶。这对宇宙的夫妻不再是仅仅「同在、同住、事奉祂、受祂的光照」,圣经末了以「那灵与新妇」(启二二17)如同一人说话,指明他们已经达到「互为居所」的生命建造,在永世里作神荣耀的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