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逼迫(一) 中世纪教会历史

 

   

第十九篇 约翰韦斯利与循道运动

一、辅读文献

1. 历史概述
2. 循道运动
3. 韦斯利兄弟小传
4. 约翰韦斯利《圣经所示的拯救方法》
5. 查尔斯韦斯利诗歌介绍
6. 司布真小传
7. 司布真讲章─《怎样祷告》

二、历史景点

1. 牛津大学(Oxford University)
2. 伦敦博物馆(Museum of London)
3. 约翰韦斯利的教堂及故居
4. 首都会幕(Metropolitan Tabernacle)

三、讨论题纲

1. 循道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2. 英国属灵复兴的经过及影响


历史概述

1. 约翰韦斯利(John Wesley)生平简述

十八世纪的英国,道德废弛,社会黑暗。圣公会的神职人员灵性普遍低落,酗酒问题严重。在这种光景之下,改革复兴的需要与日俱增。1728年,罗威廉(William Law)写了一本《敬虔生活的急切呼声》(A Serious Call to a Devout and Holy Life),呼吁教会重新建立属灵秩序。各样鼓励人祷告、读经、培灵的「会社」也纷纷成立。然而福音派真正的复兴,还是要到韦斯利兄弟和怀腓特(George Whitefield)的循道运动,才真正汇集成为一道洪流。

约翰生于1703年,是家中的第十五个孩子。父亲撒母尔韦斯利(Samuel Wesley)是圣公会爱普渥(Epworth)农村教区的牧师,为人刚直勤奋。母亲苏珊娜是一位敬虔出色的女性,严谨的教育她的十九个孩子。1720年,约翰进入牛津大学基督教会学院就读(Christ Church College, Oxford),毕业后继续进入林肯学院(Lincoln College)深造,廿二岁就被按立为圣公会牧师。其弟查理韦斯利(Charles Wesley,家中排行十八),亦于1726年进入牛津基督教会学院就读,并发起了一个以勉励学习、追求圣洁为宗旨的同好会。后来约翰回到了牛津,便做了这个同好会的领袖。他们的生活严谨克己,常探望囚犯、病人,并乐意赒济穷人。同学们戏称这个小组是「圣洁会」,后来索性称他们为「循道友」(Methodists),形容他们对理想教会的追求。

1735年,韦斯利兄弟应北美新殖民地的宣教呼声,前往乔治亚(Georgia)传教。当他们的船在大西洋时,遇上了暴风,约翰对于同船的摩尔维亚信徒,在恶劣的环境中仍能唱诗赞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他们在乔治亚的传教工作并不如理想中顺利,来年,查理即因健康问题返回英国。约翰在乔治亚期间,与摩尔维亚弟兄们多有接触,1738年回到伦敦后,便继续与他们来往。在摩尔维亚弟兄波勒(Peter Bohler)的帮助下,约翰发现自己不能凭着圣洁或律法得救。1738年5月24日,约翰不大情愿的走到艾德门街(Aldersgate)聚会。聚会中,约翰听见了马丁路德《罗马书注释》的序文,恍然大悟,借着信入耶稣基督,获得了新生。这可视为他基督徒生活的开始。三星期后,约翰动身前往德国,与新生铎夫会面,并参观主护村。

回到英国后,约翰应怀腓特(George Whitefield)之邀,前往布里斯托(Bristol)传道。怀腓特是一位极为出色的传道人,年幼时家境清贫,在友人的帮助下,进入牛津大学半工半读。他在牛津求学期间,认识了韦斯利兄弟,并加入了「圣洁会」。怀腓特的讲道感力极强,引起守旧派人士不满,教会向他关闭。1739年2月,怀腓特开始在金斯伍德(Kingswood)的旷野,向矿工传道,成千的人流泪相信耶稣。起初,约翰对于在田野讲道一事有些犹豫,但随后他也放下身段,在野外向上千的信徒讲道。尽管约翰的讲道不如怀腓特那样出色,但是福音却带着圣灵的能力传遍了全英国,成千上万的人悔改得救。韦斯利兄弟和怀腓特劳苦奔波的四处传道,走遍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各地,带进了英国福音派的大复兴。

2. 循道运动的兴起

约翰韦斯利极富组织及管理的能力,他留意到信徒得救后,必须进一步的造就。为了要栽培这些复兴的信徒,他在1739年,成立了第一个循道会社。「宗教会社」是当时普遍流行的制度,将信徒分为若干小组,方便彼此造就。约翰轮流探访这些会社,负责监察及纪律的执行。因着人数的增长,牧养会社的工作日渐加重。1742年起,约翰开始允许平信徒讲道;并随着会社的发展,增添了管家(管理财物)、教师(照顾学校)、探访员(探访病人)等非正式的职务。1744年,约翰韦斯利在伦敦召开了第一次年度会议,之后将全会社划分成几个教区(Circuit),由游行传道人(Travelling Preacher)巡行,并设立教区长(Superintendent),管理教区事务。

尽管循道会社蓬勃发展,约翰韦斯利却无意使其脱离圣公会,而将会社视为国家教会的一部份。然而,循道运动已逐渐发展出独立的体系,又与圣公会神学观点不一,终究走上分手一途。此外,约翰与怀腓特在关于拣选与救恩的真理上,亦持不同看法。怀腓特赞成加尔文派的观点,认为人的得救是神预先的拣选与施恩。约翰韦斯利则受圣公会的影响,倾向亚米纽斯观点,认为基督为众人死,凡相信者都能得救。虽然双方时有辩论,却未损及友谊,也未影响两人传讲因信称义之道的负担;然而,在教义与组织方面,确走向了不同的发展。1748年,怀腓特得到了汉廷顿伯爵夫人的支持,这位有钱的伯爵夫人自创了许多会社,发展出循道会中的「汉廷顿夫人系」,演变成为循道会中的加尔文派。1770年,循道会的年度议会上,约翰韦斯利坚决为亚米纽斯派辩护,获得了瑞士神学家傅勒彻尔(John William Fletchler)的支持,傅勒彻尔也逐渐成为循道运动的重要神学家之一。1779年,汉廷顿夫人系从英国圣公会中独立出来,成为韦尔斯循道会。1784年,约翰韦斯利制订宣言书(Deed of Declaration),选出百人的议会,在卫氏死后继续接掌会社事宜。同年,因着北美宣教的需要,韦斯利和圣公会的若干位长老,一同按立了长老和美国循道会的监督。然而,循道会一直要到韦斯利死后,1795年的「和平计划」(Plan of Pacification)才真正成为一独立教会。

约翰韦斯利作工极为勤奋,五十年内旅行布道超过廿五万哩,足迹遍及英、德、荷等地,讲道四万多篇。在他去世之时,循道会在英国已有八万会众,美国也有六万之多。今日循道会在全球有超过四千万的信徒,是英、美属一属二的福音派团体。约翰韦斯利于1791年逝于伦敦,留下了「一批为数不少的书籍,一件穿旧了的牧师袍,一个常被咒骂的名字,以及一个循道教会(卫理公会)。」其弟查理韦斯利虽不如约翰那样出名,但却与艾萨克华滋(Issac Watts)、芬妮克罗斯比(Fanny Crosby)同被列教会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查理一生创作了七千多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其中一些著名的诗歌也收录在我们所使用的诗歌本中,如《诗歌》74首「听阿,天使赞高声」,135首「哦!愿我有千万舌头」,144首「我们要从哪里说起」,209首「耶稣你的全胜的爱」,391首「你这『恬静』隐密之源」,729首「耶稣,我人的爱人」等。

十八世纪循道运动所带来的新鲜与复兴,唤醒了当时腐败黑暗的英国。他们寻求公义、摒弃恶习,解救困苦,成了一股社会革新的力量。这股力量影响了日后英国的司法制度,避免了一场流血的改革,也使得英国各个福音派公会,得到了普遍的复兴,为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蓬勃发展的海外宣教运动,立定了根基。

3. 属灵复兴

从十八世纪德国敬虔运动开始,福音派便逐渐从死沉的宗教仪文中觉醒;韦斯利的循道运动,将这股复兴的流推上了高峰。不仅英格兰、苏格兰等地的属灵风气为之一振,连其它新开展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洲、纽西兰等,也进入了大的复兴。在这段时期之中,福音派普遍看重个人的信心与经历、十字架与复活等教义、以及福音的传扬。

英国福音派的复兴

在英国方面,除了循道会之外,圣公会福音派在康威尔(Cornwall)的带领下,也寻求教会的更新。其它中层知识分子,如詹姆斯赫维(James Hervey)、威廉罗曼尼(William Romaine),也在不同方面致力于福音的传扬。其它如创立英行差会(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的亨利韦恩(Henry Venn),对英国文艺界深具影响力的福音派作家摩尔(Hannah Moore),剑桥三一教会的牧师查理西面(Charles Simeon),以及圣公会牧师约翰牛顿(John Newton)等人,都为当时福音派注入新鲜的活力。

1769年,循道会开始了主日学的工作。1786年,英国教会主日学(The Church of England)成立,将此种免费的宗教教育普及化,并于1803年创立了第一个主日学协会(Sunday School Union)。福音运动也成了社会改革的动力,1807年,在威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的推动下,英国国会立法废除了境内的奴隶买卖制度。此后举凡监狱人权、不良风俗、儿童劳工等问题,亦一一获得改善。循道会也积极从事社会救助,以实际的行动关心贫民、分派衣食、并设置医疗机构。英国福音派的复兴,使许多人悔改相信耶稣,激发出一股鲜活的生命力。

韦尔斯与苏格兰的复兴

复兴的风早在1735年就吹到了韦尔斯。在泰加斯(Talgarth)一地,一位名为哈里斯(Howell Harris)的学校校长,在偶然阅读一分刊物后深受感动,在主日聚会中受了浸。他受浸之后全然火热,不仅四处向人见证救恩,还组织信徒小组,该小组就是后来的韦尔斯加尔文循道会(Society for Promoting Christian Knowledge)。哈里斯盼望加入圣公会的事奉行列,但遭到拒绝,他便以平信徒的身分四处传扬福音。他的讲到复兴了整个南韦尔斯,几乎可媲美韦斯利和怀腓特在英国的工作。同时,另有一位名叫罗兰滋(Daniel Rolands)的信徒,在兰吉度(Llangeitho)一地讲道,并与哈里斯同工,为韦尔斯带进了大复兴。苏格兰的复兴要归功于怀腓特。1741年,他应邀到该地作工,当时苏格兰的宗教连姓普遍低落,怀腓特的到访使得此地开始了复兴,并进而扩展到加堡斯梁(Cambuslang)和基书(Kilsyth)等地。

美洲的复兴

美洲的复兴最早可以追溯至1720年。德国的敬虔主义者富瑞林浩生(Theodore J. Frelinghuysen)在北新泽西开始传讲内里更新的信息,并设立福音性的祷告聚会。他的传讲至终兴起了一股复兴,产生了美国的荷兰更正教会。1734年,麻州诺坦普顿的公理会牧师约翰爱德华滋(Johnathan Edwards),因着担心当地信徒的属灵情形,开始传讲一系列信息,因而带进了全镇人民的悔改。他将诺坦普顿的经历写成了一本《神奇妙作为的忠实报导》(Faithful Narrative of Surprising Works of God),成了极为畅销的作品。他的讲道和著作,造成了大的复兴。三年之内,复兴的浪潮远布新英格兰、纽约、新泽西、宾州、维吉尼亚和马里兰等地。浸信会与长老会都在这些地区急速扩展。大复兴在1740年怀腓特加入后达到了高潮。他与富瑞林浩生、爱德华滋等人组成联合团体巡回布道,功效卓著。美洲的大复兴不仅改善了信徒的宗教生活,也为本土的宗派扎下根基。各教会纷纷开办大学,提高教育素质,加强对印地安人和黑人的传教工作,并萌发了日后民主政治的思想。

循道运动
(本文摘自http://www.chinachristianbooks.org/new/ChristianClassics/history/big5/main.htm)

正如前面提到,教会在十八世纪面对内外的压力﹔在教会内部,新派神学严重地损害信徒的属灵生命﹔而在外面的世界,政治的纷乱以及工业革命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使人有一种迷惘无助的感觉。就在这时候神借着一些忠心的仆人将教会的局势扭转过来。

神兴起了约翰﹒韦斯利及怀特菲德(George Whitefield, 1714-1770 A.D.)为教会展开新的一页。约翰﹒韦斯利生于主后一七O三年,而怀特菲德则生于一七一四年。他们先后在牛津进修,也就是在牛津,神将两个完全不同性格、倾向的人结合起来,一同服事瓷。

约翰﹒韦斯利在主后一七二O年进入牛津,六年后被选为牛津林肯学院的院士。他的弟弟查理﹒韦斯利(Charles Wesley, 1707-1788 A.D.)此时也进入牛津。不久他们兄弟二人与一些主内的弟兄聚在一起,组成"圣洁会"(The Holy Club)按时查考圣经及祷告。不久他们更从内省的属灵追求推进到福音工作上去。他们开始监狱的布道工作。由于他们严谨的属灵操练,牛津的同学们便讥讽地为他们起了"循道派"(Methodists)的绰号。

怀特菲德于主后一七三三年进入牛津求学,不久便加入了以韦斯利为首的"圣洁会"。

主后一七三五年,韦斯利兄弟二人感到神的呼召,毅然离开牛津安逸稳定的生活,远赴美洲作宣教士。他们在乔治亚州努力工作,不见什么果效。查理在灰心之余,于主后一七三六年返回英国,留下约翰继续工作。到了主后一七三八年,连约翰也心灰意冷,不能不怀着挫败的心情回到英国。但神却借着这些挫折叫他认识到自己的软弱和无能,这便成为他自己复兴的起点。回到英国后,他认识了一些莫拉维亚弟兄会(Moravian Brethren)的人。在一次弟兄会的聚会中,约翰﹒韦斯利听到有人诵读路德《罗马书注释》的序言。他深受震撼,神的灵在他心中工作,叫他真实地体会基督救赎的恩典。

这次经历之后不久,他便前往德国,与弟兄会的人生活一段时候,体验操练敬虔的生活。从这时起,他整个人生命的方向都改变过来。

与此同时,神也呼召怀特菲德到美国乔治亚州宣教。怀特菲德的遭遇却很不同。他所到之处都引起很大的复兴。在新英格兰,他的讲道与爱德华滋(Jonathan Edwards, 1703-1758 A.D.)的讲道产生的影响汇成一起,成为一股巨大的复兴力量。美国的人复苏(the Great Awakening)便在此时开始。自主后一七三八年开始,怀特菲德多次在美国巡回讲道。我们可以说,他主要的工场在美国而不在英国,因此由他带动的复兴主要在美国。英国的复兴却主要由约翰﹒韦斯利带动。

韦斯利兄弟二人得到了复兴之后,便奋不顾身地为主工作。他们四处宣讲神的的道,但很多的教会却将他们拒之门外,对他们充满感情的讲道,不太欢迎。于是他们只好到一些教会以外的小组那里讲道。主后一七三九年,怀特菲德从美国回英国工作,这便是韦斯利兄弟二人事奉方向的转折点。原来怀特菲德将他在美国惯用的露天布道在英国如法炮制,结果非常成功。他更邀请韦斯利兄弟二人与他同工。于是,约翰﹒韦斯利的巡回露天布道生涯便告开始。而他所到之处,信徒便大得复兴,很多人深切认罪,并且重新向神委身。

约翰﹒韦斯利不但有布道的恩赐,更有组织的恩赐。他不像怀特菲德,讲道复兴信徒后便往别处去,不太注重跟进工作。约翰﹒韦斯利却很着重跟进工作。他的讲道复兴了信徒,但复兴之后又如何?假若不给他们适当的栽培,恐怕复兴的热潮过后,便什么也没有留下。约翰﹒韦斯利把复兴的信徒组织起来,将每一区的信徒分成若干班,每班十二人,其中一人作班长。每一班的人互相扶持激励,班长更有责任督促班员操练敬虔。对于那些因一时感情激动而加入团契,而并不渴求真正属灵操练的人,约翰﹒韦斯利非常严厉地对待他们,甚至将他们逐出团契。因此,团契中的人都非常认真,所以能保持团契的属灵素质。

因约翰﹒韦斯利的复兴工作,本来冷漠的知识分子及那些迷惘失意、对神也失去信心的劳工阶级突然间掌握到生命的方向,有清晰的委身对象,他们干涸的生命便又活泼起来。他们开始关心社会中一些因工业革命受伤害的人,一些在社会的变动中失落的人。传福音的托负也越来越重,因而成为另一个运动的基础。这一个运动便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展开的宣教运动。假若没有大复兴,宣教运动也不可能会展开。

在普遍关注传福音的气氛下,不少人自然关心到欧洲以外那些未曾听闻福音的人的命运。克理威廉(William Carey, 1761-1834 A.D.)宣教的心志便在这种气候中孕育出来的。克理威廉十八岁开始在浸信会作传道人,因为事奉的教会弱小,不能供养传道人,克理威廉得作鞋匠糊口。但他在事奉与谋生中却不断为宣教工作祷告,为失丧的灵魂祷告。在不断的等候中,主后一七九二年五月三十一日,他将心中的负担,透过讲解以赛亚书五十四章二至三节宣告出来。他的讲道有力地震撼一些传道人。不久,他们组成了英国浸礼会差会,而克理威廉便是他们第一个宣教士,远赴印度将福音传给那些信奉异教的印度人。

由于克理威廉的热切负担,感染了其它的人。主后一七九五年,著名的伦敦会成立。不久,其它的差会,如圣公会的教会宣教会,也相继成立。

这种对宣教的热忱从英国蔓延到美国。首先在康州威廉市的威廉大学,在米尔斯(Samuel John Mills, 1783-1818 A.D.)的领导下,一小群大学生聚一起为宣教异象祷告。不久,著名的"草堆祷告运动"(haystack meeting)便告展开,而美国的宣教运动也便这样开始了。

这些宣教的运动将福音带到亚洲。马礼逊(Rokert Morrison, 1782-1834 A.D.)便是这运动中的一份子。因此中国基督教的发展其实与这时期的宣教运动很有关系。

然而,除了福音扩展及在世界各地建立教会之外,这宣教运动对西方教会本身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着宣教的热忱,人对神的委身便越真实。于是在十九世纪初,特别在美国,另一次的大复兴再出现在不同的地方。这大复兴加强了教会内部的生命力,也间接地加强了宣教的实力。

我们可以说,十八世纪末开始到十九世纪末,这一百年是教会有史以来扩展最快的时期。从社会学家的分析来看,这真是令人费解。因为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根本对教会极其不利。然而,当神要兴起瓷的工作时,任何环境的因素,也不能阻碍。

韦斯利兄弟小传
(本文摘自http://www.twbm.com/chinese5/history/history_25.htm)

十八世纪的英国,是最没有希望的国家;早期的"工业革命”带来社会转化的产痛,贫富不均,道德败坏,教会腐败,像法国那样的暴乱,似已成熟。神及时兴起了韦斯利兄弟领导的循道运动,把英国挽救过来。

有个旅人,经过一座许久熟识的酒馆,发现已经停业了。他问是怎么回事。主人脱下帽子,指着墙上的一幅画像,恭敬的说:"有一个人,是从神那里差来的,名叫约翰。”他引用约翰福音第一章6节介绍施洗约翰的话,见证神借着约翰韦斯利改变了他的生命。这样的见证有许多。

约翰(John Wesley, 1703-1791)和查理 (Charles Wesley, 1707-1788)的父亲塞缪尔韦斯利(Samuel Wesley), 是英国圣公会的牧师,母亲苏散拿(Susanna Wesley),有十个儿女。他们都自幼受母亲的熏陶,敬虔爱主。

1720年,约翰韦斯利进了牛津大学(Oxford University),1727年,获硕士学位,受选为院士,任讲师,并被按立为圣公会执事。

1726年,查理韦斯利入学牛津。1729年,他组织了几名同学,经常在一起读经祷告,并互相勉励,照圣经规范生活。戏笑他们的人,称之为"圣社”(The Holy Club),或称"循道派”(Methodists),还有"经蛀虫”等名,他们都欢喜接受。约翰年长,成为当然的领袖,被称"圣社神父”或"牧者”。他们的会员,还注意探访医院,监狱传福音,并孤儿的工作。

1735年,塞缪尔韦斯利牧师逝世。约翰邀同查理,要往美洲作宣教士,但因父亲新丧,难以决定成行。他们的母亲苏散拿说:"如果我有二十个孩子,我也愿意他们作宣教士,即使不再见他们的面也无妨。”但她很快就再见到他们回来了。
在航行途中,船遇见大风浪,甚为危险。英国乘客们,惧怕死亡,不知所措;却见同船有一组德国莫拉维(Moravians)弟兄们,甘心服侍别人,作低贱的工作,在风浪中安然唱诗,全然不惧怕死亡,给他们很深的印象。

1736年的乔治亚州(Georgia),是新辟的地方,一切没有秩序;查理与当地官员不和,半年后即返回英国。约翰继续留在萨凡那(Savannah)的小教会事奉。那里有一名妇女,与他有感情的纠缠,遭受牧师责备并禁止圣餐;她的家族不服,控告韦斯利牧师,有被监禁的可能。他不得已,在1737年底,潜离返英。

1738年二月一日, 约翰韦斯利离开祖国二年四个月后,再踏上英国的土地。他说:"我到美洲去,是为了改变印地安人归向神;噢,但谁来改变我呢?谁能拯救我脱离这不信的恶心?”他想,如果自己没有得救的把握,不能够胜过死亡的恐惧,岂不是为了一个梦,而愚蠢的付上那重大的代价?

韦斯利兄弟有一段时间,同莫拉维弟兄会一起聚会。约翰一有机会,就出去讲道;但不能解决得救确据的问题。他同莫拉维的弟兄保勒尔(Peter Bohler)讨论过圣经与经验的问题,一直萦回在他心里。五月十九日,五旬节前的星期五,查理经历了内心完全的平安,疾病也痊愈了。

1738年五月二十四日,星期三晚上,约翰勉强去参加在伦敦爱德门街(Aldersgate Street)的一个聚会。他的日记写着这著名的经历:

会中有人宣读马丁路德所写的"罗马书信序文”。约在八时四十五分,当他描述神借着人对基督的信,在人里面所施行的改变,我觉得心中奇异的温暖。我觉得自己确已信靠基督,惟靠基督得着了救恩;并且祂给我保证除去我的罪,救我脱离了罪和死的律。

同年六月底,约翰韦斯利去到德国,见到莫拉维弟兄会的领袖岑森道夫伯爵(Count Nicholaus Ludwig von Zinzendorf, 1700-1760)。他在他们中间约一个月,然后回到伦敦。有一段时间,他仍然与莫拉维弟兄会交往,但发现他们过于高举岑森道夫,并倾向敬虔派,而且有神秘的色彩。 到了1740年,宣布不能进一步合作。

1739年, 威特腓开始露天布道。 三月二十九日,威特腓同约翰韦斯利谈起这新的布道方式。约翰起初持保留的态度,因为习惯于礼仪和规范,认为救人的灵魂,必须在教堂举行。但威特腓提醒他,主耶稣自己是在野外讲道的,要从大路上和篱笆外请人来听福音。约翰自己也接受了这种布道方式:一则圣公会的教堂,常拒绝给他们使用;再则聚会的人数太多,由一千人增加到五千人,不久就有上万的人聚集,没有足够的地方可以容纳。此后韦斯利一生骑马乘船旅行了约二十五万哩,讲道四万多次,大部分是在户外举行。韦斯利从四堵墙中间解放出来,形成了"世界是我工场”的事奉观念。

神的能力与约翰韦斯利同在,圣灵在聚会中彰显,有人哭喊倒地,也有神迹奇事随着,鬼被赶出去,疾病得治愈。韦斯利勉励会众安静,守秩序,严格禁止造成混乱,注重纪律,要人认罪,对付罪。

1739年,威特腓到美国旅行讲道。1741年,威特腓与约翰韦斯利辩论加尔文派信仰和阿民念信仰问题,二人的意见不同,决定该分开。不过,以后彼此尊敬;威特腓常记念约翰在信仰上的引导。 1770年,威特腓在第七次到美洲殖民地布道时去世。有人问约翰韦斯利,将来在天堂的时候,会不会见到威特腓。韦斯利回答说:"当然不能!因为他远在我的前头,比我更接近宝座。”十一月十日,约翰韦斯利在威特腓的葬礼上讲道。

韦斯利兄弟都善音乐,注重圣诗在敬拜和教导上的功能。查理一生写了约七千五百首圣诗,发表的有四千五百首;其中有部分是韩德尔(George Friderie Handel, 1685-1759)为他作曲。约翰写的较少,但他决定编校出版。但两兄弟的曲谱都是由别人作的。他们的圣诗,在推广循道运动上有很大的贡献。现在所有归正教会使用的诗集,无不选载他们的圣诗。

由于早年的不愉快经验,威特腓到美洲殖民地布道时,约翰韦斯利认为没有希望而阻止他。 但到1776年,美国独立的时候,循道派信徒约五千人;十八世纪初,已有五万人,且曾成为会众最多的归正教宗派,现在更远超过了在英国卫理宗信徒的数目。约翰韦斯利本不愿从圣公会分离出来;他的目的是复兴,洁凈,成为像使徒的教会。 从1739年,在伦敦旧铸造厂,建立第一座教堂,到1791年约翰逝世, 在英国的会友超过了七万人。

查理于1949年与赛莉 (Sally Gwynne) 结婚,新娘比他小了近二十岁,婚礼由约翰韦斯利主持;婚后生活美满,育有子女三人,其中查理(Charles II)和(Samuel)是有成就的音乐家。他于1788年逝世。

约翰迟至1751年与一寡妇玛丽 (Mary Vazeille)结婚,多疑善妒,使约翰非常痛苦。1755年,即曾分离;至1771年一月二十三日,更离去不再返回; 到她于 l781年十月十二日去世时候,她丈夫竟不知道。

约翰韦斯利到八十五岁时候,仍能骑马出去讲道。 1790年十月七日,他讲了最后一次露天布道。次年,二月二十三日最后一次传福音,经文是以赛亚书第五十五章6节:"当趁耶和华可寻找的时候寻找祂,相近的时候求告祂!”

约翰韦斯利于1791年三月二日离世。他一生不为自己积蓄钱财,都济助了穷人人;自己只为了主而过简朴生活。

约翰韦斯利《圣经所示的拯救方法》摘录
(本文摘自http://www.godoor.com/article/list.asp?id=761)

约翰·韦斯利(John Wesley,1703_1791)与其弟查理·韦斯利(Charles Wesley,1707_17B8)同为基督教新教韦斯利宗的创始人。韦斯利在牛津大学求学时与一批志同道合者组织"圣社(HolyClub),在虔诚研读圣经的同时,主张循规蹈矩地立身为人故得名"循道者"(Methodist)。1737年在北美传教失败后返回英国,从路德宗因信得救教义和莫拉维亚兄弟会社团生活处得到启发,开始改变正统教会人士只重仪式的做法,深入社会下层人士中宣传其以伦理思想为主的宗教主张,号召在现实生活中贯彻基督教的道德原则,闻道皈依者越来越多。从19世纪下半叶起,韦斯利宗便跻身于新教主要教派之中,其成员遍布世界各地。选文摘自《约翰·韦斯利日记》,许碧端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杜1986年第4版。

(一)按照人的描写,宗教比任何事物都要混乱、复杂、难懂。……然而,按照圣经所记载的,耶酥基督的宗教,若就原来的形式说,是如何的简单、明白、易懂;这个宗教,由于世界的造物主和统治者的智慧,对这在现在理解薄弱、能力有限的人,可说是极端合适的。这从它的目的,和它达到该目的的手段中,都可以看出来。以一句话说,它的目的就是拯救;达到这目的的手段就是信仰。

(三)让我们慎重地探讨:甲、什么是拯救?乙、什么是那使我们得救的信仰?丙、我们如何借着信仰得救?

(甲)什么是拯救?

一、这里听讲的拯救并不是普通认为的上天堂,永远的乐土,或灵魂之进入乐园,即主所称的"亚伯拉罕的怀里"。不是一种死后或在另一世界里的福乐。按圣经的说法"你是得救",这话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这不是属于遥远的事,而是目前的事;是一个藉 神白白的恩典如今已得到的福气。"......

二、如果我们从广义的方面说,拯救包括那常被称为固有的良心在圣灵里的各种工作;其实那良心的工作无非是最初的恩赐;无非是天父的吸引,使我们能够(只要我们愿意)对他生发与日俱增的渴慕之心;无非是那"照亮一切生在世上之人"的光,使每个人知道“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 神同行";无非是神的灵不时在每个人心里激起的悔悟之心,虽然人往往尽可能试行抵制它,而且迅速地否认或忘掉了它的存在。

三、但是我们眼前所注意的只是使徒直接讲论的那种拯救。这包括两部分:称义和成圣。称义就是宽恕的另一名称,是我们一切罪恶的赦免;其含义即我们在 神面前蒙接纳。那替我们获得这赦罪的代价(一般称为我们称义的功德)就是基督的血和义。

四、而且当我们称义时,成圣也就在那个时候开始。就在那倾刻间,我们重生了,从神而生,为圣灵所生;这里有一个根本的,而不只是相对的改变。我们由于 神的权力有了内在的更新。……

五、凡经验过这种改变的人,必很自然地想象自己一切的罪都被擦掉,从他们的心里根除净尽,毫不存留了!

六、但是不久他们将觉悟,发现罪不过是暂停活动而已,并未毁灭。试探回来时,罪恶就复活了,这说明罪只是昏厥而已,并没有死。现在他们觉得有两种互相抵触的原则在他们里面,即"情欲和圣灵相争",自己的本性和 神的恩典相抗。

九、于是我们期待着完全的成圣,完全脱离一切罪恶的拯救枣脱离骄傲、自足、愤怒、不信,或如使徒所说的"进到完全的地步"。

(乙)但什么是我们可藉以得救的信仰呢?这是要考虑的第二点。

一、照使徒所下的定义,信是"末见之事的确据”(有确据和确信两种含义);"未见之事"是不能感觉的,非肉眼或任问外在器官所能看见所能感受的事。这个"确据"包含着两个意义,一面是对 神和属乎神的事物,有一种超自然的证据,一种心灵上的光,从灵魂表现出来;另一面有一种自然的眼光或感官能够接受它。所以圣经有时说神赐人光明,有时说他赐人辨识的能力。

二、从较特殊的方面来解释,信这个字是一种属神的证据和觉悟,叫我们知道不但“神在基督里面和自己和好”,而且基督爱我,为我舍己。就是因为这个信(不论是信的本性,或信的属性),我们才能接受基督,我们才能在一切的职务上,接受他做我们的先知、祭同和君王。也就是因为这个信,"神才使他成为我们的智慧、公义、圣洁、和救赎"。

四、从最高的意义说,这信就是那可使我们得救、称义与成圣的信仰。但我们如何借着信仰称义和成圣呢?这是我们所要研究的第三要点。……

(丙)

一、我们如何因信称义呢?要怎样才能了解这个意义呢?我的答案是,信仰是条件,是称义的唯一条件。它是条件:唯有信仰的才能称义,没有信仰的就不得称义。而且这是唯一的条件:信仰本身即够使人称义。每个相信的人都被称义,不管他有没有具备其它的条件。

二、无疑地,神命令我们悔改,并须结果实与悔改的心相称;如果我们有意忽略这命令,我们必不能够合理地盼望称义。样,悔改与悔改的心相称的果实,在某方面看来乃是称义所需要的条件。但从另一方面说,为称义而需要这两点,和需要信仰这二者并不是有同样意义的,也没有同样的程度。程度之所以不同乃因那些果实只是在某种条件之下才有需要;若时间机会许可才需要。否则一个人即使没有这些,仍然可称义,正如十字架的强盗如果我们可以称他为强盗的话,因为后来的人发现这人并非强盗,而是个很忠实很可尊敬的人);但是他不能没有信而被称义;这是不可能的。同样地,一个人尽管悔改,尽管有多少果实可与悔改的心相称,这些都没有益处,若他不信,他仍然不能够被称义。可是当他相信的时候,无论他有没有结出果实,他的悔改是多是少,他仍然可被称义。其"不同意义"是因为悔改与悔改的果实只是间接的需要,其所以需要是为着信仰;而信仰是称义之直接的需要。因此信仰仍旧是称义的唯一条件。

十一、因此,认为信的人就没有罪,认为一个人当称义时,他一切的罪连恨带枝都毁灭了的意见,表面上看似乎天真幼稚,实则十分可恶。这种看法既然完全放弃悔改,必将闭成圣的路。一个人若相信他在心思或生活上都没有罪,那么他就再没有悔改的余地了;结果他必不能在爱里得到完全,因为在这方面悔改是必要的。

查理韦斯利诗歌介绍
(本文摘自http://www.godoor.net/text/music/srysg1/srysg1-09.htm)

查理一生中虽然有极多的工作,但对教会最大的帮助,仍是诗歌。他实在是个最伟大的诗人。在他所有诗歌中,我们选其中四首为代表:

—、〈耶稣,你的全胜的爱〉
“Jesus,Thine All Victorious Love”
(《诗歌》第209首)
(一)耶稣,你的全胜的爱,已经浇灌我心;
我心就不再会摇摆,就能生根于神。
(二)但愿圣火今在我心,就已发旺不休;
烧掉所有卑情下品,并使高山镕流。
(三)你曾赐下祭坛火炭,求你烧掉我罪;
我向焚烧的灵呼喊,圣灵满我心内。
(四)我心要接锻炼的火,照亮我魂光耀;
散布生命在每角落,并使全人圣洁。
(五)摇动的心求你扶掖,使它变成坚崖;
基督成为我的世界,我的全心成爱。

这首诗歌,实在代表他个人圣灵的经历。不仅有圣灵充满的经历,更是对圣灵在人心中如何深入的工作,一层又一层的往深处写。从这首诗歌中,我们可以看见查理对圣灵的认识及经历的深入。

二、〈哦,愿我有千万舌头〉
“Oh,For A Thousand Tongues to Sing”
(《诗歌》第135首)
(一)哦,愿我有千万舌头,前来赞美救主;
说他恩典何等深厚,荣耀何等丰富。
(二)耶稣这名,慰我心情,驱尽我的惊怯;
是我安息,是我生命,成为我的喜乐。
(三)他因爱我,竟愿经历人世所有苦楚;
打破罪的捆绑能力,释放罪的囚徒。
(四)我每静念救我的爱,立即感觉不配;
不知他为什么恩待,我这人中罪魁。
(五)我今作他爱的俘虏,甘心作到永久;
因他为我受死受辱,使我得以自由。
(六)我既从你可爱的名,知你待我美意;
假若我有千万的心,也当—一归你。

有人说这首诗歌是来自一个故事。有一天他看完英国很大的一个足球比赛之后,当球员们列队经过街上的时候,不知有多少人从门口、窗口伸出手来,向他们喝彩。他在房间里,心中忽然有极深的感触,这些人的喝彩是世界上的虚空和荣华,救主却缺少人赞美,“哦,愿我有千万舌头,前来赞美救主”。

三、〈耶稣,灵魂的爱人〉
“Jesus,Lover Of My Soul”
(《诗歌》第729首)
(一)耶稣,灵魂的爱人,求你许我来藏身;
正当波浪滚滚近,正当风雨阵阵紧。
藏我,哦,主,求藏我,直到今生风波过;
引我平安进天门,至终求接我灵魂!
(二)我无别的逃避所,无助灵魂向你托;
求主莫将我丢弃,安慰保守无时已。
所有倚靠寄你身,所有救助在你恩;
我头无遮,身无蔽,求你圣翼来覆庇。
(三)主啊,你是我所需,够我一切还有余;
软弱、跌倒你扶持,疾病、瞎眼你医治。
你名至义、至圣洁,我全不义满罪孽;
我是邪恶没良善,真理、恩典你充满。
(四)你前我遇浩大恩,恩足赦免我罪深;
医治活水望涌流,使我清洁蒙保守。
你是永远生命源,望在我心成活泉;
从我里面来涌流,一直涌流到永久。

这首诗歌也有极多的传说,其中有三个传说是较普遍的:第一个是说到当他和他哥哥约翰在外面传福音的时候,有许多流氓要追着打他们,杀害他们。他们整夜在逃跑,躲避那些凶恶的人,他们实在走投无路,就在一棵树下跪着祷告。多少次那些凶暴的人,从他们旁边经过,神使那些凶暴的人眼睛迷糊,好像看不见他们。天亮了他们就安然脱险,所以写这首诗歌“耶稣,灵魂的爱人,让我来藏身”。第二个传说说到,有一日暴风雨来袭,突然一只小鸟冲入他房间。他就把这只小鸟隐藏起来,保护它,使它伤得痊愈,再放它走。他觉得我们在这世上也是这样,若不是救主作我们的避难所隐藏我们,我们在这世界仇敌、罪恶的暴风雨之下,其结局是十分悲惨的。第三个传说说到在一七四○年,查理第一次从美国讲道回来,经过大西洋时遇到暴风雨。大部分描写暴风雨像我们跟随主的路上所遇到的一切艰难,以及在主里所得的隐蔽。在这一次经历中,他写着:“求主给我能力和信心来祷告。哦,耶稣基督,我不断呼求神的名,一直到我感动你是何等亲近。我知道我藏在全能者的荫下,……到清晨四点,船已进水甚多,船长觉得没有希望,船只能放弃了。在这可怕的时刻中,我心中找到从神而来的平安和喜乐。这平安喜乐是世人不能给我的,也是无法被夺去的。神的能力充满我,我不再害怕,神使我上升远超过天然一切的危险恐惧。”

四、〈你是平静秘密之源〉
“Thou Hidden Source of Calm Repose”
(《诗歌》第391首)
(一)你是“平静”秘密之源,你是神圣全足的爱;
我们靠你,所以安全,我的帮助,我的山寨;
耶稣,我们是藉你名,能脱犯罪、忧愁、震惊。
(二)你名乃是我们救恩,赏赐喜乐入我心怀;
你名带来平安、兴奋、能力,并加永远的爱;
你名已经赐给我们赦免、圣洁,并加天门。
(三)耶稣,你是我们一切:痛时,安舒;苦时,安息;
伤心之时,你是喜乐;乱时,平安;失时,利益;
怒目冷眼,你是笑脸;羞辱,你是荣耀冠冕。
(四)缺乏,你是我们富有;软弱,你是我们能力;
束缚,你是完全自由;试探,你是可靠逃避;
失望、忧愁,你是喜悦;死亡,生命;我主,一切。

查理和约翰一直是两人同工,配合得那样和谐有效,一直走到路终。查理一生写了五千五百首诗歌。他一生虽不如约翰那样受人注意,受人吸引,多彩多姿的生活。但查理实在是“韦斯利运动”中不可缺少的一股力量。约翰也受到他极大的影响。在他们两人的配搭中,约翰是首领向外冲锋,向外开路,显在众人的面前。而查理是一个背后的影响力量,并且他的诗歌使整个的复兴力量得加倍的发挥,并且使这复兴变成一个十分美丽,绚烂的见证。在一七八八年三月二十九日他在平安中被主接去。当他离世之前,他仍旧身体十分软弱,但是里面主的荣耀和同在是愈来愈加增,生命愈来愈丰盛。最后他写了一首短歌。现在他已歇了他的工,我们相信他不需用他这种天分来写诗,他要在宝座前与众圣徒一同唱更美之诗。

司布真小传
(本文摘自http://www.godoor.net/text/history/zhuanji21-36.htm)

一八五零年,在一个风雪交加的礼拜日早晨,因交通受阻,牧师未能赶到,乡村的一座小教会里的公众聚会推选一位平信徒讲道,他既没有受过训练,又没有准备,临时推举上台,心里求神赐他信息,讲到“地极的人都当仰望我(神),就必得救。”(赛四十五:22),似乎特别针对着一个好奇的青年,在讲道之中,忽指着他说:“青年人啊!我知你如今在困难中,请朝耶稣望去、望他、望他、望他。”这位青年大受感动,显然改变了他的一生,他不但从此得救,并献身服事主,这就是英国的名牧司布真。

司氏的先祖是反对国教的荷兰人,祖父是英国独立教会的牧师,他自己重生不久,十七岁的时候就受聘为乡村的牧师,人们称他为“可爱的少年宣道者”。虽薪金甚低,但农民时以土产相赠。二十岁被请去伦敦浸信会任牧职,虽无上大学读书,却因他极有讲道恩赐,所以教堂满座,乃于五年后兴建“都城会幕教会”。他在伦敦三十八年的工作,使教会增加将近一万五千人。在他讲道时,常是人山人海,其至可以听到一些马夫喊道:“要去听司布真讲道吗?请坐我的车子。”论传道效果,牧师之中没有人能出其右。听道者各种各色,有如维多利亚女皇,格兰斯顿首相、文豪、市长、警察长,但也有妓女、盗窃者及平民,司氏一样欢迎他们,所以他有“近代的伊莱贾”之称。

他虽然时常生病而不能上台讲道,却重训练传道人,他在结婚那年创立“牧师学院”,现在改称为“司布真学院”,他独立负担经费十五年,以后才由会幕教会分担。他也是伦敦浸信联会的创办人之一,他又创立孤儿院,和宗教慈善机构数间,包括养老院,开荒布道差会,售买圣经会,节食赠衣协会等。司氏自己的生活却极简朴,反对铺张浪费,信徒送给他的款项,全用在慈善事业,不为自己留下分毫。美国曾有人以十万美元的代价请他去讲道一百次,他的回答说:“不成,我以布道为事,从不知道出卖我的讲坛。”这是他对金钱的态度。

司布真的父亲是一煤栈的雇员,使司氏不能上大学,但他自修极为用功,有关神学、历史、科学、传记、文学等书,他都虚心研读,既是勤读者,又是勤笔者,作为日后的参考,因精神上的丰富,数据新奇,层出不穷,虽然他刚从农村到伦敦做牧师时,模样像个乡下人,但他讲道的灵力,却是大大吸引了听众。司氏曾出版他的讲章达三千余篇,共七十五册,如每天读一篇,至少需时十年。其一生曾出版书籍一百三十五部,其中最著名的是“戴维三宝藏”(即诗篇的注释),和“早晚灵修”这两书。司氏讲道的重要特点是寻找合乎神旨的题材,最重要“以经解经”的方法。由于他平日喜作阅读笔记,讲道准备,却能收到丰富内容之效果,他是一个福音性的加尔文派,在他传道的初期,既反对过偏激的加尔文派(神的预定论),又敌挡亚米流主义(与加尔文派相反),他批评英国圣公会的洗礼方式,主张必须因信而受洗,反对使用祷告书之?善,但他始终没有另创一个宗派。

司氏和妻子苏散拿,是一对模范夫妻,当他在预备讲章时,妻子常在旁边帮他搜集材料,缮写文稿,互相切磋,使他兴致浓郁,不觉疲乏。难怪司氏不止一次地对苏散拿说:“我爱你比初婚时增多倍。”不幸得很,十年的圆满生活,由于苏散拿操劳过度,身体渐弱,卧病在床达十六年,但他俩从不怨天尤人。司氏最大缺点是嗜吸雪茄,烟癖其重,有一次他出外散步,看到一间商店的橱窗陈列着一罐烟草,标签写着:“司布真的烟草” ,使他想及离世归天后所留给人们的纪念,究竟是所吸的司布真烟草呢?还是传扬主耶稣的司布真呢?为了神的荣耀,回家将一切烟具都烧了,从此再没有吸过烟。“所以你们或吃或喝,无论作什么,都要为主荣耀而行。”(林前十:31)

司布真的儿子多马,和孙子都步其后尘,自青年时代就献身为传道工作,司氏逝世于一八九二年,其棺上置一圣经,是他生平最喜欢读的书,享年五十八岁。

司布真讲章─《怎样祷告》
(本文摘自http://www.chinachristianbooks.org/new/Sermons/articles/gb/pray.htm)

“惟愿我能知道在那里可以寻见神,能到他的台前,我就在他面前将我的案件陈明,满口辩白。”

乔布在极度痛苦中这样呼求神。像其它在苦难中的神的儿女一样,他所渴望的,是见到父神的面。虽然经过极度痛苦的煎熬,但他在开始祷告的时候,并没有求神治好他一身的恶疾,使他的儿女从坟墓里复活过来,或希望从那破坏者的手中得回他的产业,他最先,又是最迫切的呼求是——“惟愿我能知道在那里可以寻见我的神,能到他的台前!”

在暴风雨来临时,神的儿女都会赶快跑回家去,因为他们特有的天赋本能,使他在遇到任何危难时,寻求神的庇护,亦只有那些以神为阴庇的人,才配称为真正的信徒。一个?善的人受到神的管教时,他会动怒,并像一个奴仆逃避主人责打一样地逃避神。但一个真正属神的儿女便不同了,他会亲吻那掌掴他的手,神恼怒责打他的时候,他会在神的怀里,寻求阴庇。

一个苦难无告的人往往更渴望与神有交通。当乔布远远地看见他的朋友走近时,他可能希望他们对他善意的忠告和同情,能减轻他的悲痛,但他们才说话不久,乔布便沈痛地对他们说:“你们安慰人,反叫人愁烦。”因为他们说的话,就像把盐撒在他的伤口上,那些无情的责?更加深了他尖锐的痛苦,他们以前曾沐浴在他温馨的友谊中,但曾几何时,现在他们竟使他的名誉蒙上了阴影,这是反面无情,十分不当的事。于是乔布离开了他的朋友,仰望天上大能者的宝座,就像一个饥渴的旅人,丢弃了干涸的水袋,去找寻一口水井一样。这时候,他不再对人存什么希望了,他呼求说:“惟愿我能知道在那里可以寻见神。”只有我们了解到一切都是空虚时,才会知道创造万物的神的可贵,当你深切地领悟到:“那信任人的和以肉身作武器的人有祸了。”你才能体会到:“信神的人和以神为盼望的人有福了。”这话的甜美,你若因从人那里得不到什么而愁烦,那么你就会因神的信实而喜悦。

有时候一个在患难中的义人,因受不了别人的冷酷无情,赶快去亲就神,但这时候神好像也离弃了他,使他得不到慰藉,这是最惨痛的事。“惟愿我能知道在那里可以寻见神。”——乔布的呼求是沈痛的,甚至在他失去了儿女和产业的一霎那,他的呼求也没有这样的深沈,还有什么损失比失去神慈爱的笑容更大呢?在此他先尝到了救主在呼叫:“主啊!主啊!你为什么离弃我?”时的哀痛,虽然神是时时刻刻和他的儿女同在,在暗中看顾着他们,但他的儿女却不一定能察验到他的存在,就像雅歌中所说的新妇找寻新郎一样,她们在夜间躺卧在床上,找寻他却寻不见,她们虽然起来游行城中,却寻不着,神的儿女也同样会哀伤地一再追问:“你们看见我心所爱的没有?”虽然神可能很爱你,像他爱基督一样,但在某一刻他可能离弃你,他发怒的时候也可能把自己隐藏起来。

这时,你的内心会因为得不到神的亮光而更感迫切,你不会埋怨神说:“若神他离弃了我,我便可以任意而为,没有他的同在和安慰,我可以靠自己挣扎前进。”不,你不会这样说,你心里想:“这是关乎我生命的事,我不能没有神,因为我已在灭亡的边缘和陷于无底的深渊中,只有神能把我拯救出来。”在这样的情形下,一个崇高的灵魂会更热切地寻找神,它会虔诚地一再向上天呼求、哀哭、叹息——“惟愿我能知道在那里可以寻见神!”你的灵魂会不辞劳苦跋涉,经历千山万水,也发誓要走到神的宝座前,在饥渴中我的灵能推倒铜墙铁壁,甚至攀上天国的城楼,只为见父神一面,若我与神之间隔着七个地狱,我也毫不犹豫地投身于地狱烘烘的火焰中;若我知道我终能来到他的面前,尝受到他的爱的喜悦,那么又有什么能使我畏惧,有什么能使我裹足不前呢?乔布在呼求神的时候,他心中一定这样在想。

但乔布的最终目的,不单是见父神的面,他寻找神,是为了向神祷告,他原先已向神祷告,现在他来到神的面前,希望神听他的祷告,并伸出他怜恤的手。他向那大公无私的审判者和智慧的神,把他的案件陈明,因他不满他的朋友不公平的审判,所以要向神——那天上最高的执法者上诉,他说:“我就在他面前将我的案件陈明,满口辩白。”

在以上的一节经文里,乔布教导我们怎样向神祈求。他把他祷告的技巧和秘密展示给我们看。我们若听从他的指引和神的教导,我们同样会懂得怎样运用这些技巧,向神祷告。

一、在神面前将我们的案件陈明

很多人以为祷告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可以漫不经心,毫不费力地随意而为;有人以为只要你找到一本书,翻开里面一页,读出一连串辞藻华美的字句,然后把书本合上,便是作了一次祷告;另一些人则批评这样的方式是近于迷信,他们主张用“即兴”之法,就是随意想到什么便说什么,就像万兽奔腾,而把这些如流水行云的思想变为言语的时候,只要稍微留意里面的内容便可。

但初期的圣徒不是这样祷告的,他们祷告的态度,比较今日很多的信徒严肃认真得多,首先他们是十分重视祷告,并加以恒久的练习,而他们有很多是以善于祷告著称的,神也特别赐福他们,所以他们在祷告中得到很大的收获,在那施恩宝座上发现了无尽的宝藏。

初期的圣徒,包括乔布在内,都得到神的恩赐,懂得怎样在神的面前,将他们的案件陈明。当一个人来到法官面前请愿的时候,他一定不会张徨失措,必定预先准备好要提出的理由,及怎样向法官陈述。同样地当我们来到万王之王的宝座前时,也应预先准备一切,认清自己的目的、立场、希望,当我们突然遇到危难或忧伤时,我们可以立刻来到神的面前,但在平时,我们却不应毫无准备地去见主。

一个祭司在献祭的时候,他不会谬然走进圣殿,随便拿起一柄斧头去宰杀公牛犊,他会站起来,在铜洗濯盆中洗净他的双足,并穿上圣衣和其它祭司的衣饰,然后小心翼翼地遵照耶和华的命令,将祭物分开,甚至连如何安置公牛的脂油、肝脏、腰子这样细微的事,也不忽略。他把血盛在碗中,洒在祭坛周围适当的地方,而不是任意而行。他并用坛外的圣火生火,虽然这种祭祀的仪式现在已经完全被废弃不用了,但它所包含的真理至今仍然是适用的——就是我们在属灵的祭祀上也应采取同样小心的态度,神是不喜欢我们一清早在被窝爬起来,跪在地上,随便想什么便说什么的。我们在祷告时的态度,应该是恭敬和虔诚的。

让我们看看戴维在蒙神赐福后,是怎样祷告感谢神的——首先,他进入神的殿,来到主面前,因他知道他不应在外面,与神隔得远远的,他进入殿里,到主面前坐下来——虽然有人反对坐着祷告,其实这也没有什么不对的。他安静地坐下来,面对着主,思想神的完美,以培养祷告的精神,然后在圣灵带领下,他才开口祷告,但愿我们也学戴维一样祷告。

于是戴维开始祷告:“早晨我必向你陈明我的心意,并要儆醒。”这里我们看到他怎样安排他的思想,把祷告当作弓箭一样,他是不会无故放矢的,首先他把箭搭在弓上,瞄准箭靶的红心,然后尽力拉弓,把箭射出去,并?首注视这箭前进,因为他希望神会垂听他的祷告,但很多信徒在祷告完毕后,便把一切都忘得一乾二净了。戴维知道在祷告时,他必须集中自己的心思意念,于是他把自己的力量都运用出来,他相信祷告是有功效的,并相信神会答允他的请求。我们无论对于工作或祷告,都应同样地用心,越是值得我们做的工作,也越须要我们小心去做,若我们在工作时专心一致,但祷告却温不经心,这便是亵渎神了,若我们以为对神马马虎虎便可以,但对世俗的事却非认真不可,这不是一种很大的讽刺吗?

若有人问我祷告应循什么秩序进行,我不会像一些人一样,给你一个模式,要你顺着赞美、认罪、恳求、代祷、歌颂的先后次序去安排你的祷告,神也没有规定我们必须依照这样的形式。我所指的秩序,不是一些如上所述的机械式的秩序,因为在旧约中便有各种形式的祷告,而任何形式的祷告,同样都是正确,都是神所悦纳的。

我以为祷告的属灵的秩序,不单是次序的安排,我们更应感到我们所做的是实在的,我们要向一位看不见,但实在与我们同在的神说话,虽然我们触摸不到他,也听不见他说话,但他就像一个有血有肉的朋友,在与我们谈话。当我们感觉到神的同在时,他就会施恩使我们谦卑下来,就像亚伯拉罕一样,当他说:“我虽然是灰尘,还敢对主说话。”只有这样,我们的祷告才不会像学生背诵课文般的呆板,我们也不会用老师教导学生一样自大的口吻,或强盗拦途截劫时的粗暴语气,我们会变得谦虚却不畏缩,并借着救主的宝血求神怜悯,我们不会像一个奴隶一样讷于言辞,也不会像一个轻率卤莽的顽童,而是像一个顺服的孩子一样去恳求神,对他的旨意,完全顺服。当我向神祷告时,我必须先站在自己的地位上,并明白我所想所求的,原是我不配领受的,只有靠着神的恩典和借着他的儿子耶稣基督,我才能得到这恩惠,所以我要以救主为阴庇,当我开口的时候,我要说基督要我说的话,当我恳求神的时候,他身上的钉痕、他的生命、他的死亡、他的宝血和他自己,乃为我的凭借。这才是祷告真正的秩序。

然后,我们应知道自己想求什么,在祷告的时候,我们必须把我们所要祈求的说得清楚明白。有些人在聚会中祷告,往往令人摸不着他们究竟向神求些什么,我常常害怕自己也会犯上同样的毛病,在他们的祷告里,有关教义的理论和涉及个人经验的话说了一大堆,真正恳求神的话只是聊聊数语,而这些话又是含糊不清和杂乱无章的。我以为我们的祷告必须清楚明白,当我们心目中很明显地有某种需要时,我们才会向神祈求,所以在祈求时,应该十分肯定和清楚,也不要转弯抹角和兜圈子,要直接入题,开门见山,我很喜欢亚伯拉罕采取的态度。他这样对神说:“但愿以实马利活在你面前。”他说明他要为他祷告的人的名字,及所想求的恩典,只是聊聊数语——“但愿以实马利活在你面前。”很多人就会兜圈子说:“但愿我们所爱的子女,能得蒙神的宠爱,就如你对……”等等,其实你要说“以实马利”,你就只要对神说“以实马利”,有些人甚至为牧师祷告,也用这种隐晦的言辞,令人不知他指的是谁。

因此,我们的祷告必须清楚,把你内心要说的话,坦白诚实地说出来,当我们把自己的事向主陈明时,我们的思想就会清晰。你不须求神赐给你一般人都“以为是好的东西”,也不用列出一大堆你或会得到,曾经得到,可能得到或将会得到的东西。你只要向神表明你现在的需要,就如日用的饮食等。你祈求的时候,要用简单的言语,因神不会看重美丽的词藻,在他的眼中,巧言令色是无意义的,只会暴露你的肤浅喜爱自我炫耀的性格而已。在主面前,你的话要简短,但你的心却要火热。

当你奉耶稣基督的名,把自己的需要向神陈明后,还应该想一想你所求的,是否适当,我们若细心思想,就会发现我们所求的一些东西,原是不当求的,我们深藏在心里的动机,可能是自私,违背基督的旨意,我们可能只知为自己的方便和舒适设想,而忘记了神的荣耀。虽然我们可以为自己的利益祈求神,但却不能因自己的利益而损害神的荣耀,我们在祷告中必须顺服神的旨意,我很喜欢路德的祷文,他说:“主啊!我愿你成就我的旨意。”在此你也许会惊讶我为会什么会喜欢这样的祷文,但且听他说下去,他继续说:“我要坚持我的旨意,因你的旨意就是我的旨意。”祷文的前半部看来是狂妄自大,但加上了后面的话,就变成了很出色的祷文了。若我们清楚知道自己祈求的是为了神的荣耀,而我们又有这样的能力的话,我们可以这样说:“你不给我祝福,我就不容你去。”我们甚至可以像雅各与天使摔跤一样,不得到祝福不罢休,但我们必须十分清楚我们所寻求的,是为主的荣耀,我们方能如此。

现在把上面所说的三点归纳起来,你便明白何谓在主面前将你的案件陈明——先是把要说的清楚明白地说出来,使你的祷告有真实感,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就求什么;然后是虔敬的心志,相信你所求的是你所需要的,并决定在祷告中求神的恩赐,还有最重要的是完全的顺服,把一切都交托给神。

但仍然只有圣灵能教导我们怎样祷告,他是祷告的赐予者,为祷告去祷告——你要一直祈求直至你懂得怎样祈求,祈求他帮助你祷告。不要因你不懂得祷告而放弃祷告,因为当你感到自己不懂得祷告时,你的祷告实在是最迫切的。有时你在祷告中得不到安慰,而就在你的心破碎失望的时候,你便开始与至高者摔跤和挣扎。

二、 我们要满口辩白

这里要求我们的,不是满口花言巧语,而是效法古圣徒一样,满口辩白,因为这是开启恩典之门的钥匙。

我们为什么要辩白呢?这不是因为神吝啬他的恩典,不是我们能改变他的旨意,也不是神不明白我们的境况或因由,须要我们向他言明。我们辩白原是对我们有益处的,他要我们恳求他,并提出充分的理由,因为就如以赛亚书所说的,这样做能表明我们珍惜神的怜悯,重视神的恩典。

我们在祷告中“辩白”,便会明白怎样才能得到神的恩典,一个人若以自己的优点作理由去辩白,他是一定不会成功的,只当我们以神的恩典作理由,同时心里真正明白到一个罪人只能循恩典的途径去获得神的赐予时,才能得到神的俯允;此时,辩白也能唤起我们对神虔敬的心,一个人在辩白中提出的理由越多,他便越有力量。在我们的祈祷会中,最好的祷告是那些理由充足的,有时候当一位弟兄觉得实在需要神的恩典,于是来到主面前恳求,首先他提出一个理由,跟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个,直至激起所有参加聚会的人的热心。

虽然神不需要祷告,但祷告对我们却是十分重要,我们若不勉力祷告,我真怀疑我们能否生活得像基督徒,若神不须要我们祈求,便把恩典给我们,这恩典就没有现在须要寻求的恩典可贵了,因为“寻求”与“获得”,同样都是福气。祷告本身是一种福乐,祷告使我们离开暴日当空的大地,沐浴于清澈凉快的溪流中;祷告,就是乘着苍鹰的翅膀,飞越云中深处,直达睛空之上神的居所;祷告,就是进到神的宝库,支取其中无尽的财宝;祷告,是抓天国于手中,以灵拥抱神,并感到圣灵已居于身体的殿中;祷告,?开所得的答复不说,本身就是天赐的福分;祷告,是卸下背负的重担,撕去一身的破烂,除去疾病,灵力充沛,灵体安康。神把祷告的技巧,丰盛地赐予我们,使我们知道怎样与他辩白。

然后,我们谈到这题目最有趣的部分,就是下面列出的一些与神辩白时可采用的有效理由,由于篇幅的关系,这里只能指出一个大概而已。

一、神的属性:

当亚伯拉罕祷告求神赦免所多玛时,他紧紧的抓着神的公义,他求告神说:“假如那城里有五十个义人,你还剿灭那地方吗?不为城里这五十个义人,饶恕其中的人吗?将义人与恶人同杀,将义人与恶人一样看待,这断不是你所行的。审判全地的主,岂不行公义吗?”于是摔跤开始了,这是一场激烈的理论,亚伯拉罕抓着神的左手,而当雷电要打下来的时候,他更牢牢地紧握着它。但他终于得到一个答复了,就是神不能因此而赦免这个城,当这个义人被迫时,他是一寸一寸地慢慢退后的,最后,当他知道不能再靠公义去达到目的时,他再握着神恩慈的右手,当他问神若那城里有十个义人,他是否会宽恕这城时,奇妙的结果便产生了。因之,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握着神的公义、恩慈、信实、智慧、他曾经历长久的苦难、温柔,我们便会发现上列每一种神的属性,都能为我们开启天国之门。

二、神的应许:

当雅各在雅博河对岸的时候,他的哥哥以扫正带着人,迎着他来,他便恳求神不要让以扫杀害他的妻子儿女,他很懂得用充足的理由去恳求神,他说:“你曾说,我必厚待你。”——这话包含着何等的力量啊!他抓紧神的话——“你曾说”神的属性是我们的在辩白时可以掌握之点,但神的应许,除包含了神的属性之外,还有其它的意思,所以是我们更好的凭借。“你曾说过”——我们还记得另外一个类似的例子吗?当先知拿单对戴维说出了神的应许,戴维便向神祷告,他在最后说:“照你所说的而行。”这是理由充足的,因为神已说了这些话,难道他会反悔吗?就算所有的人都说谎,神也要照他的话而行,他口中所说的每一句话,他都必须履行。

所罗门在建好耶和华的殿之后,他也用同样的方法祈求神,他求神记着他对他父亲戴维所说的话,祝福那殿。当一个人答应做一件事的时候,就等于他已用他的名誉作保证,他若签了字,他就必须履行他的诺言,否则他便是失信了。神的应许是永远能兑现的,他的信用,也是绝对可靠,他履行他的应许是极其准确的,不迟,也不早,你若翻查圣经,就会发觉神应许他选民的,他都履行了,当乔舒亚年纪老迈的时候,他说:“耶和华你们 神所应许赐福与你们的话,没有一句落空,都应验在你们身上了。”若神答应你一件事,那么你在祈求的时候,是不须犹豫,你可以很坚定的恳求神,若你现在求的恩典,神原先已郑重答应,那么你也不须顾虑这会违背他的旨意,因你已明白他的旨意,他的旨意就包含在他对你的应许之内,你可以继续恳求他履行这应许,直至他实行为止,他一定会实行的,否则他就不会应允你,神的应许,不是用来敷衍我们,他说的话,他都有诚意履行的。

三、神的大名:

当摩西用神的名与神辩白时,他的话是何等的有力“你为你的名作什么呢?埃及人曾说,耶和华因为不能把这百姓领进他向他们起誓应许之地,所以在旷野把他们杀了。”在很多情形下,神的名与他的选民的历史是紧紧地连在一起的,有时,当一个信徒信靠神的应许时,他会采取一定的行动,若神不遵守他的诺言,那么不单只信徒受骗了,同时,在冷眼旁观的邪恶世人会说:“哈哈,你的神在哪里呢?”让我们看看穆勒的例子,多年以来他一直都对人说神听人的祷告,他对此并深信不疑,由于这信念,他继续不断地建造孤儿院收容一些孤儿,我可以想象到假若他陷于困境中,无法去维持这一班为数一千或两千的孤儿时,他可能会这样祈求神:“你为你的大名作什么呢?”而你若曾得到神的应许,你在遇到大苦难时也可以说:“主啊,你曾说:‘你在患难中我必与你同在,并必不离弃你’,我已告诉我的朋友和邻舍说我完全信靠神,若你不拯救我脱离这些苦难,你的名誉会变得怎样呢?神啊!求你拯救我,否则你的信誉会荡然无存。”

此外,我们同时可以把诽谤者所说的诋毁之言,作为辩白的理由,且看希西家如何巧妙地拿了拉伯沙基的信,展示在主的面前,你也许会怀疑这一封满纸亵渎的信是否会有任何作用——“亚珥拔、西法瓦的神在哪里呢?我所攻克之城的神在哪里呢?希西家说耶和华必拯救你们,你们不要受他所骗。”这些话有什么作用吗?有的,就是拉伯沙基写了这封信,因它激怒了神,使他去救助他的百姓。有时当神的儿女看到他的敌人气焰冲天,肆无忌惮地诽谤神,他可以高兴一下,说:“现在他们诽谤主自己,他们不单只攻击我,更攻击那至高的神。”现在,与拉伯沙基对抗的,不再是微不足道的希西家和他的一队兵卒,而是作天使之王的耶和华。如今,骄傲的战士拉伯沙基,你能作什么呢?耶和华已加入了战圈里,你能逃避被彻底毁灭的命运吗?基督徒应用罗马教会所作的事和虚无的无神论者所说的坏话作与神辩白的理由,使神为福音出力——主啊!你看他们如何诋毁基督的福音!请你从怀里伸出你的右手!神啊,他们向你挑战!敌基督已霸占了你的儿子先前所处荣耀的地位,并站于以前传讲福音的讲坛上,传扬罗马教义。神啊!请你起来,求你发起热心,让圣洁的怒火重燃!你旧日之敌又再横行了,看啊!巴比伦的大淫妇再一次在凯旋中骑着她的朱红色兽!耶和华,前来啊!来再一次显出你的臂膀的大能!我们可以为了神的大名,用这样的方式向神祈求。

四、神之民的哀伤:

在圣经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种例子,耶利米是很懂得使用这方法的,他说:“锡安的贵胄,素来比雪纯净,比奶更白,他们的身体,比红宝玉更红,像光润的蓝宝石一样。现在他们的面貌比煤炭更黑。”“锡安宝贵的?子,好比精金,现在何竟算为窑匠手所作的瓦瓶。”他说出他们在被围困时的哀伤困苦,他叫主看一看他那些在苦难中锡安的民,不久,神垂听他那痛苦的哀哭,面对一个父亲来说,没有什么比他的儿子的哀哭更能感动他的,而比这哀哭更有力的是一种呻吟——就是当他的儿子病得十分沉重,躺在那里,在极端痛苦与软弱中所发出的呻吟,有谁能忍心充耳不闻呢?而当属神的以色列在卑下的境况中痛苦呻吟时,主拯救我们的时候,便来临了;他一定会表明他是爱他的民的,所以当你处于同样的困境中时,你可以在呻吟中祈求神,当你看见一间教会陷于低沈的光景中,你也可以化悲哀为言语,求神再来拯救余下的民。

五、过往之事:

曾亲自经历过神恩典的人,他会知道怎样去恳求神。以下是戴维的例子:“你曾帮助我,现在求你不要舍我而去,也不要离弃我。”他求神怜悯时,指出他自幼及长都蒙神的扶持,他自出生时起便已倚靠神,然后他恳求神说:“神啊,我到年老发白的时候,求你不要离弃我。”当摩西见神的时候,他说:“你曾将你的民从埃及地领出来。”他好像在说:“不要放下你未完成的工作;你所开始建造的,完成它;你已打了第一仗,主啊!求你继续打下去,直至获得最后的胜利为止。”我们在困苦中有没有祈求神:“主啊!当我在大试炼中面临绝境的时候,你曾拯救我,你亦从未离弃我,我已以你的名,建立了我的以便以谢(到如今耶和华都帮助我们)若你决意离开我,为何你要我看到这些事呢?这是否把你的仆人安放在这位置上,为要羞辱他呢?”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不变的神,他过去所行的,将来也如此行,因他不会舍弃他最终的目的,也没有人能阻碍他的计划,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过去的事,来求取他的赐福。

我们甚至可以利用自己的卑微和不配去恳求神——“在吃者得了肉,强者得甜美”时,戴维曾求告神说:“耶和华啊!你为何只是作一些微小的事呢?你是一位伟大的神,而这里有一个罪大恶极的罪人,在我的身上是最适宜表现你的恩慈,我深重的罪孽正好使你显明你的怜悯,让别人在我身上看到你伟大的爱吧。”当摩西求神赦免他犯了罪的百姓时,他也似乎有同样的想法,而神的自制力真是十分大的,我们可以匍匐在宝座下,呼求说:“神啊!我是一根压伤的芦苇,求你不要折断,不要践踏我这弱小的生命,请不要捕猎我。不要追赶‘一只死的狗,一只蚤’,如戴维所说的,不要追赶我,因我如在暴风雨中饱受吹打的弃叶,不要监视我,就如乔布所说的,像我是茫茫的大海或一条巨鲸一样。我是如此弱小,你的怜悯既能在一个像我一样卑贱和微不足道的人的身上显明,因之,神啊,求你怜悯我吧!”

有一次神自己曾帮助先知伊莱贾去赢取?民,在这一次赫赫的事件中,伊莱贾向他的仇敌挑战,让他们各自求告自己的神,伊莱贾的心中是如何的激动,且看他如何嬉笑他们说:“大声求告神,因为他是神,他或默想,或走到一边,或行路、或睡觉,你们当叫醒他。”而当他们用刀枪自割,自刺、跳到坛上的时候,这神的仆人一定很轻贱地冷眼看着他们这些枉费心机的努力和狂呼乱叫,但若他的信心薄弱的话,那么当他重修已经毁坏耶和华的坛,又在坛上摆好了柴,把牛犊切成块子的时候,他的内心一定会十分惊悸不安的。之后,他对众人说:“把水倒在上面,以免你们怀疑我在里面藏着火,把水倒在燔祭和柴上吧。”当他们把水倒在上面后,他又说:“倒第二次。”他们倒了第二次后,他说:“倒第三次。”水便流在坛的四围,沟里也满了水,他便近前来呼喊神说:“耶和华啊,求你今日使人知道只有你是神。”这是一个全面的考验,这一个勇敢的先知在众人面前把耶和华的存在显示给他们看,神听了他的祷告,降下火来,烧燔祭、木柴、石头、尘土,又烧干沟里的水,因耶和华答允了他仆人的祷告。有时候,我们也可以同样地对神说:“神啊,我奉你的神性和存在求你,若你是神,就求你帮助你的百姓,以显明你是神。”

六、耶稣基督的受苦、死亡、应得的赏赐、代祷:

我恐怕我们还未明白我们可以奉主的名向神祈求的真正意思。通常当我们奉基督的名向神祈求,我们的意思是:“神啊!你的儿子是应得到这些的,就求你因他的缘故为我作这事吧。”但其实我们可以作更大的要求,例如,你在本地拥有一所百货商店,你对我说:“到我的店里,对店员说我叫你去取些东西。”那么我便到你店里,运用我的权利去取我需要的东西,而实际上,耶稣基督也是同样地对我们说:“你若希望父神给你什么东西,他所有的都属于我的,你可以用我的名向神支取。”当基督说:“你若奉我的名求什么,我必赐给你们。”就等于你给一个人一张署名但未填上银码的支票,任他填上他所要的数目,若我得到一张这样的支票,而签署的人又是一个可靠的人的话,那么我知道我一定可以到银行去,要经理为我把支票兑现,同样地当我们有基督的名时,我们祷告时是不用恐惧、畏缩、犹豫、或表现得毫无信心的样子,因为在神的公义下,他是向基督负了债,而基督所作的也使他有权向神作出要求,所以当你奉基督的名恳求时,基督的名便可使你的恳求有震撼地狱之门之力,也能使天上的主服从,而神自己也会感到这祷告的神圣的力量。

你若在祷告中多想到基督的哀伤和呻吟,你一定要懂得如何祷告,把基督的创伤、呼求、在客西马尼的呼求和在加略山所流的血带到神的面前,并对神说,你既是靠着这些伤痛,呼求和呻吟去祈求,他是不能拒绝你的。

三、 颂赞与感恩

若圣灵教导我们怎样将我们的事向主陈明,怎样去与主辩白,那么结果我们就会说出很多赞美的话。一个原先满口辩白的人,他很快便会因神答允他的祷告,而说出很多赞美神的话,你今天早上的祷告是充满怨言吗?若是的话,你就应求主洁净你的口舌,因为这些污秽之物是于你无益的,它迟早会在你里面产生毒恨,所以让你的口充满祷告,充满辩白,使你的口不再留有其它的余地,这样,你很快就会得到你向神所祈求的——“你要在主里常常喜乐,如此,他便会赐给你心中所想所求的。”

以前在东方某一些国度里,国王在召见一些宠臣时,往往叫他把口张开,然后把珍珠宝石装满他的口,作为对他们一种赏赐,这正好作为一经节的注释——“张开你的咀,让我装满他。”神说:“你张开口,要满口辩白。”然后他会把珍宝的慈爱和其它无价之宝装满,对于神这样的要求,大概一个最愚蠢的人也不会提出异议吧?那么,我们便张开咀向神祈求吧,我们的需要是大的,而我们亦将大有所获,在他里面我们是没有限制的,只有在我们里面才有限制,在祷告中神将他的恩典丰丰盛盛地加给我们,他又把怎样和他辩白的大能赐给我们。

我以上所说的虽然是针对基督徒,但在大体上亦适用那些未信主的人,对于这些人,神会把他的力量显明给你们看,他会带领你们随着谦卑的祷告到主耶稣基督那里,并在他里面,找到永生。


牛津大学(Oxford University)

早在八世纪时,牛津曾是英国的宗教据点之一,后因人和牛都可在此平安渡河,故称为牛津。牛津与当时欧洲其它大学一样,是为神职人员而设,主要科目是神学、法律、数学、自然科学和修辞学。今日牛津已成为英国政坛的培育之所,包括撒切尔夫人在内的诸多首相都是毕业于此。牛津至今仍充满浓厚的中古风情,城内有九百多座古迹建筑,十三万人口中有一万五千名学生,虽然同时身为工业重镇,但因传统已在牛津根深蒂固,因此活泼的学术气息依然弥漫全城。

1.卡费克斯(Carfax):这里是牛津的旧中心,四条主要的道路于此交会,即:谷市街(Cornmarket St.)、高街(High St.)、皇后街(Queen St.) 和圣阿尔代街(St. Aldates)。西北角的塔楼是圣马丁教堂的遗迹,从塔顶可俯眺市景。

2.基督教堂学院(Christ Church Cathedral):这是牛津最大、最宏伟的学院。早在公元八世纪就以女修道院之面貌出现于此,1525年渥西主教创立了这座学院,他的尖帽正是该学院的校徽。学院的汤姆塔(Tom Tower) 是由Wren所设计,里面挂着七吨重的大汤姆钟(Great Tom),每晚21:05会连续敲钟一百零一下,以纪念最初的101名学院人员。学院内有牛津最大的方庭 Tom Quad,极为壮观威严。学院内的主座教堂是英格兰境内最小的主座堂,堂内的彩绘玻璃风格殊异。还有一座小美术馆(Picture Gallery),里面藏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流绘画与素描,包括达文西、鲁本斯等人的作品。

3、摩顿学院(Merton College):摩顿学院创立于1264年,是牛津最古老的建筑物之一,位于民众方庭(Mob Quad)的图书馆建于1370年,是英格兰首栋文艺复兴时期的图书馆。摩顿学院对面是基督圣体学院(Corpus Christi)和奥莱尔学院(Oriel),这是牛津最小的两个学院,但景致却毫不逊色。

4、马德莲学院(Megdalen College):位于高街的东端,是牛津财力最雄厚的一所学院。马德莲塔 (Magdalen Tower) 建于1458年,比基督学院尖塔高半呎,该礼拜堂是典型的垂直式建筑,回廊也很壮观。学院后面有著名的鹿园(Grove),迷人水道(Water Walk),花园迷宫和河滨步道(Addison's Walk)。

5、圣艾德盟学院(St. Edmund Hall):沿大街往西走,在左边可看到考试学院(Examination Schoools),是十九世纪末英国文艺复兴风格的行政大楼,右边即St. Edmund Hall、也可称作Teddy Hall,1957年才成为学院,在此之前,它一直是中古时代硕果仅存的宿舍。

6、万灵学院(All Souls College):由摩顿学院走到市中心,在高街往东北方看,就可以看到一栋古色古香的建筑物,此即万灵学院。该学院创立于1438年,校园和庭园都保存着建校之初的景象,是牛津众多大学城中,唯一没有大学生的学院,该学院只有研究生。

7、新学院(New College):位于皇后街,其礼拜堂和回廊最令人赞叹。沿着皇后巷(Queen Lane) 再转个弯,就可看见连接Hertford新旧建筑物的威尼斯桥下,此桥建于1903年。

8、包德连图书馆(Bodleian Library):是牛津最大的图书馆,包德连是英国的外交官,摩顿学院的院士,他在原先的图书馆因贫困而关闭之后,将之重新创建。今图书馆内藏有六百万册藏书,分别存于Radcliffe Camera、New & Old Bodleian Libraries三个图书馆内,三馆间有隧道相通。

9、圣约翰学院(St. John's College):沿着圣吉尔斯街向北走即可到达,该校创于1555年,其花园由才子布朗设计,与Wadham和三一的花园并称牛津三美。

10、艾希莫林博物馆(Ashmolean Museum):是英国最古老的公立博物馆,馆藏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法国现代绘画作品,及荷兰静物画,此外还有16-17世纪珍贵的绣帷、铜器和银器,希腊、罗马与埃及的雕像等。(本文摘自http://www.tita.org.tw/view/uk.html)

伦敦博物馆(Museum of London)

伦敦博物馆内收藏了伦敦历年来的重要史迹,依年代展示,从伦敦的早期历史,一直记述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博物馆外的入口处,安置着一个约翰韦斯利日记的铜制复本。日记的时间为1738年5月24日,是韦斯利记录自己在非自愿的情况下,参加一个在艾德门街(Aldersgate)的聚会后的心得。日记上写着:「我觉得自己的心异常的火热。我感到自己因着祂的救恩,以及救恩的确据,确定的信入基督。我相信祂除去了我的罪,拯救我脱离了罪与死的律。」

约翰韦斯利的教堂及故居

1739年,约翰韦斯利在伦敦一个废弃的铸造厂讲道,吸引了八千人前往听道,使他兴起了购建教堂的需要。后来他买下了这座因爆炸而废弃的铸造厂,将其整建为一个可以容纳1700人的大教堂。教堂的楼上有寡妇收容所、药房、出售韦斯利著作的书房、以及收容儿童的免费学校。整建工作于1740年完成,这里便成了伦敦循道会的总部(1740-1778)。1777年,韦斯利在城市路(City Road)租下了一块地,盖建了一座新的教堂,总部也由原教堂改迁于此。新教堂位于伦敦市郊,原是圣保罗大教堂兴建时,用来倒置废弃物的废土堆。教堂对面的山上,是座有名的公墓,专门埋葬着许多不依从英国国教的新教徒。天路历史作者本仁约翰,以及韦斯利之母苏珊娜均葬于此。1899年教堂曾因大火而重建,但大多依原有样式重整。教堂前院中有约翰韦斯利的纪念像,他的故居就在教堂旁,建于1779年,仍保留着十八世纪的样式,约翰不在外旅行时,多居于此。故居中保有许多约翰韦斯利的遗物,他的祷告室,以及其它许多家具设施。约翰韦斯利的墓地,即是在教堂后方的小墓园中。

首都会幕(Metropolitan Tabernacle)

司布真十九岁时即以展现惊人的讲到恩赐。当时他应伦敦一处可容一千二百人的会所之邀请,前往讲道。第一天赴会人数只有寥寥八十人,但几天后,会所里挤满了人,甚至有许多人在门外留连不去。不久,将会所修建,使增加至一千五百个座位。修建期间另租用一个可容四千五百人的大厅聚会,每次均满座;会前一小时,街道上人山人海,交通完全阻塞。新会所修建后,头一次即不敷应用,必需另建大会所。后租用伦敦最大的音乐厅,可容约一万二千人,首次即告满座,另有万余人无法入内。后来,另建的大会所名「首都会幕」(Metropolitan Tabernacle),于一八六一年三月落成,连续三十一年,每逢主日早晚均有五千人在内聚集。司布真在伦敦的「都市会幕」(Metropolitan Tabernacle)任牧师多年,每个星期天早上和晚上参加聚会的人数都达五六千人。一八六七年首都会幕修理之时,租用农业大厦,到会人数竟达二万人。某日下午,司布真在农业大厦试音,厅内空无一人,他提起他的金嗓子,喊道:「看哪!神的羔羊,背负世人罪孽的。」有一个工匠正在楼座工作,骤闻此言,大大感动,放下工具,回家经过一个时期的挣扎,终于接受救主,他因仰望神的羔羊而找到了生命平安。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