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逼迫(一) 中世纪教会历史

 

   

第十一篇 中世纪改教运动的先锋─约翰威克里夫与约翰胡司

一、辅读文献

1. 历史简述
2. 约翰威克里夫小传
3. 威克里夫《福音的职事》
4. 约翰胡司书信摘录
5. 历届大公会议时间地点
6. 康士坦兹大公会议
7. 胡司于康士坦兹会议受审经过

二、历史景点

1. 康士坦兹(Constanz)
2. 布拉格(Pargue)
3. 塔伯尔(Tarbor)

三、讨论题纲

1. 威克里夫与胡司的改革
2. 康士坦兹会议


历史简述

1. 政治背景评析

十四世纪民族主义兴起,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越来越不满罗马教廷的长期辖控,君王与教廷之间的权力冲突日增。这样的政治背景,为当时一些不满天主教内部腐败情形的改革者,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庇护。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英国的约翰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参见第七篇「中世纪的逼迫(二)」)。

威克里夫是一名杰出的改革者,他高举圣经权柄,并将其翻译成英文,使广大的英语人民得以接触圣经。威克里夫的传讲,加上贵族与平民的支持,使天主教廷备感威胁。威克里夫晚年,爆发了贵族与平民连手攻击教会的农民革命(1377~1381A.D.)。教廷将所有的破坏和损失,归咎于「威克里夫派」。然而,因着政治势力的保护,威克里夫在世时并未遭受逼迫。但在他过世之后,天主教以重振教会为由,将异端的罪名加诸威氏,不仅将其尸骨掘出焚烧,还大肆逼迫其跟从者。

十五世纪初,一位深受威克里夫观点影响的学者─约翰胡司(John Huss),在波希米亚(今日的捷克)展开了另一波的改革行动。1347年查理四世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将布拉格定为主教辖区,并建立了中欧第一所大学─查理大学,使得欧洲学术思想大开。同时,天主教廷的腐败,加上波希米亚日耳曼人(德语)与捷克人(捷克语)的冲突,使得约翰胡司在波希米亚的改革格外引人瞩目。和威克里夫一样,胡司不仅将圣经翻译成为平民使用的捷克文,亦用捷克文传道,深受捷克人民的喜爱。胡司对教廷腐败的批评,引起天主教的强烈仇视。因此,天主教在镇压英国的威克里夫派后,立即转往波希米亚,继续镇压胡司派信徒。

2. 属灵方面的改革

威克里夫与胡司对于「信心」以及「圣经」权威的确信,比马丁路德早了一百年。他们主张以圣经惟独一的权威,以信心为得救的条件。这两个观点衍生出后来的「惟靠圣经」以及「惟靠信心」论点,成为十六世纪宗教改革的主要内涵,也是主的恢复中之真理的恢复。在教会观方面,威克里夫明确的表示教会并非人为的组织,乃是基督的身体、基督的新妇,由一切蒙拣选的信徒所组成。胡司痛批天主教的陋习,但并未提出更进一步的教会定义。他认为教会的头乃是基督,并非教皇,新约乃是教会的律法。胡司的另一项改革,就是让平民在弥撒中领圣杯。长久以来,教会的弥撒规定,只有神父可以领圣杯。平民只能吃饼,并不能喝杯,因为笨拙的平民可能会将「基督的血」溢出。因此,「杯的改革」成了胡司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

3. 胡司运动的发展及影响

因着民族意识的需要,胡司的改革得到了波希米亚国王的支持。1409年,教皇约翰二十三世派人到捷克贩卖赎罪券,胡司大胆的在大学辩论会上,揭露了赎罪券的骗局,激起了天主教的仇恨。1411年胡司被教廷开除,然而他继续以文字和言论,攻击教皇和教廷的腐败行为,甚至斥责教皇是出卖主的「犹大」。

1414年,德皇西基思门(Sigismund)为解决教会分裂、教皇纷争、以及异端等问题,特别示意罗马教皇约翰二十三世召开康士坦兹(Council of Constance)会议。当时的另外两位教皇为求安全,均仅派代表出席。胡司在德皇允诺其安全,并发给人身保护文书后,应邀前往该会议。1414年14月,胡司在当地群众的欢呼声,抵达康士坦兹。然而,在会议中,教皇不但不允许胡司发言,还将他逮捕下狱,不容许他为自己申辩。而会议的召集人,约翰二十三世自己,也因罪行众多在该会议中被废黜。1415年,法庭宣判胡司是传讲「威克里夫」和「瓦勒度派」的异端,应判处火刑。临刑前,胡司再次重申自己的信仰,并作了最后一次的讲演。教廷为了怕胡司的尸体被人当作崇拜的圣物,将胡司的骨灰,连同火刑堆下的泥土,都撒入了莱茵河。

当胡司被处死的消息传回布拉格后,捷克人群情激愤,他们怨恨教皇的暴行,以及德皇的失信,整个国家陷入暴乱。这些因民族主义而起义的捷克人,分成两个不同的派别。贵族们主要是在布拉格,他们夺取了布拉格的管治权,拟定了「布拉格四项条款」(Four Praque Articles)。条款中要求传道和接受圣礼的自由,并要求捷克宗教独立。另一派以农民和劳动者为主,从南方的塔波尔(Tabor)开始起义。1419年,农民革命爆发,贵族与平民连手成军,波希米亚国王惊吓而死。起义军的领袖是杰士卡,他采用「战车堡垒」战术,多次打退敌人攻击。杰士卡死后,起义军继续战斗,曾攻至德国境内。在一片胜利声中,起义军内部分裂成了三派。第一派为主张妥协的贵族,他们因着取得城市管理权的目的已经达到,因此希望尽快结束战争。1433年,德国封建与这些贵族布拉格签署协议,根据这个协议,宗教会议承认捷克的平信徒可以领用圣杯,贵族亦可保有已经取得的财产。第二派为继续主战的塔波尔派,他们因着贵族的背叛,伤亡甚重,部分转往地下,继续进行民族主义的反抗运动。第三派既不采取武力斗争,也不与天主教妥协。他们宁愿效法瓦勒度派信徒的榜样,为信仰与见证受苦,他们开始独立聚集,成了波希米亚弟兄会(Bohemian Brethren)。

约翰威克里夫小传
(本文摘自http://www.livingwater4u.com/tuanqi/jianzheng/article/weikelifu.htm)

在宗教改革成功之前,所有的《圣经》册数极少;然而神并没有让人将他的话完全毁灭。其中的真理也不能永远埋没。 神从前为了解救他的仆人,怎样打开监狱的铁门,他也能很容易地将那束缚生命之道的锁链解开。在欧洲各国都有人受神圣灵的感动去寻求真理,如同寻找埋藏的财宝。 神先引导他们注意《圣经》,于是他们便以热烈的心情研究其中的圣言。他们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来接受真光。他们虽然未能洞悉其中一切的教训,但有许多已埋没多年的真理却被他们发现了。于是他们以天国使者的身份出去挣断谬论和迷信的锁链,并号召那些久受奴役的人起来争取自由。

这时,除了瓦勒度派已将《圣经》译成自己的方言之外,神的话在其它地区仍被埋没在古文之中,只有受过高深教育的人才能明白这些文字;可是时候已到,必须把《圣经》翻译出来,使各地人民都能有自己方言的《圣经》。因为世界的午夜已过;黑暗的时辰渐渐消逝,各地已有清晨的曙光出现了。

在第十四世纪有所谓“宗教改革的晨星”在英国出现。威克里夫约翰乃是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锋,不单是为英国,而也是为整个基督教界的。他向罗马教廷所提出的严重抗议将要响彻到世世代代。那一次的抗议乃是长期抗战的开始,其结果使许多人,许多教会,和许多国家都得到解脱。

威克里夫曾受过高深的教育,但在他看来,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他在大学里度着极虔诚的生活,并以才高识广闻名。他渴慕一切的知识,所以努力攻修各科的学术。他精通哲学,教会的规条和国家的律法,尤其是他本国的律法。这早年的教育在他日后的工作上显然有了相当的贡献。他既熟悉当时空洞的哲学,就能暴露其中的虚?;他对国家和教会的法令既有研究,就为争取政治和宗教自由的战争有了准备。他一方面能运用《圣经》的武器,同时也受了学校的训练,并熟悉一般学者所用的策略。他卓越的天才和渊博的学问使敌人和友人都尊敬他。他的门人见他站在国家学者的前列,也引以为慰;他的敌人也未能轻视宗教改革运动,说它的首脑人物是软弱无知的。

威克里夫在大学读书时已开始研究《圣经》了。在那时期,只有古文的《圣经》,所以惟有学者才能找到这真理的源头,至于一般未受教育的人却无从寻找。威克里夫日后进行宗教改革的工作,在此时已经有了准备。在他以前已经有不少的学者研究过《圣经》,并找到其中所?示有关 神白白赐下救恩的伟大真理。他们在教学的时候也曾将这真理的知识传开,并引领别人去研究这活泼的圣言。

威克里夫一注意到《圣经》,便认真下手研究;他过去怎样透彻地钻研其它学科,现在也照样地去研究《圣经》。以前他曾感觉到自己有一种大需要,是他的学问和教会的教义所不能满足的。如今在《圣经》里他找到了过去所无法找到的真理。在《圣经》中,他看明 神所?示的救恩计划,并看明基督为人类的中保。于是他献身为基督服务,决心要宣传他所发现的真理。

在工作开始的时候,威克里夫并没有预料这工作将要发展到什?地步;象后起的改革家一样,威克里夫原来无意与罗马教廷对立。可是一个效忠真理的人,至终不得不与谬论发生冲突。他既看出罗马教的错谬,就更热切地传讲《圣经》的教训。他既看出罗马教廷已经离弃了 神的真道,去随从人的遗传;他就毫无忌惮地控告神父们,说他们已将《圣经》置之度外了;他非要他们把《圣经》交还给广大人民,并在教会中恢复《圣经》的权威不可。威克里夫是一个精明强干的教师,也是一个富有口才的传道人。他在日常生活上实践他所传讲的真理。他那对于《圣经》的知识,辩证的能力,和生活的纯正,以及他那不屈不挠的勇敢和正气,博得一般人的尊敬和信任。多数的民?既看到罗马教中所普遍存在着的罪恶,就感觉不满,并公然地欢迎威克里夫所阐明的真理;可是罗马教的领袖们看到这一个改革家发挥比他们更大的影响力,就极其恼恨。

威克里夫善于辨别错谬的道理,并大胆抨击罗马教廷所赞许的许多恶习。他曾一度被聘为英国国王的牧师,他就勇敢地反对教皇命令英国国王纳贡的事,并说教皇如此作威作福,干涉国家的君王,根本是悖乎情理,更不合乎?示的。这时教皇所索取的贡物已经引起普遍的反感,所以威克里夫的言论在英国一般领袖人物的思想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于是英国国王和贵族联合起来否定教皇自取的政治权威,抗拒纳贡。这样,教皇原来在英国所享有的至上权威便受了一次严重的打击。

改革家进行持久而坚决作战的另一个对象,乃是当时的“托钵僧”制度。这些罗马教的僧侣们已遍及英国,到处皆是;他们成了国家的大害使国家无法富强起来。工业,教育,和社会风气都受到这制度的恶劣影响。僧侣们闲游乞食的生活非但大大地损耗人民的资财,而也使人轻看劳动。一般青年人因之而腐化败坏了。僧侣们常劝青年人进入修道院,终身修行;他们非但没有得到父母的同意,甚至还不让父母知道,或是背着父母的命令。罗马教的一位神父强调修行高过孝敬父母的义务,说:“即或你的父亲躺在门前痛哭流涕;抑或你的母亲把生养你的身体和乳养你的胸怀给你看,你务要将他们一并践踏脚下,勇往直前,到基督那里去!”借着路得马丁所痛斥为这种“狼心狗肺一般,决非基督徒和人道所能容忍的残暴,”罗马教的僧侣们使儿女的心硬如铁石,违背父母。罗马教的领袖们用这种方法使 神的诫命因他们的遗传而失效,正象古时的法利赛人一样。许多家庭因而离散,许多父母失去了儿女的敬爱。

连许多大学生也都受到僧侣们的欺骗去加入他们的组织。后来其中有许多人看出这样行乃是断送了自己的人生,并使父母备尝忧患,就懊悔莫及;可是既入罗网,就无法挣脱了。许多父母为预防僧侣们的影响,就不肯将自己的儿女送到大学里去。因此,各大学学生的数目显著地下降。于是教育不振,文化普遍地低落了。

教皇曾授权给僧侣们去听人认罪,并赦免罪恶。从此弊端百出;僧侣们只图增加自己的收入,所以一贯将赦罪之恩作为商品出卖,于是各种各类的罪犯皆来光顾,结果社会上罪恶猖獗,无法无天。贫穷和患病的人无人照顾,而那应该用来解救他们痛苦的捐献,却都送给那些用威胁手段向人民勒索钱财的僧侣们了;凡不慷慨捐输的人,就被他们痛斥为不敬虔分子。僧侣们虽然外表装出贫穷的样子,事实上他们的财富与日俱增,而且他们所住壮丽的修道院,和所吃的山珍海味,与国家日益贫困的经济显然是有别了。僧侣们每日度着奢侈宴乐的生活,同时派出无知的小人到民间去替他们作工;这些人只会讲一些荒唐的神话和诙谐的故事来愚弄人民,使他们更加完全成为僧侣们的奴才。僧侣们就这样将广大人民蒙蔽在迷信之中,叫他们相信一切的宗教义务全在承认教皇为至上权威,敬拜古代圣徒,并馈赠礼物给僧侣们;人只要照此殷勤去作,就可以保证在天上有他的地位了。

许多敬虔的学者曾设法改良这种修道院的制度,但始终是劳而无功,束手无策;威克里夫却有更清楚的眼光,便下手要将这罪恶的制度连根拔起。他声称,修道院制度本身就是错误的,必须废止。于是?人渐渐开始议论并询问起来了。当僧侣们走遍全国出售教皇的赦罪券时,许多人就开始怀疑,罪的赦免究竟能否用金钱购买??人也提出疑问说,与其向罗马的教皇求赦,还不如向 神求赦呢。(见附录一)也有不少人看到贪得无餍的僧侣们肆无忌惮地勒索财物,就大大不安。他们说,“这些罗马教廷的僧侣和神父们成了我们国家的疮痍,吸尽民脂民膏。惟愿 神救我们脱离这些人,若不然,全国人民只有死路一条了。”僧侣们为掩饰自己的贪心,声称自己是在跟随救主的榜样;他们说,耶稣和他的门徒曾依赖百姓所赠送的财物养生。这种说法结果对僧侣们自己反倒不利,因为许多人听了这话之后,为要明白问题的究竟,就自己去查考《圣经》,其结果乃是罗马教廷所最不欢迎的。许多人的思想转向真理的源头去了,而这真理的源头正是罗马教廷所要埋没的。

这时威克里夫开始写作一些反对僧侣制度的传单。他主要的目的还不是想和他们进行争辩,乃是要使?人注意到《圣经》和?示《圣经》的 神。他声称,教皇所有赦罪或开除教籍的权柄并不比普通的神父大,而且除非一个人先招致神的定罪,则开除教籍之举是不能成立的。威克里夫用这种最有效的方法,去推翻教皇所筑成那属灵和属世的庞大组织;在这种组织里有千万人的身体和心灵受到捆绑。

后来威克里夫又有一次机会代表英国政府,去抗拒罗马教廷的侵略政策。他受任为英国大使,在荷兰与教皇的使节会商凡两年之久。他在那里接触了从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来的宗教人士,得有机会观察到罗马教廷的内幕,并看到许多在英国所看不到的事。他所经历的,对他晚年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他在这些教廷的代表身上,看出罗马教的真相和行动的方针。他回国后,便更公开而热切地重述他往年所传的教训,说明罗马教廷所拜的偶像,不外乎是贪婪,骄傲和欺诈。

他在他的一张传单上指控教皇和教皇的征收员说,“他们每年将穷人养生的金钱和国库中成千的马克(当时的货币),去用来维持他们的宗教礼节和所谓属灵的活动,这一切无非是一种可咒诅的买卖,他们还想全世界都同意他们这样呢。即使我国境内有一座黄金堆成的高山,而除了这骄傲世俗化神父的征收员之外,并没有别人来挖取,我敢说在相当时期内,这座山也必要给他挖空了;他不住地把我国的财富往外运送,而所给我们的无非是 神因这种买卖而降的咒诅。”

威克里夫回国之后,英国国王派他在洛特-加龙省勿教区传道。这事至少能说明国王并没有反对他直爽的言论。威克里夫非但能影响到全国人民的信仰,而也曾影响到朝廷的行动。

过了不久,教皇便向威克里夫大发雷霆了。有三道旨令送到英国——一道给他所属的大学,一道给国王,一道给英国的主教——每一道旨令都吩咐他们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堵住这宣讲异端之教师的口。(见附录二)在旨令未到达之前,罗马教在英国的主教们曾经一度把威克里夫传去受审。但当时有两位国内最有势力的王侯陪他到公庭上去;同时有许多民?将法庭包围,并冲进里面,以致审问威克里夫的人甚是恐慌,当即宣布延期开庭,威克里夫就平安地回去了。当时年纪老迈的国王爱德华第三常受主教们的怂恿,要他加害于威克里夫,但过不久这位国王死了,继位的乃是一位先前拥护过威克里夫的人。

及至教皇的指令传来,全国因教廷的威风而不敢不服,认为必须将威克里夫逮捕监禁起来。再进一步就必走向火刑柱了。根据当时的形势看来,威克里夫是注定要受罗马教廷严重回击的。可是古时向人说“不要惧怕,我是你的盾牌”(创15:1)的 神,这时再度伸手保护了他的仆人。死亡没有临到威克里夫,反而临到那下令要消灭他的教皇。贵?利十一世死了,于是那些聚集预备审判威克里夫的主教们也解散了。

神的智慧更进一步地为宗教改革运动预备了道路。教皇贵?利死后,接着就有两个教皇出来争夺教权。于是有两个相敌对的势力,各说自己是绝无错误的,各说自己是?人所必须跟从的。(见附录三)他们各自号召忠实的信徒来帮助他攻击对方,并用最可怕的咒诅互相威胁,用天国的赏赐奖励自己的仆从。这一件事大大地减弱了罗马教的声势。两个敌对派在互相攻击之后,已经自顾不暇,于是威克里夫得到了一时的平安。两个教皇之间常有咒诅和指责的命令相继颁布,而且他们的纠纷竟酿成许多血腥的凶杀案件。教会内部乌烟瘴气,罪恶滔天。这时,改革家威克里夫则在自己洛特-加龙省勿教区幽静之所殷勤地劝人不再信靠那两个自相纷争的教皇,而应当仰望和平之君耶稣。

这一次的分裂以及所?生勾心斗角,黑暗腐败的事,使?人看出罗马教的真相,借此为宗教改革铺平了道路。威克里夫写了一个传单,题目是:“两个教皇的分裂”。他叫?人考虑一下,这两个教皇互相控告为敌基督者,二人所讲的可能都是确实的。他说,“神现在不再容许恶魔附在一个教皇身上,所以把他分成两个,叫人奉基督的名可以更容易地胜过他们。”

威克里夫效法他的主耶稣,将福音传给贫穷的人。他在洛特-加龙省勿教区的穷人家中将真光传开,而还不以此自满,却决心将这光传到英国的每一角落。为达到这目的起见,他组织了一班传道人。他们是淳朴,虔诚,热爱真理者,他们喜爱将真理传开,过于喜爱一切。他们走遍全国,在各市场,大都市的街道上和农村中教训人。他们找到年老的,患病的,贫穷的,将 神恩惠的喜信讲给他们听。

威克里夫曾任牛津大学神学教授,常在大学的礼堂中讲道。他忠心地将真理传讲给他门下的学生,以致他们称他为“福音博士。”然而他一生最大的工作,乃是将《圣经》译成英文。在《圣经的真理及其意义》的一篇文章中,他表示自己译经的决心,为要使英国的每一个人都能用自己的语文,读到 神奇妙的作为。

可是威克里夫的工作突然中止了。他虽然还不满六十岁,但因不住地工作,研究,又加上敌人的攻击,终致精疲力尽,积劳成疾。他的病状极为严重,僧侣们闻之大为庆幸。他们想他现在一定会为他过去危害教会的行为懊悔了,于是赶到他的病房去听他悔罪。四个僧侣教团各派代表一人,会同四位政府官员来到威克里夫的榻前,以为他快要断气了。他们对他说:“死亡快要临到你了,务要觉悟自己的错误,并当着我们,将你破坏我们的言论全部收回。”这位改革家静听他们说话之后,便请侍候他的人扶他起坐,随后定睛望着那些等待他反悔的人,用常使他们战栗的那坚稳而有力的声音向他们说:“我是不会死的,却要活下去,再控诉僧侣们的罪恶。”(注四)僧侣们惊异羞愧地狼狈而去。

威克里夫的话果然实现了,他从病榻起来之后,终于将最有利于反抗罗马教廷的武器交在他的同胞手里,——把《圣经》交给他们,这经就是 神命定为解救世人,光照世人,并将福音传给他们的媒介。为完成这一工作起见,威克里夫必须先克服许多极大的障碍。那时他年老多病,知道自己至多只有几年的工作时间了;他看出他所必遭的反对;但他想起 神的应许,就刚强壮胆无所畏惧地向前迈进。好在他的智力强健,经验丰富;神过去保护并锻炼他,也正是为这一项重大的工作。于是正当举世骚乱不安之际,威克里夫在洛特-加龙省勿教区却不顾外面所起的风云,专心致力于他所拣选的工作。

最后大功告成,——第一本英文《圣经》译本问世了。神的圣言终于向英国展开。这时不管是监狱,或者是火刑,这位改革家都无所惧怕了。因为他已将永不熄灭的火光交给英国人民,借此他已打断迷信与罪恶的捆锁,解救并提高他本国的声望。在这一点上,他所成就的比任何战场上的胜利还多。

那时印刷术尚未发明,所以要发行《圣经》,必须用手抄的方法慢慢缮写。那时?人对《圣经》极其羡慕,虽然有很多的人自愿从事抄写,但仍供不应求。那些富有经济能力的人都想购买全部《圣经》。其它的人只买得一部分。往往有几家人联合定购一本。这样,威克里夫的《圣经》很快地在民间找到销路了。

威克里夫既凭公理讲话,?人就对自己服从教皇的教条,觉悟其非了。他宣讲了改正教教义的特点,就是因信基督而得救,和惟有《圣经》是绝无错误的真理权威。他所派出去的传道人将圣经和他的作品普及各处,以致接受这新信仰的人几达英国人数的一半。

《圣经》的出现使教会当局大费周章。这样一来,他们所必须对付的力量比对付威克里夫个人大得多了,——这个力量是他们的武器所无法抵抗的。这时英国还没有律法禁止《圣经》,因为这时《圣经》还没有译成民间通行的方言。后来禁止《圣经》的律法终于制定并严厉地执行了。但在未颁布之前,神父们虽然设法反对,发行《圣经》的机会还是存在的。

过不久,罗马教的首领们又设法要堵塞威克里夫的口,他先后受审三次,但每次敌人都不得逞。首先罗马教的僧正会宣布威克里夫的作品是叛教的文字,随后僧正们赢得当时年轻的国王里查第二的赞同,使他颁布御旨,监禁一切信从威克里夫教义的人。

威克里夫立即上诉于英国议院;他毫无忌惮地当着?议员控告罗马教廷,并要求对罗马教所赞许的诸多弊端进行改革。他有力地抨击罗马教廷僭越权限和腐化败坏的行为。他的敌人当场张皇失措,无法应对。当初他的许多朋友和赞助者曾被迫服从上级,所以教会当局确信威克里夫本人既衰老,又孤立,他必向国王和教皇的双重权威低头。可是结果,罗马教的首领们反而惨遭挫败。英国议院听了威克里夫动人的诉辞,便废止了那一道逼迫改正教的御旨,威克里夫的自由也就恢复了。

威克里夫第三次受审乃是在全国教会最高权威的审判案前。这机构是绝不能同情任何“异端”的。这次罗马教廷以为自己必能胜利了,而改革家的工作也必然停止。如果他们真能达到目的,威克里夫就必被迫否定自己的教训,不然就必从审判厅一直走向火刑场去了。

可是威克里夫没有收回他的言论;他不肯作一个口是心非的人。他勇敢地坚持自己的教义,并反驳了敌人的控告。他一时忘记了自己和自己的地位,以及当时的场合,却把听?带到 神的审判台前;并把他们那似是而非的理论,和欺骗人的虚言放在真理的天秤上衡量一下。那时在场的?人感觉到圣灵的能力。神使?人听得目瞪口呆。他们似乎没有能力离开他们的座位。威克里夫的话好像是 神的利箭穿透他们的心,他将人所加在他身上叛教的罪名反而有力地加在他们头上了。他质问他们说:“你们怎敢散布你们错谬的道理?怎敢拿神的恩典作为生财之道?”

最后他说:“你们所反抗的对象是谁呢?是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不是,你们所抗拒的乃是真理,这真理比你们强,而且终必战胜你们!”威克里夫说了这话,便退出会场,也没有人敢阻止他。

威克里夫的工作行将结束了。他多年高举的真理旗帜,这时快要从他手里落下来了;可是他还要为福音作一次见证。他将要在悖谬的道理的中心堡垒将真理传开。威克里夫竟被传到罗马教皇的审判案前受审。这个机构曾多次流了圣徒的血。他对于在罗马所必遭的危险是可以预料的,但他决心要去受审。无奈他身体忽然瘫痪了,无法?程前往。他虽然不能在罗马亲口发言,但他仍然可以用书信发表意见。他决心这样作。他从洛特-加龙省勿教区写了一封信给教皇。其中的语气是很恭敬的,表现了基督的精神,同时对罗马教廷的奢华和骄傲的作风,予以痛痛的指责。

威克里夫写道:“我极欢喜向人人宣讲我的信仰,更喜欢向罗马的主教这样作。我认为我这信仰是健全真实的,我想罗马主教也必欣然赞同,若不然,我希望他能纠正我。

“第一、我认为基督的福音乃是神律法的全部,……教皇既是基督在地上的代理人,我认为他就比别人更有责任遵守福音的律法。因为基督门徒的伟大,并不在于属世的尊荣,乃是在于生活和行动遵循基督的榜样,……基督在世上生活的时候,他是最贫穷的人,他曾推辞并拒绝一切属世的权柄和尊荣。……

“除非教皇或任何古代圣贤,效法主耶稣基督;则任何忠心的信徒都不应该效法他们,因为彼得和西庇太的儿子曾偏离基督的脚步而贪图属世的虚荣。在这一点上他们也作错了,所以信徒不可学他们去犯错误。……

“教皇应该将一切属世的权威和地位让给属世的政权,并劝他手下的全体僧侣们也要如此,基督是这样的劝我们,更借着他的使徒劝我们。所以我若在这几点上说错了,我就甘愿被纠正,如果必须受死刑也是可以的;如果我可以照自己的意思行,我定要亲身晋谒罗马主教;可是主对我另有指示;并教训我要听从 神,而不听从人。”

最后他说:“我们要祈祷神,求他象古时一样感动我们的教皇尔班六世,使他和他的神父们在生活和行动上效法主耶稣基督;并有效地教训?人,使他们也能忠心地在这事上效法他们。”

威克里夫如此将基督的谦卑和虚己向教皇和他的红衣主教们说明,并将他们和他们所想代表的主之间的差别显明给他们自己和全世界看。

威克里夫以为他终必为自己的忠贞殉身。国王,教皇,和主教们都联合起来要除灭他,所以看上去再过几个月,他就要受火刑了。可是他并不为此而沮丧。他对人说:“你们何必说要在远处寻找殉道者的冠冕呢?只要传福音给傲慢的主教们听,殉道的命运就必是你们的了。什?!我要为苟延性命而保持缄默??……绝对不可!任由他们杀我吧,我正等着他们呢!”

然而神的膀臂依然护卫着他的仆人。神不认可这个一生冒着性命危险为真理而勇敢辩护的人倒在敌人的刀下。威克里夫从来没有想保护自己,但有主作他的保护者;而现在正当他的敌人认为他们的掠物垂手可得之时, 神却使他们永远害不到他了。威克里夫在洛特-加龙省勿的教堂中正准备擘饼主领圣餐的时候,突然瘫痪,一病不起了。

威克里夫的工作是神所安排的。神曾将真理的道放在他的口中,并派天使保护他,使他的话可以达到?人的耳中。 神保守了他的性命,并延长了他工作的时期,直到他为宗教改革的工作奠定了基础为止。

威克里夫出身于中古黑暗时代之中。在他以前并没有改革家可资效法。神兴起他来象兴起施洗约翰一样。有特别的任务要完成,并作一个新纪元的先锋。虽然如此,他所传之真理系统的统一和完全,是百年以后的改革家所未能超过的,而且也有一些人未能赶得上他。他所立的根基是那?宽而且深,所有的结构又是那?坚稳,以致后起的人不需要重新建造。

威克里夫所发起的伟大运动,终于解放了人的良心和理智,并使多年受罗马教廷辖制的许多国家也得到解放。这一个运动的根源乃是《圣经》。《圣经》是恩惠河流的源头。这河流如同生命水的江河一样,从十四世纪一直流到现代。威克里夫笃信《圣经》为 神旨意的?示,并是信心和行为的全备标准。他所受的教育,曾令他相信罗马教会为神圣而绝无错误的权威,并以毫无疑问的敬畏,接受千古不变的教义和习惯;可是威克里夫终于转离了这一切,去听从 神的圣言。这就是他劝告?人所要承认的权威。他声称那唯一的真权威,不是教会借教皇的口所讲的话,乃是神在《圣经》中所讲的话。他非但教训人《圣经》是神旨意的全备?示,而且圣灵乃是解释《圣经》的唯一权威,并且每一个人必须研究其中的教训,亲自看出自己的义务。这样,他就使?人转离教皇和罗马教会,去注意 神的《圣经》了。

威克里夫在宗教改革家中是最伟大的一位。他渊博的学识,清新的思想,以及坚持真理的毅力和为真理辩护的勇敢,是后起的人很少能相与比拟的。这一位改革家先锋的特点乃是生活上的廉洁,研究和工作上的殷勤,不受腐蚀的正直,基督化的爱,和服务上的忠心。鉴于当代社会的黑暗和道德的败落,这些优点,就更显得难能可贵了。

威克里夫的人格说明《圣经》教育并改造人心的能力。他所以能达到那?高的程度,完全是因了《圣经》。当人努力探讨 神所?示的伟大真理时,就能使各部机能得着新的力量。这种操练能使心智发达,理解力增强,鉴别力熟练。《圣经》的研究能提高人的每一种思想,感情,和愿望。这是任何其它学科所作不到的。它能使人有坚稳的志向,忍耐,勇敢和毅力;能锻炼人的品质,使心灵成圣。人若恭敬地认真研究《圣经》,使自己的思想接触无限的思想,就能为社会造就具有强健智力和高尚行动原则的才干。这样的人绝非属世哲学的训练所能栽培出来的。诗人说,“你的言语一解开,就发出亮光,使愚人通达。”(诗119?130)

威克里夫的教义继续传了相当的一段时期之后,通俗称他的门人为“威克里夫派”或“洛拉尔德人”。他们非但走遍英国,也带着福音的知识走遍外国。他们的夫子既已去世,这些传道人就比以前更加殷勤作工了,也有成群的人蜂拥来听他们的教训。贵族中,甚至连王后,也有悔改归主的。许多地方民?的生活有了显著的转变,许多教堂里也取消了罗马教为敬拜而陈设的偶像。可是过了不久,逼迫教会的风暴就向一切胆敢以《圣经》作为向导的人发作了。英国国王为要得到罗马教廷的支持,藉以巩固自己的势力起见,就毫无顾忌地牺牲了国内的宗教改革者。于是他就下令取缔他们,定他们受火刑;这是英国有史以来空前的一次逼迫,殉道的事件就相继发生了。真理的辩护人既不能受法律的保护,又为敌人所苦害,只得向万军之主上诉呼求了。他们虽被斥为教会的死敌和国家的蟊贼,但却能继续地秘密传道,尽可能地在穷苦人家借宿,往往甚至藏在山洞和石穴里。

逼迫虽然剧烈,但教徒仍不断地向当时普遍存在的腐败信仰,提出沉着,虔诚,恳挚和忍耐的抗议。当代的基督徒对真理虽然只有局部的认识,可是他们热爱 神的道,并乐于遵行,所以也忍耐地为真理受苦。其中有许多人像使徒时代的门徒一样,为基督的缘故牺牲了他们属世的财?。凡能继续住在自己家中的人,快乐地收容了被驱逐的弟兄;及至他们自己也被驱逐时,便快乐地忍受流浪者的命运。固然,有成千的人因逼迫者的威力而吓倒。并为苟全性命而放弃了信仰。他们从监狱里出来时,披着忏悔者的礼服,游行示?。但坚持信仰的人也不在少数。其中有穷人也有贵族。他们在地窟里,和所谓“洛拉尔德人”中,并在苦刑和火焰中,勇敢地为真理作见证。他们都因配得“和他一同受苦”而欢喜。

罗马教的首领们未能当威克里夫在世的时候将事办得称心,及至他死了之后,他们还不满意。在他去世后四十年,罗马教在康士坦司所开的会议通过议案,将威克里夫的遗骸掘出来,当?焚烧,然后将骨灰?在附近的河?里。一位古代的作家写道,“这个河?将他的骨灰送入阿方河,阿方河流入塞文河,塞文河注入沧海,于是就进入大洋了。如此威克里夫的骨灰象征他的教义,现在已经撒布到全世界。”(注八)他的敌人这样向他泄愤,可是没有想到他们这种恶毒的行为有了多?深远的意义。

后来波希米亚的胡司约翰放弃了罗马教的许多谬道,着手改革的工作,也是因为看了威克里夫的作品。这样,真理的种子得以散布在两个相隔很远的国家。从波希米亚,这工作又发展到别的国家。许多人的思想就转向那久被遗忘的《圣经》了。可见为宗教改革大运动铺平道路的,乃是神圣的手。

威克里夫《福音的职事》
(本文摘自《基督教历代名著集成─教父及中世纪证道集》)

『我们因基督所以在神面前纔有这样的信心,并不是我们凭自己能承担什么事,我们所能承担的,乃是出于 神』(林后三4,5)。

保罗告诉我们说,新律法中的恩典,超越旧律法中的恩典,而且使人容易进天堂。所以保罗一开始就说:『我们因基督所以在 神面前纔有这样的信心,并不是我们凭自己能承担什么事,我们所能承担的,乃是出于神』(三4,5)。人在工作上好像最能显出他思想的能力;这思想既是来自 神,他其它的工作便更是出于神。除非神先行义,又帮助祂所造的人照样行,就没有人能够行义。既然我们在这恩典时代的人,比在旧律法时代的人,有一位更好的代言人在 神面前为我们祷告,难怪恩典时代是更好的时代。所以我们应当弃绝骄傲,完全信靠耶稣基督。凡不自夸的人,就不凭自己承担什么事,因为我们所有的能力,都是出于 神,也是因着耶稣基督的缘故。基督既然是神又是人,所以祂同时是审判者,又是代言人;这些话是可信的,因为每一种能力都是由神来的,因此,人所有的能力,也必须是由 神来的。若是你在这裹又埋怨说,人的确行了许多恶事,既然人所作的都是由神而来,那么神就是犯罪作恶了;然而正直人都承认,世界上每一种受造之物,不论是善的或是恶的,都是万有之主 神所创造的;可是罪并不是受造之物,乃是人与天使所犯的过错,而不是我们的神所创造的,因为罪无非是得罪神。但是如果罪的本身就是一种受造之物,那么罪必然是 神所造的,而人就可以说这受造之物是罪了。

这位中保基督叫祂的使徒和他们的代理人『能承当这新约的执事』(三 6)。这是一种很大的荣耀,因为作教皇或主教,有极大的恩典;然而作基督所立的牧师,则有千倍的恩典,因为得福更多,而工作也愈圣。既然这新约是神最后的律法,又叫人接近天堂,这些作牧师的就以 神所赐的恩典,把人带到神面前,又有神与他们同工。这是神甫所应当有的适当而高贵的工作,他们若不尽责,就是最坏的叛徒了。在他们与旧律法的祭司中间,有极大的区别,因为旧律法的祭司不过是基督所完成之恩典的预表。所以保罗在这里说,新律法的牧师现在所作的『不是凭着字句,乃是凭着( 神所赐的)圣灵』(三 6)。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新律法的牧师所作的工作,有愉快有光亮,他们不是杀牛羊来献祭,像旧律法的祭司一样;旧律法的祭司所象征的恩典,神已经借着祂的仆人直接赐给人了;所以保罗说,新律法的牧师现在工作,不是凭着字句,乃是凭着圣灵。

在这里那些敌基督的暴君反对这新律法说,我们对新法律所当接纳的,不是字句的意义,而是属灵的意义。因此他们顺着他们的恶意,捏造属灵的意义。于是四种异端派要毁灭 神律法字句的意义,而这字句的意义应当是用来治理教会最首先与最重要的意义。敌基督者多方反对这字句的意义,说圣经是假的。所以他们说,除了你所了解的字句的意义外,还有另外一个意义,而我所提出的意义,乃是不可靠的。圣经的权威就因此被敌基督者所败坏了。不过保罗说,在这恩典时代,我们若仍旧接纳旧律法字句的意义,永远坚守这意义,像在旧律法时代一样,那么这字句的意义就要把人的心灵杀害了;因为它阻碍人相信他们在基督已经来到的这恩典时代,他们比在旧律法时代更接近幸福。但是我们要丢开这些邪说异端,相信 神命令旧律法中先祖们所遵守的许多事,都是将来在恩典时代要实现之事的表象而已。我们要以属灵的意义,来了解这些表象,否则,字句的意义不免引起不信之心,把人的灵魂杀害了。

但是属灵的意义要用正确的信仰,使人的灵魂活过来。你们若要知道断定这些意义的根据,就要以基督徒的信仰来开始,相信基督已经来了,如旧律法所预表的,而不要仍旧等候他来。所以新律法论基督的美德,并劝勉祂的教会有爱心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必须以字句的意义来解释。所以奥占斯丁说,凡是反对以字句的意义来了解 神之律法的异端,都是被定罪的。因此,保罗又接着说:『那用字刻在石头上属死的职事,尚且有荣光,甚至以色列人因摩西面上的荣光,不能定睛看他的脸,这荣光原是渐渐退去的。何况(作基督仆人的)那属灵的职事,岂不更有荣光么?』(三7,8)因为这种荣光,比其它的荣光都大,并且增多直达到永福。人若要知道保罗讲这话的理由,就必须先明白摩西从西乃山下来,把写在石头上的律法赐给百姓的时候,他的脸是如何地发光,以致使百姓不敢定睛看他的脸。于是当他们注视这位摩西的时候,他们属灵的眼睛就被遮蔽了,然而当他把自己发光的脸遮住之后,他们就可以向他讲话了。新律法的基督,既然把祂的律法刻在使徒的心上,他们属灵的职事所有的荣光就此摩西的荣光更大。因为把律法刻在心上,强于刻在石版上,而且由基督恩典中所发出的光辉,要比从摩西脸上所发出的光辉更加明亮。摩西律法的职事被称为死的职事,因为许多人因它而遭灵魂的死亡,而且身体的死亡也总是跟着这职事而来的。然而新律法的职事叫有些人活过来,得到永福。因此把律法写在石版上,不如把它写在心灵上。

保罗以后又提出另外一种意义说:『若是定(众人)罪的职事(对摩西)有荣光,那称(基督儿女为)义的职事,荣光就越发大了』(三9)。这话好像是说:既然那不能使人得到永福的隐藏的预表,在那些信心微小的人看来,都有这么大的荣耀与尊贵,那么基督的律法和祂仆人的职事,既然真带来了永福,岂不更加使人敬爱和有喜乐么?

约翰胡司书信摘录

Be a diligent evangelist - Letter to an Unknown Priest

Be diligent in preaching the gospel and do the work of a zealous evangelist. Do not neglect your calling and labour as a good soldier of Christ. First of all,live a devout and holy life,and then teach faithfully and truly. Be an example to others in good works,lest you be reproved in speech. Correct sins and commend virtues. Threaten with eternal punishment those who live wickedly,but to those who are faithful live piously hold out eternal joy. Preach assiduously,but briefly and with profit,with a prud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Holy Scriptures. Never affirm uncertain and dubious tenets,lest you be reproved by adversaries who take joy in disparaging their neighbours and calumnying the servants of God. Exhort them to confession and to communion in both kinds of body and blood of Christ,in order that those who have truly repented of their sins would thus often come to the Lord's Table. I admonish you not to attend taverns with guests,lest you become familiar to men; for the more a preacher his distance from the people,the more acceptable he is. Nevertheless,do not refuse such help as you can render to others.

Preach assiduously,as much as you can,against debauchery,for that is the most ferocious beast which devours men for whom Christ's humanity suffered. Therefore,dearest friend,I beseech you that you guard yourself against fornication; for where you would desire to be of use,there it hides itself. Avoid young women in every way. Do not believe their devotion. ... This also,dearest friend that contact with them has subverted many,whom worldly contact could not dupe or contaminate. Likewise,do not admit women into your house for any cause whatever,nor have frequent conversations with them,in order to avoid offence.

Finally,whatever you do,fear God and keep His Commandments. You will thus walk rightly and not perish,tame the flesh,spurn the world,vanquish Satan,put on God,find life,confirm others,and crown yourself with the crown of glory,which the just judge will grant you.

Live as a Follower of Christ - To Martin of Volyn?

Liv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of Christ and exert yourself diligently to preach the Word of God. I pray you for God's sake,do not love splendid clothes,such as I,alas! Have loved and worn,thus neglecting to give an example of humility to the people to whom I preached. Read the Bible gladly,particularly the New Testament,and where you do not understand,refer at once to commentators while you can have them.

Prayers

Let the day of judgement be terrible before your eyes,that you sin not; and the eternal joy,that you may long for it; and the suffering of the Saviour,that you may gladly suffer along with Him. For if you keep His suffering in mind,you will gladly undergo opposition,reviling,slander,beating,and imprisonment,and should it be His will,even bodily death for His holy truth.

O most kind Christ,draw us weaklings after thyself,for unless Thou draw us,we cannot follow Thee! ... For without Thee we can do nothing,and particularly to go to a cruel death for Thy sake. Give us a valiant spirit,a fearless heart,the right faith,a firm hope,and perfect love,that we may offer our lives for Thy sake with the greatest patience and joy.

Therefore,may those glorious martyrs thus joins with the King of Glory be pleased to intercede for us,so that being strengthened by their help,we may be partakers of their glory,patiently suffering whatever the omnipotent Lord God decrees that we suffer for our greater good.(29 June 1415)

A Hymn

Be present with your servants,Lord;
we look to you with one accord;
refresh and strengthen us anew,
and bless what in your name we do.

The Lord's joy be our strength and stay
in our employ from day to day;
our thoughts and our activity
through Jesus' merits hallowed be.

Words

Do not fear to die for Christ if you wish to live with Christ.

Hold whatever good you have learned from me. If you have found anything disorderly,reject it and pray God for me that He may deign to spare me.

历届大公会议一览

第一次 三二五 尼西亚(一)
第二次 三八一 君士坦丁堡(一)
第二次 四三一 以弗所
第四次 四五一 迦克敦
第五次 五五三 君士坦丁堡(二)
第六次 六八○~八一 君士坦丁堡(三)
第七次 七八七 尼西亚(二)
第八次 八六九~七○  君士坦丁堡(四)
第九次 一一二三 拉特朗(一)
第十次 一一三九 拉特朗(二)
第十一次 一一七九 拉特朗(三)
第十二次 一二一五 拉特朗(四)
第十二次 一二四五 里 昂(一)
第十四次 一二七四 里 昂(二)
第十五次 一三一一~一二 维也诺
第十六次 一四一四~一八 康士坦兹
第十七次 一四三八~四五 弗罗伦斯
第十八次 一五一二~一七 拉特朗(五)
第十九次 一五四五~六三 特利腾
第二十次 一八六九~七O 梵蒂冈(一)
第廿一次 一九六二~六五 梵蒂冈(二)

康士坦兹会议(The Council of Constance)

自从主后325年,第一次大公会议召开之后,大公会议就成了教会行动的重要决策。十四世纪至十五世纪,教廷道德腐败,政治与教会之间权力冲突不断,一时之间,竟然有三位教皇同时存在。不仅如此,波希米亚一带,约翰胡司的兴起,更令原本就以摇摇欲坠的罗马天主教雪上加霜。就在这样一个内忧外患的背景之下,天主教第十六次大公会议─康士坦兹会议,在德皇西基思门与教皇约翰二十三世的共同召集下正式展开。

该次会议开始于主后1414年,议程长达四年,其目的在于解决教皇迁居亚威农所带来的教皇分裂,推行教会改革,并处理胡司等异端。应邀出席的三位教皇分别为比萨的约翰二十三世,罗马的贵格利十二世,以及亚威农的本笃十三世。其中只有召集人约翰二十三世勉为其难的出席,其它两名教皇因顾虑自身的安全,仅派代表出席。

会议进行到一半,约翰二十三世发现情势不利,借故脱逃到奥大利去。有些人认为,此会议若无教皇出面举行,便失去其权威性。然而,德皇西基思门的出现,使得这个会议得以继续进行下去。在德皇的监督下,议会通过了「康士坦兹条文」,此条文宣称大公会议的权威是直接由神而来的,教皇需服从会议的决定,否则就要接受惩罚。会议并且判定约翰二十三世因买卖圣职、引发分裂、生活淫秽而遭罢黜。贵格利十二退位转任枢机主教,全身而退。本笃十三拒绝退位,被议会定以发假誓、异端、破坏合一等罪名罢免,然而他在临死之前,仍坚持自己是合法的教皇。后来还有两位企图保有亚威农教廷的教皇出现,但均被罗马大公会议列违反教皇者。英、德、法、义、西的代表们,连同枢机主教团,选出了马丁五世(Martin V)为新的教皇,结束了教廷的分裂局面。

此会议的另一个主题,便是处理异端。约翰胡司在德皇西基思门允诺保护安全的前提之下,到了康士坦兹,受到人民热烈的欢迎。原本胡司受邀的职责,是要在议会面前,陈明自己的信仰。没想到立即遭约翰二十三世逮捕下监,他的被囚引起了波希米亚的公愤。许多捷克贵族纷纷向议会提出抗议,德皇也反对议会的手段。然而,教皇与主教团用种种方法说服皇帝,认为「异端及叛教者,就算有皇帝的保护令,人们也不应向他们守信。」在长久的审讯过程中,胡司的健康情形日渐衰退。他在被囚期间曾经说过:「基督的形像是永远不能抹灭的。...将来必有一位比我更有能力的传道人,会将这像描绘在众人心里。」没想到一百年后,神兴起马丁路德来应验这话。

在最后一次的审判中,胡司被带到皇帝、王侯、主教、以及群众面前,聆听法院的宣判。主教们以对付异端的仪式,诅咒并公开羞辱他。然而胡司却坚定的忍受一切,至终在此次会议中,被处以火刑,为信仰殉道。

胡司于康士坦兹会议受审经过
(本文摘自http://www.livingwater4u.com/tuanqi/jianzheng/article/husi&yeluomi.htm)

早在第九世纪时,福音就已传到波希米亚了,那时《圣经》业已译成通行的方言,礼拜聚会也用普通的语言。可是教皇的势力渐渐增强, 神的话就被埋没了。教皇贵?利七世既从事于压制诸王的威风,又专心于奴役各地的人民,于是便颁布旨意,禁止用波希米亚语举行礼拜。教皇声称,“全能者乐意叫人用一种听不懂的语言举行礼拜。正因人们没有遵守这个法则,所以发生了许多的弊病和异端。”罗马教廷用这种方法消灭《圣经》的光辉,使人民陷于黑暗之中。然而 神已经另有安排,为要保守他的教会。有许多瓦勒度派和亚尔比根派于此时因受逼迫而被驱逐离开法国和意大利的家乡,来到波希米亚。这些人虽然不敢公开传道,但他们却热心地秘密工作。真的信仰就如此一世纪一世纪地保持下来。

在胡司以前,波希米亚境内曾有多人起来,公然指责教会的腐败和社会的荒淫。他们的工作引起了普遍的注意。罗马教廷因而警惕起来,发起镇压信从福音者的运动。这些信徒被迫在森林和山野中举行礼拜,于是教皇派兵去剿灭他们,其中有许多被杀戮的。再过不久,教会宣布凡偏离罗马教礼拜仪式的人都必须受火刑。许多基督徒虽然牺牲了性命,他们却指望着自己所信真理的最后胜利。在那些宣讲“惟有相信钉十字架的救主才有救恩”的人中,有一位在殉道的时候说:“真理死敌的威力现在固然能战胜我们,可是这绝不是永久性的;将来从平民中必有一个手无寸铁,没有权威的人,起来与他们对抗,他们也不能胜过他。”此时离路德马丁的日子固然还远;但这时已经有一个人起来;他反抗罗马教廷的见证将要震撼寰宇。

约翰·胡司出身卑微,早年丧父。他敬虔的母亲认明教育和敬畏神的心,乃是最宝贵的基业,便设法为她的儿子争取这个权益。胡司先在公立学校读书,后来进布拉格大学为免费生。他的母亲陪他到布拉格去;她既是寡妇,又贫穷,就没有什?属世的财物可以送给她的孩子,可是在进城之前,她和孩子一同跪下祈祷,为他求天父的厚恩。当时母亲可没有想到所献上的祈祷要如何蒙应允。

在大学里,胡司好学不倦,进步极快,同时他那纯正的人格和温雅可爱的风度,博得一般人的尊敬。那时他是罗马教会的忠实信徒,经常地热心寻求教会所自称有权赐与的福分。在某次大节期时,他在一个神父面前认罪之后,便从自己囊中捐出仅存的几文钱,随即又参加游行,为要在所应许的大赦上有份。大学毕业后,胡司献身作神父,随即扶摇直上,不久便在王廷有了地位。他同时在母校任教授,后来作了校长。过不几年,他竟成了国人景仰,天下闻名的俊才了。

然而胡司开始改革运动乃是在另一个服务地点。他作了神父数年之后,被委作布拉格城内伯利恒堂的传道士。该堂的创办者曾竭力主张用民间流行的方言宣讲《圣经》。这种常例虽为罗马教廷所反对,但在波希米亚境内始终没有完全停止。当时对《圣经》有认识的人极少,而且社会各阶层中普遍存在着极腐败的现象。胡司毫不留情地斥责这些罪恶,用《圣经》的话来加强他所宣传真实和纯正的道理。

这时布拉格的一位市民耶罗米,就是后来和胡司密切合作的一位,从英国带了威克里夫的一些作品回来。同时英国皇后本为波希米亚的公主,既因威克里夫的教训而悔改信主,就设法使威克里夫的作品能在波希米亚普及起来。胡期读了这些作品,深感兴趣;他相信作者必是一个真诚的基督徒,他也大致上赞同威克里夫所提倡的改革,胡司这时已经在无意之中走上一条必要使他与罗马教廷决裂的道路了。

此时,有两个学者从英国来到布拉格。他们于领受了真光之后,就来到这遥远的地带进行宣传福音。他们一开始就公开抨击教皇的至上权威,但很快就受到当局的制裁;他们不愿就此放弃自己的宗旨,于是改变了工作方式。他们既是传道人,又是艺术家,遂下手运用他们的技能。他们找到一个公共场所,在那里画了两幅图画。一幅画着基督进入耶路撒冷,“是温柔的,又骑着驴,”(太21:5)在后面有门徒,穿着旧衣服,赤着脚跟从他。另一幅则绘着教皇巡行图,——教皇身穿华丽的衣服,头戴三层冠冕,骑着一匹装饰富丽的马,前面有人吹着号筒开道,后面有许多威风凛凛的红衣主教,高僧,教长等相随。

这两幅意味深长的图画,人人看了无不注意。成群的人看了又看,而且都明白其中的意义。许多人看到主基督的谦卑自虚,和自称为基督仆人的教皇的骄傲自大,不得不因其间的差别而深受感动。布拉格合城轰动了,以致那两位外人不得不为自己的安全而离开。但他们所留下的教训却没有被人忘记。那两幅图画在胡司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更殷切地研究《圣经》和威克里夫的作品。这时他虽然还不能接受威克里夫所提倡的全部改革方案,但他对教廷的真面目却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于是他更热切地斥责教廷的骄傲,野心和腐败。

真光从波希米亚终于传到德国;因为布拉格大学中起了一次风潮,以致成百的德国学生自动退学。其中有许多人曾从胡司那里得着有关《圣经》的知识,所以他们回国之后,就在祖国将福音传开了。

布拉格改革工作的消息传到罗马;不久就有命令叫胡司去向教皇作交代。他若遵命前往则难免一死。于是波希米亚的国王和王后,布拉格大学,贵族人士,和政府人员联名请求教皇准胡司留在布拉格,而派代表去罗马。教皇非但没有允准,反而继续进行审问并判胡司的罪,又向布拉格全城宣布了一道咒诅令。

在那个时代,教皇无论向哪一地宣布咒诅令,就必引起普遍的惊慌。其所附带的仪式,也足以使民?大大恐怖,因为一般人都相信教皇乃是 神的代表,并且握有天国和地狱的钥匙,无论是在属世或属灵的事上,都有权柄惩罚人。他们相信一个地区既受教皇咒诅,该地居民就不可能进入天国了;而且在那里死了的人,除非教皇取消禁令,一概无法升天。为要充分表明这种可怕的灾祸起见,一切宗教聚会都停止了;教堂也关闭了。婚礼只能在教堂外院举行;死人不得葬在教会的坟地,也没有神父来主持丧礼,所以死人只得葬在山沟或野地里。罗马教廷想用这种足以吓人的手段来控制他们的良心。

于是布拉格全城大大骚动了。许多人斥责胡司为他们的祸源,并声称非把他交给罗马教廷去惩办不可。为平息这次风波起见,胡期暂时避到他自己的本乡。他写信给留在城里的朋友说:“我为了避免让恶人自取永久的咒诅,同时不为敬虔的人惹起患难和逼迫起见,乃依照耶稣基督的教训和榜样,从你们中间退避出来。我隐退的另一个原因,乃是恐怕我留在城里,不虔诚的神父们就一直不许人在你们中间传道;可是我离开你们,并不是为要否认神圣的真理,只要有 神帮助,我甘愿为真理牺牲性命。”胡期没有停止工作,他周游乡间,却也有成群的人听他讲道。如此,教皇为镇压福音而采取的措施,反而使福音更加广传了。“我们凡事不能敌挡真理,只能扶助真理。”(林后13:8)

“胡司在这一段经历中,思想上所经过的一番痛苦挣扎是可想而知的。教会虽然正在向他大发雷霆,想要把他制伏,他却还没有否定教会的权威。在他看来,罗马教还是基督的新妇,教皇也是 神的代表和代理人。胡司所反对的乃是权威的滥用,而不是这原则的本身。因此,他理智所能了解的事实和他所原有的信仰信条之间起了剧烈的战争。他既相信教会的权威是正确而绝无错误的,那?他为什?又不得不抗拒这权威呢?他看出来若是服从,就要犯罪;可是所服从的既是绝无错误的教廷,又何至有这种结果呢?这是他无法解决的问题,又是时时刻刻叫他极其苦恼的疑难。他所能想出来的最近情理的解释,乃是当时的教廷重蹈了救主时代犹太首长们的覆辙,以致教会的神父们已经腐化了,并滥用合法的教权去进行不合法的事。于是他为自己定了一个原则,也教训别人这样做,那就是《圣经》的训言通过人的理性,必须作为良心的准则;换句话说,那唯一绝无错误的向导乃是 神在《圣经》中所讲的话,而不是教会借着神父们所讲的话。”

布拉格的紧张空气渐渐缓和下来了,于是胡司回到伯利恒堂,以加倍的热心和勇敢传讲神的道。他的敌人固然非常活跃,又有势力,可是王后和许多贵族都是他的朋友,而且民间也有许多人拥护他。许多人看到他的纯正而高尚的教义和廉洁的生活,再看到罗马神父们所传败坏的教义和他们贪婪淫荡的作风,就认为同胡司站在一条阵在线是光荣的。

以前胡司是单独工作的;如今有前在英国接受威克里夫教训的耶罗米来参加改革工作。从此二人生则同生,死则同死。耶罗米有足以博得?人景仰的聪明,在口才和学识方面,尤具特长;但在德行和意志坚强方面,则胡司较为伟大。他那稳重的判断力足以抑制耶罗米易受冲动的感情。耶罗米也看出胡期的高贵质量,故能虚心接受他的劝告,在二人合作之下,宗教改革的工作就更迅速地展开了。

神使大量的真光照耀在这两位蒙拣选的人心中,又将罗马教的许多错谬道理向他们显明;但他们并没有领受到 神所要赐给世人的全部真光。神要借他的仆人带领世人脱离罗马教的黑暗;可是他们必须遭遇到许多巨大的障碍,所以神根据他们所能领受的程度,逐步引领他们。他们不能一次领受全部真光。他们好像长久住在黑暗中的人,如果突然见到中午的日光,倒要闭眼不敢看了。因此, 神根据?人所能领受的,将真光一点一点地?示给改革运动的领袖们。从一世纪到另一世纪,必有忠心的工作者相继兴起,在改革的路上更进一步地领导?人。

这时罗马教的分裂形势继续发展。后来竟有三个教皇争夺这至尊权,他们的争执使得整个基督教界充满了罪恶和扰乱。他们彼此咒?还不以为足,后来竟至采用武力。于是各都招兵买马,筹备战争。但他们必须先设法筹款;为要达到此一目的,他们就出卖教会的馈赠,地位和福惠。神父们也跟着上级的领导,学习采用贿赂和武力打倒自己的对头,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胡司则日益勇敢地痛斥这些人披着宗教外衣所进行的罪恶行为;民?也公开控诉罗马教的首领们为基督教界一切痛苦的祸根。

于是布拉格城血腥的战争似乎即将爆发了。正如古时一样,神的仆人被斥为“使以色列遭灾的。”(王上18:17)于是全城再度受到教皇的咒诅令,胡司则又避到本乡去。他在伯利恒堂忠心传道的工作就此结束了。此后,在他为真理殉身之前,他将要在更广大的据点上向全世界基督教徒作见证。

为了清除当时扰乱欧洲全地的祸害起见,终于在康士坦司召开了一次宗教会议。这会议乃是经西基思孟皇帝示意,而由互相敌对的三个教皇中的约翰二十三世出名招集的。教皇约翰本人是最不希望举行这一次会议的,因为他自己的人格和作风,即或根据当时僧侣们低下的道德标准来说,也是经不起考验的。但无论如何,他是不敢违抗西基思孟皇帝意思的。

会议的主旨乃在解决教会分裂的问题并根除异端。所以其它两个教皇和宣传新教义的主要人物胡司皆被邀出席。两个教皇为求安全起见,未敢亲自莅临,只委派代表赴会。教皇约翰虽然是会议的招集人,却也有不少顾虑,他一方面恐怕皇帝蓄意把他废掉,一方面又怕有人要追讨他玷辱教皇位分的种种恶行,以及他走上教皇宝座所犯的罪案。但在他进入康士坦司的时候,他依然大张声势,耀武扬威。在侍从的人中有最高级的僧侣和大队臣仆。全城的神父和长官陪同成群的市民都出去欢迎他。在他的头上有黄金的华盖,由四位首长高擎着。在前面还?着“圣体”(弥撒祭使用的饼),各红衣主教和贵族们的服装也令人望而生畏。

同时,另有一位旅客在走近康士坦司。胡司知道前面所等待着他的危险。他和朋友分离时,似乎是永别了;他在路上时,也感觉是走向火刑柱去。他虽然持有波希米亚王和西基思孟皇帝所发的护照,但他依然准备就死了。

他写信给在布拉格的友人说:“弟兄们,……我携有国王所发给我的护照去应付我的许多死敌。……我完全相信一位全能的 神和我的救主;我深信他必垂听你们的诚恳祈祷,将他的聪明智慧赐给我,使我有口才能以抵挡他们;并且他必赐给我圣灵,保守我站稳真理的立场,使我能勇敢地忍受试探,监禁,如果必要的话,就是死在酷刑之下也可。耶稣基督既为他所爱的人受苦,留下榜样,使我们也要忍受一切痛苦以致得救,这又何足为怪呢?他是 神,我们是他所造的;他是主,我们是他的仆人;他是全世界的主宰,我们是卑微必死的世人,——虽然如此,他还要受苦!所以我们为什?不也受苦呢?尤其是当我们受苦难时,就是洁净了我们。所以亲爱的,如果我的死能为基督增光,你们就求主让死亡速速临到我,并求他在我的一切患难中用恒忍的精神支持我。但如果我回到你们中间是更有益处的话,那?我们求 神使我回来时不带有任何罪?,——就是说,叫我不避讳福音真理的一点一画,以便给我的弟兄留下好榜样。或许你们不能在布拉格再见我的面;但如果全能的神乐意叫我回到你们那里,那?我们务要以更坚固的心在认识并热爱他律法的事上向前进。”

胡司又写一封信给一个悔改作福音信徒的神父。在信中胡司谦虚地提到自己的过失,自责说:“我曾经喜爱穿华丽的衣服,并在虚浮荒唐的事上旷废时间。”随后,他补充了以下动人的劝告:“愿 神的荣耀和罪人得救的问题充满你的思想,你不要追求名誉,地位和财?。不可装饰自己的房屋过于修养心灵;务要专心建造属灵的房屋。要以虔诚和虚心对待穷人,不可在吃喝宴乐上耗费资财。如果你不悔过而戒除虚浮的事,我怕你会受严厉的责罚,象我一样。……你很熟悉我的教训,因为你从小就受我的教育;所以我无需多写。但我凭着主的怜悯嘱咐你,不可在你见我陷入虚浮的事上效法我。”在信封上他写着:“朋友,请你不要拆开这封信,直到你确知我已经死了。”

胡司在沿途到处都看见传播他教训的?象,以及一般人对于他的赞助。各地人民蜂拥的来欢迎他,而且某些城镇的首长竟在街道上护送他。

胡司初到康士坦司时,他享有完全的自由。除了皇帝的护照之外,教皇还向他提出保护的诺言。但过不久,这些屡次郑重提出的保证竟被破坏了。教皇和红衣主教团竟下令逮捕这位改革家,把他囚禁在可嫌厌的地窖里。后来他被关在莱茵河对岸的坚固堡垒里。不过教皇自己并不能因这不顾信义的手段而有所收获;不久他也被关在同一个牢狱里了。会议上证实他除了谋杀,贩卖圣职,和奸淫等“不堪述说的罪”之外,还犯了其它极卑鄙无耻的罪。这是会议所宣布的,于是他被免职,并被囚入狱。至于其它两个敌对的教皇,他们也被废除,会议则选了一个新的教皇。

前一个教皇所有的罪行虽然远比胡司控告神父们的罪行更为卑鄙,虽然胡司也是要求教会在这些事上进行改革,但那免了教皇职分的同一个会议转而加害于这位改革家了。胡司之被监禁,在波希米亚引起了公愤。大有权势的贵族对此暴行向会议提出严正的抗议。当时皇帝也不认可人违犯他所发的护照,所以也反对会议对于这位改革家所采取的手段。可是胡司的敌人心地狠毒,意志坚决,他们用种种方法引起皇帝的偏见,恐惧,和对教会的热心,他们花言巧语,强词夺理地证明“叛教徒或是有叛教行为的嫌疑犯,虽有皇帝或君王所发的护照。人也不应向他们守信。”这样,他们终于胜利了。

胡司因疾病和监禁而身体衰弱了。因他所住地窖里的潮湿瘴气使他生了一场大病,几乎丧了性命。后来他又被带到议会上去了。他全身带着锁链,立在那曾经发誓保护他的皇帝面前。在那一次长久的审讯中,他稳重地坚持了真理,并在许多国家和教会的领袖面前,对教廷的腐败罪行提出了严正而忠实的抗议。及至他必须考虑取消他的言论,或者是受死刑的时候,他就决定为道殉身。

神的恩典支援了胡司。在未宣判之前的几周内,上天的平安充满了他的心。他写信给朋友说:“我在牢狱里手上带着锁链写这一封信。明天大概就要宣判死刑了。……将来我们靠着耶稣基督的帮助能在来世甜美的安乐中再次会面时,你就必知道 神曾经如何地怜悯了我,并在我的试炼和考验中用他的大能支援了我。”

胡期在地窖的黑暗环境中展望到真理信仰的最后胜利。他在梦中回到他从前在布拉格讲道的会堂里,看见教皇和他的主教们在那里涂抹他在会堂墙上所画基督的像。“这一个异梦令他非常地不安;可是翌日他又看见有许多艺术家将基督的像重新画到墙上去,而且画得更多,色彩更为美丽。有很多的观?围绕着这些艺术家,及至他们画完了,便说道:‘现在让教皇和主教们来吧;他们再不能涂掉这些画像了。’”这位改革家讲述这梦以后,就作结论说:“我认为这是必然的,基督的像是永远不能抹杀的。他们要想毁掉它,但将来必有比我更能干的传道人把这像描绘在?人的心里。”

胡司最后一次被带到议会前,那确是一次极大而声势显赫的集会,——有皇帝,王侯,贵族的代表,红衣主教,主教,神父,和当日旁听的广大群?。从基督教世界的每一角落,都有人来观看这第一个为争取信仰自由的持久战而牺牲的勇士。

这次会议吩咐胡司作最后的决定,他便表示不肯否定自己的言论,随即定睛望着那不顾羞耻违犯自己誓约的皇帝说:“我是经过在场皇帝公开的保护和诺言,而自动的出席这次议会。”西基思孟皇帝在?目睽睽之下,面红耳赤,羞惭万分。

罪状既已宣判,侮辱的方式便开始了。起先由主教们拿神父的礼服穿在囚犯身上,正穿的时候,他说:“我们的主耶稣基督被希律王送到彼拉多面前时,人用白袍给他穿上,侮辱他。”当害他的人再度逼他收回自己言论的时候,他便面向群?说:“如果收回,我将有何面目望天呢?又怎能见那些听过我传讲纯正福音的人群呢?不,我重视他们得救的问题过于这个已经定了死刑的身体。”随后主教们将礼服一件一件地从他身上剥下来,每剥一件,就咒诅一次。最后他们“给他戴上一顶纸糊的尖帽子,在上面画着可怕的妖精鬼怪,并在前面写着‘叛教罪魁’。胡期说:‘耶稣啊,我为你的缘故戴这可耻的冠冕是极快乐的,因为你曾为我戴荆棘的冠冕。’”

他穿戴完毕之后,“主教们便对他说:‘我们现在将你的灵魂交给魔鬼。’约翰·胡司则仰首向天说:‘主耶稣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因为你已经救赎了我。’”

于是他们将他交给政府当局,把他送到刑场。有无数的群?跟在后面,其中有成百的武装人员,有穿着富丽衣服的神父主教们和康士坦司的居民。及至胡司被绑在火刑柱上即将燃火的时候,他们再度劝这位殉道者务要否定自己的谬论,以救自己的性命。他回答说:“要我否定什?谬论啊!我不知道自己讲过什?谬论。我请求 神作见证。我所写的和所讲的完全是以抢救生灵脱离罪恶和灭亡为目的;所以我极乐意用自己的血来坚定我所写作和所传讲的真理。”当火焰在四面燃起的时候,他便开始歌唱一首诗,题目是“戴维的子孙耶稣啊,可怜我吧!”他继续歌唱,直到歌声永远停息为止。

连他的敌人都被他的勇敢所感动。一位热心的罗马教首领描述胡司和以后随之殒命的耶罗米的蒙难情形说:“二人临终时都非常镇静。他们准备受火刑,好像是预备赴婚姻筵席一样。他们没有一次叫痛,当火焰上升时,他们却开始唱诗,而且烈火似乎难以止住他们的歌声。”

胡司的身体烧尽之后,他们便将他的骨灰连同灰下的尘土一齐?入莱茵河中,借此送入海洋。逼迫胡司的人妄想这样作就是将他所传的真理连根都拔去了,却没有梦想到那天所流入海洋的骨灰要象种子一样,散布到世界各国;而且将要在他们所不知道的地带结出丰盛的果子,就是许多为真理作见证的人。那天在康士坦司议会厅里发言的声音将要响到永远。胡司固然已经不在了,可是他殉身所见证的道却永不消灭。他忠诚坚贞的榜样将要鼓励许多的人,冒着酷刑和死亡坚持真理,不让一步。他的死刑已经向全世界说明罗马教廷不守信誉的残酷,所以事实上真理的敌人却在无意之中推进了他们所想要毁灭的运动。

此后康士坦司将要再竖起一个火刑柱。另一个见证人的血必须为真理作见证。耶罗米向胡司辞别的时候曾勉励他务要刚强坚稳,并说,如果胡司遇到危险,他必定亲自赶去相助。所以这位忠实的门徒,一听到这位改革家被监禁,就立即准备履行他的诺言。他没有得到通行护照,只带着一个人为旅伴,便向康士坦司出发了。他一到那里,就发觉自己不能作一点有助于营救胡司的事,只是徒然危险而已,于是他逃出了那地方,但中途被逮捕了,并加上锁链,由一队兵士押到康士坦司。在他第一次站在议会想对控告他的人为自己辩护时,会?喊叫说:“把他烧死,把他烧死!”他们将他关在牢狱里,用锁链把他锁住,使他保持一种不自然的姿势,使他受非常的痛苦;他所吃的只是面包和清水。过了几个月,耶罗米因监禁的痛苦,以致病得很重,几乎丧命;他的仇敌恐怕他死去,就减轻了他的痛苦,此后他继续被监禁达一年之久。

胡司殉道的结果,并不如罗马教会所希冀的一样。皇帝所发护照的被破坏引起了普遍的公愤,于是议会定意不焚烧耶罗米,而尽力设法使他放弃自己的信仰。他们把他带到会场上,吩咐他放弃他的信仰,否则必受死刑。其实鉴于他所已经受的痛苦,如果在他初被监禁时就治死他,倒是善待他了;如今衰弱的病体,监牢里的严酷,以及焦虑和悬念的摧残,又因与朋友的隔离,再想起胡期的死亡,他灰心极了。他一时向议会屈服,表示愿意依从议会的决定。他起誓顺服罗马教的信条,并接受议会罪责威克里夫和胡司之教义的议案,只是声明对他们所讲的“神圣真理”仍然相信。


康士坦兹(Konstanz)

康士坦兹是康士坦兹湖畔最大的城市,人口有七万八千人。城市位于瑞、德、奥三国交界,一向是传统文化的集散地,康士坦兹老城还保留了中世纪样貌。1414年的大公会议在这里举行,会议中主要是解决波希米亚宗教改革的问题。然而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更显冲突。天主教在此处决了改革领袖约翰胡司,引发了捷克的革命。胡司生前在这里所住的房子(Hus House)建于十五世纪,现已成为博物馆,以介绍胡司运动的历史,和他受审的经过。康士坦兹会议即是在召开。城中一座十一世纪的大教堂,即为当年大公会议的所在,胡司亦在此被判为异端。

布拉格(Pargue)

布拉格位于欧洲之通衢大道。引来不少游人商客穿梭此地。于第十世纪,它已经发展成为一处繁华市集。中世纪是布拉格黄金时代,其规模及文化辉煌远超过同期之伦敦或巴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选择了布拉格为宫庭,决意把布拉格变成欧洲最华丽之城市。中欧第一所大学布拉格大学亦于此时建成,其校长是一位著名之改革派传教士约翰胡司。由于胡司不值当时之天主教庭腐败黑暗,只向政治权加挂勾,与民间疾苦脱节。他提出异见,要求改革,并引来大班追随者。教庭地位动摇,视他为异端宣扬。1415年,胡司在康士坦兹会议中,被冠以异端邪说的罪名,处以火刑。胡司死后,被捷克尊为殉道者英雄。也激发了激烈之胡司战役。,胡司派信徒大多是农民,只拥有简单之农具,作为兵器与全付武装之王朝正规军队对垒。追战役初期,夺得不少胜果。但后来胡司派分裂成两派,减弱了实力,于1434年战役被打败后,便不成气候。经历了数代软弱之王帝后,于16世纪时,被邻近之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费迪南德一世统治,此后差不多400年,沦为奥地利之附庸地。期间,也为布拉格注入新的文艺复兴气息,新的文化艺术和科学。

于16世纪末,欧洲传统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矛盾加剧,波希米亚共同弟兄会为反抗统治阶层之天主教派,于1618年5月23日首先发难,冲入王宫,把波希米亚王费迪南德二世的之两位大臣及书记推出窗户,需然楼高50呎,但三人侥幸跌在下面之粪便堆,奇迹地都能生还(天主教视为神迹,说是天使拯救了他们)。此事件为欧洲"30年战争"拉开了序幕。之后新教徒再尝失败苦果,于1620年白山战役被打败后,受到耶苏会之天主教徒长时间迫害镇压,三十年战争影响欧洲深远,后来积极参与战事之国家有德国,丹麦,挪威,瑞典,法国,西班牙等。直至19世纪,奥地利统治之影响,开始放松,布拉格才恢复生机,不但逐渐加强本土文化,采用捷克族语为法定语文,发展公共交通,兴建国家剧院,博物馆,及不少著名独特风格之建筑物。于1918年,捷克正式独立,并以布拉格为首都。二次大战时,德国入侵,把布拉格变为保护之波希米亚。战后40年,捷克成为东欧共产铁幕成员,自由受到当时之苏联强烈压制,至1968年8月爆发著名布拉格之春运动,华沙公约军开入镇压,有超过100名示威者被杀害。直至1989年11月17日开始之紫色革命,布拉格才摆脱苏联统治。于1993年建立捷克共和国,踏入新里程。(本文摘自http://www.airticket.com.hk/Infor_Pargue.htm)

旧城区广场的东北端,立有约翰胡司的纪念碑,纪念这位捷克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此纪念碑立于1915年,也就是胡司逝世500周年,除了约翰胡司的雕像外,旁边还有胡司派信徒和农民的像。东面有一座教堂(Teyn Church),由两个尖顶的阁楼组成。十三世纪时,该教堂为天主教会堂,1415年胡司死后,胡司派的贵族占领了此地,成为胡司派教堂。尔后曾有亲胡司派的国王,在此教堂的尖顶上加镀许多圣杯,以表明胡司改革的特征─杯的恢复。农民革命后,罗马教会重返布拉格,将镀金的圣杯熔掉,变成了马利亚头上的王冠,此教堂也再度成为天主堂,直到如今。广场的南面有一个伯利恒教堂(Bethlehem church),十四世纪末,这里成为很著名的捷克语讲道场所,胡司曾在此以捷克语对群众讲道。

塔伯尔(Tarbor)

布拉格南方的塔伯尔,是当年农民起义的发源地。早期胡司信徒曾在此聚集擘饼,此处还留有一个当时擘饼用的石桌。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