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初期教会历史
(第一世纪~主后313年君士坦丁颁布米兰诏书)

一、辅读材料

1. 历史简述
2.《十二使徒遗训》
3.《使徒信经》
4.《基督教发展史新译》第四课 异端的纷扰与正统信仰的确立
5. 早期教会的见证
6.《优西比乌教会史》卷四卷五卷六卷七

二、历史景点

1.地下墓窟(Catacomba)
2.圣革利免教堂(Basilica di S. Clemente)
3.圣布田西雅教堂(Basilica di Santa Pudenziana)
4.圣布西德教堂(Basilica di Santa Pressede)
5.三泉隐院(Abbazia di Tre Fontane)与圣保罗大教堂(Basilica di S. Paolo)
6.司提反圆形教堂(Santo Stefano Rotondo)
7.圣约汉与保罗教堂(San Giovanni e Paolo al Celio)
8.圣聂罗与亚基略教堂(Basilica dei Santi Nereo e Achilleo)

三、讨论题纲

1. 革利免书信及其属灵意义
2. 初期教会的信仰与实行


历史简述

1.保罗与彼得在罗马之脚踪

五旬节以后,众教会建立,福音迅速的由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一地,扩展至罗马全境。因着耶路撒冷大遭逼迫,门徒向四处扩散,先是达到叙利亚的安提阿,借着扩展至叙利亚、基利家、加拉太、亚西亚、马其顿、亚该亚等省分,至终到了意大利的罗马。行传十八章记载,亚居拉与百基拉原居罗马,因该撒革老丢的逼迫,离开罗马转往哥林多,在那里遇见保罗。保罗曾因下监而押至罗马受审(徒二八14),在罗马写了歌罗西、以弗所、腓立比、腓利门等书,并在此地足足尽职了两年。保罗在为自己申辩后,重得释放,再度访问弗所和马其顿等地,并于第二次到罗马探望时,于尼罗任内殉道。

传言使徒彼得也曾经走访过罗马,并几乎与保罗同时,于尼罗任内,殉道于罗马。许多早期教父,如革利免、俄利根、以格那提等人,均在其书信中提及此事。优西比乌的教会史更是清楚写道:「革老丢统治时,经神仁慈、恩典的安排,伟大、大能的使徒彼得受引导到罗马城,勇敢地在众人中,领头对抗这群人类的败类(指骗子西门)。彼得如同神尊高的将军,因神圣的军装得加强,满载如同奇珍的启示亮光,从东方带给西方的人。传扬光并有益的教训,宣扬神的国度。」此外,初期教会对于殉道者的尊敬心理,也为此传闻增添了些许实物证据。

2.初期教会的信仰与实行

初期的教会坚定持续在使徒的教训与交通中,挨家挨户擘饼与祷告。因着外在环境的逼迫,信徒多半以小群的方式在家中聚集。从保罗写给召会的书信中,我们已可见「经纶」、「分赐」等辞,以及人成为神的成圣等观念。然而,后期的教父著作中,这类真理渐渐稀少,甚至为人所遗忘。初期教会普遍遵行的「十二使徒遗训」中,仅记载了生命与死亡之路,以及受浸、禁食、擘饼等实行上的规条,处处可见当时对敬虔教训与道德的注重。而受浸、禁食、擘饼等实行,也在因其对细节之过分强调,而流于仪文与形式。

3.初期教会著名教父与著作

此时期的教父与作家,可分为使徒后期与尼西亚前期两阶段。使徒后期教父较著名的有罗马的革利免、安提阿的以格那提、士每拿的玻雷卡、罗马的黑马(Hermas)、以及殉道者犹斯丁。尼西亚前期的著名教父则有爱任纽、特土良、亚历山大的革利免、以及俄利根等人。

罗马的革利免是第三任罗马主教,曾写信给哥林多人,责备他们中间驱逐长老、分党结派的混乱,为称其为《革利免书信》。安提阿的以格那提,在前往罗马殉道的途中,写了七封书信,高举基督之神、人二性,期盼信徒尊敬自己的主教与长老。玻雷卡曾为使徒约翰的门徒,为使徒时代与尼西亚前期作家之间的重要桥梁。玻雷卡是一个坚定的护教者,常引用经文与当时智慧派的异端马吉安论战,后以八十六岁的高龄,忠心为主殉道。罗马的黑马以启示录的形式,写下了《黑马牧人书》,内容包含了异象、训示与比喻,强调悔罪之重要性。此外,尚有《巴拿巴书信》、《众使徒书》等佚名书信,亦广为流传。爱任纽为玻雷卡的门徒,为罗马大公教会最伟大的神学家,最著名的作品是《反异端》(Against Heresies),该书驳斥灵智派教训,为三一神论之先驱。特土良是北非的教父,着有许多护教作品,著名的有驳斥当时「父神受苦论」异端的《驳帕克西亚》,详尽阐述其三一神观,其《人论》(De Anima),亦为首部圣经心理学之著作。俄利根为教会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一个神学家,其圣经观与三一神观点,均有其价值。然俄利根的灵魂论,因受神秘主义与禁欲主义影响而流于偏颇,于君士坦丁大会上被定为异端。

《十二使徒遗训》
(本文转载自《基督教历代名著集成─基督教早期文献集》)

主藉十二使徒向外邦人的训话

第一章

世人有两条道路可走:一是生命之路,一是死亡之路;二者大不相同。生命之路是:「第一,你要爱那创造你的 神,第二,爱人如己(太廿二37一39;可十二30,31;利十九18);凡你不愿人怎样待你的,你也不要这样待人」(太七12;路六31)。上面这些话的遗训是如下述:「要为那咒诅你们的祝福,为你们的仇敌祷告,为逼迫你们的禁食。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这样行吗?(太五44,46,47;路六32,33)但是,就你们来说,「要爱那恨恶你们的,这样,你们就没有仇敌了。」「要禁戒肉体的私欲。」(彼前二11;多二12)「有人打你的右睑,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太五39)这样,你们将成为完全了。(太五39)「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人要拿你的外衣,连内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夺你的东西去,不用再要回来(路六30),甚至可能的也不要它。有求你的就给他,不要拒绝,因为天父的旨意是要我们从所得的当中分给众人。那顺从命令而施舍的人有福了;因为他是无罪的。那接受的人有祸了,因为接受私人的施舍,若是真有缺乏而接受,他就没有罪,但若没有缺乏而接受,他必受严厉的究问,为什么取它,他要坐监而被查究有何缺乏,而「若有一文钱没有还清,他断不能从那里出来。(太五26)但在另一方面,论到这种事,曾有古训说:「你绸济人的财物,当在你手里发过汗,直到你知道应该给谁。』

第二章

遗训的第二条诫命如下:「不可杀人,不可奸淫」(太十九18),不可亲男色,不可宿娼,不可偷盗,不可行邪术,不可用迷蒙药,不可打胎,不可杀害婴孩,「不可贪图邻舍的财物」(出廿17),「不可背誓,」(太五33);「不可作假见证」(太十18);不可口说恶言,不可心存狠毒。不可犹豫不定,不可口是心非,因为口是心非便是死亡的网。勿谎言或虚假,总要用行为来证明。不可贪婪或强夺,不可假冒为善或怨恨或骄傲。不可用奸计陷害邻舍。不可对人怀恨,但对待人有应当责备的,有应当为之祷告的,有应当爱之胜过爱你自己性命的。

第三章

我的孩子哪,你要躲避所有恶人及一切相类的人。不可暴躁,因为暴躁是杀人的引线,也不可嫉妒,不可纷争,不可生气,因为这些都足以酿戍凶杀。我的孩子哪,不可放纵情欲,因为情欲是淫乱之媒。不可出言轻薄,不可眼角传情,因为奸淫的事都是由此而生的。我的孩子哪,不可听星相的话,因为这将引你去拜偶像,你也不可行魔法,不可观天象,不可作一巫术家,这等事不要乐意去看,因为它们都会引致拜偶像。我的孩子哪,不可说谎,因为说谎是偷盗的开端,不可贪财或蹈虚荣,因为偷盗的行为都是由此而起。我的孩子哪,不可发怨言,因为它引致亵渎,不可固执,不可生恶念,因为这些事也都使亵渎产生。你要温柔,因为温柔必承受地土(太五5)。你要恒忍,要怜恤人,没有诡诈。要沉静,善良,当因着所听见这些话而畏惧。你不可自大自高,勿浮夸成性。不可任你的性情趋于高傲,却应与义人及谦卑的人相来往。凡你所遇见的,都当以为美事,要知道,万事都靠赖 神而发生。

第四章

我的孩子哪,你要早晚记住那向你讲说神道理的人,你要尊敬他如同尊敬主,因为凡在讲论主治的地方,主就临在。你要每日寻求众圣徒之所在,这样你可在他们的话襄得安宁。你不要分党派,却要劝戒纷争的彼此和睦。你要按公义判断;不可凭着外貌定人的罪(申一16;箴三9;约七24)。你不可三心两意,犹豫不定。不可伸着手领受,却缩着手施舍。将你手里所得的给人一份,好赎你的罪。你不可迟疑于施舍,于施舍时也不可发怨言,因为知道好的酬劳者是谁。你不要拒绝贫穷的人,凡物都要与弟兄相共,不可说这是你自己的,你若能在不朽坏的当中有分,何况在那能朽坏的当中呢?你不要从你的儿女离开手,要从小教导他们敬畏 神。你不可以发怒去吩咐仆婢,因为你的仆婢也是仰望这同一的神,这样,免得他们不敬畏那在你们双方上头的神了;神召人不是凭着外貌,却是那些为圣灵所预备了的人。你们做仆婢的,应顺服你们的主人,视之为 神的代表,要予以恭敬和畏惧。你要恨恶一切虚伪,和一切为主所不喜悦的事。不可背弃主的诫命,却要持守你所领受的,「不可加添,也不可减少。」(申四2;十二32)要在会众面前承认你的罪,如觉良心有愧时,切不可上前去作祷告,这是生命的道路。

第五章

反之,死亡的道路是如下述:第一,它是作恶,充满咒诅,凶杀,奸淫,放纵情欲,徇私,偷盗,拜偶像,行邪术,施蒙药,抢劫,作假见证,假冒为善,三心两意,诡诈,骄傲,邪恶,顽固,贪婪,怨语,妒忌,胆大妄为,傲慢,夸张,迫害善人,恨恶真理,好说谎话,不知公义的赏赐,不与良善相合,不符公平的判断,夜里不睡觉,不是为要行善,乃是想去作恶,远离温柔与忍耐,好虚荣,图报复,不怜恤穷人,不扶持那些因劳苦受压迫的人,不认识那创造他们的主,杀戮婴孩,毁灭 神的造像(译者按:即指人类),弃绝穷乏的人,虐待受苦的人,为富足的人作辩护,对穷人作不公正的审判,全面犯罪。我的孩子们哪,惟愿你们能从以上所说的一切罪恶得蒙拯救。

第六章

当留意「免得有入迷惑你们」(太廿四4)使你背弃这教训的道路,因为他的教训是缺乏了神。你若能负起主的全轭,你将成为完全,即或不然,也当尽力去行。至于食物,要按着你的能力担任,但切不可吃那祭偶像的东西,因为这是崇拜死神。

第七章

论到洗礼,当这样做:先将以上所说的一切事学习过了,然后到流动的水里「奉圣父圣子圣灵的名施行洗礼」(太廿八19);但如没有流动的水,也可以用别的水施洗,若是不能用冷水,热水也可以。若是凉水和温水都没有,就可以三次用水注在头上,奉圣父圣子圣灵的名去做。而在洗礼之前,施洗者与受洗者都当禁食,有别人能同行此,亦好。你要嘱咐受洗的人,在受洗前一两天禁食。

第八章

你们禁食的日期,不可定在与那假冒为善的人一起,他们常在礼拜一和礼拜四禁食,你们禁食要定在礼拜三和礼拜五。你们祷告不要像那假冒为善的人(太六5),却要依从主福音中所吩咐的这样祷告:「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者。因为国度权柄荣耀都是你的,世世无穷。」(太六9-13)应当一天三次这样祷告。

第九章

关于圣餐(或作「献感谢祭」),当这样地祝谢:先拿起杯来说:「我们的父,我们感谢你,为了你仆人戴维的圣葡萄树之故,它是你借着你仆人耶稣向我们表明了的;愿荣耀归于你,直到永远。」再对着所擘的饼说:「我们的父,我们感谢你,为了生命和智慧之故,它是你借着你仆人耶稣向我们表明了的;愿荣耀归于你,直到永远。这所擘的饼,当初是麦子,曾散满在山岗,而后团合成为一个,同样,但愿你的教会也从地极聚合起来,进入你的国,因为荣耀权柄靠着耶稣基督归于你,直到永远。」除了奉主的名受过洗的之外,无论什么人不许领受圣餐。因为关于这事,主曾说过:「不要把圣物给狗。』(太七6)

第十章

你们吃饱之后,应这样地感谢,说:「圣父啊,我们感谢你,因为你赐你的圣名住在我们心里,并且因为你将知识,信心与永生,借着你仆人耶稣向我们表明;愿荣耀归于你,直到永远。全能的 神啊,称你为了你圣名之故,创造了万有,将饮食赐给世人,使他们享受,而感谢你,但对于我们,你借着你的仆人使我们得了属灵的饮食和永恒的光。我们特别感谢你,因为你是有能力的。愿荣耀归于你,直到永远。主啊,求你记念你的教会,救它脱离所有凶恶,用你的爱使它完全,使它合而成圣,从四方的风引它到你的国里,就是你为它所预备了的国(太廿四31)。因为权柄荣耀都属于你,直到永远。但愿恩典降下,并愿这个世界过去。戴维的 神和散那(太廿一9,15),凡圣洁的,可以来!不洁净的,要悔改。「主必要来!阿们!」(林前十六22),你们应让众先知照他们的意思施圣餐。

第十一章

凡本着以上所说的事来教你们的,你们要接待他。但若有教师自己叛离真道,用别的教义来教你们,破坏以上的事,你们不可听他。如果他的教言能使你们增加公义,更明白主,你们更接待他如接待主一样。关于使徒和先知,你们应按福音上的规例而行。凡有使徒到你们那里去,接待他如接待主,但他只得在你们处住一天,如必要时,住两天也可;然若住三天,他便是假先知了。使徒出门的时候,不可受人的礼物,只可领取饼食,够他所要到的当晚宿地便是;若他索取银钱,便是一个假先知了。凡藉灵的话作先知的,你们不可试验或查问他,「一切的罪都得赦免,惟有这个罪不得赦免。」(太十二31)不过,未必所有藉灵说话的都是先知,惟有遵主行为的才是先知。所以看他的行为就可以分辨是真或假的先知。凡先知借着灵吩咐摆设筵席,他自己必不吃它,否则他便是假先知。凡先知教训真理,若他不照所教而行,便是假先知。凡受过考验的真先知,将一个属世的奥妙表白在教会中(或例如何一2以下),他若不教训人,依从他的行为去行,你们就不可审问他;因为他要在 神面前受审刊,在古时的先知也是如此。凡借着灵说:「给我金钱或别的东西,你们不要听他;但若他叫你们施舍别人,就不应审问他。」

第十二章

凡奉主名而来的人(太廿一9),你们要接待;当你们考验了他之后,你们必将知道他,因为你们必有分辨真假的知力。若是来的人是个旅客,你们当尽量帮助他,但他只应停留你们处不多过两天,或者于必要时,三天也可。倘若他想长住在你们当中,而有一技之长,他应自食其力。他若不会手艺,你们就按照你们的了解,为他准备,不要任一人为了他是一个基督徒之故而闲住在你们中间。但若他不愿意这样做,他是在售卖基督了;你们要防备这等人。

第十三章

凡真先知而愿同你们住的,他的饮食是值得你们供给的(太十10。路十7;林前九13,14;提前五17,18)。真教师,像工人一样,赚得饭食是应当的。所以无论是酿酒,田场,或牛羊等产物,你们应取出初熟之物供给先知,因为他们是你们的祭司长。要是你们没有先知,就当舍给穷人。你们若制饼,当遵从规则,将第一个舍给人。同样,你们若开一?酒或一?油,当将第一杯奉给先知。银钱,衣物,以及一切产业,将第一份像初热果子一样依照规定行施舍。

弟十四章

在主日,你们当聚集擘饼祝谢,承认你们的罪,而后你们的祭物方得洁净。凡向同伴争吵的,当禁止他们与大家集会,直到他们重新和好为止(参太五23,24)。这样你们的祭物就不致污染。因为这是主所吩咐过的,祂说:「无论何时何地,要用洁净的祭物到我面前来,因为我是大君王,在外邦人中,我名是奇妙的。」(玛一11,14)

第十五章

所以你们当为自己推举配作主门徒的人为主教与执事,即温柔的,不贪财的,诚实可靠,而被试验过无误的。因为他们是事奉你们,如同先知和教师所担任的一样。所以不可轻视他们,因为他们连同先知和教师都是你们当中有荣誉的人。你们要互相责备,但不可动怒,要和平,如你们在福音书中所见的一样(太五22-26;十八15-35),凡不好好待其邻舍的,就不要和他讲话,并且不可让他听你们讲话,直到他悔改为止。你们的祷告和赒济,以及一切行为,都要遵从我们主的福音书去做。

第十六章

你们要为自己的生命儆醒(太廿四42),不叫你们的灯熄灭,你们的腰里要束上带,不可放松,因为你们不知道我们的主什么时候来(路十二35,太廿四44)。当时常聚会,追求那于你们灵魂有益的事,因为无论你们相信的时问多么长久,若是末日到了的时候,你们还没有成为完全人,那么你们的信仰也于你们毫无益处。因为到末后的时期,假先知与腐化人必将增多,羊将变为豺狼,爱将变成恨恶;不法之事也要加增,人将彼此相仇,逼迫和出卖,世上必将出现冒充为 神的儿子来欺哄世界,要行奇事异迹,全地要交在他手里(大廿四24;帖后二9),他要犯那有世以来从不曾有的罪恶。那时,受造的人类必将进入试炼的火,要有许多的人跌倒灭亡(太廿四10),但凡有忍耐,有信心的人必将甚至从咒诅本身得救(太十22;廿四13)。而后真理的异象必要显明。先有兆头展开在天上,而后号筒吹响的记号,再后就死人复活(太廿四30,31);但并不是一切的死人都复活,却是如经上所说:「主必降临,所有他的圣徒也与祂同来。」(帖前四16;亚十四5)然后世上的人必将看见主驾着天上的云降临(太廿四30;廿六64)。

《使徒信经》

《使徒信经》是最简短且在今日教会中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篇 ,全篇共十二条。据说在五旬节后,十二使徒分散往各地传道, 为确保真理的合一,临行前制定了此信经,由各使徒每人提供一 句,所以共有十二句。此说已不可考,但大部分人认为是后人根 据使徒所传之道而写成的,故称《使徒信经》。最早曾在爱任纽 (Irenaeus, ca .130-c .200)二世纪的著作中发现,但今日所呈 现之形式是大约于七世纪间形成的。 此信经乃是根据教会的需要而制定的。在早期教会中,信徒 受洗加入教会之前所需要的基本真理教导,即以此信经为准则。 一般教会的教导也以此为根基,而教会信仰之纯正与否也以是否 符合信经的教导为考核。在早期教会受逼迫时,信徒皆秘密地信 守此信经,直至逼迫结束。而何时成为公共崇拜的一部分则不可 考。也有人认为信经具有辩证的性质:撒伯流派(Sabellianism) 宣称圣父、圣子、圣灵是独一神之三种显示;马吉安(Marcion ,100-165)否定基督道成肉身及复活;诺斯底派(Gnosticism) 不承认基督有身体;多纳徒派(Donatism)不接纳大公教会; 《使徒信经》清楚指出以上各派之错误。 此信经可分为三段:第一段宣认父神为创造之主;第二段宣 认基督为神也为人,并承认其救赎之工;第三段宣认圣灵、大公 教会及信徒成圣之生活。《使徒信经》不是抽象偏重逻辑的陈述 ,而是真实的信仰告白,历代教父皆尊崇此经,且至今仍为各宗 派所接纳,成为?教会彼此相通的基础。

使徒信经内容:

1.我信神,全能的父, 创造天地的主。
2.我信我主耶稣基督,神的独生子;
3.因着圣灵感孕,从童贞女马利亚所生;
4.在本丢彼拉多手下受难,被钉在十字架上,受死,埋葬;
5.降在阴间;第三天从死里复活;
6.祂升天,坐在全能父神的右边;
7.将来必从那里降临,审判活人,死人。
8.我信圣灵;
9.我信圣而公之教会;我信圣徒相通;
10.我信罪得赦免,
11.我信身体复活;
12.我信永生。阿们!

《基督教发展史新译》第四课 异端的纷扰与正统信仰的确立
(本文转载自http://www.chinachristianbooks.org/new/ChristianClassics/history/big5/main.htm)

初期教会的内忧

除了外来的压力,教会还要处理异端的祸害,及一些争论所造成的分裂。这两方面都严重地影响着教会的生命。我们要认识过往的异端,好帮助我们持守正道 ;我们要回顾过往分裂所造成的伤害,好叫我们引为鉴戒,而尽最大的努力保持合一的见证。

教会最初期面对的异端称为爱宾尼学说(Ebionism)。"爱宾尼"一字乃贫穷之意。按教父特土良的解释,他们之所以被称为爱宾尼派,是因为他们对基督的币解实在太贫乏了。其实爱宾尼派主要是犹太人的信仰,企图将基督教犹太化。他们强调摩西律法的重要,虽然接纳耶稣为救主,但却不相信瓷是道成肉身的神,他们相信耶稣是神特别拣选的仆人,因着瓷的顺服、圣洁,而认瓷为儿子。因此,耶稣只在身分上是神的儿子,实际上瓷不过是人罢了。

与爱宾尼差不多同时出现的是幻影说(Docetism)。这派相信物质的世界是恶的,因此神不可能以圣洁的本体取了属物质的肉体。所以他们对于道成肉身便有很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道成肉身没有真正发生,基督的肉身只是一个幻影,给人一种幻觉,以为瓷实实在在的在物质世界中出现,其实世人所见的耶稣基督只是幻影,在十字架上,被钉受苦的不是真正的主耶稣基督,只是幻影而已。在使徒约翰所写的福音书及书信中,也常提及这派学说,并且对他们提出反驳。

比以上两种异端更有系统而又影响深远的,便是诺斯底派(Gnosticism),诺斯底派基本上是东方二元论及神秘信仰与希腊哲学的混合体,然后再加上基督教的外衣。在保罗时代,哥林多及歌罗西的教会已有诺斯底派的出现。在哥林多教会,他们相信灵与体的对立,主张苦行修炼,否定肉身的复活,认为复活只是灵魂的事。而在歌罗西教会,他们敬拜天使,用各样的规条苦待己身,以求成圣。诺斯底派在主后八十年至一百五十年间成形,最后与教会脱离关系,自成一系。

诺斯底派深信灵界与物界的对立,而物质世界是罪恶的。在灵界,自有永有的神不断从瓷的本体放发出灵体(aeons),这些灵体与神越接近,它们便越像似神,越有神的性质与能力,但一些与神的本体距离越远的,便越缺乏神的性质与能力。整个灵界便是由这些不同等级的灵体组成。在这灵界中,有一位离神极远的灵体,因为缺乏神所赋予的能力,受不住物质的牵引,因而被吸进物质境界中,以物质创造了宇宙。旧约所描绘的造物主便是这位神性及能力极低微的灵体,绝不是真神本身。而人类乃受造于灵体,本身带有灵的生命,但这生命却被困于物质之内。至高的真神为了拯救人类,便差派一位具有高度神性与能力的灵体,进入物质世界,或人类的灵从物质中解救出来。

诺斯底派对于旧约固然采一种极轻视的态度,他们认为旧约的神与新约的神相比,真是有天渊之别。因此,他们认为旧约不是真神的启示。在另一方面,他们也拒绝新约所启示的道成肉身的道理。肉身对他们来说根本是败坏的,道又岂会取血肉的躯体来表达自己?因此,使徒所见证的耶稣,只是幻影而已,而并非实实在在的存在。同时,他们更否定主基督本身就是神自己的真理,他们相信基督只是一位有神的性情,与神相似的灵体。于是基督教最基本又最独特的三一真理也被否定了。

教会在忙于处理诺斯底派的祸害时,另一种极端主义却出现了。我称它为极端主义,因为它在基本信仰上,没有什?大的偏差,只是过分强调某些真理。这种极端主义称为孟他奴主义(Montanism)。孟他奴主义大概在主后一百四十年左右兴起,由一位名称为孟他奴(Montanus)的信徒与两位所谓女先知在腓尼基一带发起。他们特别强调圣灵的能力及先知的讲论。他们认为在耶稣之后,神仍不断借着圣灵,透过先知向人类启示。由于对圣灵的实在性特别重视,他们便要求自己过完全圣洁的生活,以至近于苦行 ;例如他们认为丧偶再婚,也是犯奸淫,而在逼迫中逃跑,便是罪无可恕,他们滴酒不能沾唇,并且经常禁食。他们热切地等待主的再来,并且相信在他们有生之年,主必再来。

这些极端的思想与行为,一方面给教会一些提醒、刺激,以免失去圣灵的大能而不自知,但另一方面,这却引致教会分裂,因为孟他奴派的信徒,后来终于脱离大公教会而自成一系。

为了对应异端的出现,教父们便开始有系统地将基督教的基本信仰表白出来,并且作详尽的解释。如此,教会的正统神学便渐渐形成,而圣经的正典也同时被确立。

经过差不多一世纪的发展,正统神学在主后三百二十五年却遇到空前最大的挑战,那便是亚流主义(Arianism)的出现 ;它使教会陷入最激烈的神学争论中,而神学也因此变得理性化,分析化和充满争辩的色彩。教会当时虽未致因此而分裂,但经此争论,教会元气大伤,分裂的种子亦已播下。

亚流(Arius, 256-336 A.D.)是当时亚历山大的一位长老,在思想基督与父神的关系时,他相信基督不是自有永有地与父神同在,而是父神所创造的,亦即是说,圣子在父神未创造以先根本是不存在的。这样一来,圣子与圣父的本质是有分别的,三位一体的真理因此动摇了。为了处理这异端,教会召开了一次空前的大公会议,会议于主后三二五年在尼西亚举行。当时支持亚流的教会领袖,为数也不少,但结果正统信仰得胜,三位一体真理被确定,而基督与父神同质、同等、同荣的真理也被确立。

然而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争论的焦点从三位一体论转移到基督的神性与人性的关系上,首先出问题的便是涅斯多留派(Nestorians),亦即是大秦景教的先祖。涅斯多留派的问题是由于强调基督的神性与人性之间的分别,因而把二者分割,仿佛互不相干,而同时更把基督的人性看作只是乘载神性的容器。这样一来,基督里面的神性与人性的合一性便被忽略,而基督的人性也同时相对地被轻视了。教会在议会中宣判涅斯多留派的异端,便清楚的表明,教会相信基督的神性与人性是不能分割地结合起来的,基督是真真实实的神,也同时是真真实实的人。瓷作为神的时候无时无刻不同时是人,而作为人的时候也无时无刻不同时是神。

自涅斯多留派所引起的争论以后,有关耶稣基督神性与人性结合的各种争论纷纷出现,其中有涉及基督道成肉身后到底是一个位格抑或两个位格,只是神的位格抑或人的位格,又抑或两个位格的结合。为了处理这些争论,教会花了不少精力时间,召开了多次大公会议,但争论却越来越复杂。于主后四百五十一年,教会在迦克墩(Chalcedon)召开一次大公会议(即迦克墩会议Council of Chalcedon, 451 A.D.),彻底地解决有关基督的争论,议会一致肯定基督的神性及人性是绝对真实的,同时也肯定基督只是一个位格,其中神的性情与人的性情互相结合在一起。迦克墩会议后,正统信仰得到更清晰的表达,也得到广泛的接纳,争论才平息下来。

正统信仰的确立

初期教会受异端的纷扰是相当严重,于是教会要很清楚、简单而有系统的将正统信仰表达出来。要这样做,第一步便是确立信仰的基础,即是神的话语。圣经正典可说是教会为了对应异端的纷扰而形成的。

正典的问题,早在主后九十年已出现。当时犹太人在耶路撒冷被毁后,分散于各地。没有了耶路撒冷,他们的信仰生活自然环绕着神的话语,以圣经的话语为中心 ;但问题是,什?才是真正不折不扣的神的话语?是希伯来文的版本?抑或是希腊文的译本?为了解决问题,犹太人于主后九十年在镇纳(Jemna)这地方召开一次会议,结果一致决定以希伯来文的圣经为信仰的依归,犹太人中更有认为基督教歪曲真理,是受了希腊文译本的误导。这样一来,为了要继续向犹太人传福音,基督徒也要作出抉择,到底以希伯来文版本抑或以希腊文译本为依归?骤然间,教会也不知如何反应。主后一百三十年米利都主教到巴勒斯坦视察后,终于向家教会建议以希伯来文版旧约圣经为教会信仰的依据。此事以后,大概在一百四十年左右,罗马的一位信徒马吉安接受了诺斯底派的影响,在教会中提倡将旧约完全弃绝,因为他认为旧约的神根本是极低等的灵体。同时,在教会保存的使徒书信或记述中,他认为任何与旧约有关的,都应删除。他按照自己的准则,定出圣经的正典。当时流传的福音书,只有路加福音一部分值得存留,因为只有这部分的启示未受旧约的污染。在使徒的书信中,只有保罗的书信才是信仰的基础,因为唯有他才清楚不犹疑地反对旧约的律法。不单如此,诺斯底派的人更按自己的信仰写成福音书及其它作品。这样,便令信徒感到非常混淆。确立圣经正典到此再不能拖延的了。于是,不同地区的教会不约而同的确定一些当时教会极看重的文献为信仰的依据。当然,不同的教会肯定不同的文献,但四福音书,保罗的十三封书信,彼得前书,约翰一书都无可置疑地被所有教会接纳。但除了这些文献外,希伯来书,启示录、彼得后书,约翰二、三书, 雅各书,犹大书在不同教会有不同的地位。此外还有其它文献,如巴拿巴书信,革利免致哥林多人书,黑马牧人书,彼得启示录,希伯来福音等也在教会流传,并在崇拜中经常被诵读。即是说,每一区的教会所重视的文献都不完全一样,但奇怪的是,他们并没有召开会议去列出正典的书卷。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表明正典的形成,不是由一班人随意决定的,而是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众教会不约而同的在圣灵的引导下,确立相同的书卷为正典。在我们看来,这是多自然的事 ;圣经是神借圣灵默示的,而基督徒透过圣灵的工作才得以认识神,币解神的话语。因此,有圣灵在生命中运行的基督徒自然认识圣灵所默示的话语。

到了第三世纪中叶,各地区的教会已大致上认定相同的文献为正典,只有启示录,雅各书依然是不完全被一些教会确定是正典。到了尼西亚会议,差不多所有教会都认定相同的文献,亦即是现在我们圣经的各书卷。在主后三百九十三年及三百九十七年,教会在北非召开的两次会议中,正式为正典下定义,不过在这里要一提的是,北非这两次会议所确定的正典将次经也包括在内,这正是东方教会与西方教会的分别。东方教会所确定的正典是新旧约圣经六十六卷,西方教会在六十六卷以外,还肯定一些次经为正典。时至今日,罗马天主教的圣经是六十六卷加上次经。

教会确定正典的确经过一段相当的时期,而某卷书是否能成为正典便要看它是否能通过三个重要的考验:第一是该书是不是出自使徒之手或出自与使徒有密切关系的人。例如约翰福音的作者约翰是使徒,他的见证固然可靠 ;而路加福音的作者路加是保罗布道队的一员,与保罗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他的见证也非常可靠。第二个考验是这卷书在教会对救恩的币解上是不是必要。第三个考验便是时间的考验,经过二百年的时间,某卷书对教会内在生命的重要性便渐渐显明,对教会生命不重要的,便被淘汰。

除了确定圣经的正典,教会也清楚地将基本信仰写成信经,我们最熟识当然是使徒信经,但使徒信经是主后三百四十年才出现的,并且只在西方教会才普遍被采用。其实在使徒信经出现时,已有不少信经在不同地区出现,如教父爱任纽在主后一百七十年为意大利的教会写成信经,而特土良在主后二百年为北非写成信经,居普良则于二百五十年为迦太基的信徒写成信经。不过我们若将这些不同的信经并列,便发觉他们所肯定的基本信仰是非常一致的。普遍来说,东方教会的信经要比西方(或拉丁)教会的长,但认信的内容却没有多大分别。

在教会的崇拜中,信徒要诵读信经,来表白自己的信仰与大公教会的信仰完全一致。

有了圣经,有了简单的信经还不够应付异端的挑战,因为假师傅可以曲解圣经,可以将信经的涵义混乱。为了确保正统信仰,教会在必要时,召开大公会议,每一教区都派出代表,共同拟定某些信仰或言论的真与伪。代表教区出席这些会议的往往是主教和长老,有时执事也被派参加 ;当然,主教的代表性是最重要的,然而在会议的讨论中却是不分阶级的。例如主后三百二十五年尼西亚会议时,在眼看亚流派要胜利时,挺身为正统信仰争辩而力挽狂澜的,竟是一年轻的执事--亚他那修(Athanasius, 296-373 A.D.)。

议会对于正统信仰的确立固然非常重要,但议会的功能是很有限的,因为在议会中权力斗争是相当实在的,有时某一信仰被否定是因为权力斗争失败的原故。例如亚他那修派所代表的正统信仰在尼西亚会议后不到几年,便被定为异端,亚他那修也被放逐,而曾被定异端的亚流派竟几乎成为正统思想。最可悲的,在主后四百四十九年,为了基督神人二性关系的争论,在以弗所召开会议时,两派在水火不兼容的情况下,竟然动武,此议会因而被称为"强盗议会"。

无论人是多?软弱,在圣经启示及圣灵的引领下,正统信仰终于渐渐被建立起来,帮助信徒币解真道。但在这过程中,教会所付的代价也相当大。教会为了确立正确信仰,便不惜与一些信仰有偏差的弟兄分离,将他们赶出教会。如此,教会的实力便被这样的分裂削弱 ;同时教会也损耗了不少精力在神学的思辩上,以致缺乏足够的力量推展宣教工作。

早期教会的见证
(本文转载自http://www.josh.org/translations/chinese/bOOK05/407.htm)

早期教会的见证很清楚地支持基督的神性,今天我们已很容易看到教父和护教者著作的译本,证明他们在这个至高教义中的信仰。

教父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出,基督乃「永恒的本体」「神道成肉身」,是「创造者」,并拥有其它独特的神的属性,其中较具代表性的如下:

坡旅甲(Polycarp),主后69-155年,示每拿主教,乃是使徒约翰的学生,他写道:「现在,愿神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和永恒的大祭司、神(的儿子)耶稣基督在真道上建立你……」

伊格那丢(Ignatius)(死于主后110年),安提阿教会的领导者,是和坡旅甲、革利免、巴拿巴同时代人,在歌罗西殉道后,在他致以弗所人书中写道,基督是「我们的神,耶稣基督」。

在另一封信中,伊格那丢告诫坡旅甲,要「在每一时第一刻等候他,他原是永恒、不可见的,为我们成为可见的,也为我们受若。」

接着上述,他又加上一些对示每拿人说的话:「如果他们不信基督的血,(他是神)审判就将等候他们。」

以下乃是由克嗽甫雷克(Kirsopp Lake)摘录出来的:

伊格那丢在以弗所人书一章,问安:「……耶稣基督我们的主……」
伊格那丢致以弗所人书一:1「......借着神的血……」:
伊格那丢致以弗所人书七:2「......他是在人里面的神。」
伊格那丢致以弗所人书十七:2「......领受神的知识,也就是耶稣基督。」
伊格那丢致以弗所人书十八:2「因我们的神,耶稣基督……」
伊格那丢致以弗所人书十九:3「......因神已显明为人……」
伊格那丢致米格那休人书十一:1「......基督乃由永恒而出与父同在…」
伊格那丢致米格那休人书十三:2「耶稣基督是属于父。」
伊格那丢致特里安人书七:2「......从神,从耶稣基督…」:
伊格那丢致罗马人书,问安「耶稣基督,我们的神」(二次)
伊格那丢致罗马人书三:3「......我们的神耶稣基督。」
伊格那丢致罗马人书六:3「......使我受苦,跟随我神受难的榜样……」
伊格那丢致示每拿人书一:1「耶稣基督,神」
伊格那丢至坡旅甲八:3「......我们的神,耶稣基督」
伊格那丢致巴拿马书七:2「神的儿子,他是主……」

研究员即作家约翰韦顿(John Weldon)注译说:「……事实上,当伊格那丢寄这些信时,并未遭任何人或教会斥责或冠以异端的污名,可见在主后115年以前的早期教会已普遍接受了基督的神性。」

伊格那丢(主后125~200年),乃坡旅甲的学生,他在「对抗异端」中解释(四:10)基督如何经常为摩西所见,且从燃烧的荆棘中说话的应是基督。爱任纽(Irenaeus)继续详述基督与父神的关系:「道和智慧、子和灵总是与他同在,借着他们也在他们里面,自由且自有的,他创造万有,也对他们说话,并说:‘让我们照我们的形像和样式造人’」。

殉道者游斯丁马提(Justin Martyr)(主后110~166年),乃是以学术方式护教者,他论到:「我常说,当我神说:‘神离开亚伯拉罕上升去了’,或‘主对摩西说’,以及‘耶和华降临要看看世人所造的塔’,或‘神将挪亚关在方舟内’,你必定不能想象那是非受造的神,自己上升下降,因为这位不可名状的父,万有的主他不会到任何地方,或走路或睡或上升。」亚怕拉罕、艾萨克、 雅各所看见的不是不可名状的主,乃是神、他的儿子。「他也在火中,从荆棘里向摩西说话。」(对话录一百三十七)。他继续说:「我们的主在荆棘火焰中显现与摩西说话,那不是万有的父,而是‘耶稣基督’、‘神的使者’、‘他也是神’,又是‘亚伯拉罕、艾萨克、 雅各的神’和‘我是就是我是’」[第一护教书六十二、六十三]。

革利免(C1ement)(死于主后1O1年),是罗马主教,在「教训」一书中(十六章)提到我们的主乃引自撒迦利亚书(十四:5)「主必和?圣徒降临」,在十四章又提到两次,引用了玛拉基书一:11、14,也同样提到耶和华,「在革利免一书」提到:「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是神威严的主权(十六),正如玛拉基所期待的主必突然来到他的圣殿(二十三),他在旧约中借着圣灵说话。」

我们所引用的只是这些教父许多著作中的一部分。

第一,如果有人说这些文献都是?造的,那么这样论断的人就该拿出「早期教会历史性的文献著作说基督不是神」来证明他的论点。几百年以后没有人发现或确认在亚流(Anus)以前(在第四世纪),曾有任何教会领袖这么写过。

第二、嫌于圣经已遭擅改,以及后人有意附加教义的争论,所有我们今日所知的圣经,除了十一节以外,都可从主后325年前早期教父著作中发现,还不算成千完整的或部分的希腊或拉丁的新约古卷。现有的圣经乃是世界古文学中保存最完好的文献,若删掉教导基督神性的经节,将使新约支离破碎,而成为反对所有历史见证的谎言。

「基督徒」否认基督神性的最早记录乃是到主后190年才有,当拜占庭的皮革商狄奥多士(Theodotus,)提到他否认基督的这件事时说:「我不否认他是神,而他成为人……」接下来一直到主后318至320年,亚力山大的长老亚流否认基督的神性,这个问题在教会中成为主要的神学论题,这个论题所导致的争议本身就是有力的证据,证明教会直到那个时候,还从未对基督的神性认真地置疑过。否则亚流的教导很可能就会被人当作平常,而予以忽视或驳回。在论争中关于基督徒所持的信仰,包括相信基督是神,在两个半世纪的严重迫害中形成的。尼西亚会议(The Council of Nicea)(主后325年)就是教会为了解决这论题而召集的,在三个月苦心的深思熟虑之后,基督的神性获得会议的肯定,亚流和他两位支持者被逐为异端。

有些人争辩在尼西亚会议中,是康士坦丁将正统派看法强加于?人的。出于畏惧,基督徒们屈从了他的想法。但这不是事实,如果有什么影响,也是康士坦丁受他们所左右。历史的记录告诉我们,当康士坦丁看到信徒因信仰基督而遭拷问的伤痕,他走上前去亲吻他们的伤痕,这些基督徒为了信仰而失去眼睛和手脚,他们不会屈服于来自康士坦白丁不圣洁的压力。

亚流和其跟随者相信基督的先存,他是世界的创造者。但耶稣本身「仅是一个人」根本不是尼西亚会议所要讨论的论题,他的问题在于耶稣是「神」和「一位神」。

仅管亚流派被逐,他们仍断断续续左右了尼西亚会议后许多年的教会,在那个时期,正统派的领袖,亚力山大后来的主教亚他那修(Athanasius)也被亚流派领袖放逐了五次,直到381年康士坦丁会议,反对者才长久地沉默下来。

尼西亚信经是在骚动和争论中订制出来的,也是教会神学的房角石。

马可诺尔(Mark Nole)关于尼西亚信经写道:

「在主后325年,罗马皇帝康士坦丁大帝将教会领袖由他的新首都君士坦丁堡,召集到穿越马马拉海的小城(现在的伊斯坦堡),康士坦丁唯恐宗教上的不同意见会威胁帝国的统一。争论的焦点于埃及亚力山大一小教会职员的教训上,主教们在尼西亚会面审核这位牧师亚流的教训,由此产生了基督信仰中有名的认信。

「这个认信后来又随之扩张,也就是今日闻名的尼西亚信经,他不仅是对抗异端教训的第一份三位一体的正式定义,也是为所有教会接纳的第一份基督教信条(时至今日,罗马天主教、路德宗和圣公会仍在崇拜中使用)。这个信条的重要性乃在于他有力而明白的见证了耶稣基督是全世界救主的独特本性。

「亚流所教导的教义描绘了基督教历史呈现的一段趋势,将神在基督和在圣经中启示自己的事实归诸于逻辑或理性化的流行观念。亚流争论说,‘如果父神是绝对地完全,绝对的超越,并且绝对的不变,如果他是万有的源头──除他以外别无溯源──那么显然世上万事万人皆由神分离而出’,并且亚流又说,‘如果万事皆由神分离而出,那?耶稣当然也必须是由神而生。’

「根据亚流的说法,耶稣的确在物质世界的创造和救赎上扮演过一个特别的角色,但他并非神自己,可能只有一位神,自此基督必是在某个时间被造的,基督必然属于会改变且有罪的(正如所有受造物),并且基督也没有神心思中真实的知识。

「尼西亚会议认识了亚流教训对基督教信仰的责难,是多么严重的威胁,以及其逻辑的薄弱粉饰,使他显得蛮像回事;同时会议也作了以下的决定性主张,以对抗亚流派思想。

「(1)基督的确是神,耶稣本身就是神,正如父是神。任何父与子的差异,只是说明各自的工作,或彼此所站的关系──但父、子、圣灵都是真正的神。

(2)基督是与父同在的一个实质,希腊文用这个词「同一实质」(homo=同,ousios=实质)此字引起极大的争论,但它不过是单纯的撷取来当作加强的意思,正如基督是真实的神这个事实如此清楚明白、看来是摘自耶稣自己的教训:「我与父原为一」(约翰福音十:30)。

(3)基督是受生的,而非受造,亦即是说基督不是在时间中的任何一点中受造的,而是出自永恒,是神的儿子。

(4)基督为我们人和我们的救赎而成为人,基督的工作目标在救赎人类,如果基督本身仅是一位受造物,就不可能?生此一救赎。老实说,圣经对人类罪恶的教导已指出,在受造的王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来登上天堂。救恩是来自于神的。

「尼西亚所肯定的信仰面对了许多反对者,许多亚流派拒绝放弃他们的信仰,即使那是与该信条所清楚陈述的圣经真理冲突。我们无法确实在圣经找到该字用法(如同一实质homoousios),许多基督徒因此感到困扰,这些字正如「实质」常是用得很含糊不明,但当亚他那休和其它反亚流派澄清了一个实质并不否认分离的位格和父子圣灵的工作,这个信仰就逐渐被接纳。

「迄今尼西亚信经仍是一道隔墙用以抵挡这种型式的神学空论,即将人的智慧高举于神关于耶稣基督的?示之上。关于基督的神性,道成肉身成为人,以及他为人成就的救赎工作如从圣经教训中萃取的精髓。最后,当该信条用作基督徒皈依的指南或基督宣言,他也能成为一表达工具,圣灵藉此将基督教信仰真理转变为基督徒实际的生活。」

尼西亚信经

「我们信独一的神──全能的父,是天地与有形无形之万物的创造主。我们信一位主耶稣基督,神的独生子,在万世之先为父所生,光之光、真神之真神,被生而非受造,与父本体相同,万物都藉他而受造。他为救我们世人从天降临,藉圣灵从童贞女马利亚道成肉身而为人,他在本丢彼拉多任内为我们钉在十字架上,受难、埋葬,照圣经所记载第三天复活,升天,坐在父的右边,将来必威荣凛凛的的再临,审判活人与死人,他的国度将永无穷尽。

「我们信赐生命的主圣灵,从父而出,与父、子同受敬拜与尊荣,他会藉?先知发言。我们信使徒所立的独一圣而公的教会,我们承认为赦罪所设唯一的洗礼,我们瞻望死人复活和来世的生命。阿门。(最后一段乃主后381年附加)。」

在「松得芬圣经百科全书」(Zondervan pictoria1 Encyclopedia of the Bible)?述基督神性的文章中提到,主后325年召开的尼西亚会议所拟定的尼西亚信经将基督的神性表达得相当清楚而圆满,在英文的一段祷文中翻译如下:「一位主耶稣基督, 神的独生子,光之光,真神之真神,被生而非受造。」在这段?述前已尽力澄清基督是真神之真神,与神(Deity)一字非常相近的同类字当是神性(divinity),前者乃较强烈而绝对的字眼,我们可以说,在每个人身上可看见神性(divinity)的光辉,但却不能用deity这个字。

只有一个人会如此自称──就是耶稣基督,他的宣称所包含的思想是:他所教导的是神自己教导的,他所作的是神才能做的。在他圆满的人格中,乃是那位绝对与神同在的,他由任何角度声明都是在声明神。任何人像耶稣基督那样自称,他不是癫狂或走火人魔了,就是在说真话。而前者实在不能在其它合适的证据上站得住脚,只有不得不归结为让后者成立,耶稣基督正是他所宣称的那位真而又真之神。

后来在451年召开迦克墩会议,耶稣基督是一位神拥有神人二性的圣经教义,正式为教会所记述。很重要的是要了解,召开这些信徒会议并非仅是为承认这些已浮现的神学立场,而更是要去回答那些对已被接受为真理的正统派圣经立场的反对者。

我们必须记得,在早期教会扩展期,并无电子媒体、或喷气飞机时代的传媒系统,来传播信息或确保正确的教训,人们只有依靠神的儿女精确而有效的数据传递,教会会议乃是为这种过程有效力的基础,并且由所有主要集中于罗马世界的基督徒代表所促成。

因此,不仅圣经证明基督的神性,连教会历史亦能作此见证。


地下墓窟(Catacomba)

基于卫生理由,罗马法律禁止在城垣内埋葬死人;因此,罗马人多半沿着城外亚丕雅(Via Appia)古道外挖掘墓室。最古的一批墓窟可追溯至二、三世纪之交,当时只是一般的公共坟场,基督徒与外邦人一同埋葬。到了二世纪末,基督徒的人数增多,必须另外开发墓地,以保证所有的信徒,死后都能有一个虔敬的葬礼。因着墓地空间有限,人们只好向下挖掘。经年累月下来,就形成了错综复杂、四通八达的地下迷宫。人们将地下墓窟称为Catacomba,意思就是「靠近漥处」。

墓窟是由很多廊式地道组成,两旁的岩壁上挖满了墓槽。此外,也有一些较精致的拱形墓龛,以及一些家族的墓室。对于存有复活盼望的基督徒而言,墓地不过是暂时休息的所在。因此,亡者逝世的日期被刻写为「生日」(dies natalis),墓石上也常可见到「平安」(PAX)或「在平安里」(IN PACE)等拉丁字样。

罗马现今已发现的地下墓窟有五十多处,其中最有名的为「圣加里斯多地窟」。这个地窟为当时罗马教会的公共坟场,葬有多为三世纪的罗马主教,因此又有「小梵帝岗」之称。墓窟位于亚丕雅古道外2、3英里之间,三世纪初成为罗马教会的产业。主后201年,罗马主教翟非里诺(Zeffirino)委托执事加里斯多担任挖掘并管理地窟的工作,后来便得此名。中世纪初期,墓窟逐渐被遗忘。后来被考古学家罗西(Giovanni Battista de Rossi)发现,自1849年开始了挖掘工作。墓窟的左壁上,就是罗西的半身像。

墓窟共有五层,靠油灯来照明。最重要,也是面积最大的墓窟在第二层,因为许多天主教的圣人都葬在这一层,所以信徒们也都喜欢葬在这一层,越挖越大,绵延了20多公里远。地窟内最重要的是第三世纪的「教宗墓室」,里面葬了九位三世纪时的罗马教宗,还有三位主教。在教宗墓室旁边的,是圣女则济利亚的大理石卧像,则济利亚为一罗马贵族,在第三世纪时殉道,这座卧像就是照着她殉道后的样子雕刻的。可以看见他的颈子上有一个刀痕,左手伸出一个食指,右手伸出三根手指,有人说这表明她因相信三一之神而死。则济利亚的遗体在主后821年已经搬到为她而建的圣则济利亚教堂里,这个卧像是复制品,真品在那座小堂里。

墓穴的石板中,有很多早期教会的象征图案,如鱼、鸽子、十字架、棕梠树枝、锚、以及耶稣牧养的像。此外,也有许多关于新旧约圣经故事的壁画,如五饼二鱼,星象家朝拜耶稣,摩西击打磐石等。

圣革利免教堂(Basilica di S. Clemente)

革利免是罗马的第三任主教,也是使徒后期的教父之一。他曾经写信给在哥林多的召会,责备他们驱逐长老、分党结派的行为,这些书信被通称为《革利免书信》。有人以这些书信为据,认定革利免将监督立于长老职分之上。事实上,革利免在书信中,乃是针对哥林多人赶逐长老一事,要求他们尊重召会中服事的人。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圣品与平信徒的观念,已俨然成形在当时的召会生活中。

圣革利免教堂顾名思义,是为了纪念革利免所建,共分为三层,就建在革利免的故居上。上层为现在的圣革利免大教堂,始建于主后1108年,十八世纪时曾经重整,成为今天的样子。教堂中央的祭台下方,保存着革利免和安提阿主教以格那提的遗骨。祭台上方两侧的画,就是两位教父殉道的情景。以格那提是在斗兽场被野兽吞食,革利免则是被绑上锚,投入海中。

中层为一地下教堂,兴建于第四世纪,是早期的领衔教堂。早期信徒多半都是在家中聚集,第三世纪时,已有几个比较大的聚会中心,这类的家庭教会(domus ecclesiae)在罗马约有25处。第四世纪君士坦丁大帝使基督教合法化之后,这些家庭教会就成了正式的领衔教堂(titular church)。据说位于革利免家的这座领衔教堂,曾经是大公会议举行的场所。
最下层的地下室,是革利免的故居,正厅十分宽阔,初期的召会曾经在此聚集。二世纪时,波斯拜火教(Mithraic)在这些民宅的庭院中,见了一座庙宇,现今仍留有一座祭祀米撒神的祭坛。

圣布田西雅教堂(Basilica di Santa Pudenziana)

布田西雅的父亲名叫布田(Pudens),保罗曾在提摩太后书提到他。布田是元老院的议员,他的家是早期信徒聚集的所在。根据传闻,彼得曾在布田家中住了七年之久。当布田为主殉道后,他的两个女儿布田西雅和布西德(Praxedes),接替父亲的工作,继续接待往来的圣徒。后来官兵逼迫到家中,妹妹布田西雅亲眼目睹多位信徒被杀,姊妹俩人随后也为主殉道。这里是罗马25座领衔教堂之一,也是罗马第一座主教教堂。根据文献的记载,在彼得与保罗在罗马殉道后(约在主后60年),这里已是教会聚会的场所。最早的教堂式建筑据说出现在第二世纪,由罗马主教比约一世(Pius I)所建。第四世纪初,君士坦丁让基督教合法化后,这里被重新整建为教堂。

十六世纪中,这里被彻底改建,原有的教堂样式,以及许多四世纪的古老镶嵌画,均遭到损毁。1870年,此处再度重建时,在教堂地基下方发现了一些早期的罗马建筑,据信是初期圣徒聚集的家庭教会之处。

教堂中有一个圣彼得小堂,左侧墙壁的大理石上刻着:「当彼得初来罗马时曾接待于此」。虽然十六世纪时,这里曾被彻底改建,然而拱顶上仍保留了原有的彩石镶嵌画,这是至今最大、最古老的镶嵌画之一。

圣布西德教堂(Basilica di Santa Pressede)

这座教堂是为了纪念布田的另一个女儿布西德所建,约建于主后384-399年,教宗瑟瑞修(Pope Sircius)期间。主后489年,这里成了罗马第一个教区教堂,名为布西德领衔教堂。现在所看见的教堂,是主后780年由教皇哈德良一世(Pope Adrian I)所建,并于822年由教皇巴斯迦一世(Paschal I)所祝圣。在那之前,这里仅被用来贮藏地下幕窟出土的遗物。1198年,教皇依诺森三世(Innocent III)将此堂交由本笃会管理。十六世纪时,教皇曾下令翻修此堂,圣所和地窖,也在十八世纪时重整。教堂内有许多早期的马赛克镶嵌宗教壁画。通往圣所的路旁,有一个楼梯通往地窖,地窖中放置了布西德和布田西亚两姊妹的石棺。石棺中有一块海绵,据说是当年两姊妹为殉道圣徒收拾血水所用。地窖中另有三个从地下幕窟移葬来此的石棺,左边的石棺上,有关于基督作好牧人,以及乔纳历劫归来的浮雕,是初期信徒很喜欢的两个故事。地窖入口处,也有一幅关于乔纳的浮雕,是从一位名叫乌庇亚(Ulpia)的妇女的石棺所取下的。这位妇女的石棺上,还刻有「妻中至珍」的字样。教堂回廊顶端祭坛处的哥斯马特式(cosmatesque)镶嵌装饰,也是用早期基督徒墓穴中的碎石所装饰。(本文译自http://home.online.no/~cnyborg/alphalist.html)

三泉隐院(Abbazia di Tre Fontane)与圣保罗大教堂(Basilica di S. Paolo)

根据行传,保罗曾定意要到罗马,要将福音传给在罗马的人(徒十九4,罗一13,15)。然而,因着屡次受到拦阻,罗马之行迟迟未能如愿(罗十五22)。然而,在神主宰的安排下,因着犹太宗教徒的逼迫,保罗被迫上诉该撒(徒二八14)。因着此一诉愿,保罗被押解到了罗马,据说保罗抵达罗马石,受到信徒在亚丕雅古道(via Appia)夹道欢迎。他抵达罗马后,获得些许的方便,得以在自己所租的房子里,足足尽职了两年,并在此写下歌罗西、以弗所、腓立比等关于神圣经纶的中心启示。在保罗获得释放之后,又访问了以弗所、马其顿(提前一3)等地,坚固外邦的召会。保罗第二次到罗马时,因尼罗的逼迫而下监,并在其囚禁之处被斩首。根据传说,保罗的头在落地时弹跳了三次,所跳之处奇迹似的涌出三道水泉,所以人们以此为名,在当年保罗殉道之处,盖建了这座三泉隐院。

保罗殉道之后,先是葬在离受刑处约三公里的奥斯蒂亚路(Via Ostiensis)公共坟地。有人在保罗的陵墓上建起一间类似墓室(cella memoriae)的纪念小堂,不久,这里便成了信友和朝圣者的目的地。他们从保罗的陵墓获得启发,用这位圣人传授给他们的方法,继续在多神信仰的人民问,进行艰巨的福传工作。由于这座纪念保罗宗徒的小堂具有极大的放发性,因此,即使历代以来曾经多次重整修建,却至今没有被迁移过。四至五世纪的大理石板.上面刻了保罗的名字。板上有三个洞:一个呈圆形,为放进香炉而凿的:其它两个较不规则的洞,则是在已刻上保罗名字后才开凿的,它们反映出民间信仰的强烈情愫:朝圣者从这些小洞放进布块,为接触圣人的遗体,以留作圣髑。

据最古老的《教宗名录》(Liber Pontificalis)记载,君士坦丁(Constantine)大帝在保罗的坟墓上修建了一座大堂,在教宗西尔维斯特一世(SylvesterI 314-335)在任期间,这座大堂于324年11月I8日被祝圣。当时大堂的拱壁(apse),与今天的方向刚好相反,紧贴在旧奥斯蒂亚路边。大堂原来的规模颇小,后来,才在348-386年间,先后由瓦伦蒂尼安二世 (Valentinan II)、狄奥多西(Theodosius)和阿尔卡狄(Arcadius)三位皇帝扩建。他们把工程委托给建筑大师(Professor mechanicus)济里亚德(Cyriades);他兴建了一座有五个通廊(naves)的大殿,内有八十根石柱和一个四边形的柱廊庭院(quadriportico)。根据中殿凯旋拱门(triumphal arch)上的刻文,可知大殿是于390年由教宗西里修(Siricius)祝圣,不过工程直到395年和诺里皇帝(Honorius)执政期间,才告完成。

从第五世纪中叶教宗圣良一世(St Leo I)任职期间,展开了一连串的修饰工程,由此可见教会对这座大殿的重视。教宗圣良一世修饰了凯旋门上的彩石镶嵌画;教宗西,玛克(Symmachus 498-514)修茸了已经摇摇欲坠的拱壁,并兴建了几间朝圣者收容所(habitacula),这些住所后来又由教宗色尔爵一世(sergius I 590-604)将侧廊(aisle)的地板提高,并将左右耳堂(transept)与中殿相连。哈德良一世(Adrian 772-795)修整了前庭(atrium);良三世(LeoIII 795-816)造了第一个大理石地板。额我略二世(Gregory ii 715-731)再度,命本笃会士(Benedictines)长期守护在保罗宗徒的陵墓旁;直到今天,本笃会士仍然是这里的守护者。

圣保罗大殿曾遭伦巴族人(Longobards)和回教撒拉森人Saracens)的掠夺,教宗若望八世(John VIII 871-882)为了避免大殿再度受,蛮族的破坏,因而环绕着大殿筑了围墙和城楼,俨然一座卫城,人们称之为「教宗若望城」(Giovannopoli)。十一世纪时,人们又在大殿北面侧廊近正门面(facade)处,筑了一座钟楼。教堂在十三世纪达到了富丽堂皇的顶峰。大殿内部上方有36幅描绘圣保罗生平的壁画,下方是从圣伯多禄宗徒到若望保罗二世共265位教宗的画像。1823年夜间的一场可怕大火,这个揉合了建筑、宗教和艺术的结晶,几乎全被摧毁。教宗良十二世(LeoXII)展开重建大殿的工程。教宗发布手谕,请主教们推动信友为重建圣保罗大殿捐献。这项工程是教会在十九世纪的最庞大工程。全球信友热烈响应教宗的呼吁,许多人捐献金钱,埃及总督赠送了雪花石(alabaster)柱子,俄国沙皇尼古拉(Nicholas)送来了孔雀石材(malachite),后被用作左右耳堂(transept)两祭台的材料。

殉道纪念间(confessio)祭台上的华盖 (ciborium),是阿诺尔福 (Arnolfo di Cambio))于1282年制造的,也是他在罗马最早期的作品。圣保罗的陵墓就在中间的宗座祭台下,因此,这里是大殿中最神圣的地方。华盖在大火中只受到轻微的损坏。在拆下修茸和重装原处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华盖的石材上有些古代基督信徒的刻纹。大殿左边的耳堂末端有有纪念圣保碌归化的祭台(altare della Conversione),是卡穆奇尼(Carnuccini)的作品,不断提醒人们保罗宗徒的一项基本经历:他内心的皈化(metanoia)。两旁有圣大额我略 (St Gregory1)和圣伯尔纳多(St Bernard)雕像。向前走,可以看到圣斯德望小堂 (Cappella di Santo Stefano)。这小堂与圣保罗归化小堂相连,为了提醒信友们,保罗在归化前曾有份用石头砸死司提反。这小堂墙壁用的大理石,部分来自旧有大殿;在祭台上安放了司提反的态像;他是第一位殉道者。(本文转载自http://www.vaticanradio.org/cinesebig5/santuari/11spaolo.html)

司提反圆形教堂(Santo Stefano Rotondo)

教堂位于尼罗皇帝(Nero)水道桥(aqueduct)的侧边,大约建于辛普利修一世(Simplicius I 468-483)任教宗期间。教堂的镶嵌装饰和大理石片工艺约完成于523至530年间。教堂内部呈圆形(是罗马最古老的圆形教堂)、而外部则呈十字形。内部分为三个同心圆部分,共有八个入口,四间建在径轴上的小堂。今日只保存了圣普利莫(St Primus)和圣斐利谦 (St Felician))两位殉道者的小堂,其拱壁上有七世纪壁画,描绘基督在这两位圣人之间,以及当年殉道者受难之经过。(本文转载自http://www.vaticanradio.org/cinesebig5/santuari/51chiesestor2.html)

圣约汉与保罗教堂(San Giovanni e Paolo al Celio)

教堂建于圣约汉(John)和保罗(Paul)的故居上,二人均是君士坦丁宫廷内的官员。由于他们信奉了基督宗教,于6l年被叛教徒朱瑞安皇帝(Julian the Apostate)处决,埋葬在自己的家中。十八世纪初,教堂稍经修改。及至十九世纪末,两位殉道者之故居遗迹才被挖掘出土。教堂正门面下层的门廊,以八根距离相等的石柱分间,而上层却利用了四根取自古罗马帝国建筑物的大理石柱,分隔成五棂窗 (pentafora)。六层高的罗马式钟楼,外面饰有彩色陶瓷砖片,基座却是建于克劳狄(Claudius)神庙残余的(乳白色多孔的)钙华大理石(travertine)墩上。左侧用作扶垛(buttress)的七个石拱,乃建于十七至十八世纪间,以古罗马建筑遗址作基础。堂内分成三个通廊,拱壁上有波马兰齐奥(Pomarancio)绘于1588年的「凯旋救主像」壁画,保存完整。主祭台处的古老斑岩石瓮内,保存着两位圣人的圣髑。教堂地下层有一座水泉公园(Nymphaeum)的遗址,墙上有二至三世纪间的壁画,另有一间典型外教人的罗马房屋、一间早期教会的房屋 (可能是两位殉道者之家)、还有一间中世纪的小堂遗迹。另有一间小室,内有数幅绘于九至十二世纪间的壁画,描绘两位殉道者的事迹。(本文转载自http://www.vaticanradio.org/ cinesebig5/santuari/51chiesestor2.html)

圣聂罗与亚基略教堂(Basilica dei Santi Nereo e Achilleo)

此教堂约建于四世纪末叶,即教宗瑟瑞修(Siricius 384-199)在位期间,他和前任的教宗达玛稣,都很重视道两位殉道圣人的敬礼。圣聂勒(St Nereus)和圣亚基略(St Achilleus)是多弥蒂拉墓窟(catacombe di Domitilla)里最受人崇敬的两位殉道圣人。教宗达玛苏(Damasus)的题词,指两位是皈依基督信仰的罗马士兵。为了把祭台安置在他们的坟墓上方,不得不拆毁墓窟内的一些地道。

大殿建在这两位殉道圣人的地下墓穴 (hypogeum)之上;很可能圣女彼得罗尼拉也葬在他们附近。大殿有部分建在地下,原是一所宏伟的建筑,可惜自九世纪初已被遗忘,无人过问。1874年经考古学家罗西(Giovanni Battista de Rossi)发掘,才得以重见天日。大殿外有前廊(narthex),中殿被两列石柱分为三个通廊(naves),柱头都是由各地集而来,中殿尽头有拱壁(apse)。中殿上方及天花在被发掘后才加以重建。两位殉道圣人的遗体葬于现有祭台的地下。中世纪初期的咏经席(schola cantorum),仍能依稀略见。大殿内放置了一些在附近发现的石棺和碑文。(本文转载自http://www.radiovaticana.org/cinesegb/santuari/36catacombe.html)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