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初期教会的背景─古罗马帝国

一、辅读材料

1. 历史概述
2.《基督教发展史新译》第一课
3. 罗马帝国皇帝年表
4. 罗马帝国简史
5. 耶稣时代的背景
6. 《召会历史简介》第一篇第二篇
7. 十二使徒的下落
8. 奥古斯督和平祭坛碑文摘录
9. 《优西比乌教会史》卷一卷二卷三

二、历史景点

1. 奥古斯督大帝陵墓(Mausoleo di Augusto)
2. 天厅圣马利亚教堂(Basilica di S.Maria in Aracoeli)
3. 罗马市政厅(Campidoglio)
4. 加比多里博物馆(Museo Capitoline)
5. 罗马旧墟(Foro Romano)
6. 斗兽场(Colosseo)与君士坦丁凯旋门
7. 尼罗皇帝之金宫(Domus Aurea di Nerone)
8. 图拉真市集与奥古斯督市集
9. 圣贵格利教堂(San Gregorio Magno)

三、讨论题纲

1.奥古斯督进罗马统一与和平的意义
2.历代罗马皇帝逼迫基督徒之动机


历史概述

1.罗马帝国简史

罗马是在主前753年,于台伯(Tiber)河畔的七个小山上建立的。主前750年,伊特拉士坎人(Etruscans)入侵,占据罗马,建立王国,实行王政,史称「王政时期」。王政时期的社会,分为贵族、平民两大阶级。名义上,君王掌有司法、行政的绝对权力;但实际上,实权掌握在贵族所组成的元老院(Senate)手中。主前509年间,拉丁人推翻伊特拉士坎人的统治,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政体,史称「共和时期」。主前264~146年间,罗马先后征服了迦太基、叙利亚、马其顿、希腊等地,迅速扩张成为一个跨陆大国。主前48年,该撒犹流(Julius Caesar),平定了高卢与英格兰,奠定了日后帝国专制的基础。西泽死后,侄孙屋大维(Octavian)兴起,击败了雷比达与安东尼两人,结束了混乱的三雄分治,并于主前27年,在元老院所进奉的「奥古斯督」(Augustus,和合本译为「亚古士督」,意即受尊敬者)之尊号下,正式成为罗马帝国第一位皇帝。罗马帝国政治上的和平,与交通上便利,使主耶稣能平安出生于人类中间,且使主受死的豫言得以应验,这乃是神的命定。

2.罗马帝国对基督徒的十次主要逼迫

罗马帝国对于基督徒逼迫之残酷,乃是众所周知的。第五世纪的教会历史学家欧若修(Orosius),将罗马帝国的逼迫,分为尼罗(Nero)、多米田(Domitian)、图拉真(Trajano)、奥热流(Aurelius)、瑟佛伦、马克西姆(Maximus)、德修(Decius)、瓦勒尼(Valerian)、奥理良(Aurelian)、和戴克理先(Diocletian)等十个时期。

尼罗皇帝对于基督徒的逼迫极其残暴,他迫使基督徒穿上兽皮,使其在斗兽场上被野兽撕裂;或将基督徒与干草捆在一起,制成照亮其园游会的火把。按照教父革利免(Clement)的记述,保罗与彼得便是在尼罗的迫害中殉道的。尼罗死后,多米田继续搜捕基督徒,并要求百姓以主、以神尊称他。传说使徒约翰即是在多米田期间被放逐到拔摩岛上,写成启示录。其后的图拉真,将一切坚持承认自己是基督徒的人,下令处决。在其统治下,耶路撒冷的主教西面(Symeon)被钉十字架,而安提阿的主教以格那提(Ignatius of Antioch)则死于狮子之口。示每拿的主教玻雷卡(Polycarp)亦在皮雅斯大帝任内殉难。

主后161至222年,教会受到极大的迫害,殉道者犹斯丁(Justin Martyr)于此时期中遇难。尔后的三十年间,因逼迫暂时止息,许多基督徒开始松懈;因此,当主后250年德修皇帝下令要求基督徒放弃信仰,向罗马的神献祭时,有许多人便因松散安逸而离弃真道。主后260至303年,教会发展奇速,人数大增。主后303年,戴克理先为要有效统治其帝国,要求罗马公民统一信仰。他下令焚毁圣经,要求命令所有的基督徒必须献祭或吃祭偶像之物,并将祭酒洒在市场所出售之食物上,使基督徒在背叛信仰与饿死之间作抉择。教会历史学家优西比乌(Eusebius)即活在此迫害年间,亲手记下了迫害者的暴行与殉道者的事迹。

《基督教发展史新译》第一课 初期教会的宣教与扩展
(本文转载自http://www.chinachristianbooks.org/new/ChristianClassics/history/big5/main.htm)

耶稣基督在升天前吩咐门徒说:「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门徒忠心的在耶路撒冷等候。五旬节圣灵降临在他们身上,他们便大有能力,放胆的宣讲基督为罪人受死、复活的福音。使徒行传告诉我们,因着他们大胆的宣讲,受浸加入教会的人天天增加,耶路撒冷的教会便壮大起来,使犹太公会的人感受到很大的威胁,企图用逼迫去遏止基督教的蔓延。当信主的人越发增加,他们对教会所施的压力便越大;初时只是将使徒收监,后来竟公然将司提反用石头打死。自司提反殉道后,耶路撒冷的教会便大遭逼迫,除了使徒以外,门徒都分散在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用历史的透视,我们看到神让逼迫临到信徒是有祂的美意。初时信徒只忠心的在耶路撒冷工作,他们似乎没有望远一些,看到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的需要。神借着逼害,将他们领到新的工场,为神收割。使徒行传告诉我们,腓力被圣灵领到撒玛利亚,因他的宣讲,撒玛利亚的人都受浸归信基督。随后腓力被圣灵领到旷野,在那里向埃提阿伯的太监传福音,然后为他施洗。对于当时的教会,这显然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因为福音第一次被带到外邦人当中。就在这时候,神呼召保罗,作为向外邦人传福音的使徒;这样,福音便在外邦人中大大的广传,从巴勒斯坦及小亚细亚一带,到希腊以至意大利各城,福音的种籽撒下,教会便在这些地方萌芽、茁长。不过我们必须了解,在使徒时期,教会只是零零星星的散布于巴勒斯坦、小亚细亚、希腊及意大利各地,而每处的信徒仍是非常稀少,且限于低下层;但这样零星地散布的基督徒群体却在以后短短二百年间,使他们的信仰成为改造整个罗马帝国文化的重要动力。我们不妨在这里看看初期教会扩展的情况。

谈到教会的扩展,很多史学家都以安提阿为中心,因为在初期教会,安提阿是向外邦人传福音的基地,教会第一队向外传教的宣教队便是在这里组成的,那便是保罗和巴拿巴组成的宣教队。相传多马也是从安提阿出发,往东到达巴非亚王国(Parthia)传道,然后再往东到达印度。

首先我们谈谈教会向东推进的发展。从安提阿向东北推进,福音传到伊德撒(Edessa)。伊德撒是当时从小亚细亚及叙利亚往亚美尼亚(Armenia)境的必经之路。大低因为它是贸易的通道,早在一世纪,福音已传到这里。相传伊德撒的国王当耶稣在世时,写信给耶稣,求祂为他治病;而耶稣复活后便差一使徒前往为他治病,因而使全城归主。无论这传说是否真实,教会很早已在这里建立稳固的基础却是事实。在主后第二世纪末,基督教已在这里被奉为国教。按一位教父的记载,当时首先由王室接受基督教,然后人民跟着信主。由伊德撒再往东,福音传到米索波大米亚一带,直到波斯的边界。当时米索波大米亚境内的人民多信奉拜火教,但拜火教渐渐失其活力,故教会很容易在这里建立基地。在主后二百二十五年,在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的境界,教会已有二十多位主教,亦即建立了二十多个教区。然而再往东到波斯,福音便面对很大阻力。在这里,拜火教也是国教,但这里拜火教的组织非常严密,因而对基督教产生了统一而有力的抗拒。

从伊德撒北上,福音传入小亚细亚的加帕多家境内,再由加帕多家传入亚美尼亚。在第三世纪时,一位名叫贵格利(被称为光照者贵格利,Gregory the Illuminator,240-332 A.D.)的人从亚美尼亚往加帕多家求学,在那里信主,便毅然回亚美尼亚传福音;他本身是贵族,于是便首先向贵族传,忍受了一段时期的逼迫,终于带领亚美尼亚王信主,跟着更带领全国归主。时至今日,亚美尼亚的文化与基督教是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的,亚美尼亚人的爱国情操与他们的信仰生活也是紧密相连的。

从安提阿向西,那便是当日保罗传道最活跃的小亚细亚。在保罗所建立的基础上,教会发展得很快。从当时一位名叫皮里纽(Pliny the Younger)的巡抚在主后一百一十年写给罗马皇帝图拉真(Trajan)的信中,我们便可见福音的广传。他告诉皇帝,在他到任时,因为信基督教的人日渐增加,不少庙宇冷淡不堪,由此便可见基督徒的人数一定不少。在腓尼基,教会在各大城市被建立起来。不过在加拉太境内,福音的拓展相当缓慢。小亚细亚北部的本都,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一直抗拒福音;但到了第三世纪,因着一位被称为行异能的贵格利(Gregory the Thaumaturgos)忘我地传福音,几十年间便几乎全境都归主;相传他到本都时只有十七人信主,但到他去世时,本都全境只有十七人仍未接受福音。这传说固然不能尽信,但由此便可见一个人的热忱,有时可以产生突破性的作用。除了热忱以外,贵格利还有一秘诀,就是灵活地运用当地的节期及庆典来表达基督教的信仰,使当地的风土人情基督化,信徒无需感到做了基督徒后就得与固有的文化断绝关系,基督教反而变得非常亲切。

按早期教会史学家优西比乌的记述,马可及亚波罗是最早到埃及传福音的人。他们开始在亚历山大港工作,到二世纪末,亚历山大港已经成为教会扩展的基地;第三世纪初,一间颇具规模的「门徒训练中心」也成立,用来装备信徒,以应付在信仰、生活及传福音上的各种挑战。主后二百三十五年,单就亚历山大港便已经有二十位主教。与此同时,迦太基亦成为基督教在北非扩展的中心。在北非,教会扩展的速度真是令人惊叹,约在二百二十年,教会在迦太基召开会议时,北非只有七十二名主教参加;三十年后,主教的人数增至九十多位,而三百年左右,主教人数竟接近二百位(即表示有二百多个教区),可见发展何等迅速。

在意大利,教会的发展也很惊人,在一百四十年左右,全意大利只有十二位主教,而二百五十年左右,单单南意大利便已有接近一百名主教。在这时,罗马城约有四十间教堂,一名主教,四十六名长老,教会所收容的寡妇竟达一千五百名。有史学家估计罗马城当时信徒的人数在三万人以上。

总括来说,在二百五十年左右,全罗马帝国的基督徒已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二至十五。依照这个形势,没有君士坦丁大帝在三百一十五年接受基督教,罗马帝国基督化也是指日可待的事。以上所谈是基督教的扩展,现在我们要看看这样神速的扩展,其原因何在?我们有什麽功课可以学?

初期教会成功的秘诀

十八世纪极负盛名的史学家吉朋(Edward Gibbon, 1737-1794 A.D.),写了一本史学巨著,就是有名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在这本书中,他用了相当长的篇幅描述基督教的发展,说明基督教在当时文化转变中的重要性。吉朋本人虽对基督教相当敌视,然而在讨论基督教的扩展时,也不能不惊叹初期教会的生命力是多麽强劲。他认为教会之所以能成功地将福音传开,有五个主要的原因:

第一,基督徒对于他们所信的有一种极度的狂热。基督徒一改以往犹太教的偏狭思想,不再坚持犹太民族的特殊地位,而将救恩普泽于万民,并且强调四海之内皆兄弟的道理。然而,他们却绝不妥协、绝不放松地坚持他们的信仰。他们的执着连奥热流大帝(Marcus Aurelius, 121-180 A.D.)也觉得不能接受,他认为基督徒最为可憎,对社会、文化最坏的影响,乃在他们太固执。他们不留余地的弃绝异教的信仰及生活方式。在过去,信奉宗教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宗教的活动(例如不时到庙里参拜),不一定对整个人的生命有什麽重要的意义,对当时的基督徒来说,他们的信仰完全改变、占据他们的生命,基督教信仰革了他们的命,叫他们重新再活过来。于是「悔改」(Conversion)的观念第一次在希腊罗马的文化中出现。基督徒很清楚的表明他们是独特的一群,他们不怕与众人不同。亦因这缘故,他们信仰的内涵,生活的方式,便显得非常鲜明,绝不混淆。这样鲜明的信仰也迫使有心的人作清清楚楚的抉择。在另一方面,初期的基督徒在传福音的热忱上,也是使人惊叹不已的。在新约,我们看到使徒领着一些信徒东奔西跑的去传,传福音成为他们生活的全部。在《十二使徒遗训》中,我们看到当时很多平信徒放下他们的产业,成为巡回布道者,完全以传道的事为念,生活则完全倚靠其它信徒的供应。第三世纪中叶的教父俄利根说:「基督徒尽他们所能,将福音传遍普天下。有些弟兄更以此为他们的事业,从一城到另一城,一村到另一村,领人归主,……许多时候他们连最起码生活所需的供应也拒绝接受。」当时很多的教会领袖,本身就是很成功的布道者,例如玻雷卡(二世纪一殉道主教)便是很出色的传道者;又如爱任纽主教,为了更有效的向不同的人传福音,他竟毅然学习多国语言。鲜明的信仰,以极度的热忱传出去,其感染力必然很强,因此初期的教会便增长得很快。

第二个原因,是由于基督徒对主耶稣再来的等待,极度的恳切。这种生命态度在当时非常重要。当时政治动荡,罗马帝国内部分裂,政治暗杀频生,而外敌的侵扰也越来越多,因此,当时真是人心惶惶,有朝不夕保的感觉。但基督徒在一心等待主再来的心态中生活,一切的动乱,反成为主再来的一些征兆,叫他们更殷切期待。正因他们生活在盼望中,一切人间的苦难,他们都能坚忍。因此,在其它人的眼中,他们的生命力,真是强得惊人,就是面对死亡,他们也不惧怕。他们在等待将来的审判和将来的奖赏中生活,叫他们生活得更有活力,更有劲,于是在与其它宗教相比之下,基督教便显得有极大的生命力,这对非信徒是一个很大的吸引。

第三个原因,他们仰赖圣灵的能力,在世人当中行神迹奇事。先知的讲论,方言的恩赐,治病、赶鬼的能力,在他们当中是非常真实的。连敌视基督教的吉朋也觉得,失去这种神迹奇事的体验是教会一个很重要的损失,他带着讽刺的口吻对他同时代的基督徒说:「初期教会的神迹异能,在许多世纪以来已经在教会中确定地位,但在最近这些年代,却备受攻击;虽然信徒中仍有不少坚信神迹异能,我们的神学教授却视之为基督教信仰的绊脚石。」这段讽刺的话对于我们真是一个很好的提醒。

第四个原因,初期的基督徒要求自己过着极度圣洁严谨的生活。这种生活的见证,对于他们的邻舍真是既直接又具体。当时教会对于申请受浸加入教会的人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从《十二使徒遗训》,我们看到他们对慕道的人的教导,主要集中在生活的操练上。慕道者的操练课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去除旧恶;第二阶段是学习在社交生活及政治参与的活动上,完全顺服基督的教训;第三阶段则操练守望、警醒、祷告;第四个阶段操练站立稳固,抵挡试探。在希波律提主教领导的教会中,一位慕道者要经过三年这样的操练课程,才被接纳加入教会。由此可见初期教会对信徒的生活持守着多麽严谨的态度。

第五个原因,便是基督徒相爱的团契生活,对未信的人真是很大的吸引。当时的教会没有什麽有形的组织及架构,但信徒们却紧密相连,彼此相顾。在他们中间,一切社会制度所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都消除了,奴隶与主人在教会内完全平等,富有的与极贫寒的都能一同坐席,分享爱筵。在彼此扶持、鼓励中。他们更能抵受外来的种种压力;反过来,外来的压力只会叫他们更加团结。

除了以上五点原因外,我们还可以发现其它原因,例如信徒对邻舍的关怀,是很有力的见证。有些信徒信主之后,将一切的产业变卖,分给贫穷人;教父巴西流和安波罗修都是极富有的人,他们为了照顾受饥荒灾害的饥民,便将自己所有家业变卖。有些信徒为了照顾一些极度贫穷的人,竟愿自己禁食,把所余的分给他们。这样对别人舍己的关怀,就是敌视基督教而企图复兴罗马异教的罗马皇帝朱利安(Julian)也感到惊异;因此,他认定,基督教成功的秘诀是在于基督徒对人舍己的爱,而罗马异教的失败,乃在于对人缺乏关怀。他写信给他手下的大祭司亚撒基雅时说:「那些不虔不义的加利利人,不单餧养自己的穷人,竟也餧养我们的穷人,而我们自己的穷人竟得不到我们的照顾。」他于是吩咐亚撒基雅带领他的属下信徒效法基督徒爱人的榜样,以求扩展异教。为此目的,他赐下三万斗谷粮给亚撒基雅,作为周济穷人之用。

在这里我还可用一件事例来表明初期基督徒如何实践舍己爱人。史学家优西比乌记录了狄尼修对主后二百六十三年亚历山大瘟疫一段感人的描述:「一场瘟疫随战争而来……我们大多数的弟兄表现了极度的仁爱。他们互相鼓励,勇敢无惧地探望病者,照顾、服侍他们。他们甘心染上邻舍的疫病,受他们所受的痛苦。不少弟兄在照顾病者时得病死去……反过来,外邦人便很不同,他们撇下那些初现病症的人,就是至亲,他们也弃而不顾。」基督徒如此仁爱的表现,对于未信的人的确有很大的感染力。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基督徒愿意为信仰忍受迫害,甚至舍弃生命,这种坚贞的信心,使不信的人不能不严肃的考虑他们所信的是否真实。一个愿意以生命来坚立信仰的人,是任何人也不能轻易地置之不理的,他们所信的一定有使人折服的地方。如此,很多人便被这种以生命作保证的信仰所感动,归信基督。

在护教学上所下的工夫

除了生命的表现外,初期教父为信仰争辩的睿智也是福音扩展很重要的因素。异教人士不单以权势、武力镇压基督徒,更厉害的武器便是思想的围攻。犹太和希腊的思想家联成一阵线,对基督徒的信仰问难质疑。但各方面的攻击反而刺激起基督徒不懈地思索,以最清晰并富创意的思想及意象表达信仰。初期教会的「护教运动」(Apologetic Movement)便这样兴起,其中不少的护教者可算是当时一流的思想家。最初期的护教者有雅典的亚里斯德(Aristides),比尔拿的亚里士图(Aristo of Pella);他们情词恳切地上表于罗马皇帝,陈明基督教信仰的合理性,并为时下对基督教的误解力辩。第二代的护教者有撒德市的米利都(Melito of Sardis)及犹斯丁(Justin, 约100-165 A.D.)等,其中以犹斯丁的雄辩最为著名。犹斯丁可算是第一位接受基督教的哲学家。在接受基督教前,他遍寻智理,对希腊哲学认识很深,特别是当时的柏拉图主义。因此他日后所写的两卷《辩道》(Apology)不单对当时对基督教的攻击有效地处理,更将基督教的信仰清楚并具哲理思辩地表达出来。他第一卷的《辩道》是写给罗马皇皮雅斯大帝的。他向皮雅斯解释,一般人认为基督徒是无神论者,并以为他们不道德,完全是一种误解。他向这位皇帝陈述基督徒所信的神是独一的真神,他们的信仰比当时民间的迷信如何更合乎理性。同时他更以基督徒严谨清洁的生活,以表示基督徒在道德上实高于非信徒。他针对犹太人而写的《与犹太人德理夫的对话》(Dialogue with Trypho the Jew)使人惊异他对旧约圣经深邃的掌握。犹太人德理夫表示不能接受基督教的两大原因,乃在于基督徒不守摩西的律法,更有甚者就是他们竟以一个人--耶稣--作为神来尊奉。犹斯丁于是以旧约圣经为基础,向德理夫解释摩西的律法及先知的讲论如何在基督身上成全,并且以基督的教训(特别是登山宝训为总结),对当时的犹太人来说,《与犹太人德理夫的对话》的确极具说服力。犹斯丁以后,他的学生达提安(Tatian)继承他的护教工作。与他同时期的有雅典纳哥拉(Athenagoras)及荷玛斯(Hermas)。他们都是初期教会重要的思想家。

在第三世纪初,教会出现了两大思想家,一在西方,一在东方。在西方的是特土良(Tertullian, 160-220 A.D.),以拉丁文写作;在东方的为俄利根(Origen, 182-254 A.D.),以希腊文写作。特土良的《护教学》(Apologeticum)首先提出宗教自由的要求,继而请求罗马政府尊重基督教,公平地对待基督教。他彷佛以律师的身分,为基督教要求法律的保护。接着,他更以基督徒的人格,对国家的贡献,以示基督教的优越。他另一卷书《灵魂的见证》(On the Testament of the Soul)显然比较哲理化。在其中他极力揭示人心灵对罪孽的体会及其超越提升的渴求。以此为基础,他力证基督教的信仰如何有效地响应人类心灵的渴求。

俄利根的护教工作比以前的教父更为出色,也奠下了基督教哲学开展的基础。俄利根受业于当时哲学名师撒加斯(Ammorius Saccas),根据新柏图主义哲学家波弗里(Porphyry)对俄利根评论,俄利根广泛采取柏拉图及卢孟尼雅(Numenia),高尼雅(Cronius),亚波乐芬尼(Apollophanes),聂哥马赫(Nicomachus)等当代著名哲学家的思想去支援基督教的信仰。俄利根最著名的辩道著作当然首推《反施尔撒克论》(Against Celsus)。他以施尔撒克的哲学论据为起点,并赞同他对拜偶像及将神人化的宗教的攻击,但对于施尔撒克对基督教的误解却有力地驳斥,并进一步以哲学睿智确立基督教的可信性。

初期教父为辩道的缘故,苦心孤诣,是我们今日信徒必须学习的。他们的胆色及开明的态度,勇于深入哲学界的阵垒,取其精进者而攻之,并借助其思想工具去阐释基督教的信仰,使当时的人更易明白接受基督教,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的。

罗马帝国历任皇帝年表

1AD 屋大维〈奥古斯督〉
14-37 提比留〈Tiberius I b.〉
37-41 该犹(Gaius Caligula)
54-68 尼罗〈Nero〉
68 迦尔巴(Galba)
69 鄂图(Otho)
69 维特利(Vitellius)
69-79 卫斯帕西(Vespasian)
79-81 提多(Titus)
81-96 多米田(Domitian)
96-98 尼法(Nerva)
98-116 图拉真(Trajan)
117-138 哈德良(Hadrian)
138-161 安东尼比约(Antoninus Pius)
161-180 马可奥热流(Marcus Aurelius)
180-192 科莫多(Commodus)
193-211 瑟佛伦(Septimius Severus)
212-217 吉达(Geta)拉戈拉(Caracalla)
218-222 赫利奥加巴卢斯(Heliogabalus)
222-235 亚力山大(Alexandar Severus)
236-238 马克西姆(Maximus)
249-251 德修(Decius)
251-253 高卢士(Gallus)
253-260 瓦勒尼(Valerian)
260-268 加列奴(Gallienus)
268-270 革老丢二世(Claudius II)
270-275 奥理良(Aurelian)
276-282 奥热流(Marcus Aurelius Probus)
284-305 戴克理先(Diocletian)
306-312 马克森提(Maxentius)
312 君士坦丁大帝 

罗马帝国简史
(本文转载自http://www.angelfire.com/la/kenlai/history/Roman.html)

王政时代

古罗马氏族制度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代,约当公元前8世纪中叶至6世纪末叶,因传说此时相继有七个「王」(rex)执政,故名。王政时代,是罗马的父系氏族制时代,据说当时罗马有三百个氏族,每十个氏族组成一个胞族(库里亚--Curiae),十个胞族组成一个部落,共三个部落,三个部落构成罗马人公社整体。王政时代的罗马人公社实行军事民主制,管理机构有三:一是元老院,由三百个氏族长组成,有权处理公共事务、批准和否决人民大会的决议。二是人民大会,由武装的成年男子参加,每个库里亚有一票表决权,大会通过或否决一切法律,选举高级公职人员,其中包括对「王」的选举。三是「王」,由人民大会选出,是军事首长,同时又是最高祭司和审判官,但尚无真正国王的权力。王政时代已出现阶级分化,有些父家长家族富裕起来,上升为氏族贵族,有的氏族成员贫困而成为「被保护人」,受贵族的剥削和奴役。另外出现平民,他们是被征服者及外来的移民,人身自由,但不属于罗马氏族成员,没有氏族权利,无权分级公地,不能参加人民大会,许多平民租佃贵族的土地,有的因借债而沦为奴隶。王政时代的奴隶主要从事家内劳动,数量不多。贵族、被保护人、平民和奴隶构成王政时代阶级对立关系的萌芽形式。由此可见,王政时代氏族制已趋于解体,阶级社会正在形成。史学界一般认为,王政时代后期,罗马处于伊特拉斯坎人统治之下,公元前6世纪末,发生塞维.图里阿改革,改革使氏族制遭受破坏,王政时代的最后一个统治者塔克文是个暴君,到公元前510年(或前509)被黜,王政时代结束,伊特拉斯坎统治被解除,罗马共和国建立起来。

罗马共和国

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前1世纪末古罗马贵族专政的奴隶制国家。罗马王政时代末期,出现塞维.图里阿改革,随之罗马进入阶级社会,形成罗马共和国。罗马共和国具有明显的贵族专政性质。共和国的最高行政权由执政官掌握,执政官有二名,从贵族中选出,任期一年,平时有行政、司法权,战时指挥军队,但因是二人掌权,互相牵制,故权力不大。共和国真政掌权的是元老院,由少数贵族和卸任的执政官组成,先是十人,后增至三十人,决定国内外一切重大问题。此外,共和国有百人团会议,是全体成年男子参加的人民大会,形式上是最高的立法机关,但实际受元老院控制,会议表决经元老院批审过的议案,没有讨论权,表决时是第一等级富有者占优势,因此百人团会议也反映了贵族专政。罗马共和国的阶级结构十分复杂,有贵族、被保护人、平民和奴隶。共和国早期,平民与贵族的矛盾非常突出,平民采取各种方式进行斗争,直到公元前3世纪初,斗争才告结束,斗争结果,平民取得一些胜利,但真正获利的是平民上层,平民上层与旧贵族融为一体,形成新贵族,而广大平民下层仍受压制,因此罗马国家仍然是贵族共和国。自公元前5世纪起,罗马便不断向外扩张,经过两个世纪的对外侵略,罗马征服了全部意大利,控制了西部地中海,并占领东部地中海的一些国家,使罗马共和国由台伯河畔的小城邦而成为地中海上的霸国。到公元前2世纪中期,罗马共和国的经济发生巨大变化。首先是土地集中,形成许多奴隶主大农庄,与此同时,农民纷纷破产,使城邦经济基础被削弱;其次是奴隶制的发展,战俘奴隶大量流入罗马,奴隶被广泛使用在生产领域,奴隶受都残酷的压榨,因而引起奴隶的反抗斗争,第三,罗马的商业高利贷业也发展起来,出现一个靠经商发财的新兴阶级--骑士,骑士在政治上无权,故往往同下层平民一起与当权贵族进行斗争。从公元前2世纪后半期起,罗马共和国的各种逐渐暴露出来,相继出现严重的社会斗争。公元前137-132年,发生第一次西西里奴隶起义;公元前133-123年,发生以农民土地运动为中心的格拉古兄弟改革;公元前104-101年,发生第二次西西里奴隶大起义;公元前73-71年,爆发斯巴达克起义。这些起义和斗争,沉重打击了罗马奴隶主阶级,动摇了奴隶制城邦的经济基础。在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代表罗马城邦贵族奴隶主利益的共和政体,已不再适应全题罗马霸国奴隶主阶级统治的需要,因而发生了从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化,在转化过程中,出现许多政治野心家,他们发动长时期的争夺权势的内战。公元前叮澳辏膳颖矗≒ompey)、西泽(Caesar)、克拉苏(Crassus)三人结成政治同盟,实行集体独裁,史称「前三头政治同盟」,后来,西泽战败其它两个对手,实行个人独裁,不久,西泽被其政敌刺杀,前三头同盟结束。西泽独裁实为罗马共和国灭亡的先声。公元前43年,又出现屋大维(Octavius)、安东尼(Antonius)、雷比达(Lepidus)三人结成的「后三头政治同盟」。公元前30年,屋大维除掉其它二人而成为独裁者,至此,军事独裁的君主专制政权终于在罗马建起,罗马共和国最后灭亡,罗马帝国时代开始。

罗马帝国

公元前30年至公元476年的古罗马奴隶制君主专制国家。公元前2至1世纪,罗马共和国发生危机,经过一个世纪的内战,共和国最后崩溃,建立起军事独裁的专制帝国。公元前30年,屋大维建立元首政治(蒲林斯制--Princeps),标志罗马帝国的开始。罗马帝国时代分为三个阶段:前期罗马帝国、3世纪危机时期、后期罗马帝国。(一)前期罗马帝国(公元前30年至公元193年):包括奥古斯都元首统治(公元前30至公元14年)、克劳狄王朝(公元14至68)、夫拉维王朝(公元69至96)、安东尼王朝(公元96至192)。前期帝国时代,罗马社会处于相对稳定时期,隶农的盛行使奴隶制生产关系得到局部改造,因而使经济有所发展。此时帝国疆界东起幼发拉底河,西至西班牙、不列颠、南达北非、北至多瑙河、莱茵河。3世纪危机时期(193至284):包括塞维鲁王朝(193至235)及其后的分裂时期。此时期帝国危机充份暴露,表现在经济方面,农业与手工业衰落,商业和城市经济萧条;政治方面,统治阶级内讧,人民发动起义,外族入惨。基督教迅速发展,反映危机深入思想领域。(三)后期帝国时代(284至476):是帝国由危机走向灭亡的时代。此时罗马帝国由元首制(蒲林斯制)转为多米那制(Dominus--君主),即以公开的君主制代替元首制。戴克里先(Gaius Aurelius Valerius Diocletianus,约243至313)和君士坦丁(Flavius Valerius Constantinus,约280至337)统治时期,皇帝权力加强,两人都进行挽救奴隶制危机的改革,但奴隶制危机日益加深,人民起义遍及全国。。395年,皇帝狄奥多西(Theodosius,346至395)死后,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份,西罗马帝国以罗马为首都,东罗马帝国以拜占廷为首都。公元4世纪以后,日耳曼人大举进攻罗马,国内人民起义浪潮更加高涨。410年,日耳曼的西哥特人在领袖阿拉里克(Alaric)领导下,进入意大利,围攻罗马城,城内起义奴隶为西哥特人打开城门,西哥特人攻入罗马城,掠夺而去,随后日耳曼人在罗马境内相继建立许多王国,与此同时,以奴隶为核心的人民革命运动到处发生,西罗马帝国处于灭亡前夕。476年,罗马雇佣兵领袖日耳曼人奥多亚克(Odoacer)废黜罗马最后一个皇帝罗慕路斯(Romulus Augustulus),西罗马帝国遂亡,从此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东罗马帝国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存在到1453年。

东罗马帝国

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部份,其东半部称东罗马帝国,因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是古希腊殖民城市拜占廷旧址,故亦称东罗马帝国为拜占廷帝国或拜占廷。中国古时称之为拂菻或大秦。4世纪初,罗马帝国危机,旧都罗马渐失其政治中心作用。皇帝君士坦丁(Constantine)于330年将首都迁往经济发达的东方,以博斯普鲁斯沿岸的拜占廷为新都,并改名为君士坦丁堡。此后,东、西帝国走向分裂。395年,皇帝狄奥西一世(Theodosius I)逝世,东、西两帝国正式分裂,此为东罗马帝国独立存在之始。西罗马帝国476年灭亡,东罗马帝国继续存在。东罗马帝国的统治中心在巴尔干半岛,其疆域还包括: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以及外高加索的一部份。该帝国奴隶制危的影响甚微,城市日趋繁荣,首都君士坦丁堡地理位置优越,扼黑海出海口,又兼欧、亚陆地之桥梁,为中世纪东西交通要道,全世界船只云集于此,马克思称之为「沟通东西方的金桥」。亚历山大里亚(Alexandria)安提拉(Antera)等大城市,亦堪称工商业发达的经济中心。皇帝查士丁尼统治时期(527至566),实行一系列反动政策,对内编纂法典,加强统治;对外进行武力征服,占领了北非、意大利等地,以重建罗马帝国,恢复奴隶制度。但此时奴隶制在西方已不合时宜,其倒行逆施终于破产,西方领地逐渐丧失。7世纪初,阿拉伯人兴起,东罗马帝国先后丧失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北非及南意大利和西西里岛,帝国版图大为缩小,面临崩溃。7至12世纪是拜占廷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其封建为帝国早期的封建因素和斯拉夫人农村公社制度相结合的产物。11世纪末封建关系最终确立,大贵族独立性增强,寻至封建分裂倾向的加剧。12世纪末帝国日趋衰弱,外族入侵,领土日蹙。1204年4月,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了君士坦丁堡,对该城进行空前野蛮的洗劫,著名建筑物和古代珍品横遭破坏,西欧侵略者在此建立拉丁帝国,东罗马帝国虽在1261年复国,但领土更小。国势日衰。14世纪商品货币经济发展,货币地租盛行,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出现,由于帝国的反东统治和外族入侵,阻碍了历史的发展进程。14世纪末,工商业开始衰落,封建剥削沉重,城市人民不断起义反抗。在帝国岌岌可危之时,土耳其人不断向帝国进攻,1453年4月,土耳其人以二十万大军和三百艘战船围攻君士坦丁堡,人民英勇抗战,激战五十六天,总因众寡悬殊,君士坦丁堡被攻陷。不久土耳其苏丹在此建都,并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1461年又征服东罗马的全部领土,帝国最后灭亡。其苏丹在此建都,并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1461年又征服东罗马的全部领土,帝国最后灭亡。

耶稣时代的背景
〈本文转载自http://ce.fhl.net/liang/jesus/js-001.htm〉

罗马的影响─政治

耶稣时代,犹太人在政治方面受罗马统治,在文化方面则受希腊影响,再加上犹太本身传统的宗教,就形成耶稣所处之时代的背景。罗马对它所征服的地方,安定的省份由元老院管理,指派省长统治,常有暴乱的则由皇帝直接派军队驻守,由提督、巡抚或地方长官管治。

大希律靠其政治手腕被罗马皇帝委任为犹太人的王,他曾经要杀婴孩耶稣,没有成功。他死了以后,遗嘱将王国分给他三个儿子。当然,这还需经过奥古斯都皇帝的批准。亚基老 管理犹太、撒马利亚和以土买等地,他不能称为王,只能称为总督(ethnarch)。 希律安提帕 管理加利利和比利亚,他的地位是分封王(tetrarch),权力比总督小。腓力 I 管理巴勒斯坦北部及东北部,包括特拉可尼,以土利亚等地。 亚基老就是马太福音 2:22 所记载的那位,但他不受犹太人欢迎,又任意更换大祭司,犹太起而反抗,到处都有暴动。后来犹太人向罗马皇帝极力请愿,皇帝就将他免职放逐,改派巡抚来管理犹太地。所以在新约时期,有时提到王,有时提到巡抚。希律安提帕就是娶其兄弟腓力 II 之妻希罗底,并杀死施洗约翰的那一位。耶稣在世时大部份时间在加利利,就是在希律安提帕的管辖区。他听到耶稣的名声,以为是施洗约翰从死里复活,想要杀耶稣,耶稣称他为狐狸(路 13:32)。希律安提帕曾经向皇帝陈情,希望获得更大权势,但被怀疑具有野心,最后被罗马皇帝放逐,死于异域。腓力 I 是唯一做得比较好的一个王,任内诸多建树。他不是希罗底原来的丈夫腓力,但他娶希罗底女儿撒罗米为妻。他为纪念罗马皇帝奥古斯都重建古城班尼亚(Panias),改名为西泽利亚(Caesarea),但为与其它同名城邑有别,这城被称为西泽利亚.腓立比(太 16:13)(注 7)。税吏是替罗马政府收税的。通常皇帝只订一个数目,全权委托税吏办理,税吏常任意讹诈人,多收的归自己口袋,故为犹太人所痛恨。

希腊的影响─文化

希腊文化随着亚历山大帝的东征而带到巴勒斯坦,这些文化和当地文化结合,产生了以希腊文化为主的混合文化,史学家称之为「希腊化文化」(Hellenism)。当地的城市,不但希腊式建筑十分流行,希腊文也成为朝廷与民间通用的语言。这种情形在罗马统治以后,并未改变。希腊文化可以说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打成一片。新约就是用希腊文写成的,所以它能够很快地流传到各地。

希腊文化的主要特色是崇尚自由、民主与独立的精神,其文学、艺术亦十分发达。希腊人为了解答人生问题,产生了禁欲的斯多亚主义和享乐的伊匹鸠鲁派;同时还有智慧主义,新柏拉图主义,犬儒主义,怀疑主义等各个哲学门派。而希腊人生性好奇,约翰福音 12:20-21 记载有几个希利尼人要来见耶稣,希利尼人就是希腊人。当使徒保罗来到希腊的雅典传福音时,当地人都很好奇地要来听听看他要说些什么(徒17 章),这都显示出希腊人好奇求知的特性。 

犹太的传统─宗教

希腊文化带给犹太人的冲击是,他们能否同时接受希腊文化,而仍然忠于他们传统的信仰。犹太人有的受希腊化影响较深,思想比较自由,比较追求物质享受,这种人大多散居在各地;有的思想比较保守,抗拒希腊文化,这些人多居住在犹太本土。耶稣当代犹太人的宗教集团和党派可分下列几种:

祭司:祭司的职责原是献祭、传达神的旨意并教诲民众。以色列人从巴比伦归回以后,没有王,外邦人也不希望大卫王室抬头,祭司的权力便逐渐扩张而拥有政权。马加比革命之后所建立的王朝更是祭司主政。但是在政治环境争权夺利的风气之下,祭司也难保清高。而外来的统治者有时任意废大祭司,另立新祭司,甚至还有人用钱收买而得大祭司职。

文士:文士原是抄写律法的人,由利未人担任,他们保存圣经,不遗余力。以色列人被掳分散在各处设立会堂时,文士研读并解释律法,在教导百姓遵行律法上扮演极重要角色。像以斯拉就是文士,又是祭司。但是后来祭司慢慢忽略律法,文士就与祭司分开,而形成另一个专业。

法利赛人:法利赛人的意思是「分别出来」,他们是与当政者不合而分离出来的一班虔诚人士,约在公元前 150 年形成。他们遵行律法,相信死人复活。在耶稣出生前一世纪,法利赛人中有两位极具影响力的大拉比 ,形成法利赛的两大学派,由希列(Hillel) 和沙买(Shammai)所领导。希列生于巴比伦,后来迁居耶路撒冷,对律法采取比较自由的态度。沙买这一派比较严格,他们反对那些倾向罗马的政党,同情并赞助谋求国家独立。使徒保罗的师傅迦玛列乃是希列的孙儿。

撒都该人:撒都该人可能源自所罗门王时代的撒都,他们多为祭司阶层的人,可以说是当时的执政者与权贵。他们崇尚理性,只接受摩西五经,不相信死人复活,反对法利赛人在律法之外又加上许多遗传。其实撒都该人的兴趣在于政治,多过宗教。

以上四种人,文士和祭司是一种职业,法利赛和撒都该则为一种党派。文士多半为法利赛人,但亦有少数为撒都该人;祭司则多半为撒都该人,亦有少数为法利赛人。此外,在新约圣经中还提到希律党和奋锐党。希律党是拥护希律做王的人;奋锐党主张与罗马对抗,不惜使用武力。但到公元第二世纪犹太覆亡之后,大部份的党派都消失无踪,只有法利赛党存留下来。

主耶稣降生时,正值罗马人统治,但希腊文化弥漫罗马帝国各地,这正是福音传播的最佳时机。

召会历史简介-第一篇 介言

一 历史的意义:

人类历史错综复杂,千头万绪,许多人研究一生,虽然掌握许多资料,但对历史基本意义,并无认识。要认识历史,必须抓紧纲领,认定原则路线。历史首先告诉我们,神主宰之手支配人类一切生存行动,(徒十七26,)其目的为成全祂永远的经纶。

基督升到天上,并且在祂的升天里得着冠冕并登宝座,作万人并万有的主,管理全宇宙;(徒十36;)作基督-神的受膏者-以完成神的经纶;(二36;)又作地上君王的元首,(启一5,)安排世界的局势和神所拣选之人的环境,使他们能蒙祂拯救。

【要完成这些大事,就必须有合式的环境。以钉十字架的事为例。旧约有豫言题示,主耶稣要挂在木头上。(申二一22~23,加三13。)在豫表里,有挂在杆子上的铜蛇。(民二一8~9,约三14。)罗马帝国用钉十字架来处死最低级的罪犯,以及犯了背叛罪的奴隶。罗马帝国用这方法治死主耶稣,成了应验关于基督之死那些豫言的工具。

为使基督伟大的成就得以完成,需要罗马帝国的建立。我得救后,对研读世界历史很有兴趣,我将世界历史与圣经作比较,这使我更多认识属灵的事。我研读世界历史,学知许多事的意义。巴别以后,列国开始兴起。犹太人因着得罪神,就在主前六百年左右,当尼布甲尼撒毁灭耶路撒冷,把许多人掳到巴比伦的时候,失去了他们的祖国。不久以后,巴比伦的霸权转移给玛代波斯。波斯就是现在的伊朗。波斯帝国控制了先前巴比伦的辖土,包括以色列地。然后在主前三百多年,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打败了玛代波斯,而统治了那些土地。他死的时候不过三十岁左右。

亚历山大死后,他的帝国分裂了。其间,在罗马帝国兴起以前,世上并没有一个帝国控制地中海周围的列国。战争和动乱屡见不鲜。逐渐的,罗马帝国,特别是在犹流该撤(Julius Caesar)的帅领之下,打败了周围列国。犹流该撒的侄孙屋大维(Octavian),打败了埃及。因着这次的征服,地中海周围一切的土地都归罗马统治。屋大维是犹流该撒收养的继承人。主前二十七年,屋大维取了亚古士督的称号,成了第一位皇帝。

基督就是在亚古士督掌权时出生的。路加二章一节说,『那些日子,该撒亚古士督出了一道诏谕,叫普天下的人都申报户口。』主耶稣出生于罗马帝国第一位正式该撒的管治之下。在基督的时代,该由罗马帝国统治地中海一带,这乃是神的命定。

罗马对那战争地区所下达的命令,使主耶稣可以平安的出生于人类中间。罗马的死刑方式-十字架,也使论到主受死的豫言得以应验。

到了基督复活升天之后,福音的开展因着共同的语言,单一的管治、道路,以及罗马所建立的国内秩序,大得便利。

希腊文是知识阶层的语言。虽然新约几乎全是犹太人所写(路加是惟一的例外),却是用希腊文,而不是用希伯来文写的。甚至在罗马帝国兴起以前,约在主前三世纪,希伯来文的旧约就译成了希腊文。这译本称为七十士希腊文译本,是由埃及亚历山大的七十位学者所译的。主耶稣在地上时,多次的引经都是出自七十士希腊文译本。

罗马将所征服的土地称为省;譬如加拉太省、亚西亚省、亚该亚省与马其顿省。因这些省都隶属罗马,所以人民越境自由,不受限制。这样的环境对出外开展福音的人极其便利。此外,船只可航越地中海;陆运方面,罗马人建筑了贯穿整个帝国的道路。

四境的平安与秩序进一步鼓励人旅行,因而有助于福音的开展。抢劫的事受到控制。旅行相当安全,不必惧怕遭到路劫或杀害。罗马公民在法律的充分保护之下。保罗自己曾经声明这项权利。他要被鞭打的时候,向百夫长郑重声明说,『人是罗马人,又没有定罪,你们就鞭打,这是合法的么?』(徒二二25。)千夫长『既确知他是罗马人,又因为捆绑了他,也害怕了。』(徒二二29。)后来他自己的同胞犹太人在非斯都面前控告他,他就声明他罗马公民的权利,且上诉于该撒。(徒二五11。)他因此受到了保护。

神豫定罗马帝国提供环境,使救赎能其在中完成,福音能在其中开展。】(世界局势与神的行动四至七页)

神既然在这地上有一个目的要完成在人身上,祂当然有最高的权柄和能力来安排人类历史的局势。我不相信许多教世界历史的教授,知道人类历史的意义。他们大多只有照着世界知识而有的认识。必定很少人有这样的观念:世界局势与神的行动息息相关。

实际上,世界局势是在神的安排之下。是神定准某个民族的时期,要他们作这事或在那里;是神划定各国的疆界;(徒十七26;)也是神兴王废国。这不仅从圣经看是明显的,就是从历史的事实看也是明显的。

神安排一切环境,目的为成功神的经纶,具体来说乃是为成功四件事:
1 成功救赎。
2 推广福音。
3 传扬新约完成的职事。
4 建造基督的身体。

二 豫言支配人类历史:

旧约但以理书,写于公元前六○五年,时值巴比伦帝国当权时代,但以理书第二章题及一大人像,豫言人类历史往后二千六百年。(但二31~33,38~45。)

大像的头部,就是第一个兽,是指巴比伦帝国(公元前六○五年至五三九年)。大像的胸膛和膀臂,就是第二个兽,代表玛代波斯帝国(公元前五四九年至三三○年)。玛代和波斯就像两只膀臂,却是一个帝国。大像的肚腹和腰部,就是第三兽,象征马其顿和希腊帝国(公元前三三六年至三二三年)。我们看过,亚历山大大帝死后,这帝国分成了四个部分:(一)多利买(Ptolemy)国,包括埃及、古利奈、古劳叙利亚、及小亚细亚的一部分;(二)加山得(Cassander)国,包马其顿和希腊;(三)吕西马古(Lysimachus)国,包括色雷斯、庇推尼西的西部、小弗吕家、每西亚、里底亚等地;(四)西流基(Seleucus)国,包括小亚细亚的其余部和叙利亚(公元前三二三年至三十一年)。大像的两腿,就是第四个兽,乃是罗马帝国(公元前三十年至公元四七六年)。西罗马帝国的领土,包括了高卢、西班牙、不列颠、意大利、北非的西部等地;而东罗马帝国则包括了马其顿、希腊、色雷斯、小亚细亚、叙利亚、犹太、埃及、北非的东部等地。到公元四七六年以后,罗马帝国中断了。在这中断期间,就是在两腿之后与十个脚指头之前的这期间,罗马天主教顶替了罗马帝国。

关于罗马帝国,圣经还有其它豫言,但以理书八章题到四个兽,代表古代四个帝国,其中第四兽指罗马帝国,到启示录十三章,又题起这兽,启示录十七章,说到这兽,更加清楚。

兽是罗马帝国,特别是敌基督,就是罗马帝国要来的第七位该撒。启示录十七章八节说,『你所看见的兽,先前有,如今没有;牠将要从无底坑里上来,又要去到灭亡。』兽就是敌基督,在约翰写本书之前,是以该撒尼罗的身分出现,所以说『先前有;』但在约翰写本书时,尼罗已经死了,所以说『如今没有。』牠将要从无底坑里上来,含示尼罗的灵现今是在无底坑里,并且将要从无底坑里上来,附着被杀且复苏之敌基督的身体,如十三章三节所指明的。兽的颜色是朱红色。(启十七3。)朱红色就是深红色,是大龙的颜色。(启十二3。)兽和龙的颜色相同,指明敌基督在外表上与撒但是一。

这兽满了亵渎的名号。(启十七3。)兽的七头所象征的七位该撒,都自称为神,这对神全然是亵渎。这些该撒僭取神格,要求他们的百姓拜他们;凡不拜他们的就遭逼迫。

三节也指明兽有七头。九节说,『那七头就是女人所坐的七座山。』罗马城建造在七座山上,这七座山是由妓女所骑之兽的七头所表征的。

论到七座山,就是兽的七头,十节说,『又是七位王。五位已经倾到了,一位还在,另一位还没有来到,他来的时候,必须存留片时。』七位王指罗马帝国的七位该撒。按照历史,罗马帝国共有十二位该撤,敌基督将是第十三位。在这十二位该撤之中,只有六位列于启示录的豫言里。前五位已经倾倒了,就是说,他们都不得善终。(士三25,撤下一10,25,27。)这五位是犹流(Julius)、提庇留(Tiberius)、加利古拉(Caligula)、革老丢(Claudius)和尼罗(Nero)。在约翰写启示录之前,他们都已经被杀或自杀了。第六位多米田(Domitian),后来也遭杀害,但约翰写启示录时,他还活着,所以这里说他还在。另一位,即第七位,就是敌基督,当时还没有来到。他来的时候,必须存留片时,然后被杀,并凭第五位,就是尼罗的灵复苏,成为第八位。

十一节说:『那先前有,如今没有的兽,就是第八位;牠是出于那七位,且要去到灭亡。』敌基督是要来的第七位该撤,但也是第八位。照十三章三节看,敌基督要被杀并要复苏。复苏时,尼罗(第五位该撒)的灵要从无底坑里上来,进入敌基督(第七位该撒)已死的身体,使那尸首有生气得复苏,冒仿基督的复活。这由第五位和第七位该撒所组成的,就是第八位。因此,他是出于那七位,有第七位的身体和第五位的灵,所以更能干、更聪明、更有能力迷人、惑人、诱人,把那些不信基督的人全都骗去。难怪人看见这样一位奇特的人物,都觉得希奇而跟从他。(启十七8,十三3。)

我们观看古罗马帝国历史,一一应验圣经豫言,证明人类历史,皆在神主宰权柄支配下。

根据豫言,罗马帝国历史,直接影响人类前途,与将要来临之敌基督者大有关系,读经者对此不可不知。

召会历史简介-第二篇 召会历史

在启示录二至三章里有七个教会。这七个教会,都是当约翰写启示录时,在小亚细亚的七个教会。那时在小亚细亚有很多的教会,但是神从小亚细亚这么多的教会当中,特别拣选出这七个教会来。神的目的,乃是要将这七个教会拿来作豫言的教会。因为一章三节告诉我们说,这一本书是豫言。所以神就拣选这七个教会,豫言说,教会的道路在地上到底是怎样的。

我们为甚么要特意读启示录二、三章呢?这有很大、很深的缘故。因为神在这两章里给我们看见,教会在二千年来到底要经历甚么;也给我们看见,甚么种的教会是祂所定罪的,甚么种的教会是祂所喜欢的。所以,我们非明白启示录二、三章不可。只有当我们明白启示录二、三章之后,我们 才知道到底教会的道路要如何;才知道我们该在甚么种的教会里,作甚么种的人,才能讨主的喜悦。启示录二、三章是说到教会的道路,注意的说到教会的事要怎么作 才能讨主喜欢。如果我们不明白启示录二、三章所记载的事,我们就不能作一个好的基督徒。

【在启示录二、三章七封书信所记的,乃是当时在亚西亚七个召会(一4)真实的光景。然而,本书既是一本表号的书,带有豫言的性质,这七个召会的光景也就是表号,豫言性的表征召会在七个时期的进展。第一封书信是写给在以弗所的召会,提供一幅第一阶段的初期召会末了的图画,时间在第一世纪末。第二封书信是写给在士每拿的召会,豫表在罗马帝国逼迫下受苦的召会,从第一世纪末至第四世纪初康士坦丁大帝接受基督教为国教为止。第三封书信是写给在别迦摩的召会,豫表属世(与世界联婚)的召会,从康士坦丁接纳基督教,至第六世纪后期教皇制度建立为止。第四封书信是写给在推雅推喇的召会,豫言性的描写背道的召会,从第六世纪后期教皇制度确立,直到这世代末了,基督回来为止。第五封书信是写给在撒狄的召会,豫表更正教,从十六世纪初的改教运动,直到基督回来为止。第六封书信是写给在非拉铁非的召会,豫言弟兄相爱的召会,就是正当召会生活的恢复,从十九世纪初弟兄们在英国兴起,在宗派与分裂的制度以外实行召会,直到主第二次显现为止。第七封书信是写给在老底嘉的召会,豫绘十九世纪中弟兄们堕落后的召会生活,从十九世纪末,直到主回来。】(启示录生命读经一三三至一三四页)

我们若在这七封书信的光中研读召会历史,就会看见这七封书信向我们陈明一幅召会所已经经过,并将要经过,直到主来之各时期的图画;其中的次序非常奇妙,每一时期相当于七个召会中的一个。因此主给七个召会的七封书信,乃是描述召会的时期。

在这七封书信中,神都呼召得胜者。得胜者就是历世历代在这一切堕落光景中被分别出来的一班人。简单来说,召会历史就是描写历代教会的堕落与得胜者的产生,得胜者乃是成功神旨意的一班人。

神至少要花七千年完成祂的计划,从旧造里得着新造。祂要用四个时代作成这事,因为人类在神面前失败了。

一 在法前时代亚当族类的失败

神创造了亚当,这意思是说,神拣选亚当和他的后裔,作神产生新造的凭借。但最终亚当的族类在洪水时候,成了肉体。(创六3上。)在洪水的时候,人在神眼中完全成了犯罪丑陋的。以后,亚当的族类在巴别与撒但成为一。(创十一4~9。)人成了属撒但的。然后神进来拣选亚伯拉罕,使神能得着一个新的族类,就是蒙召的族类。

二 亚伯拉罕族类属地后裔的失败

但即使这新的族类,就是蒙召的族类,也就是亚伯拉罕族类属地的后裔,也失败了。他们弃绝了神和祂的旧约,(耶二13,十一10下,)拣选了撒但和他的国。(十一10上。)

三 亚伯拉罕族类属天后裔的失败

亚伯拉罕有两种后裔。一种是由尘沙所表征。创世记十三章十六节告诉我们,亚伯拉罕的后裔要像地上的尘沙那么多。这些是他属地的后裔,也就是按着肉体的犹太人。亚伯拉罕第二类的后裔,按照创世记十五章五节所说,要像天上的星那么多。这些乃是新约的信徒,是亚伯拉罕属灵、属天的后裔。加拉太六章十六节说,我们这些新约的信徒,乃是神属灵的以色列。

亚伯拉罕属天的后裔也失败了。他们在享受经过过程之三一神的事上失败,(参林后十三14,)被撒但借着罪、己、世界、和宗教世界所败坏。(约壹三8,太十六24,约壹二15,加一4,六14。)在保罗后期的书信中,并在启示录二、三章里给七个召会的七封书信中,我们看见到了第一世纪末了时,召会已经堕落了。因此,受造的族类失败了,蒙拣选的族类,就是亚伯拉罕属地的后裔失败了;亚伯拉罕属天的后裔也失败了。这就是为甚么主耶稣在启示录里来呼召得胜者。祂在启示录二、三章给七个召会的七封书信里,七次呼召得胜者。(二7,11,17,26~28,三5,12,20~21。)祂正在呼召我们这些信徒,就是天上的星,亚伯拉罕属天的后裔,作得胜者。

在亚当族类的身上,神受了损失。在亚伯拉罕属尘沙的族类身上,神受了损失。在亚伯拉罕属天的后裔身上,神也受了损失。但在最后一班人,就是得胜者身上,神赢得了胜利。在圣经最后一卷,就是启示录里,我们看见基督得着一班得胜者,而这班得胜者最终成了神的一大成功。

四 基督从亚伯拉罕族类属天的后裔中呼召得胜者,为着国度的时代

基督从亚伯拉罕族类属天的后裔中呼召得胜者,为着国度的时代,以终极完成神的经纶,并带进基督与神的国。(启十一15。)今天有些基督徒在叹息召会可怜、失败的光景。表面上虽然是如此,但隐藏的说,历世纪以来已经有许多班的得胜者。我相信在我们中间也有一些得胜者。我能从我的深处见证,有一些与我多年在一起事奉的圣徒,乃是得胜者。我们不该以为召会完全失败了。表面上,召会是失败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有一班圣徒与呼召者基督站在一起,要成为祂的得胜者。

得胜者要终极完成神的经纶,至终要带进神的国。作为得胜者,我们不活自己。我们乃是活神。当我们活神的时候,我们就征服一切的遭遇。在哥林多前书,保罗嘱咐圣徒要作大丈夫,要刚强。(十六13。)保罗的话不仅是给在哥林多的弟兄们,也是给姊妹们。我们都必须是这样刚强,作大丈夫的人。我们该忘掉自己,因为神在我们里面。我们必须胜过、征服我们一切的遭遇。然后我们必须制伏我们的环境。这就是带进并扩展神的管治,也就是带进神的国。被动的等候神国来临是错误的。神需要一班得胜者征服遭遇,制伏环境,好带进并扩展神的管治,以带进神的国。

十二使徒的下落

在主耶稣钉死复活以后,那些从前跟随祂的门徒,领受了主的托咐,将福音从耶路撒冷、犹太全境、撒玛利亚、传遍地极,作主复活的见证人。其中犹大因出卖耶稣,其使徒职分由马提亚接替(徒一26)。根据古老的教会传统,使徒们后来分成三组:彼得、安德烈、马太和巴多罗买到黑海一带传道,多马、西面、德丢(Thaddeus)到了帕提亚,约翰和腓利前去小亚细亚。优西比乌的教会史亦记载多马来到帕提亚,安得烈去了西古提,约翰则待在亚西亚,并在不久后死于以弗所。彼得走遍了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庇推尼及亚西亚,传福音给四散的犹太人,最后回到罗马,倒钉十架而死。

一、雅各 (James)

西庇太的儿子,使徒约翰之兄,当时被称为「大雅各」。雅各是第一位殉道的使徒,行传记载了他的殉道:「希律王下手苦害教会中几个人,用刀杀了约翰的哥哥雅各。」(徒十二1~2)。根据优西比乌的教会史,革利免曾于其Institution (即Hypotyposes)的第七册中记载,雅各在殉道之前,喜乐盈溢,毫无畏惧。引他到审判台的人,因看到此景,深受感动而公开承认自己是基督徒。两人一同被带去赴死的路上,那人要求雅各赦免他,雅各考虑了一下,回答说,「平安归于您。」并亲吻他,然后他们同时被斩首。

二、约翰(John)

根据约翰福音,约翰是主耶稣所爱的使徒,并在十字架下受托照顾耶稣母亲马利亚。在五旬节召会成立以后,约翰、彼得和主的肉身兄弟雅各三人,成为耶路撒冷教会的柱石(加二9)。约翰所写的五卷书信,皆被列入新约正典里。历史告诉我们,约翰在多米田皇帝逼迫期间,被放逐到拔摩海岛,并在那里看见异象,写成启示录。根据爱任纽、革利免、耶柔米等教父的记载,使徒约翰从拔摩海岛释放出来后,仍继续在以弗所传扬福音,建造召会。约翰晚年满了爱心,带给弟兄们许多安慰。他年老不能走动时,便由人抬到聚会之处,每次讲到均提及:「小子们哪!你们要彼此相爱!」最后一次的讲道,也是这两句话,讲完之后,就在讲台上安然离世。

三、彼得(Peter)

西门巴约拿,后被耶稣改名矶法-即彼得。主耶稣钉死复活之后,彼得曾带领门徒回去打渔,后在提比哩亚海边,遇见主向他显现。五旬节那天,彼得刚强为主作见证,开启了犹太人的门,后又受主启示,在哥尼流的家中,开启了外邦人的门。彼得与雅各、约翰同为耶路撒冷的长老,为初期召会极具影响力的使徒。根据殉道者犹斯丁的记载,彼得在革老丢年间到达罗马,然而行传告诉我们,主后44年(徒十二3),51年(徒十五),彼得都应在耶路撒冷。之后他到了安提阿(加二11),并在小亚细亚一带服事,甚至曾经转往巴比伦一带(彼前五13)传道。保罗于主后六十年写信给罗马教会时,并未提及彼得在当地,因此彼得在革老丢年间到罗马的证据相当脆弱。彼得应是在他殉道前(主后64年)不久抵达罗马。

彼得晚年在罗马竭力广传福音,因他热切传道的影响,许多人离弃偶像,归向真神。据说彼得以罗马郊外的「地下墓窟」作为传道之所,避免引起罗马政府的注意。后来暴君尼罗大肆逼迫,并下手捉拿彼得。根据革利免与爱任纽的说法,保罗与彼得几乎同时在罗马殉道。据说彼得被处死前,曾对刑史作如此的要求:「请把我倒过来钉在十字架上,我的主曾为我竖在十字架上,我不配像他一样受死。」特土良是首位提到彼得钉十字架的教父,俄利根更进一步的提到,彼得乃是倒钉十架而死。

四、安得烈(Andrew)

安得烈是彼得肉身的兄弟,也是十二使徒之一。当教会在耶路撒冷遭遇逼迫时,众门徒都分散到各处去,安得烈遂乘船出航,四处传扬福音。有些教会的传统认为安德烈是西古提的使徒,因此俄国教会视安德烈为护卫圣人(patron saint)。最终,安得烈回到了亚该亚省的帕特拉,在那里被钉死殉道。相传安得烈被钉的十字架为「X」形,从此此一形式的十字架就被称为「圣安得烈十字架」。根据耶柔米的记载,安得烈在上十字架前,对群 众发表了一篇精采的讲论,然后毫无惧色地殉道,使许多人相信耶稣是主。

五、腓力(Philip)

据传腓力也和其它使徒一样,四处传道。据传他在小亚细亚的希拉波立,带领许多信奉蛇神的人信主,毁坏蛇神的偶像,遂触怒官员与以迷信牟利的祭司,而将他下狱,施以酷刑,最后被倒钉十字架而死。以弗所监督Polycrates给罗马监督Victor的信里,提到了使徒腓力和他的女儿:「在亚西亚,发光的圣徒已经沉睡,但在主显现的末日会再复活。那时主要从天带着荣耀而来,再次聚集圣徒。十二使徒之一的腓力和他两位年老守童身的女儿,在希拉波立沉睡。腓力另一位活在灵中的女儿,则葬在以弗所。」

六、巴多罗买(拿但业,Bartholomew)

有些解经家认为巴多罗买可能就是拿但业,因为在十二使徒的名单中他常与腓力排列一起,又是腓力领他信主的。虽然圣经并未记载他的言行,但耶稣复活后在加利利海滨向七个门徒显现时,拿但业也在内(约廿一2)。巴多罗买是亚兰文名字,而拿但业是希伯来文。教会传说他在犹太国外多处传道和行神迹,并将马太福音译成多国语言。印度有传说称当保罗在西亚传教时,使徒多马和巴多罗买开始向东方传教。前者在印度,巴多罗买则进而到了中国。巴多罗买最后在亚美尼亚被异教徒棍打、钉十字架、再用刀杀死。

七、多马(Thomas)

多马又名低土马,人们称他为「多疑的多马」,因为他曾对主的复活「非见不信」(约廿四25)。根据教会历史记载,在主复活后,多马与西面、德丢(Thaddeus)三人前往帕提亚传道。在使徒时代,帕提亚是一个疆域由里海至波斯湾的独立国家,后来的教会传统认为多马的行踪甚至超过帕提亚而远达印度,在那里传扬福音,建立教会,并至终于异乡殉道。目前在印度不但有一些以多马为名的教会,而且还可找到他不少遗迹。

八、雅各的儿子犹大(Judas)或称达太(Thaddaeus)

达太又名利拜乌或犹大(不是卖主的加略人犹大),是亚勒腓的儿子。教会传统相信,达太曾多次乘船远行传道。教父耶柔米也曾提及达太曾到今日土耳其境内,因治愈国王押迦的重病,而将土耳其人民带领归主。至终因在波斯传福音,致使当局不满,遂遭钉十字架处决。

九、奋锐党的西门(Simon)

西门在跟随主之前是奋锐党党员,是一个个狂热的爱国分子,也是个严格谨守摩西律法的人。相传西门除了在犹太地传福音外,也曾到过非洲、美国,主要的传道区域在美索不达美亚。后来亦在波斯为异教徒所杀,有种说法是钉十字架而死,也有人说西门是被锯成两段而死。

十、亚勒腓的儿子雅各(James)

亚勒腓的儿子,可能身裁矮小或年纪比亚庇太的儿子雅各为小,故被称为「小雅各」。将福音传到埃及的即是这位雅各。关于小雅各的下落,遗传说他在基督徒受逼迫期间,被处锯刑,身首分离。另也有人说他曾到波斯传道,在当地殉道。因圣经上仅记载了他的名字,并未记载他的事迹,因此人将其称为「未被歌颂的使徒」,是许多寂寂无名的殉道者之一。

十一、税吏马太(利未,Matthew)

马太又名利未,本是一个罗马政府的税吏,受犹太同胞恨恶和鄙视。后着有马太福音,向犹太同胞传扬福音。晚年曾到中东各地、走遍非洲衣索比亚,建立教会,并在波斯殉道。

十二、马提亚(Matthias)

耶稣升天后,众使徒摇签选出马提亚,取代了犹大的使徒职分。马提亚原是七十门徒中的一位,相传他在耶路撒冷殉道,先被人丢掷石头,后斩首而死。


奥古斯督和平祭坛碑文摘录

1.十九岁(44BC)时,我基于个人使命,自费编组军队,成功抵挡了独裁派系的侵略欺压,捍卫了共和体制。元老院因而颁令,我可与Gaius Pansa、Aulus Hirtius(43BC)两位同列执政官职务,并赋予我最高的统治权。他们令我出任省长一职,与两位执政官协调合作,以确保共和体制之无虞。同年,在两位殖民官相继阵亡后,人民委任我为共和政体之执政官,及三人共政的成员之一。

2.我藉由罗马法律(43BC)所建立的法庭,公正的制裁并放逐了谋杀养父(西泽犹流斯)的凶手;并且在他们兴兵攻打罗马共和国时,两度击败他们(42BC)。

3.我率领许多国内外海陆战役,作为一个胜利者,我总是保全战败者的性命。在不构成安全威胁的情况下,我选择保留这些人的性命,不将他们完全歼灭。发誓效终于我的罗马士兵约有五十万人,其中超过三十万人,或者被安置于殖民之地,或者退伍返乡,均获得土地或金钱,作为军旅生涯之报酬。此外,我也掳掠了许多大小船只,其中大于三列桨战船者,就有六百艘。

4.我接受过五次的大大小小的凯旋仪式,并以君王之姿,享有二十一响礼炮的礼遇。元老院原本要为我举行更多的凯旋典礼,但都被我婉拒。每当我在战役后,回到朱庇特神庙还愿时,总是被桂冠与花环团团围绕。元老院为我与我的副将所战胜的海陆功绩,举行过五十五次的庆典,向诸神献上感谢;光是他们所颁布过的感恩日数,就有八百九十日之多。在我的凯旋式中,曾有九位的王(或幼王),在被掳的行列之中。在书写此文的同时,我已出任过十三任的执政官职,执政第三十七年。

5.当我在罗马与Marcus Marcellus、Lucius Arruntius(22BC)共同管理执政任务而缺席时,元老院与人民尊我为帝,但遭到我的婉拒。我在玉米荒馑之时,一肩扛起粮食供应之责,在数年内,以一己之力与个人之财,将全市从不安与切身的危难中拯救出来。他们有意使我的执政官职改为终身制,但遭我婉拒。

6.在与Marcus Vinicius、Quintus Lucretius(19BC),Publius、Gnaeus Lentulus(18BC),和Paullus Fabius Maximus、Quintus Tubero(11BC)等执政官实行三人共政时,元老院和罗马人民认为我应成为罗马法律及道德的最高统帅,拥有无上之权利,但我不愿意接受任何违背罗马惯例的官职。我在执政的道德中,执行元老院赋予我的职责;我五度主动要求并接受元老院所指派的共事者,一同司掌此一职责。

7.我担任罗马共和国的三位执政者之一,长达十年之久。直至书写此文的今日,我已执掌政务长达四十年。我是祭司长、预言家、quindecimvir sacrisfaciundis,septemvir epulonum,frater arvalis,sodalis Titius,fetialis。

8.在我第五任的执政官期内(29BC),我遵照人民和元老院的指示,增加了贵族的人数。我三度修正元老院的名册。我与Marcus Agrippa共政的第六年(28BC),着手进行了人口普查,该普查距上次普查时间为四十二年,共有四百零六万三千人登记成为罗马公民。第二次,在与Gaius Censorinus和Gaius Asinius共政期间(8BC),我以执政官的统治权,再度进行人口普查,该次计有四百二十三万三千人登记成为罗马公民。第三次,在与Sextus Pompeius和Sextus Appuleius共政期间(14AD),我和我的儿子该撒提庇留(Tiberius Caesar),一同进行人口普查,该次共计有四百九十五万七千人等登记成为罗马公民。藉由我所提议的新法规,许多现已遗失的古老典范,得以被恢复并实行,我也多方将其传递给后代子孙,使其效之。

10.元老院将我的名字置入Salii圣诗中,按照法典,我将成为永远神圣的,并且终身为三人共政之执政者之一。当人民要求我继任养父的祭司职分时,我加以婉拒,避免在共政者尚且在世时,成为其辖区的至高祭司。数年之后,当有心人士在国内制造骚动,趁机夺取祭司一职时,我在与Publius Sulpicius和Gaius Valgius(12BC)共政期间,接受了这个祭司职分。全意大利人民对我一致的支持与拥护,是罗马史上从未见过的。

12.执政官Quintus Lucretius,以及数名领导人士,在元老院的指示下,带同数名行政官与护民官,到坎佩尼亚来见我,直至今日,除我以外,尚未有人得此殊荣。与Tiberius Nero和Publius Quintilius(13BC)共政任内,在我自西班牙和高卢返家途中,元老院决议在Campus Martius旁兴建一个奥古斯督和平祭坛,并谕令治安官、祭司、和维斯塔的圣女们,在此献年祭,以庆祝我的凯旋。

13.依照惯例,在罗马战争胜利,全国四境升平之时,应当将Janus Quirinus大门关闭。从罗马建国到我出生之日,根据记载,此门仅关闭过两次。然而,在我执政任内,在元老院的决议下,此门关闭过三次。

24.在战争胜利之后,我修复亚细亚各省各城,在战争期间,为敌人所破坏、掠夺的庙宇。罗马城内关于我的银像,无论是立像、骑马像、或是战车像,我都将其尽除,并将变卖得来的钱,在我自己的名,并以那些为我立像之人的名里,献给阿波罗神殿。

25.我使海域安宁,远离盗匪之灾。在海战中,我俘虏了三万个从主人手下逃脱,起兵对抗罗马共和的奴隶,将他们交还给他们的主人受审。全意大利自愿效忠于我,并且要求我在后来大胜的Actium战争中,作他们的统帅。

26.我扩张罗马帝国的版图,收复了一切犯境之民。我将和平带给高卢、西班牙、德国以及地中海沿岸,从Cadiz,一直到易北河口。我保全了阿尔卑斯山一带的和平,从邻近的亚德里亚海,直到多斯尼加海,并且从未对任何人发动过不义的战争。我的舰队从莱因河口东航,直到辛布里人的领土。无论是海路或是陆路,都从未有任何罗马人到过这个国家。辛布里、Charydes、semnones、以及那地区的德意志人民均差遣使者,寻求与我并与罗马人民建立友谊。在我的命令与指挥下,几乎在同一时间,有两支军队被打发到衣索比亚与Arbia Felix。在战役之中,两国的敌军均严重伤亡,许多城市遭我军占领。在衣索比亚方面,甚至远至Meroe附近的Nabata,而Arabia方面,我军长驱进入Sabaeans的版图,远至Mariba城。

27.我将埃及纳入罗马版图。我原可在亚美尼亚国王Artaxes被杀后,将其纳为罗马帝国的一省,我却宁可遵照先祖所设之惯例,将王国交予Artavasdes王的儿子,Tigranes王的孙子Tigranes,当时是我的继子Tiberius Nero执行此事。当那些亚美尼亚人叛乱时,我的代理人,我儿该犹将其平定,使其归服其王,Artabazus的儿子,Medes的王Ariobarzanes,并在其死后,将王国交给他的儿子Artavasdes。在Artavasdes被杀后,我将王国交给了Tigranes,亚美尼亚皇室的后裔。我收复了亚得里亚海朝东的所有省份,以及其中最大的古利奈。我先前已经收复了西西里和萨丁,这两个在解奴战役中被占据的地区。

30.在我执政以先,从未有过罗马军队敢与之交兵的Pannonian人,已藉由我的继子兼副将Tiberius Nero所征服。我将他们纳入罗马帝国,并将依利亚克姆的疆界,向外扩充至多瑙河岸。当Dacians的军队越过多瑙河时,被我军击败,稍后,我军渡河,占领了Dacian,使其臣服我国。

31.印度国王经常遣使来访,其罗马执政者任内所未见的。顿河彼岸的Bastarnae、Scythians、Sarmatians王,Albanians王、Iberians、和Medes,均遣使寻求邦谊。

34.在我第六、七任的执政官期内(28-27BC),我平定了内战,并被一致推崇为最高领导者,然而我却将罗马共和国的管治权,交给元老院及罗马人民。因此,元老院将我尊封为「奥古斯督」。元老院及罗马人民,以桂冠和皇冠装饰我的官邸门面,并在Curia Julia安置了一面金盾,上刻铭文,以纪念我的勇气、仁慈、公义与虔敬。自此以后,尽管我在官衔上,并未凌于其它共政的执政官,但已整握了决定性的影响力。

35.在我第十三任的执政官期内(2BC),元老院、骑士团、及全罗马人民,尊我为「祖国之父」,并决议将此铭于我的官邸柱廊、元老院、以及奥古斯督广场中,元老院为我所立的战车纪念像之前。此时,我已七十六岁高龄。


奥古斯督大帝陵墓(Mausoleo di Augusto)

地点一:奥古斯督陵墓

奥古斯督(新约译为亚古士督)屋大维,是罗马帝国的开国的第一位皇帝。他是该撒犹流的侄孙,是一个很出色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结束了共和末期长期动乱的局面,为罗马带进了统一与和平。元老院为了感念他的功绩,便在主前27年,向他进奉「奥古斯督」(Augustus,意即崇高神圣)的尊号,又将他封为「第一公民」(Princeps由此衍生出君王prince)、「总司令」(Imperator由此衍生出皇帝emperor)和「祭司长」(Pontifex Maximus)等,给予他军、政、司法等大权,使他成了名符其实的皇帝,进入了罗马帝国的时期。

这座巨大的圆形陵墓,直径约有九十公尺,高约四十四公尺。里面除了葬有奥古斯督、皇后丽维亚、和其它亲属外,续任的提庇留(Tiberio)、革老丢(Claudio)等几位与主耶稣地上职事有关的几位罗马皇帝,也都葬在此地。

地点二:奥古斯督和平祭坛

在陵墓附近靠台伯河侧,有一座长方形的和平祭坛。主前9年,奥古斯督打败了高卢和西班牙。元老院为了庆祝罗马帝国结束长期的战争,特别兴建了这座和平祭坛,让奥古斯督每年在这里举行祭礼,祈求和平女神为罗马带来永久的和平。

大理石的祭坛上,雕着奥古斯督及其家人、元老院官员、以及随从等人的浮雕。墓石上刻有「神圣奥古斯督的功绩」,洋洋洒洒三十五项。除了那些东征西讨的战绩外,最值得注意的,就是他任内三次户口普查的纪录。文中记载着:「我在与Marcus Agrippa共政的第六年(28BC),着手进行人口普查,该普查离上次普查时间已有四十二年,共有四百零六万三千人登记成为罗马公民。我在与Gaius Censorinus和Gaius Asinius共政期间(8BC),以执政官的职权,进行了第二次人口普查,共计有四百二十三万三千人登记成为罗马公民。我在与Sextus Pompeius和Sextus Appuleius共政期间(14AD),与吾子该撒提庇留(Tiberius Caesar),共同进行了第三次的人口普查,四百九十五万七千人登记成为罗马公民。」根据路加福音二章一节:「那些日子,该撒亚古士督出了一道诏喻叫普天下的人都申报户口」。因着奥古斯督人口普查的政策,马利亚和约瑟就从加利利的拿撒勒上到犹大地的伯利恒,使主耶稣降生在伯利恒的豫言(弥五2,约七41~42)得以应验,这是乃是出于神的主宰。

天厅圣马利亚教堂(Basilica di S.Maria in Aracoeli)

天厅圣马利亚教堂位于加比多里山,朱诺(Juno)神庙的遗址上,紧邻着罗马市政厅。相传当年奥古斯督在这里祭神时,有一位巫女向他显现并豫示:「万王之王即将降世。」意大利文为:「Ecco Ara del Cielo」。Ara和Cielo两字相连,就成了今日的Aracoeli教堂。

教堂建筑的日期已不可考,目前可知的是,六世纪时,已有希腊修士来此。主后883年后,由本笃会士管理;到了1250年,由方济会士接手,直到今日。中世纪时,这里一度是罗马的公共市集,人们常聚集在这里谈论政事。

教堂的祭台左方,有一个「圣婴小堂」,里面供奉着一尊耶稣圣婴像。传说这座圣婴像的木材,是取自客西马尼园的橄榄树,雕刻日期不详。十字军东征时,在耶路撒冷发现了这尊圣婴像,便将它放在木板上,漂入地中海。没想到后来圣婴像竟然安然的漂回了罗马城,众人都认为是神迹,便将它供奉在这里。

君士坦丁大帝的母亲,海伦皇后也葬在此地。她的墓地就在「圣海伦小堂」的圆形祭台下,正是昔日奥古斯督皇帝祭神的所在。祭台上有座海伦皇后两手抱十字架的铜制雕像;内殿拱壁的两旁,绘有奥古斯督受启示:「万王之王即将降世」的壁画,为十六世纪的作品。

圣婴小堂的左方,有一座名为「圣贵格利」的小堂,因祭台上方有一幅圣母玛利亚和贵格利的油画而得名。祭台下葬有方济会士蓝月旺的遗体。蓝月旺于1760年生于意大利,十七岁进入方济会,之后多次请求到中国传教,于1800年获准。蓝月旺先到了澳门,后到陜西和湖南一带传教,有十六年之久,光在陜南一带,就带领了七千多人信主。嘉庆十六年(1811年),中国驱逐西教士,引发全国教难。反教者逼迫蓝月旺践踏十字架,蓝月旺非但不从,还义正辞严的训斥他们,终于在1815年,于湖南长沙被捕。来年,蓝月旺被判处绞刑,在中国殉道,尔后遗体运回罗马,安葬在这里。

罗马市政厅(Campidoglio)

位于加比多里山上的罗马市政厅,是罗马政治的中心。罗马市政厅、前方的广场、以及广场上三座建筑,均经米开朗基罗之手整修,因此教宗保罗三世誉为「米开朗基罗的罗马」。广场上的太阳几何图案,就是他的设计。左侧是号称世界第一座的公立博物馆的加比多里博物馆,右侧是收藏了大量的艺术品的文物保存馆,中间就是罗马市政厅,是罗马市政府办公的所在。

广场中心的铜像,是奥热流皇帝的骑马像。1631年以前,被安置在圣约翰拉特朗广场上,一度被人们误认为是君士坦丁的铜像。君士坦丁执政时,不仅使基督教为合法宗教,又捐赠教会大量财产,很受人民敬爱。这座铜像因着被误认是君士坦丁的铜像,所以历经了许多动乱,始终保存了下来。然而经过四百多年的风吹雨打,铜像早就锈蚀不堪,罗马市政府将它重新修饰后,移到旁边的加比多里博物馆入口处安置。

加比多里博物馆(Museo Capitoline)

地点一:博物馆大门口

加比多里博物馆位于加比多里丘陵,紧邻罗马市政厅。1471年,教皇席斯特六世(Sixtus IV),将自己收藏的珍贵艺术品,捐给了罗马市民,成立了全世界第一座公立博物馆─加比多里博物馆。我们先参观右边的文物保存馆,里面有许多关于罗马早期历史的美术品,我们可以藉由这些美术品,来了解罗马的历史。

地点二:霍拉提与古瑞阿提厅(Hall of the Horatoo and Curiatii)

* 霍拉提与古瑞阿提

在罗马王政时期,塔利欧王(Tullio)年间,罗马与邻近的奥巴洛加(Albalonga)爆发冲突。为了避免战事的扩大,双方各派出三人应战。罗马一方的代表为霍拉提(Horatii)三兄弟,奥巴洛加的代表为古瑞阿提(Curiatii)三兄弟。双方激战了三个回合,至终霍拉提险胜,为罗马赢得了胜利。

* 抢夺萨宾妇女(Rape of the Sabines)

这幅画描写的是主前800多年,罗马刚建城时候的光景。罗马刚建城时人口很少,来这里定居的,要不是流浪汉、就是盗匪,根本没有女孩子敢嫁到这里来。因此,罗马人想了一个法子,要以庆祝节期为借口,邀请附近的部落前来同欢,再趁机抢夺他们的女儿。节庆当天,邻近的萨宾族最捧场,扶老携幼全家都来了。就在节期气氛最热闹的时候,罗马男人突然一拥而上,各自抢夺自己中意的萨宾女子为妻,生养后代。

* 努玛建造维斯塔女神教

努玛(Numa Pompilius)是王政时期的第二位王。他的任内有很多优秀的政绩,如发展农牧、成立工会、设置祭典等。维斯塔是罗马家喻户晓的女灶神,努玛替她兴建了一座女神庙,并创立了维斯塔教派,由六位担任祭司的处女,昼夜看管庙内的圣火。这个神庙的遗址,就在附近的罗马旧墟。

地点三:领袖厅(Hall of the Captains)

* 布鲁特斯的正义

这个厅的墙壁四周和天花板上的壁画,大多都是描绘罗马共和成立之初的史迹。

主后509年,罗马人赶逐了暴君塔克文,结束了王政时期。主要带领罗马市民起义的人,名叫布鲁特斯。这幅图画是描写布鲁特斯大义灭亲,亲自处决自己的两个儿子,因为他们欲帮助塔克文复位,出卖了罗马共和。

* 赫瑞留斯

暴君塔克文被放逐后,跑去投靠附近的波杉纳(Porsenna)王。波杉纳雄才大略,联合了邻近各族,准备进军罗马。眼看着波杉纳大军就要过河攻城时,一个名叫赫瑞留斯(Horatius Cocles)的勇士出现了。他一个人单枪匹马留在对岸杀敌,让罗马士兵有时间拆桥,阻退了敌军的进犯。

* 波杉纳王前的穆裘斯

波杉纳军见过不了河,便将罗马城团团围住。一位名叫穆裘斯(Gaius Mucius)的勇士,不忍见城内兵困援绝,自告奋勇潜入敌方,刺杀波杉纳。但是,第一次进入敌军阵营的穆裘斯,因为搞不清楚谁是波杉纳,误杀了发军饷的军官,被逮捕到波杉纳面前受审。穆裘斯在波杉纳面前表示,自己视死如归,并且随即将手伸向炉中燃烧的烈火。他的勇敢获得了波杉纳的赏识,后来被放回了罗马。

* 瑞吉洛斯湖的胜利

罗马共和之初,常有邻近部落来犯,这幅图便是描绘主前486年罗马与拉丁联盟,在近郊瑞吉洛斯湖的战役。

地点四:凯旋厅(Hall of the Triumphs)

* 罗马大败马其顿

共和时期的中期,罗马挟带的强盛的军事能力,迅速扩张成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这幅图画便是描写主前164年,罗马大败马其顿后,举行的凯旋典礼。前方垂头丧气的是战败的马其顿王珀尔修斯(Perseus),后方战车上的,是罗马的凯旋将军艾米里欧(Emilio)。

* 大利乌之败

这幅画是描写波斯王大利乌与希腊争战的情景。希腊征服并消灭了波斯帝国,后来却败在罗马手下,成了罗马的一个行省。

地点五:母狼厅(Hall of the She-wolf)

* 母狼养育孪生子铜像

这一尊母狼养育孪生子的铜像(She-wolf)铸于第四世纪,原来只有母狼,下面的两兄弟是后来才加的。这一座铜像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它象征了罗马城的起源。根据传说,罗马城是由两个孪生兄弟─罗莫洛(Romolo)和雷莫(Remo)所建。两人的祖先原是特洛依人,因着逃难,乘船来到了意大利,在台伯河岸建立了王国。母亲原本是一位公主,因着叔父的叛变,遭到了杀害;出生不久的两兄弟,在叔父的命令下,被人抛进了台伯河。幸运的是,摇篮被河水冲到了岸边,婴儿的哭声惊动了附近的一匹母狼。仁慈的母狼用自己的奶水,将两兄弟哺育长大,成了罗马城的开城先祖。

* 罗马大胜加拉太

母狼左边的这幅壁画,是描写主前188年罗马大胜加拉太的情景。

* 艾米里欧的凯旋式

母狼右手边的这幅壁画,描绘是庆祝执政官艾米里欧战争胜利的凯旋礼。罗马的凯旋礼主要是承自依特拉斯坎人的习俗,有千年以上的历史。所自罗马立国到卫斯帕西执政期间,至少已举行过三百二十次的凯旋游行。典礼本身耗时一整天,庆祝凯旋将军威荣的浩大游行队伍,将绕行罗马城,然后到神庙向丘比特神献祭。凯旋将军站在一辆由四匹白色拖曳的金色战车上,头戴桂冠,身穿紫袈,前方走着掳掠而来的战俘,满了人的荣耀。

地点六:迦太基战争厅

* 第一次迦太基战争

罗马共和扩张版图,与之后,他们逐渐扩展至全意大利,并与称霸西地中海的迦太基王国,发生了三次严重的冲突。「第一次迦太基战争」发生在主前264至241年,主要战场在西西里岛和附近海域。罗马借着新式的海战技术,重创历史悠久的迦太基舰队,取得了西西里岛以及意大利邻近岛屿的管治权。图中人民簇拥着一位象征的「罗马女神」,正在游行庆祝胜利。

* 第二次迦太基战争

罗马取得西西里岛后,持续扩张,引起迦太基的不满。主前218年,迦太基士兵在大将汉尼拔的率领下,从西班牙翻越阿尔卑斯山,突袭义北平原,开始了「第二次迦太基战争」。图中即是汉尼拔骑乘象只翻越阿尔卑斯山的情景。

* 第三次迦太基战争

罗马担心迦太基东山再起,发动了第三次战争,企图消灭迦太基国。罗马出兵围攻迦太基城,终于在三年后将其攻克,城中人民收为奴隶,领土纳为行省。图中是罗马大将向人民宣告战况的情形。

地点七:皇帝室

参观完了右边的文物保存馆,回到左边的博物馆内。主前27年,元老院向屋大维进奉「亚古士督」(Augustus,意即崇高神圣)的尊号,正式展开了罗马辉煌的帝国时期。馆内的皇帝室里,共陈列了六十五位罗马帝国皇帝与皇后的半身像,并依其统治年代排列。透过这些雕像,我们可以看到与主耶稣的职事有关的皇帝,如该撒亚古士督、该撒提庇留、该撒革老丢等人;也可看到逼迫初期教会的皇帝,如该撒尼罗、太子提多等人的面貌。

罗马旧墟(Foro Romano)

罗马旧墟位于加比多里丘陵与巴拉地诺(Palatino)丘陵之间,传说罗莫洛(罗马的开城始祖)就是在这里开始兴建罗马城。这里聚集了元老院、法庭、庙宇、宫殿和凯旋门等建筑,古代的「市民大会」也是在此举行,无疑是古代罗马文化、宗教和经济的中心。

地点一:圣路(Via Sacra)与瑟佛伦凯旋门(Arch of Septimius Severus)

罗马市集中重要的大道称为「圣路」,古代罗马举行战争胜利的凯旋礼时,游行的队伍会经由此路绕行到丘比特神殿献祭。圣路的入口处是瑟佛伦皇帝的凯旋门。瑟佛伦皇帝虽然不是一位积极的逼迫者,但也明令禁止人民信奉基督教。因着在他的任内,有一名非洲姊妹被处决,著名教父特土良,还特别将此一殉道事件,写成了一篇的文章,向瑟佛伦陈情,要求君王给予人民宗教的自由;后来瑟佛伦的儿子继位,对基督徒的态度就明显缓和许多。这座凯旋门建于主前203年,高21公尺,宽23公尺,表面以大理石覆盖;是元老院和罗马人民,为了庆祝瑟佛伦登基十周年,和他大胜帕提亚的功绩兴建而成。

地点二:维斯塔女神庙与圣女之家

位于罗马旧墟东方的圆形维斯塔女神殿,和一旁的宫殿(Ragia),据说都是王政时期的第二位王努玛所建。他不仅创立了维斯塔女神教,还安排了维斯塔圣女的班次与制度。维斯塔女神殿是全罗马最神圣的地方,殿内供奉着象征全罗马市民生命的圣火,以及一尊木制的帕拉斯阿西娜神像,据说来自于特洛依古城。根据古罗马史学家苏埃托尼乌斯(Gaius Suetonius Tranquillus)和塔西特斯(Cornelius Tacitus)的记载,维斯塔圣女看守着帝王的遗嘱,以及罗马帝国的重要文件。即使后来基督教成了罗马的国教,圣火也从未中止。主后395年,狄奥多西大帝下令关闭维斯塔女神殿,解散维斯塔圣女,并熄灭了圣火。

地点三:提多凯旋门(Arco di Tito)

提多凯旋门位于圣路的顶端,与瑟佛伦凯旋门遥遥相对,是罗马现存最古老的凯旋门。提多凯旋门主要是多米田为了纪念其兄提多,于主后70年大败耶路撒冷,毁坏圣殿的功绩所建。提多于主前81年,也就是登基后两年突然去世。他的弟弟多米田继位,立即动手兴建这座凯旋门,以赢得提多皇帝支持者的好感。主后85年,凯旋门在盛大的庆祝典礼中正式落成。上面雕满了提多大胜耶路撒冷后,在罗马举行的凯旋仪式。在提多的凯旋行列中,不仅有掳掠回来的犹太战俘,还有圣殿中的器具,包括金灯台和陈设饼。在提多凯旋门的落成典礼上,多米田还要求罗马士兵重现当时的凯旋情景,做为纪念。

地点四:帕拉提诺皇宫群(Palatino)

罗马旧墟附近的帕拉提诺山上(Palatino),有许多古代宫廷的遗址。奥古斯督与其妻丽维亚的行宫都建于此。人们曾在附近学校的警卫室墙上,发现一幅讽刺基督徒的石壁涂鸦,上面画着一头驴驹,钉在十字架上,下方写着:「亚历山大敬拜神(Alexamenos, worship God.)」这幅画是二世纪的产物,强烈显示出当时一般罗马人民对基督徒的轻视与不屑。

斗兽场(Colosseo)与君士坦丁凯旋门

地点一:斗兽场(Colosseo)

斗兽场,又名古罗马竞技场,是古罗马伟大的圆形剧场建筑。尼罗皇帝自杀后,将军卫斯帕西(Vespasianus),也就是提多太子的父亲,于主后69年登基,并在主后72年,着手兴建一座大型的竞技场,供民众观赏格斗之用。提多太子从耶路撒冷时掳来了数万名的犹太俘虏,在这里服苦施工。此处原来是暴君尼罗御花园中的一座人工湖,尼罗死后,人们憎恨他的暴行,就用土将此处填满。卫斯帕西还来不及看到斗兽场完工便去世,其子提多继续修建,直到主后80年才全部完成。罗马人将其称为「巨大」(Colosseo),是因为当年在场外,曾经安置了一尊巨大的尼罗金像,因而有此名。

整座斗兽场直径约有188公尺,高57公尺,设计十分实用。椭圆形的剧场共有八十个拱形的入口,可以容纳五万五千位观众。宽敞的走廊与阶梯,使得大量涌入的民众,能在十分钟内坐入定位。剧场的座位分为四层,皇帝和贵族坐在第一层的保留席位,其余的部份均开放给民众免费使用。地下室的隔间,有些是演员的更衣室,有些是关野兽的栅栏,野兽可经由活动的阶梯通往场中央。在罗马帝国逼迫基督徒的时期,许多信仰坚定的基督徒,都在众目睽睽之下,进入斗兽场被撕食或遭受其它酷刑。小亚细亚安提阿城的主教以格那提,就是在这里殉道。

地点二:君士坦丁凯旋门(Arco di Costantino)

君士坦丁凯旋门位于斗兽场附近,是主后315年元老院和罗马人民,为了纪念君士坦丁大帝,在主后313年于穆勒威桥(mulvian)战败暴君马生奇的功绩。凯旋门保存良好,高25公尺,由三个拱门组成,各有不同主题的大理石浮雕装饰。

尼罗皇帝之金宫(Domus Aurea di Nerone)

尼罗皇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与逼迫者,彼得与保罗两位使徒,都是在尼罗的任内遭逼迫而殉道。主后64年罗马城大火后,尼罗就下令为自己建造一个华丽巨大的皇宫建筑。这个巨大的金宫(Domus Aurea),就位于斗兽场旁,罗马城的市中心,占地100公顷,几乎占去了整个罗马四分之一的面积。宫内有廊道、宫殿、亭阁、露天浴池、花园、牧场、葡萄园、和野生森林;人工湖的四周,立着上百座希腊和小亚细亚的雕像,和一尊巨大的尼罗金像(也就是斗兽场Colosseo一词的由来。室内以黄金、宝石、象牙、大理石、丝绸等材质装饰,据说整个餐厅的天花板,都是用象牙镶嵌而成,极尽奢华。

主后68年,尼罗自杀身亡,金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后来被填平当作图拉真皇帝公共浴场的地基。现在的残存建筑主要在地下,是一个拥有一百五十个房间巨大遗址。其内有一个主厅,面积约有四百公尺平方,以石砖砌成。金宫内大多数的房间,都有10至11公尺高的拱顶建筑。

图拉真市集与奥古斯督市集

地点一:图拉真市集(Foro Traiano)

图拉真市集是罗马众多市集中最宽阔的一座,兴建于主后113年。图拉真皇帝时期,罗马帝国的文治武功发展至鼎盛。在教会历史上,图拉真也是一位逼迫基督徒的皇帝,但是他的逼迫不是很严苛的。他捉拿基督徒的原则是:官兵不需要主动去搜捕基督徒,但是只要这些基督徒公开表明信仰,就必须将他们处死。在图拉真的任内,耶路撒冷的主教西面(Symeon)被钉了十字架;安提阿的主教以格那提(Ignatius of Antioch),也在狮子口下殉道。

市集上的半圆形建筑,为图拉真市场(Mercati Traiani),一共有六层,是古代的商店。旁边两座圆顶的建筑,是图拉真时代的神殿,到了16、17世纪,陆续改建成教堂。市场内还有一座「军事塔」(Torre della Milizia),这座塔的另外一个名字叫作「尼罗塔」,因为据说当年罗马市发生大火,尼罗皇帝曾在这座塔上欣赏火景。

直立在市集中的是「图拉真石柱」(Colonna di Trajano),总高46公尺,直径3.5公尺,浮雕上叙述的是图拉真皇帝打败野蛮人的情形,光是浮雕上的人,就超过了2500位。据说这座石柱的下方,就是图拉真皇帝的陵墓。

地点二:奥古斯督市集(Foro Augustus)

奥古斯督市集位于帝国大道(Viale dei Fori Imperiali)旁。主前42年,安东尼和屋大维的联军,在腓立比击败了暗杀者布鲁特斯,为养父该撒犹流报仇。为了庆祝奥古斯督(与安东尼)的胜利,遂在此兴建了奥古斯督市集。市集上的八边形神庙遗址,是祭祀战神,也是复仇者马尔斯的神庙,建于主前2年。

圣贵格利教堂(San Gregorio Magno)

贵格利是第一位具有宗教及世俗政治双重权柄的罗马教皇。罗马就成了罗马帝国成在蛮族环伺的情况下,岌岌可危。虽然当时的罗马在政治上仍隶属于东罗马帝国,但是教皇在罗马的地位,远胜于遥远的皇帝。在改革教会方面,他制定严格的纪律,重整圣礼礼仪。在安定社会方面,他指派都市的行政首长,整军备武,并与来犯的伦巴底族缔结结和平条约,成功保卫了罗马城。因着贵格利对社会的贡献,在往后的年日中,教会成了欧洲的政治中心,负责教育全民、救济贫困以及伸张正义。贵格利自称是神的众仆之仆,并且认为罗马教皇承继了彼得的使徒职分,远凌于其它主教之上。从贵格利开始,天主教奠定了终身任职的教皇制度,贵格利也成了君士坦丁至宗教改革年间,最具影响力的教皇。

圣贵格利教堂位于希里欧(Celio)小丘上,整座教堂以难见贵格利时代的风格。希里欧小丘上,有许多罗马时代的美丽庄园。贵格利教堂所在的这块地,就是其中之一,是贵格利父亲的产业。教皇贵格利在这块自己的土地上,兴建了一座礼拜堂,并建立了圣安德烈修道院,和一座曾曾祖父遗留下来的图书馆,做为修士研习的中心。之后,教皇贵格利二世以自己的名字,在修道院上盖了一座教堂。教堂前方的小房间,据说是贵格利灵修的小室,还保存着他曾经睡过的石板,以及他曾坐过─现今陈旧不堪的大理石座椅。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