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逼迫(一) 中世纪教会历史

 

   

第十四篇 德国敬虔运动

一、辅读文献

1. 历史概述
2. 敬虔主义的发展
3. 施本尔小传
4. 富朗开小传
5. 德国哈勒富朗开机构园区简介

二、历史景点

1. 哈勒(Halle)大学与富朗开机构园区
2. 市区教堂(Market Church in Halle)
3. 格劳查(Glauchau)

三、讨论题纲

1. 拉巴地之改革运动
2. 德国敬虔运动


历史概述

1. 十七世纪敬虔运动

三十年战争后,德国正式成为一个新教的国家。然而,教会始终没有脱离与政权的关系。教会中的神职人员,在政府的安排下,形同公职,造成灵性上的低落。此外,路德重视个人与神主观经历的概念,逐渐被墨兰顿条理式的信仰所取代,发展成了经院哲学般的信义主义─名义上根据圣经,实际上却是一种刻版、僵化的教理解释。短短一百年,信义会(路德的跟从者)就从原先注重与神相交的主观信心中,再度落入了死沉的道理与仪式。只要谨守洗礼、领受圣礼、遵守规章、定时礼拜、讲道,就称得上是一位好信徒。在此一前提之下,有一些复原派人士开始追求的更深、更有意义的基督徒生活。这一波注重生命经历的敬虔运动在十七世纪的欧洲普遍展开。他们注重信心与重生的经历,重视读经,并追求一种活泼的敬虔生活,因此人们称其为敬虔派。

敬虔派的信徒并没有推翻或脱离信义会,他们乃是将路德所主张的「理想」,一件件地实行出来。他们在家中聚集,几个家会来在一起读圣经和祷告。聚会并非一人讲、众人听,乃是在「人人都是祭司」的原则下,共同分享。他们十分重视圣经,认为读经不重在知识,乃重在生命与喂养。圣经必须应用于实际的生活中,以活出圣洁、道德的生活。在个人经历方面,他们注重信徒悔改与重生的主观经历,并且以基督为中心,被祂的恩典所充满。此外,他们也实行社会救济,赒济穷人和寡妇,并且极力推行海外布道,为当时僵化的路德教会,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

2. 德国的敬虔运动的起始─施本尔(Philip Jacob Spener)

德国敬虔运动的主要人物为施本尔。施本尔于1635年生于亚尔塞斯(Alsace),35岁就成为法兰克福路德会的牧师。他曾经走访瑞士,并在那里受到拉巴第信徒(Labadists)的影响。拉巴第(Lababie)原为天主教修士,因着看见当时天主教与更正教的败坏,决心回复圣经中初期教会的样式。他认为敬虔生活的能力,源自与神的交通;人只能透过圣灵的光照,才能明白圣经。拉巴第先是在日内瓦执牧,后转往荷兰米第堡(Middelburg)进行改革,并曾试图在阿姆斯特丹建立「家庭教会」。然而,至终拉巴第的改革并没有成功。施本尔除了受到拉巴第信徒的影响外,也受到亚仁特(Johann Arndt)《真基督教》(Ture Christianity)的影响。由于三十年战争所带来的动乱与灵性低落,施本尔深感教会极需改革。他强调重生的重要,鼓励信徒对基督都有个人的经历,并建立个人祷告、读经等习惯。他于1675年,出版了一本名为《敬虔愿望》(Pia Desidera),提出复兴路德派的六项建议:一,个人精读圣经;二,恢复信徒皆为祭司的真理与实行;三,不仅有圣经的知识,也要有爱心的行为与生活;四,读经不重在教义的辩论,乃重在寻求真理;五,需以崇高的道德标准重组大学;六,复兴福音讲台,广传福音。施本尔在家中召聚信徒读经、祷告、分享,盼望恢复使徒时代人人尽功用、彼此互相的聚会方式。尽管施本尔自始至终都是一位虔敬的路德会员,但是他的改革却受到路德会神学家猛烈的抨击,认为他过分重视灵修,轻忽教义。尽管如此,施本尔的改革还是吸引了许多寻求敬虔的信徒,为十七世纪的德国基督教注入了一股清流。

3. 德国敬虔运动的发展与兴盛─富朗开(August Hermann Francke)

深受施本尔影响的人中,有一位名为富朗开的青年讲师。富朗开在1687年经历了主观的悔改与重生,后在德勒斯堡与施本尔共居两个月之久,完全接受了敬虔主义。他返回莱比锡后,大学里演讲,深受欢迎。此举引起路德派选侯的不安,下令禁止居民举行「小聚会」,富朗开便转往尔弗特执牧。1691年,布兰登堡选侯腓德烈三世(后作了普鲁士王腓德烈一世)于哈勒(Halle)自建了一所大学,在施本尔的引荐下,富朗开前往哈勒附近的格劳查(Glauchau)小镇牧会,并出任哈勒大学的教授。在他长达三十年的影响之下,哈勒大学成了敬虔运动的中心。他创办儿童教养院、圣经学院、拉丁学校、孤儿院、救济中心、医疗所、以及其它印刷圣经的出版机构,救济穷人,并且兴办教育。到他去世之时,受教育的学生已达二千二百位之多,另有一百三十四名的孤儿受到妥善的照顾。新生铎夫(Zinzendorf)亦曾在此寄读。这些浩大的开销来自于富朗开的信心、祷告、以及欧洲各地的捐款。

哈勒敬虔运动另一个令人瞩目的特点,就是其海外宣教的热忱。1705年丹麦国王征召到印度开展的传教士中,就有两位哈勒的学生。十八世纪期间,哈勒及其教育机关更是差出了不下六十名的海外宣教士;其中最有名的是士瓦次(Schwwartz),毕生于印度传道,直到逝世。而在教会历史方面,敬虔主义也有其贡献。一位激烈敬虔派信徒亚尔诺德(Gottfried Arnold)于1699年发表了《中立的教会与异端史观》,认为我们不能因当代潮流而判定异端,必须深入其思想。他甚至认为基督教历史中,许多「异端」所阐明的真理,比所谓的「正统」所阐明的还要多。相较于当时普遍驳斥与主流教会不符的教会历史而论,此观点无疑是一大进步。

敬虔主义的发展
(本文摘自http://www.chinachristianbooks.org/new/ChristianClassics/history/big5/main.htm)

正统主义将基督教本来活泼的信仰化成一套僵化、呆板、抽象的教理,而信心变成了对这套教理的宣认,这与当初路德所币解的信心很不同,当路德谈到信心时,他所指的是信徒与神之间的活泼的关系,但到了正统主义时代,这种活泼的关系仿佛被信徒遗忘了一样,他们拥有精细地界定的所谓"纯正信仰",但却缺乏了因信仰而来的生命活力。崇拜时的讲道变得乏味,其余一切的活动,如圣礼,也变得很规条化。

在这种治沉闷的宗教生活中,有不少信徒开始寻求新的方向与经历。主后一六七O年,一位法兰克福(Frankfort)牧师施本尔(Philipp Jacob Spener)召聚了一小组信徒在他家中读经、祈祷,彼此鼓励追求活泼的属灵生命,他称这小组聚会为敬虔团契(Collegia Pietatis)。以后敬虔主义便由此得名。这种小组聚会在他牧养的教会中成为一种更新的力量。但不久,他被迫离开法兰克福转到德里斯顿(Dresden),在那里他又以同样的方法,在他牧养的教会内组织了更新的团契,其后他又再被迫转到柏林,也同样的组织更新团契。不过,更有力的影响,乃在他所写的一本名为《渴慕敬虔》(Desideria)的书,清楚地呼吁信徒聚在一起研读圣经,摒弃神学的争辩及抽象的理性思维,而在实际的敬虔操练中体验及实践圣经的真理。

在这种更新运动展开的初期,正统主义的神学家已感到不安,当这运动渐渐扩大时,他们便公开反对这运动。然而,主后一六八六年,一位大学的圣经学者富朗开(August Francke)加入这运动的行列,使这运动扩展得更快。在主后一六八六年,他在莱比锡大学中组织了一个读经团契,有系统的查考圣经,一次在研读约翰福音第二十章三十一节时,深感被圣灵感动,于是便更积极的追求敬虔的操练。在史宾纳指引下,他开始在大学内大力推动敬虔运动,亦因为这缘故,他被迫离开莱比锡。他从莱比锡转到哈勒(Halle),在刚成立的哈尔大学任教。不久,哈勒便成为敬虔运动的重要基地。

施本尔小传
(本文摘自http://c-highway.net/BOOK/lishi3/3-6/8.htm)

菲利普·雅各·施本尔(Philipp Jakob Spener:1635-1705)认真研究了路德神学,并在这个基础上阅读了强调灵性体验和禁欲主义式敬虔的书籍,成为了反对理性主义信仰展开了灵性运动的虔敬主义始祖。

他还从约翰·阿恩特(Johann Arndt)的神秘主义作品《True Christianity》,英国清教徒著作家理查德德·贝克斯特(Richard Baxter)的《The Practice of Piety》和刘易斯·贝利(Lewis Bayly)的《Praxis Pietatis》等受许多影响。

施本尔展开了所谓“Collegis Pietatis”运动,即展开教会里面的小教会(ecclesiola in ecclesia)运动。从1670年开始,主日礼拜后他们一直在施本尔家里举行小聚会,讨论主日讲道和编辑文化作品。

1675年以后,他们只使用圣经。努力读经专心祷告,各人在基督内敬虔,结成深厚的友谊,而且彼此更多地学习基督教,爱火在他们中间渐渐燃旺起来。

1675年,当他的《敬虔的欲望》(Pious Desire: Pia Desideria)出版后进一步掀起了正规的虔敬主义运动。在他的书中他提出了六种具体的教会改革方法论。

1)不要单单依靠牧师,而要在家里的小聚会中用心阅读全部圣经。
2)所有的信徒领悟到自己是研究圣经,教导,慰劳他人,实践敬虔生活的祭司长。
3)劝勉从单纯的教义知识集中到作为活的信经的敬虔训练中。
4)减少神学争论,通过悔改和敬虔生活确立真正的教义
5)强调神学教育的改革,即通过德国神学、托尔勒的证道,以约翰·阿林特和托马斯·阿·肯培斯的著述为依据,强调不仅是课程的改革,而且也是包括强调基督徒生活和敬虔的制度改革。
6)主张不是修辞学式的证道,而回复到培养道德、提高灵命的证道。

施本尔的活动核心是强调整个人格的更新,即强调旧人和新人的根本上差异、世俗生活和灵命生活的根本差异。强调了从欲望、追求名誉、学知上的骄傲、醉酒、看戏、跳舞、玩牌等诱惑中脱离出来的敬虔的生活。

活的信仰不是从圣经来的,乃是通过圣灵的引导?生的,所以认为路德的“由听道而生的信心”(fides ex auditu)上不加圣灵的能力是不可以的,即强调了林前1:18-25的“神的国不在话上而在于能力”。

并且,比起路德所强调的义认化(称义)(Justification),他更强调重生(Rebirth)。从这意义上可以认为他比起路德的话语信仰或义认化(称义)神学更接近于强调灵性体验的神秘主义灵性。

富朗开小传
(本文摘自http://c-highway.net/BOOK/lishi3/3-6/8.htm)

奥古斯特·赫尔曼·富朗开(August Hermann Francke: 1663-1727)受施本尔的灵性影响有了重生的经验,但他比施本尔更为虔敬主义起了决定性的贡献。他基本上赞成路德在罗马书绪论中的信仰?述,但更强调灵性经验和敬虔。

他得到灵性经验后在莱普茨何大学教书,他的注释式、经验式的教学给了他们相当的影响力。许多学生爱戴他,学生们被敬虔主义的二元论式敬虔生活和属灵的关心所吸引,而忽视了他们的专业,只关心信仰生活和证道。

结果1694年在哈雷(Halle)成立了虔敬主义大学(University of Halle),哈雷市成为敬虔主义运动的中心,先后创立了贫困人学校(1695年)、孤儿院(1696年)和高中(1697年),强调通过个人的人格变化达到的世界变化(The changing of the world through the changing of persons)。

以哈雷大学为中心的许多年青人自愿去海外宣教。十八、十九世纪通过这种敬虔主义运动,数万人献身于世界宣教活动中。

德国哈勒富朗开机构园区简介
(本文译自http://www.tourismusservicewittenberg.de/francke/)

德国哈勒的富朗开机构,已有三百年的历史。创办人富朗开(August Hermann Francke)是一位敬虔的路德会牧师,也是哈勒腓德烈大学东方语言学的教授。在他到达哈勒后不久(1695),便创办了孤儿院和慈善学校。这是他全面展开教育、以及教会附属事业的开始。在富朗开离世前,已在哈勒市建立了一个三千人的完善园区。十八世纪时,富朗开机构闻名于世,迅速成为全球学术联络的中心。此外,更正教第一位海外宣教士,也是在1706年,由哈勒敬虔派差往南印度。哈勒对于海外宣教的使命,一直持续到十九世纪。富朗开就对美洲大陆的照顾,从十七世纪末即已经展开。十八世纪的三○年代,哈勒敬虔派已在乔治亚赛凡纳河一带,照顾萨尔斯堡的难民。他们供应这些移民教牧人员、宗教书刊、医药和金钱。1742年,在哈勒机构的差派下,亨利墨兰柏(Henry Melchior Muhlenberg)前往宾夕维尼亚,奉命照顾费城邻近的三个路德宗教会。在尔后的日子里,他成了美国路德会的创始人。亨利的儿子约翰墨兰柏(John Peter Gabriel Muhlenberg)─这位同样曾经于富朗开教育机构受教的人,在美国早期的民主运动上,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曾经是一位将军,率领乔治华盛顿(美国国父)革命军队作战。腓德瑞墨兰柏(Frederik August Conrad Muhlenberg)更是美国议会首任议长。墨兰柏家族在美国历史上,享有崇高的声望。

富朗开机构附设于哈勒大学长达四十年之久,直至1992年,才成为一独立机构,现今仍保存许多十八世纪的古迹建筑。园区中不仅有世界上最大的框架结构物,也有全德国最老的建筑。该建筑建于1721年,不仅设计为一图书馆,也是历史最悠久的儿童医院建筑。十九、二十世纪,又陆续新增了许多校舍建筑,每栋建筑都代表了某一时期的校史。三百年的富朗开历史中,留下了现今可见的五十栋历史建筑。在社会主义体制下,这些早期建筑大多毁损。富朗开机构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在未来的几年中,重新修复这些历史建筑。这项计划所费不赀。其中一栋1700年的主要建筑,便是历经三年的整修,于在1995年10月重新开放。重整后的主建筑,为富朗开的文化活动提供了更宽广的展演空间。馆中的数个展览室,向游客介绍富朗开机构的历史,和十八世纪哈勒敬虔运动的缘由。在这栋建筑之中,人们也可以体验少数保有当年原貌的古老的陈列室。

富朗开机构另一个主要的计划,就是建构一个国际化的学术研习中心,以收藏馆中大批历史文献、图书、以及古董陈列柜。现有的文献库中,藏有十八世纪哈勒敬虔派与世界各地通讯来往的信函。其中有一个专区,保存了当年敬虔派在印度和美洲宣教的原始手稿;大名鼎鼎的墨兰柏手稿,就有百件之多。馆中典藏的文献,除了其宗教价值外,亦有其学术价值。文献库的另一个专区中,保存了数量居全欧第二的棕梠叶手稿。这些手稿出自十八世纪哈勒宣教士之手,他们将圣经、神学著作和讲道纪录译成多种印度方言,书于棕梠叶上。现今这些文献资料都被放置在一个历史悠久的仓库中,仓库中另有阅览室,以及浏览馆藏目录的图书室。馆藏书籍的本身并不在此,它们仍在原有的图书馆(1728)中。图书馆内的藏书约十二万本,大多为十七、十八世纪的著作,内容涵盖了一切近代学术的起源。一九九七年九月起,图书馆正式对游客开放。如前所述,另外一个可观的收藏─古董陈列柜,连同其三千件以上的珍藏品,现存于旧有的孤儿院建筑之中。这些历史性的收藏均被分类整理,以供学术之用。富朗开机构盼望吸引更多的学术人士,一同研究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源。哈勒与马丁路德大学已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马丁路德大学的若干学系,如神学系和教育学系,已牵至哈勒校区,其它学系将陆续跟进。对外与国际间的合作也已展开,未来将持续发展。基金会日前推出了一系列名为Hallesche Forschungen(哈勒机构)的著作。其中一个最主要的负担,就是继续发扬富朗开精神。这个历史性的机构,预备以其原有风姿─一个国际学术交流的中心─重新展现在世人眼前。


哈勒(Halle)大学与富朗开机构园区

十七世纪末选侯腓德烈三世在此兴建大学,此处便成了德国敬虔运动的中心。1698年,富朗开在此创办了第一所孤儿院与儿童教养院。尔后陆续又兴办了多个教育、医疗、印刷、出版等机构。不仅为儿童提供妥善的教育,为穷人和寡妇提供医疗服务,也大量印刷并赠送圣经。这些机构原附设于哈勒大学,后来成为一独立的基金会园区(Francke foundations)。现在园区中还可见到当时的建筑群,并保存了许多敬虔运动的手稿、历史文献、以及相关史料。附近的马丁堡(Martinsberg)小丘上,有教会附设的墓地(Stadtgottesacker),富朗开和哈勒的法学院长多马修(Christian Thomasius)均埋葬于此。

市区教堂(Market Church in Halle)

此教堂位于哈勒市镇内,堂内藏有马丁路德的遗容面模(death mask)。音乐家巴哈、韩德尔均曾在此演奏,韩德尔的著名圣诗《弥赛亚》亦在此完成。

格劳查(Glauchau)

格劳查位于德国东南,为哈勒附近的小城镇。富朗开曾在此牧会,将此地的路德教会造就成敬虔派的模范教会。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