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逼迫(一) 中世纪教会历史

 

   

第二十一篇 英国弟兄会

一、 辅读文献

1. 历史概述
2. 十九世纪弟兄会的复兴
3. 达秘与弟兄会
4. 倪柝声弟兄关于公开弟兄会的回复
5. 达秘诗选
6. 乔治穆勒的信心生活
7. 乔治穆勒信心事奉的日记
8. 关于被提的真理

二、历史景点

1. 普利茅斯(Plymouth)
2. 布里斯托(Bristol)
3. 弟兄会二手书店(Chapter Two bookstore)

三、讨论题纲

1. 十九世纪弟兄会运动
2. 弟兄会分裂的原因与结果
3. 国度真理的恢复


历史概述

1. 英国弟兄会概述

十九世纪韦斯利的循道运动,为原本冷沉、形式化的宗教,注入了一股新的生命力。在欧洲,拿破仑战争带来了欧洲的版图重组,使得人们开始对圣经中的预言产生兴趣,特别是关于主再临的真理。英国境内有越来越多的人无法满足于圣公会的死沉光景,纷纷组成了一些自由团体。他们强调研读圣经的重要,热衷海外传教,并且在各地成立圣经公会。

1827年,克罗宁(Edward Cronin)和一班弟兄,在爱尔兰(Ireland)都柏林(Dublin)开始了擘饼与祷告,这便是英国弟兄会的起始。克罗宁原本是一位天主教徒,因着健康问题,搬到了爱尔兰的都柏林。他对当时纷乱的宗派情形深感困惑,便专心研读神的话,想要明白此事。他从圣经中看见,教会只有一个,所有信徒都是基督身体上的肢体,并且主赐下有恩赐的人,执行祂的职事。尽管他们的聚集遭到了当时基督教界的批评与攻击,但是人数却不断的扩增。关于这段创始时期,克罗宁曾言:「主一直将虚心的弟兄加给我们。我们很快就发现,在费兹威里(Fitzwilliam)的房舍已经不敷使用。我们必须将主日的聚集改在奥吉尔街(Aungier)的会议厅举行。每当我和帕内尔(John Parnell)、史多克(William Stocks)以及其它弟兄,在周六晚上布置会场,将饼杯置于简朴的桌子上时,我的心是多么的快乐,这种喜悦我永远也无法忘记。这个的聚集的开始,不仅有主的同在,更是有主的笑脸。」

渐渐地,这个聚集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都柏林,其中包括了格罗夫(Anthony Norris Groves)与达秘(John Nelson Darby)。格罗夫原是一名牙医,对主非常有心,愿意撇下职业事奉主。他常常只留下一小部份的生活费,将其余的钱全数捐给需要的人。他曾写过一篇名为「基督徒的奉献」(Christian Devotedness)的文章,对乔治穆勒(George Mueller)影响甚大。他于1825年进入都柏林三一学院就读,在那里遇见了弟兄们,并加入他们的聚集。达秘生于1800年,十五岁进入都柏林的三一学院就读,是一位极为出色的学生。就读法律的他,很快就进入爱尔兰法院工作。然而达秘却选择成为圣公会的教士。达秘自述:「我寻找教会…然而在某种印象的误导下,我想到了罗马天主教,以及其所承继的圣礼、传统和普世观。…我继承了完全的使徒职分,成为神施恩的唯一管道。」达秘当时认为,只有天主教才得神的恩惠,因为他们承继了使徒的职分。所以他将马丁路德、加尔文和其跟从者,都摒除在「教会」之外。1827年冬天,达秘开始加入弟兄们的聚集,但是却仍在国家教会任职。尽管当时他还在脚踏两条船,但是却渐渐看见关于教会的真理。1828年,他写下一篇文章,名为「思索基督教会的本质与合一」(Considerations of the Nature and Unity of the Church of Christ),该文成了弟兄会第一份出版的文件。1830年,他正式离开了圣公会。在达秘的带领下,弟兄们的聚集扩展到英格兰等地,成了一股「弟兄会运动」,甚至影响到欧洲和美洲各地。在布里斯托(Bristol),弟兄会运动得着了乔治穆勒和亨利凯克(Henry Craik)。在英格兰的普利茅斯,达秘得着了牛顿(Benjamin Wills Newton)。牛顿的父母为贵格会信徒,他在牛津求学期间遇见了达秘。牛顿加入达秘的弟兄会运动后,他在普利茅斯(Plymouth)家,便成了弟兄会在英格兰第一个据点,后人也因此将他们称为「普利茅斯弟兄会」(Plymouth Brethren)。

在普利茅斯的弟兄聚集,不久便扩展到千人之多。牛顿形容这段初期的弟兄会生活,是「在地如同在天」。一位信徒见证当时的光景,说:「这里充满了爱,如同在家里般自在。他们的教训启迪我,他们的喜乐鼓励我,他们的交通安慰我,他们的扶持加强我,他们的单纯使我感到甜美。这里处处流露出圣灵的果子(加五22)。」尽管普利茅斯的聚会是由达秘与牛顿共同主持,但是因着达秘常要到伦敦主持聚会、释放信息,因此大部分的领导之责,还是在牛顿身上。达秘在伦敦的工作很有果效,邻近的城市都纷纷来此听他讲解圣经中的预言。其中一位就是后来加入弟兄会,并协助发行「圣经希腊文汇编」与「圣经希伯来文汇编」的魏格伦(G. V. Wigram)。

因着达秘所带领的聚集强调无阶级制度,信徒彼此以「弟兄」互称,因此又被称作弟兄会。弟兄会有几个主要的观点和特色:一,主的桌子的设立,并不需要神职人员的批准;弟兄姊妹在无神职人员在场的情况下,仍可聚集。二,无论在哪里,有两三个人在主的名里聚集,主就在他们中间。三,所有信徒皆有祭司职分,圣品阶级完全不合圣经。四,作为基督身体上的肢体,信徒有彼此交通的必要。五,他们考察圣经中的预言,特别是尚未应验的部分。六,他们接纳一切主所接纳的人,与他们一同擘饼、聚集。七,他们并不排斥到其它团体讲道。

然而,因着关于真理上的歧见,弟兄之间出现了分裂。这个分裂主要是来自于对圣经预言的不同解释。达秘认为,信徒会在大灾难之前全体被提;牛顿却认为,信徒必须经过大灾难,并在大灾难结束前全体被提。而格罗夫则相信,唯有得胜的信徒才能有份千年国,作为其奖赏。此外,他们对于教会的本质、蒙召、以及治理上也有不同的意见。达秘认为一地教会的责罚,应由全体教会决定。格罗夫则认为教会应直接受神的管理,不应彼此干涉。牛顿则主张各地教会应自行指派长老,各自处理行政事务。1846年,达秘发表了一本「真相的来龙去脉」(A Narration of Facts),内含许多对牛顿的指责。来年二月,英格兰各地的弟兄们在伦敦聚集,同声谴责「从普利茅斯所出的邪恶教训」,并且绝对与之分离。

此时,由穆勒和凯克带领的伯赛大(Bethesda)弟兄会却认为,除非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普利茅斯的教训有异端之嫌,否则仍应一视同仁的接待他们,不可因任何道理上的分歧而将他们隔绝。然而达秘却认为,在伯赛大的弟兄们应立即断绝与牛顿等人的交通,不然,也将被隔绝。在达秘的坚持下,弟兄会分裂成以达秘为首的「排外弟兄会」(Closed Brethren),以及以穆勒和格罗夫为首的「兼容弟兄会」(Open Brethren)。分裂后的弟兄会,仍然继续的发展,兼容弟兄会致力于福音行动,范围遍及中国、印度、非洲、纽西兰等地,建立许多分送单张的文字机构。排外弟兄会虽然也有少数有能力的传道人,如「救、知、乐」的作者乔治克丁(George Cutting),但大部分的重点还是在解经工作。他们中间出了几位著名的解经教师,如开雷(William Kelley)、马金多(Mackintosh)等。

2. 国度真理的恢复

因着弟兄们对圣经预言的解释,引起了此时期人们对于国度预言的普遍重视,出现了许多有名的解经家,其中一位就是郭维德(Robert Govett)。郭维德生于1813年,1830年进入牛津大学就读,毕业后被按立为英格兰诺里奇的教牧。1844年,他因着无法迫使自己的良心接受婴儿洗礼,离开了圣公会,建立了索立郡教会(Surrey Chapel)。然而因着会众人数众多,不得不以维多利亚大会堂(Victoria Hall)作为聚集之所。1854年,索立郡教会重新启用,郭维德便在此处执牧直到离世。郭维德有极佳的思维能力,对于真理总是追根究底。他查考末日审判与千年国的关系,看见千年国是神给忠信信徒的奖赏。人虽然因信得救,但必须借着信心所活出的生活,在神面前得奖赏。得救是生命的问题,得赏乃是生活的问题。他告诉人两件事:第一,基督徒有从千年国里被革出的可能,故此信徒必须忠心,必须殷勤。第二,在大灾难前,不是全体的信徒都可被提,只有得胜的、忠心的信徒才有分。郭维德有一位助手名叫潘汤(David M. Panton),潘汤生于牙买加一个圣公会的家庭中,来到英国求学,在剑桥修得了律师学位。潘汤也是一位极出色的圣经教师,他所领导的祷告、研经和主日学,均吸引大批的群众参加。他也是「黎明」(Dawn)杂志的编者之一,在杂志上发表许多关于解经的文章。

弟兄会的著名教师彭伯(G. H. Pember)与郭维德同时期,写下了许多关于圣经预言的著作,是百年来最伟大的解经家之一。他与郭维德、潘汤等人的被提观点一致,认为只有小部份得胜的信徒,可以在大灾难前被提到空中与主相会。另一位解经家乔治兰(George H. Lang)早年曾加入排外弟兄会,后来转入了兼容弟兄会,受彭伯、司布真、乔治穆勒等人影响甚多。乔治兰游行英格兰、苏格兰、挪威、德国、波兰、乌克兰、罗马尼亚、埃及、叙利亚、巴勒斯坦、印度等地传讲神的话语。

十九世纪弟兄会的复兴
(本文摘自http://www.churchinhongkong.org/recovery.asp)

现在来看十九世纪,十九世纪乃是一个完全的复兴。首先我们来看达秘弟兄和他所代表的复兴。

一八二七年在爱尔兰(Ireland)都柏林(Dublin)地方有一班人,其中有Cronin、Grove等,看见教会中有许多事是死的,没有生命,只有仪文,就开始求主指示他们,圣经所启示神所要的教会应是如何?经过了祷告与交通,他们感觉到应起来照着哥林多前书十四章的原则聚会,于是就开始在一位弟兄的家中擘饼。不久后,一位前圣公会的牧师达秘(J. N. Darby)就开始参加他们的聚会,在他们中间解经。以后从他们中间,又渐渐出了许多解经的人来,如开雷(William Kelly)、马金多(Mackintosh)、牛顿(Newton)、柏勒(Bellett)等等。我因为读了他们的书,就看见亮光,认识宗派组织的错误,认识基督的身体只有一个,教会不应由人意组织而成,只应直接由圣灵带领。我们看今日之教会组织,多有人的遗传与意见,而少有圣灵直接的引导,这不是神的心意。在神的旨意里,教会不应受人的控制,只应由圣灵来支配。凡是属主的人,都该学习让圣灵引导,而不跟随人的支配。这些都是以上弟兄们所发现的亮光。

除此之外,弟兄们对千年国度、被提的问题,以及但以理书、启示录等的预言解释,都有许多的发现。他们是解释旧约各种预表最有力的一班人,马金多所著的《摩西五经批注》,为同类之权威,布道家慕迪对之极为推崇。他们又把圣经中对犹太人的预言与对教会的预言分别清楚。因为一百年前,许多人将对教会与对犹太人的预言混在一起,以为对犹太人的预言都已应验在教会身上。除此之外,这班弟兄们还写了许许多多的著作。

这个时期,在英国有许多属灵的弟兄们被兴起来,除了以上所提的数字外,又有Charles Stanley、George Cutting等弟兄们。后者曾写了一本小册子名《救知乐》,告诉人得救是可以知道的,这本书现在中文已有译本。福音的真理从这些弟兄们身上得着了全面的恢复。

此外,又有郭维德(Govett)弟兄,看见基督徒得奖赏的问题,他发现人固然是因信得救,但在神面前却是按着所行的得奖赏。得救是生命的问题,得赏乃是生活的问题。司布真(Spurgeon先生曾说,郭维德弟兄生得比他的时代早一百年,因为所讲的道太过深奥。他告诉人两件事:第一,基督徒有从千年国里被革出的可能,故此信徒必须忠心,必须殷勤。第二,在大灾难前,不是全体的信徒都可被提,只有得胜的、忠心的信徒才有分。

这个时期的解经家层出不穷,另一个极有名的属灵弟兄是彭伯(G. H. Pember),他有许多解经著作。此外,还有潘汤(Panton)、戴德生(Hudson Taylor)等等,后者曾着《联合与交通》(Union and Communion)一书。对基督有极深之经历。以上这些是极好的发现,将神不同的真现恢复回来,只是它们皆不能算是神最中心的真理。

此后,在英国还有慕勒(George Muller)弟兄被神兴起,他在祷告的事上和对神话语的信心之事上,都有很好的学习。他主张人可以借着祷告取用神的应许,又见证他如何在经济上凭信心生活。

达秘与弟兄会
(本文摘自http://www.twbm.com/chinese5/history/history_29.htm)

他不是弟兄会的创始人,却对弟兄会的发展有极大影响,并且影响了福音派教会;不仅在当时,直到今天仍然如此。他的神学思想,影响了著名圣经教师, 包括慕迪(D.L. Moody),麦钦韬(C.H. MaCkintosh), 和司可福(C.I. Scofield)等,形成十九世纪末对抗自由派神学的主力。

约翰达秘(John Nelson Darby, 1800-1882)生于1800年十一月十八日, 父亲亨利达秘(Sir Admiral Henry Darby)是海军将领,为英国著名海军英雄耐尔逊 (Viscount Horatio Nelson)的得力部将,所以他的幼子约翰受洗时,以耐尔逊为教父。

达秘幼年在伦敦西敏学校受教育。在十五岁时,随家移住爱尔兰,入都柏林的三一学院;1819年毕业,获得古典文学金奖章。继续攻读法律,于1822年成为爱尔兰的律师。

达秘着心研读圣经,约在1821年, 悔改归正重生,觉得应该放弃律师业务,全心事奉神。父亲见他聪颖过人,对他抱有很大期望,对他如此的决定甚为不满,竟然剥夺其继承权。1825年八月七日,接受英国国教会(圣公会)按立为执事;他并积极参与国内宣道及圣经公会的事工。 次年,成为Calary山地教会的牧师。他尽力服事教区会众,特别关心贫穷家庭,刻苦自己,帮助需要的人,勤于探访,常工作至半夜才就寝。

1827年十月的一天, 他在乘马时,猛然被摔下撞在门柱上,受伤甚重,送都柏林就医。 他姊丈Edward Pennefather是爱尔兰的首席法官,夫妇和全家都是敬虔的基督徒。在那里休养了三个多月,在这期间,达秘认识了新任家庭教师弗朗西斯纽曼(Francis W. Newman),纽曼大主教(John H. Newman)的弟弟。

长时间的疗养,不仅达秘的身体健康恢复,也使他的心灵健进。他经历基督所说:"你们在我里面,我也在你们里面”(约一四:20),这宝贵的真理,在他成为真实的, 使他得从律法的杖下得以自由释放,并领悟五项有关的重要真理:圣徒在基督里面的新位分,神权能的话语,教会是基督的身体,主的再来,和建立地上的国度。

那时,达秘的脚踪还没踏出英国和爱尔兰之外,可能是基于一时一地的观察,他用以解释历史的规律,归纳出"邪恶的进展”,仿佛是教会退化史观。 关键词是:"败坏”(Ruin)和"分别”(Separation)。他以为在每一时期, 人败坏了神的计划,神就不再作恢复的工作,而是要开始新的时代;因此,忠心的信徒,应该照神的心意分别出来。这也称为"非复原的原则”(The Principle of Non-restoration)。 因此,达秘被称为时代主义之父。这看法显然跟约翰韦斯利不同:韦斯利认为教会是可能恢复的。其余多数人则是接受现状,不想作任何事。

1934年,达秘的父亲亨利去世了。 虽然父子关系已经恢复了,虽然他的哥哥是英国国教会的牧师,达秘却拒绝参加丧礼;理由是丧礼由国教会主持,他必须持守分别的原则。

健康复元以后,达秘有短时期回去任教区的牧师。不过,从圣经真理中,他了解教会的元首不应该是地上的王,而是复活在天的基督;教会是祂的身体,必须与天上荣耀的头相配,表现主的圣洁合一,各肢体由圣灵安排,而不是像今天地上教会的分争,成为社团的形象。他更以为传统的"按立”和"圣职”的分别,于圣经真理不合,认为必须消除教阶制度:全教会只包括有新生命的圣徒,"都是弟兄”(太二三:8)而凡是重生的信徒,都可以参与事奉,而没有甚么教阶制度;"圣礼”也不必圣品人员来主持。这就是"弟兄会”观念的由来。这样的观念,使他不能继续在英国国教(圣公会)中任职, 也不适于在独立或非国教教会中事奉,只有回到使徒行传第二和四章的初期教会。

在那时,有几个同样心志的青年人:柏乐特 (J.G. Bellett)戈洛弗(A.N. Groves),克路宁(Edward Cronin), 还有贺钦生(Francis Huchinson)。他们在一起谈论属灵的事,有相似的感动。他们在各人家中,开始奉主的名聚会,读经,祷告,并且擘饼记念主。但他们并没有立即脱离国教会,有时也会到独立教会聚会。达秘则自由传讲,教导,有时也接受国教会讲台的邀请,传讲信息。这样,"弟兄会运动”,有了雏型。

约在1828年二月间, 达秘离开了英国圣公会,与弟兄们一同奉主的名聚会,祷告,擘饼。起初,有二三年的时间,达秘受到邀请就去传递信息;后来,他觉得不能尽"吹无定的号声”,应该有一定的见证,就开始建立弟兄的聚会。由于人数的增加,没有一个家庭可以容纳这样的聚集,都柏林的聚会就租了一个拍卖场,作主日聚会之用;到礼拜六,弟兄们到那里动手移开家具,主日则在那里读经,祷告,擘饼记念主。这是爱尔兰聚会的开始。

另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当达秘到英格兰去的时候,弗朗西斯纽曼介绍他与牛敦(Bemjamin Wills Newton)会晤。时间是在1830年五月。 牛敦住在浦里茂茨(Plymouth),离牛津不甚远;那时,牛敦二十三岁,是Exeter College的院士。他们一见投契。达秘也结识了魏格润 (George Vicesimus Wigram),正在预备进入教会事奉。还有贺尔(Percy Francis Hall), 二十六岁,从海军的舰长退役,在村镇游行布道。这几个青年人同心合意,开始了浦里茂茨的聚会。不久,人数即急剧增加。在1831年十二月二日,家资富有的魏格润以750英镑, 买下了洛里街的聚会所,直到1840年需要另建更大的新堂。 同年,开始发行基督徒见证(The Christian Witness)期刊, 以文字传播所信的,达秘是主要撰述人之一。

初起一代的弟兄会领袖,都是年轻人,多数二十几岁,少数过三十岁;其中有国教会的教职人员,有不少律师。他们满有理想,诚心爱主,寻求祂的旨意,完全投入的事奉。

浦里茂茨的工作非常兴旺,以至当地的住民,每家至少有一人参加聚会;据达秘估计,一时达七百人。信徒都渴求分别为圣的属灵生活。当地的戏院没有了生意,财务亏损,关门了三年。戏院老板并没有恼怒,反参加了聚会,热心事奉主。他们的聚会,本来以没有名字而著名;后来人问起,回答:"浦里茂茨的弟兄们”,因此而得"弟兄会”之名。

在英国其它地区,弟兄会运动发展甚速。单在伦敦,就有五千信徒,分别在不同的地方聚会。 布锐斯陶(Bristol)的弟兄会,人数也很多;柯瑞克(Henry Craik)和后来以信心办孤儿院的乔治慕勒(George Muller)为领袖。他们聚会的地方称为毕士大(Bethesda)会堂。

1830年,达秘到法国去, 帮助莫诺德(E.P. Monod)的工作;那是他初次踏上欧洲大陆。 以后,从1836至1879年,他多次到瑞士,德国,欧洲各地,并北美洲,澳大利亚,纽西兰;脚踪所到的地方,弟兄会运动就随着展开。

当1845年,他再到浦里茂茨,听说那里在牛敦领导下,有分裂的倾向,在预言的教训和教会真理,与弟兄们共同的立场不同。经过数方面的疏导无效,达秘与他们分离,并指斥牛敦为异端。牛敦承认了在基督的人性方面教训错误,并发表声明,改正了几项观点;但达秘认为其缺乏实际的悔改行动,终于开除了他们。

有几名从浦里茂茨来的信徒,到了布锐斯陶,参加毕士大的聚会。他们没有随从牛敦的错误教导,毕士大就接纳他们到主的桌子。达秘认为必须公开声明反对牛敦,才可以接纳。毕士大未采取任何行动;达秘指他们对真理没有立场,以后他也不接纳毕士大的弟兄。因此,弟兄会同情毕士大的,称为"开明”(Open)派;反对的,称为"严格”(Exclusive)派。

达秘认为信徒都该有属灵的恩赐,因为圣灵装备信徒,在教会事奉。现代教会最重要的恩赐是传福音的,牧师和教师。他自认没有特殊传福音的恩赐,但切愿传福音。不过,他的恩赐在牧师和教师。他不仅登台说教,也注重探访:不是热衷于往有财有势的大门里跑,而是去探访贫穷需要的人家,常是在城市中极悲惨的贫民区,那些人都缺乏知识,或酗酒,品德败坏。一次,有个老妇人向人说起,先前有两位年轻人来探访,很有知识,但她不能明白他们说些甚么;以后,来了个“单纯的长者”,他所说的她都能够懂而领受:那是达秘。他能用简单的话说明真理,而且衣着也简单到破旧的地步。有一次,朋友看到他的衣服过分陈旧,乘他睡觉时,为他换了一件新的衣服,他醒来穿上,也浑然不觉。他的不修边幅以至于此。

有一次,他应邀去教堂讲道。他们要他穿上日内瓦长袍,因为那是学位袍,他照作了;因他并未正式退出国教会,他们要他也束上教品的带子,他就说:"不,不!”

达秘性喜简单,对于装模作样自然厌恶,特别不喜重看财富外表的势利小人。在早年时,有一次,他去访问一位教职人员,交谈属灵的事,那人以为他不过是乡下牧师,全不在意。到后来,看到了他父亲派来的马车,有车夫和穿着绣有勋衔的制服,才改容相向,恭敬有加。达秘对那人甚为鄙薄,认为其人升任了主教以后,仍没有进步。

他极为厌恶称赞。有一位妇女,在他讲道后,向他说了许多恭维的话。达秘大声说:"这些话,魔鬼早就告诉我了!”

但他很能俯就卑微贫穷的人。有时在贫民区讲道,去听道的人,以为是搞错了地址。下去,下,下到卑矮的地下室;但听了激扬心灵的讲道后,他以为"升到了天上!”

有一天,人发现他在理发店里帮忙。原来有位弟兄病了,达秘来义务相助。

在美国讲道的时候,有次住在贫穷的农家。那家孩子们,养有几只兔子。在餐桌上,他看见有个孩子很不快乐,就问他为何不欢。虽然家人吩咐过,小孩子还是讲了实话:他的宠物被宰了在桌上飨客。达秘那餐没有吃盘中的肉。餐后,他带那孩子到外面,温言安慰他,从袋中摸出玩具来送他,二人在池塘边盘桓了一个小时。

不过,有时达秘也会言语尖刻,甚至不必要的强烈。在美国的一次查经会中,有许多教牧在座,聚精会神的听。中间潘特可(Rev. G.F. Pentecost) 提出一个问题,达秘简要的回答。潘没有抓住要点,请求再说一次,达秘照作了。潘仍不清楚,要他再稍详细说明。达秘不曾趁机加以发挥,竟不耐烦的说:"我是来帮助释经,不是‘补脑’!”

在芝加哥,慕迪邀请他主持一系列查经聚会,有很多爱慕神的话的人参加。达秘讲人意志的败坏:"不是从人意生的...是从神生的”;"不在乎那定意的...只在乎发怜悯的神。”(约一:13 罗九:16)断言人甚至不能决意得救。 慕迪以为那是极端加尔文主义,指出主耶稣说那些不信祂的人:"你们不肯到我这里来得生命”(约五:40); 证明人必须为他意志的决定负责任。达秘遽然阖起圣经,不肯再讲下去。不仅使聚会不欢而散,也失去很多工作机会。此后,达秘指慕迪的教导,会有使人世俗化的可能。

布仁敦(Rev. Sir Charles Brenton)说, 两个"亚当”在达秘的里面都极强壮,似是不太过分。其实,有些别的领袖也是如此,更可惜的是他们恩赐远不及达秘。达秘的时代,启明运动并没有带来人民的福乐;工业革命所给多数人的是痛苦;稍晚的马克思,其所应许没有神的"天国”,并不能满足人的心灵。那时,人心向往韦斯利的神,再一次赐下教会的觉醒和复兴。达秘的国度真理,具新的亮光和盼望,自然对人有极大的吸引力。

早期教会对国度真理的教导,认为在主耶稣降世后的一千年,就会再临;结果失望了。又有人从君士坦丁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开始算起,天国仍未实现。到宗教改革时期,归正教会多对启示录和千年国度采寓意的解释,以教皇为"敌基督者”,称为"非千禧年主义”(Amillennialism),认为基督不是在地上建立有形的国度统治,而是以教会为祂的国度,而末后必将再临。达秘的建构,则是圣经应许的双轨制:犹太人有属地的应许,教会有属天的应许。他对预言的处理,有的作寓意解释,有的按字面解释,以避免某些困难。他以为主基督是:"从死人中”复活,信徒也同主一样不是"从死里复活”,而是"从死人中复活” ("其余的死人还没有复活” 启二O:5,6),因此,信徒与荣耀的元首相同;还存留的信徒将要被提,然后同主再临,一同作王统治一千年;最后是审判并进入永世。

弟兄会运动的成功,在于其注重圣经。当时的英国教会,多属于礼仪,缺乏属灵的实质。真正神的儿女,渴慕合一,追求神的话。弟兄会在这方面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达秘有多方面的学问和恩赐,在奔走讲道外,著述甚多,其文集达四十余卷;但一般认为甚晦涩难懂。但他的讲道则浅白而有感力。其诗歌则涵义深远。弟兄会出版基督徒诗歌(The Christian Hymn Book) 和小群诗选 (Hymns & Spiritual Songs for the Little Flock),中国的聚会所,初期名为"小群”,来源于此。达秘精通希伯来文和希腊文,并拉丁文,现代语文中,精通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在著作之外,还从原文翻译了英文,法文,德文的圣经,影响深广。

其实,弟兄会的观念,由来远久;即使不说是初期教会的原型,在欧洲大陆,也可远溯到宗教改革时期。不过,达秘所领导的,是时代派的弟兄会,或英国弟兄会。其信仰特点,是从宗派出来,加上时代主义(Dispensationalism)。 在教会体制上,则主张教会的独立。由于其注重重生得救的真理,强调信徒皆为祭司,鼓励普遍的事奉,对于发扬福音颇有贡献;惟由于地方性教会的分散,不能集合发展较大规模的事工;复因不注重教育,自然不能有系统的延续。

虽然其从宗派分别出来的立场,不曾被普遍实行,但关于预言和国度的教训,为更多人所接受。在美国的福音派和基要派教会,不少赞成其大灾难前教会被提和千禧年观点,特别是司可福注释圣经出版后,传播更广;内地会大多赞成弟兄会的国度观。 约在1920年前后,弟兄会的信仰由宣教士介绍到中国。 有两位福州海军退役军官王载,王连俊(约翰),开始了类似弟兄会的聚会;倪柝声稍后也参加了;后来二王转移其它的事奉,由倪继续领导,发展成全国性的聚会所地方教会体制。神学家贾玉铭,放弃原来的长老会改革宗信仰,而接受达秘的国度教训,惟未接受其教会体制,影响华人教会甚大;加以成寄归的司可福圣经函授课程推广,蔚成为华人教会的主流神学思想。

在政治上, 1948年五月十四日,以色列宣布复国,世人对预言热达到最高峰。英美等国一向支持以色列,以为是遵行主的旨意,是圣经的应许。只是近年世界局势的发展,使预言的解释发生某些困难,而巴勒斯坦人中的基督徒,远比犹太人多,非千禧年信仰者,以为教会才是心灵受割礼的"真以色列人”;对于教会和犹太人之间的选择支持,人权的问题,使信仰在政治上的衡量,不容易平衡。保守信仰的犹太人,则不承认现政府,仍在等候弥赛亚国度。因此,不少人对弟兄会的预言观点,也在调整中。

约在1835年,达秘与迪道霞夫人 (Lady Theodosia Anne Powerscourt) 相爱而订婚。她是一位勋爵的遗孀,与达秘年龄相同,敬虔爱主。但弟兄们认为并不适合,加以劝阻,二人为了主的事工,各自同意解除婚约;迪道霞夫人未曾再言婚嫁,于1836年逝世。 此后,达秘即终身未娶。他除了藏书甚丰之外,并未为自己积蓄财产。

从1858年起, 达秘住在伦敦的Lonsdale Square寓所,他不出外旅行的时候,有二十四年,那里是他地上的家,直到1882年,在那里离世。

倪柝声弟兄关于公开弟兄会的回复

开森弟兄:

敬覆者,承询关乎公开弟兄会到底是否一个宗派问题,兹特将所知事实列下,以便贵处弟兄们自行定夺:

(一) 他们有名称

他们有一差会,英文名字叫Christian Mission to Many Lands,缩写作C. M. M. L.,译作中文即「基督徒各地的差会」。无论他们是真为着组织,或者不过是为着便利,但是一个特别的名称,已是宗派的行为了。

(二) 他们有中央

他们有一个中央机关在英国巴特(Bath)地方。各地聚会所有捐项都寄到巴特,在那里有二位弟兄将其支配,送到世界各国,给他们中间为主作工者。这愫就叫工人与巴特有好感者就多得供给,不然就少得供给。并且叫工人空口说是靠信心过日子,其实心中总知道巴特是有钱要来的。并且这样叫巴特变作小罗马,因为工人若非经过巴特无形中的承认,就有绝粮之虞。工人并非直接从信徒或聚会手中得着供给。他们所有在国外购置的财产,并非奉献给主,交在工人手里随主的引导去支配,他们所有的财产都是归英国执事会(Steward's Co.)管的,并且契约上也都是用这名字的。这不是中央而何?

(三) 他们有雇工

他们中间的西籍工人是从巴特得着供给的,自然就叫他们中间华籍的工人从西人手中接受薪水。他们中间的传道者,和其它的公会是一样的受一定的薪水,因为他们以为非如此,工作就不能进行。

(四) 他们有阶级

祭司的阶级是犹太教中的东西,基督教中是没有的。新约和旧约根本不同的地方,就是新约信徒都是祭司,没有一班特等的人为祭司。古教会中的尼哥拉党、罗马教的神甫、更正教中的牧师,都是变相的祭司阶级。

他们中间的西人很普通的接受牧师的尊称,同时在聚会中也站在太上的地位。最近热河有一位他们的同工起来反对,却受了很厉害的反对。他们也跟着他们四围的宗派,有了祭司的阶级。

(五) 他们的行径

我们在上海有了聚会之后,他们单独的又设立了一个筵席。我们冬天在牯岭有了聚会之后,他们夏季来了,又设立一张桌子。

弟兄,以上所述都是事实。你们与他们应否有交通,应否在他们中间,但愿你们在主前好好的祷告定规。所有的问题,不光是外面的问题,乃是与住在我们里面的基督到底相合与否?但愿我们忠心。祝你
平安!

倪柝声上 三十日

达秘诗选

—、〈听哪!千万声音雷鸣〉
“Hark!Ten Thousand Voices Crying”
(一)听哪!千万声音雷鸣,同声高举神羔羊;
万万千千立即响应,和声爆发势无量。
(二)"赞美羔羊!”声音四合,全天会集来歌诵;
万口承认,响亮协和,宇宙满益无穷颂。
(三)这样感激心香如缕,永向父的宝座去;
万膝莫不向子屈曲,天上心意真一律。
(四)子所有的一切光辉,使父荣耀得发辉;
父所有的一切智慧,宣明子是同尊贵。
(五)借着圣灵无往不透,天人无数都无求;
围着羔羊,喜乐深厚,称颂他作“自永有”。
(六)现今新造何等满足,安息、稳固并喜乐;
因着他的救恩受福,不再受苦,不受缚。
(七)听哪!天上又发歌声,赞美声音又四震;
穹苍之中满了“阿们!”“阿们!”因是同蒙恩。

二、〈父啊,儿女称颂你名〉
“Father,Thy Name Our Souls Would Bless”
(一)父啊,儿女称颂你名,是受恩典的教训;
我们欢乐因你生命,已使我们归羊群。
(二)你所给的得救证实,远超我们的赞美;
我们的心现在直指你在天上的座位。
(三)因在那里,他为我们,预备永远的居所;
你将生命分给罪人,他为罪人谋解脱。
(四)永世虽久,不过就是:显明你恩的丰富;
好叫那些因你儿子?儿女者,来称祝。
(五)我们现虽未见早晨,却仍安心历世途;
等候他来提接我们,脱离死亡和坟墓。
(六)我们欢乐因你自己,就是我们的“永分”,
像你儿子,同他一起,享受光明的早晨!
(七)哦,求圣父因他慈名,保守我们在这里,
无忧、无虑,随他而行,直到同乐在那地。

乔治穆勒的信心生活
(本文摘自http://members.fortunecity.com/mschiang/muller.htm)

穆勒乔治 ( George Muller 1805 - 1898 ) 生于法国,幼年迁居英国,青年时代活在不信及罪恶之中,悔改后因献身孤儿院工作,闻名于世。

在英国不列斯多的阿斯列山顶,耸立着一些巨大建筑物,那是两千多孤儿的家,建筑及维持这所孤儿院的经费,高达一百五十多万英磅,完全靠赖信心的祷告而得。穆勒乔治论到这项神迹时说:〝 神答允我的祷告所赐下的金钱已有七百五十万元美金,我们一年需用二十万美金,这些钱都在需要时来到。没有任何人能说,我向他要过一分钱。我们没有委员会,没有劝募员,没有议案,没有生息的资本,全是藉信心的祷告而得。〞(Charles R. Parsons着:[ 与穆勒乔治相聚一小时] [ 七面 ])

他的孤儿院前后收容了一万多名孤儿,训练及教育他们之后,才送他们到世界中去从事有用的工作。除此之外,他还从事其它的慈善工作,需要金钱,关于这方面,他写道:

" 我已将我自己置于一个没有钱财剩下的景况之中,而在此景况中,不仅要供给两千一百人的膳食,还要供给他们其它一切需要,还有一百八十九个国外布道士需要帮助,但手中无金钱,又有一百所九千学生受教育的学校要全部维持,而毫无分文.每年还要分送出去四百万单张,及几万本圣经。(同上二一,二二面)

穆勒乔治如何获得金钱,已是西方基督教界所熟知的事。可用他的两次经验说明他的信心及他祷告生活的单纯及深邃:

" 一八四四年九月四日----今天早上,我手中只剩下一分钱。亲爱的读者,请想一想,一天开始时只剩下一分钱。试想,有一干四百人要吃饭,请你这位薪水微簿,有六个或八个孩子的可怜的弟兄想一想,还有不是工人阶级的,但是钱财也是有限的弟兄也想一想这事!在这样的试炼中,你岂不也是要行我们所行的么?主难道爱你们较少么?祂爱祂所有的儿女岂不是像祂在约翰福音十七章二十至二三节中所说的,像爱祂的独生爱子一样多么!或是我们会优于你们呢?〞(同上十九面)

〝四月十三日----这是自从一八四六年五月二十六日迄今第二次为这些事情的钱财完全用尽。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再靠赖信心及祷告。我有任何需要时的救助办法是,将我的要求告诉 神,然后相信神因为祂爱子的缘故,已经垂听了我的祷告,并留意神对我祷告的回答,并完全期待这些回答。我也特别请求四位弟兄帮助我祷告,就是四个学校的校长,因为除非 神赐下金钱,下一周就不能发薪水给他们。〞(穆勒自传二二三面)以后穆勒乔治讲到金钱如何按照需要,大量地或少量地,在不向人筹募的方式下,自动地进来。他决心绝不向人要求捐钱,免得感到他在依靠人,而未依靠 神。他说:〝只要还有一些自然而有的盼望,就不会像一切希望都无之时那样生发出信心,困难越大,信心越容易。〞

Parson的书中记载了穆勒乔治如何恒切祷告,及他花费在祷告中的时间;〝他告诉我,他为他的讲题祷告,比任何别的事多,并且他说他虽然整周祈祷,他常常在走上讲台的阶梯时, 神才将他要讲的经文给他。“

〝我问他花在祷告上的时间多吗?

〝 *每天几小时,但我是活在祈祷中,我走路时祈祷,躺下时祈祷,起身时祈祷,神总是听见我的祷告,祂答应我的祷告何止千万次!我一旦确知一件事是对的之后,我就永不放弃。*

〝这些话都是在喜乐的声调中讲出来,其中含有得胜的欢快,他的容貌焕发着神圣的喜乐,他讲的时侯从椅子上站起来,走到桌边追。〞

“ *由于神垂听了我的祷告,数以千计的生灵获得拯救。*他继续说:*我会在天国遇见这些成千上万得救的人。* 〝他停了下来,我也不作声,然后他继续说: *重点是,未见到神应允之前决不罢休。我已为两个人祷告了五十二年,这两个人是我青年时代一个朋友的儿子o他们现在还没有悔改,但他们必会悔改!他们如何会不悔改呢? 有耶和华不变的应许,我信靠它。神儿女最大的缺点是,他们不继续祷告,

他们未曾不停地祷告;祷告不恒切。他假若在任何事情上寻求神的荣耀,就应该不停地祈祷,直到获得答允。*〞

穆勒乔治如此完全信靠神,他甚至将他祈祷蒙垂听的经验,比为一条属灵规律的建立,正如科学家建立一个物理及化学的定律一样。他讲到这条属灵规律的观念时说:

〝假设二十五年天天作物理及化学实验所得的结果都一样,而这项结果又不能用过去所已经证明的定律去解释,我们要得到何种结论呢?只能有一个结论,而那是科学家都会同意的。他们都会宣称,一条新规律已经发现,并会依照这条新规律修改他们的理论。对我说,现在这件事,依照所有的健全哲学原则,我们必会获得相同的结论。这些事实的规律就是救主必垂听出于信心祷告的应许。没有甚么理由,可让我们假设,穆勒乔治及他的同工的情形有甚么特别或例外。我们不能怀疑,在同样情况下, 神不会为其它有信心的基督徒行同样的事。〞(穆勒乔治着〝信靠的生活〞英国版二七面)

虽然,穆勒乔治以靠祷告维持孤儿院出名,但是他也是一个敬虔的圣经学者及讲道人。他看重圣经超乎一切别的书。他说:〝我第一晚上将自己关在房间,默想圣经及祷告时,短短几小时中,我学到的,比我过去几个月中学到的还多,但是那特别的不同处是,如此,我的心灵真正获得了力量。〞(穆勒乔治自传三三面)

一八九七年,穆勒乔治被邀请在英国及国家圣经公会大会中证道,但却不能参加。他在回答中说:他爱圣经,并且,他已读过圣经一百多遍,并说,借着他分送出去的圣经,已有成干上万的人认识耶稣。他的圣经研究经验,使他少于研读圣经注释:〝我发现读圣经注释会使头脑装满许多观念,常常也可装进 神的真理,但是,当圣灵教导时,借着祷告与默想,心灵就获得了帮助。前一种知识常使人自高自大,并且,当另一本注释有不同的意见时又常被丢弃,而且在付诸实行时,又毫无功效。但后一种知识,则通常会使人谦卑,带给人快乐,领人更接近 神,并且,这样进入心灵之后,就成为我们自己的,通常也会实行出来。〞(穆勒乔治自传二二,二三面)

在穆勒乔治一生中有一个时候,他的生活重心从祷告移转到神圣言中所能获得的资源上。这是他灵修生活上一种重要的改变,虽然如此,他的祷告并未减少。他的祷告多是接受圣经所启示的 神的应许,教训及力量。他的经验在他灵修生活中如此重要,他曾在下面的话语中美丽地,详细地描写出来:

〝我现在比任何时候更清楚地看出,我每天第一个要做的伟大的主要的工作是让我的心灵在主里快乐。我最先要关心的不是我能为主做多少,如何能荣耀主,而是如何使我的心灵快乐,如何使我里面的人得看滋润。因为我或要设法将真理放在末悔改之人面前,我或要设法使信徒得益处,我或要设法安慰忧伤的人,我或要在这世界中用其它方式表现出是 神儿女的作为,但是我若未在主内获得快乐,没有天天让我里面的人得着滋润,得着力量,我从事这一切服务时,就可能在不对的心灵状态垄之中,在这之前,至少十年,我灵修的方式是习惯式地早晨起身穿衣之后就祷告。但现在我看明,我必须做的最重要的是研读 神的圣言,默想祂的话,好使我的心灵得安慰,鼓励,警告,责备,教导,并且因此,籍看神的话,当我默想它们的时侯,我的心灵就可被带入与主的实际交通之中。

〝因此,我开始在清晨默想新约圣经。在我简短祈求祂赐福祂宝贵的话语之后,我就先开始默想神的话,到每一节经文中去寻求,要从其中得着福分,但不是为了公众布道,不是为了要用这些我默想的经文讲道,而是为了我自己的心灵得着粮食。我得到的结果总是这样,不到几分钟,找的心灵就被引导或认罪,或感恩,或代求,或祷告,故此,我虽然只是默想,不是祷告,但是不久就会自然进入祷告之中。

〝当我这样经过了一段或认罪,或代求,或恳求,或献上感恩之后,我再继续读下一句或下一节,这样继续下去,我就将所有的经文依经文的领导化为为自己或为他人所献上的祷告,但是那一直摆在我面前的默想的目标是为了滋养自己的心灵,结果总是有许多认罪,感恩,恳求与代求,搀杂在我的默想之中,并且我里面的人几乎必然,甚至可感知的得着滋养,得着力量。到了早餐之时,除了极少例外,我的心灵即或不是处在快乐状态,也是在完全的平安之中。这样,主也喜欢在不久或在以后告诉我分给其它信徒的灵粮。因此虽然我默想圣经不是为了公众布道,只是为了我自己的心灵,但是实际上却是。

〝用这种方式,我又将到露天散步结合在一起,散步一小时,一小时半,或两小时,在早餐之前,在田野里,在夏日,若觉得走路太乏,就在阶梯上小坐一会儿。我发现这样在早餐之前去一面散步,一面默想,对我的健康十分有益,我现在已养成这种习惯,当我到露天散步时,通常都带一本字体清晰的新约,那是我除了全本圣经之外专为这项目的而预备的。我发现我这样在露天消渡,于我有益,但以前却不是这样,因为没有这种习惯。我从前认为花时间散步是一种损失,但是现在我发现非常有益,不仅对我的心灵,也对我的身体有益。当然,这灵修的事不一定要与早餐之前的散步连结在一起,各人必须依照自己的力量及其它景况而作决定。

〝因此,我从前与现在的不同点是,从前我起床时,我立即祷告,通常将早餐之前的时间全用在祷告上。我总是以祷告开始,除非我感到我的心灵特别荒凉,在那种情况下,我就读经先滋润心灵,或奋兴我里面的人,然后我才祷告,但是结果如何呢?我常用一刻钟,或半小时,甚或一小时跪着祷告之后才会感知自己获得了安慰,鼓励,心灵的自卑等,并且常常在前十分钟或十五分钟,甚或半小时,心思游移不定,不能真正祷告,但现在这种方式,我就很少再有这种心思游移不定的痛苦了。因为我的心灵为真理所滋润,与 神有了实际的交通,我与父谈话,与我的朋友谈话(虽然我有罪不配)谈论祂在祂宝贵圣言中所讲论的事。

〝现在我常感奇怪,为何我不早些明白这一点。我从未在任何书上读过。没有任何人在公众的证道中将这事故在我跟前,也没有在与弟兄私下谈话中,讨论过这件事。但是现在, 神既然在这方面教导我,它已对我十分清楚,神儿女每天早晨的第一件事是为他里面的人获得灵粮。正像外面的人,需要进食,才可继续工作,并且我们是在早上先进食,因此,里面的人也该一样。正像人人都必须,我们也该进食,可是里面的人的粮食是甚么呢?不是祷告,而是 神的话,并且不是简单地读神的话,只让它们从脑海经过,像从水管流过一样,而是要思想我们所读的,默想它们,将它们应用在我们的心灵上。

〝我们祷告时,向神说话,但是祷告若要继续一段时间,不止于形式,就需要一股力量,或虔敬的热诚,及适当的时机,故此,这种心灵的操练最有效的时候,乃是在里面的人已经藉看默想 神的话,感到神正对我们说话,鼓励我们,安慰我们,教导我们,使我们谦卑,或责备我们之后。故此,我们虽然在灵性上总是这样软软弱,我们可以借着神的福分而获益,而且,我们愈软弱,我们越需要这种默想,以加添我们内心的力量,这样我们就不会害怕心思痪散,不会像不先作默想就作祈祷时的情形一样。

〝我如此详细地讲到这事,乃是因为我已感知我从其中获得了极大的灵性的滋润与益处。我要亲热地,郑重地恳求同道们思想这件事。我要说,这种方式的灵修,藉看 神的赐福,乃是我平安度过各种更深试炼时的帮助与力量的根源。现在经过了十四年的实验,我可以用敬畏神的心,全心地推介。除此之外,我通常会在家庭礼拜之后读一大段 神的圣言,同时我仍然有经常读经的日课,有时读新约,有时读旧约,而如今已超过二十六年,我已证明其福无穷。我也在那时或在一天其它时候,分出另外的时间专为祈祷而用。

〝当人们心灵在早晨获得了滋润,快乐,与毫无心灵准备就去应付工作,试炼,及这一天的试探,其间有看何等的不同啊!〞

穆勒乔治伟大的信心及单纯的信靠,在他办理孤儿院的工作上十分出名,但是-他为讲道祷告,超乎一切其它工作。因为他是一个圣经学者,也是一个传道人。他发现,他为了祈祷,必须天天集中心思,他更发现天天清晨到田野读经散步一两小时,专心默想每一节经文以获得最大福分,正可以给他如此的领导。他的默想不久就化为祈祷。他如此获得力量之后,就预备好,可以从事这一天的服务,这一天稍后,他才专为他献身服务的孤儿院的需要而祷告。

乔治穆勒信心事奉的日记
(本文摘自http://www.cbible.net/testi/wf/wf-11.htm)

七月二十八日。前几个星期我们没钱给舍监和女导师的上期月薪,结果惟有每周支发。我和C弟兄近来曾经几番为入款而祷告,但这时我们窘极了,以至,若今天不蒙主奇妙的帮助,我们连每周的薪水也支不出。今夜,除了有人给我们一镑银外,另有一位弟兄带来八镑,是他的几个工人每星期自愿积一便士总合而成的。这笔钱已积了好几个月,现在,正当我们需要的时候,这位弟兄受感动就把它带了来。我的信心因这件事更大大地越加了坚固。今日以前,虽然我从未怀疑过主的信实,但我总不明白他近来所赐的仅足所需,究竟有什么用意;我有时想,也许因我不够忠诚,他的旨意是把我工作范围缩小;可是我如今明白了,虽然我确是无用,他之所以要我们多多恳切祈祷不外是叫我得着帮助时更加特别感谢。

十月一日。上星期六我们又窘极了,要早一星期付清薪金,却不够钱,少了一镑;但是,有一位姊妹因父亲死了,没有来领钱,第二天我们收到的钱便已多于需要付她的。为了近来接二连三的帮助,我们就毫不迟疑扩大我们的工作范围;我们需要多设一间男校,这几月来收到了许多要入学的申请书。

威尔逊街第二房子

十月十九日。经过多番祷告之后,我今天终于雇用了一位姊妹担任婴儿孤儿院褓姆之职。很久以来已有足够钱开始这件工作,也收过好几个申请书要求收容婴儿的,但是今天才遇到一个适合的人。

十月二十五日。也未有经过什么麻烦,单凭神的恩手,我们今天找到了一间十分适合作婴儿孤儿院的房子。就算我们是有一笔巨款来建房子,也不会建出一所更适当的房子来了。很明显的,神的恩手在这些事中都有份。凡事情大小,真是千万要放置在神手中──他安排的一切都是好的!假如我们的工作也是他的工作,那么在这工作上是一定兴旺的。

十一月三十日。大概因为紧急的事故多的缘故,我好久以来没有为我们的进项祈祷。但昨天早上,为了需钱极急,我恳切地对主求告,主听了我,使一位弟兄给我十镑。他已经几个月有意给我这数目的钱,但一直都因筹不出款来,不能给我。刚巧我们最需要钱的时候,主赐他金钱,我们就此得着帮助。除了这十镑外,昨晚我又从一位姊妹接到一封信。附着五镑;我从未见过这姊妹,但神曾数次使用她供给我们的需要,她信里这样写:“我近来这样念念要送点钱给你。以至我感到你一定有所需,主藉此恩待我使我作供给你们这需要的帮助。所以我附寄上五镑,是我家中目前仅有的;假如你再有所需,请通知我,我自会再寄同等数目给你。”除了上述两个奉献外,我还收到三镑三先令。

第三所房子

一八三七年十月,租定第三所房子,豫备收容男孩,可是邻居大大反对,不愿附近有孤儿院。穆勒谦卑的放弃这所房子。经上说:“若是能行,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罗十二18)。他相信主必另有安排,不久在一院二院的同一街上租到了房屋。

十二月三十一日。三间孤儿院中目前共有八十一位儿童,有九位兄弟姊妹看顾他们。那就是说每天吃饭的有九十人。而学校中所需的更多,尤其是以主日学校?然:日学中已达三百五十人;主日学也有三百二十人了。主啊,你的仆人真是穷乏人;但他倚赖,对万人因夸耀;不要使他蒙羞受辱!不要人说:那都是徒有热心的。

一八三八年

七月十二日。从孤儿院的创立,直至一八三八年六月底,主丰富地供给了约一百个人的需要。然而,如今时候到了,这“孤儿之父”要用另一方法对孤儿们表示他的特别看顾。十二个月前所有的现款是七百八十镑,目前只有二十镑左右;但,感谢主,我的信心比起先有多点钱在手中时,有增无减;自从我开始这工作,他就从未许可我怀疑他。因为主要人向他求问,又因为真正的信心要经过祈祷才可以显出来,我就与男孤儿院中的T弟兄诚心祈祷;除了我妻子和克莱克弟兄以外,这位弟兄,是惟一知道我们经济状况的人,他刚好来探望我。正当我和他祈祷的时候,夫卢姆地方的人送了一个孤儿来,并且那地方的信徒凑了五镑钱一起送了来。这样我们就在急需中得到了应允。虽然我们的现款已余不多了,但我们又通知七个儿童可以入来,并且打算再通知五个──我们盼望主会垂顾我们的需要。(这里可见主多么善待我们:正有所需之时,他就立即帮助,立即听我们的祷告,好使我们增加对他的信心,同时预备我们承担更艰辛的试炼。)

七月二十二日。晚上我在小园中散步,思想希伯来书十三章八节──“耶稣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当我默想到他不变的爱、能力和智慧等,我不期然对自己说:耶稣满有爱和能力已经供应了我需要用在孤儿身上的一切,他将会以同样不变的爱和能力供给我将来所需的一切。当我省觉到我们敬爱的主是永不改变的时候,我的心里彷佛有了喜乐的流泉。一分钟左右以后,我接到一封信,附着一张二十镑的支票。内里写着:“请你使用这点钱帮助进行你们圣经知识协会的工作,或帮助你们的孤儿院事业,或依主的指示用在他自己的事工上。这款子不大,但大致足够今日之需;通常主也是不过供给今日之需的。明天自有明天的需要,但也自有明天的收入……”。

八月十八日。我手中给孤儿的钱一文也没有了,一两天之间又会需要很多镑的钱。我的眼睛仰望主。(晚上写:)一位姊妹送来五镑。好久以前她开始储蓄她的首饰,打算变卖来帮助孤儿。今早祷告的时候她想到自己有这五镑现成银子,又没欠谁债,还要等好些时日才会变卖这些首饰,倒不如立即把这钱捐出来罢。因此就把钱带了来,也不知道我已不名一文,更不知道一两日间会需要许多镑。我的心灵真为主的信实重新大大得到鼓励!

八月二十日。十八日收到的五镑是作家用的,到今天又不名一文了。我仍仰望主。今早再恳切祈祷──知道又需要钱了,这一周内,至少也需要十三镑。今天的祈祷有了应允,一位素未谋面的住在克利夫吞的太太寄了十二镑来。可亲可爱的主啊,愿这于我又是一个新的鼓励。

九月八日。克莱克弟兄受引导,传了一篇信息,述说亚伯拉罕在创世记十二章里的行动,特别注意两个事实,就是当他因信走在神旨意里时,一切顺利;当他不信而悖逆主时,全数失败。穆勒听到这篇信息,应用在自己身上。他得到两个结论:第一,他不能抄袭小路或偏行己路,来解救危机。第二,他怎样蒙恩借着信荣耀主名,照样他也有羞辱主名的可能。原来当孤儿院需款甚急之时,他在银行存有二百二十镑,是人托他作别用途的。他最少可以暂时动用,解救目前危急。这种试探非常大,因为他熟识捐款人,知道他们十分关心孤儿院,他只须向他们稍微解释窘迫情形,他们必会同意随他移用。可是他立刻看出,这样作无异自找出路,而不等候主的拯救。同时也会养成恶习,倚靠自己的谋略,拦阻信心的长大。昨天和今天,我在祷告中提出了十一点理由,求神用?乐于帮助我的理由,我的心灵对此得到了平安。昨天,这种平安甚至达到圣灵中的喜乐程度。我应该指出:这几天的祈祷,主要是求主使我不失信心,我仰望神,他一定能给我帮助,我确信他必按自己的时候,用自己的方法,赐我帮助。

我向神请愿所持的理由如下:

一、我开始这项工作,是专为神的荣耀,就是要给人一个明证,神既然垂听祷告,供应孤儿的需要,就证明他是一位永活的神,在今天,仍然乐意垂听祷告。既是这样,他就必定喜欢赐下供给。

二、神既是“孤儿的父”(诗六十八5),就必定供养他们。

三、我既然为主耶稣的名接待这些孩子,就是在这些孩子身上接待主自己,给他吃,给他穿(可九36、37),因此他必定乐意眷顾。

四、这个工作既为坚固神儿女的信心而有,若神扣住供应,在信心软弱的人岂不因此犹豫;相反的,若神继续供给,他们的信心岂非因而增强。

五、若神扣住供给,许多仇敌就要嗤笑说,我们岂不早就豫言这种热诚终归无有么?

六、主若不帮助我,很多不够明白或属肉体之神的儿女会替自己辩护说,可以继续与世界结盟,照旧用不合圣经的方法,来获取捐款。

七、主知道我是他的孩子,是他所眷怜的;他也知道我不能供养这些孩子;因此他不会让我长挑此担而不来帮助我。

八、必定记念我的同工们,他们都专心倚靠他。若他扣住供应,他们会生厌倦。

九、必定知道,若无供给,我只得遣散这些孩子,使他们从圣经的教训中退出,重返他们旧时的伙伴中间。

十、要指出人的错误说,一件事工新兴之时可以得到供应,一俟陈旧,就无人顾问的错误。

十一、若他扣住供应,我真不知将如何解释他在这工作上所赐我无数奇妙的祷告答应,这些答应充足的指示我,是出于神的。

就是这样,这位谦卑的圣徒,六十余年之久,向神呼吁而得到应允。一切卸给神,因为他顾念你们(彼前五7)。

到了一八三八年秋季,穆勒开始觉得应当让同工们共负这个责任。凡参加工作的人,应当有分于祷告,这样他们才能得到真正的益处。为着神最高的荣耀,他们应该晓得需要之切,和拯救之真,使他们能够将一切尊贵颂赞归于他的名。于是他召集了在工作上有分的弟兄姊妹们,把内幕告诉他们,全无隐藏。他一面告诉他们,目前所处的窘迫情形;另一面吩咐他们,不用灰心,他深信帮助就要来到,他叫他们与他一同祷告。同时他也订定几条处理事务的不变原则,时常加以题醒;例如手头无款时,决不添购任何物品;然而又有规定说,决不容让孩子有任何缺乏,与其叫孩子忍受饥饿,寒冻,倒不如停止工作,遣散他们。任何需要都不准告诉外人,免得构成募捐嫌疑;而要单单倚靠永活的神。他恳求他们每日每时与神维持美好的交通,免得他们的不信和不顺服拦阻自己祷告的能力,拆毁他们中间的同心合意。

十一月二十八日。从经费来看今天是最困难的一天,但我今早祷告时,主使我坚定相信必得及时帮助。十二点锺时,我依常跟兄弟姊妹一同祈祷,当时的收入只有一先令,是昨晚一位无名氏留在孤儿院的,但由于急需,已用剩了不过二便士。我也听说有愿人免费清理婴儿孤儿院的锺,并且愿意替所有三院的锺经常修理。主在这等事上也给了鼓励,证明了他仍然看顾我们。查问之下,又晓得所有三院中都有足够正餐所需的一切,但男孤儿院和婴儿孤儿院都不够面包作晚餐,也没有钱买牛奶。我们真再窘没有了。我们同心祈祷,在主面前把我们的境况都简单无遗的陈诉了。祈祷时,有人敲门,一位姊妹就出去。两位同工兄弟与我一同开声祈祷后,我们又继续静默祷告了一回。至于我自己,我的心仰望主,寻找我们可以逃脱的方法,又看看我们除等待他以外,有没有别的不违良心的事我们可以做,来得点面包给孤儿吃。最后我们从跪处站了起来。我说:“神一定会救援我们的”。话还未说完,我就看见台上一封信,是在我们祈祷时递进来的。是我太太的信,内中有另一封信,附着十镑给孤儿的钱。前晚一位弟兄问我这回清理账目时,余额会不会像前次那末大。我只回答他,主要它多大就多大。第二天早上,这弟兄受了感动,记起孤儿,今早就送了十镑来,在我出门不久就送到我家,太太因我们的急需立即就转了来。如此我又能够支出六镑十先令作家用,把三镑十先令留来作房租。

一八三九年

七月十五日,星期一,今天又没有钱,孤儿的消费需要二镑七先令三便士。我真不知怎样找到钱来应付正餐和别的开支。我心灵有绝对的平安,确信会得着帮助,虽然我不知道会怎样得着。负责兄弟还未来到,到了下午,我就接到印度寄来一封信,是五月写的,附着五十镑的汇票,是给孤儿的。我上星期六跟负责兄弟谈过,最好是有五十镑,为了全部同工的薪水都已到期,三个糖浆桶又都空了,粮食仓也都空了,又需要几件衣服,和绵纱来编织。主恰好赐了五十镑,而且这钱也来得合时。

同日下午,我在一位弟兄的家会见了几个信徒,一位姊妹说,她想到我要为这许多人的需要操心,一定大有忧虑和重担;会这样想的断不只这姊妹。我想声明:我凭借主恩,从不忧虑。至于这些儿童,我早把他们交托在神手中。全部工作都是神的,我倒用不着挂心。就算在别的事上我有所欠缺,在这事上我也能够把全部重担交在天父手中。虽然到如今(一八四五年七月)已经有七年费用不足了,以致少有可以应付三天的经费;但我灵性上只曾一次觉得难忍,那就是一八三八年九月十八日,主似乎不听我们的祷告。但到了他伸出援助之手时,我才明白原来他使我们那么穷窘,不过在试炼我们的信心,而并不是他放弃这事工── 我的心就大大受激励,以致后来我不只不再怀疑主,而且在最穷窘中也不觉失望。我想我们的信心一定会再受试炼,也许会更甚于前;假如主不扶持我们,我们就会跌倒。

八月二十二日。早上散步的时候,我再向主提到我们的需要,深感他今天一定要帮助。这感觉是出于我们的急需,若没有帮助,我们就无法渡过这一天了。在我们极贫窘之中,要收集几件东西去卖,在我收集一些要卖的东西之后,一个靠做手工维持生计的姊妹,带了八十二镑来。这位姊妹觉得信徒必须依主耶稣的吩咐而行,主吩咐“你们要变卖所有的,周济人。”(路十二33);又吩咐“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太六19)。因此她从银行里取款,连同股票净得二百五十镑,分为三次交给我,用以帮助孤儿、圣经与传道机构、学校,及贫困的教友。大约两个月前,她给我一百镑,是卖了别的财产得来的;其中一半是给学校、圣经、传道等基金的;其它一半是给贫穷的教友的。今天拿来的八十二镑是她卖了最后的属世财产而得的。(即使过了二十九年后,这位姊妹一点也没有后悔当时这样做,只静寂的继续劳碌,亲手作工以求温饱。)

一八四○年

一八四○年八月间,这个祷告的内圈再予扩大,使在日校工作的弟兄姊妹也能参加,然而同样的原则严格的执行,不准把任何需要告诉外人。

这样作,带进了更大的祝福,尤其是帮助了同工的弟兄姊妹。他们同心献上恳切信心的祷告,只有神知道有多少工作的成效是由于他们的信心、代祷和舍己。许多危急因着他们的奉献得以解脱;他们所能献上的纵然不多,所付的代价却非常之重。他们所给的,有时如同寡妇的两个小钱一样,投上了他们养生所有的。不只最后一文已经摆上,甚至首饰珠宝,祖传珍品,久藏美物,都如马利亚的玉瓶一般,打碎在主耶稣脚前,当作甘心祭献在神的坛上。他们把一切节省下来的都献上,而且时常超过所能节俭的奉献给主,好叫神的家中有粮,他的小子不至缺乏。所以这个工作,不但是穆勒的事奉,也是他们的事奉。因为这样的施舍,他们都在祷告上找到新的力量、把握和祝福。正如他们中间的一位所说:“除非我先献上所有,我觉得不该有何祈求。”

他们有同一的心灵,同样的脚踪。某次有一位绅士偕几位贵妇参观孤儿院,见有这么多的孩子需要照顾。内中一位贵妇问男院的褓姆说:“当然他们不能维持这些工作,除非他们有充足的存款。”那位绅士也接着说:“你们总有很丰裕的存款罢?”褓姆安祥的回答说:“我们的款项都存在不能倒闭的银行内。”这样的答复,引出贵妇的眼泪,也汲出绅士的五镑。这是一笔十分需要的捐助,因为当时手内已无分文。

一八四○年九月二十一日,有一段特别又简单的登载,如同婴孩说话一般,但可说是字字非常宝贵:“为着表示他的不断看顾,主替我们兴起新的帮手。凡倚靠主的人,必永不惊惶。有些人帮忙一时,就在主里睡了;有些人事奉主的心渐渐冷淡了;有些人纵仍愿意帮助,却不能继续了;也有人另有安排,觉得别有呼召。惟有倚靠神,单靠永活的神,我们就超脱失望,超脱弃绝;任何死亡缺乏,爱心冷淡,或者另有呼召,都不能影响我们。何等宝贵,我们能够有所学习,甘愿在这世上独与神站立,并且深知我们不致缺乏任何好处,只要我们行事正直。”

一八四一年秋季,神乐意赐给他们一个信心的最重试验,情形较已往任何时期来的艰难。数月前供应还是源源不息,但是现在每日每餐必须仰望神。祷告纵仍不断献上,帮助却有时似乎迟延,因此大家感觉这是神特别的恩典,穆勒和他的同工们竟能相信到底。他和他的同工的确蒙神托住,他们毫不摇动,安息在神的慈爱里。有一次,一个贫穷的妇人奉献两个便士,她说:“这是区区之数,但是我必须给你。”谁知这笔礼物十分应时,内中一便士适可凑足整数。恒久忍耐,就得了所应许的(来六15)。

一八四五年十月后,穆勒清楚主有引导,要自建院所。威尔逊街上的居民抗议孩子们的嗓声,尤其在游戏时的喧嚷。并且空场太窄小,不敷孤儿应用,排水设备太简陋,不合卫生条件。最好能有大片空地,可以耕种,使男孩们有户外工作的机会。若能找到合式的地点,建筑合用的房子,各方面当大有益处。但是相反的理由也经过仔细考虑!要觅地自建,需要大笔款项;设计和建造耗费时间和精神;每步工作都需要智慧和监督;永久性的建筑物是否与神旅客的生活相称?不断的祷告带进一种平静安稳的信念,反对的理由都一一抵消。神若是为这项工作供给巨大金额,岂不更显示祈祷的能力么?一块广大之地,虽在最初需要数千英镑,但是神的孩子何必泄气,因为天父是非常富裕的。当他和同工们天天等候在神面前的时候,他们的信心逐渐加强,直到满心相信帮助即要来到,不久穆勒对这件事有着十分的把握,那所房子似乎已经竖立在他眼前了,虽然五周之久未曾收到一分文。

同年十一月,他得着他的老友戚伯门的鼓励,叫他放心前进,可是勿忘逐步寻求天上的智慧,使建院的计划完全合乎神的心意。为建院特别祷告三十六天后,在一八四五年十二月十日收到首笔奉献,计一千英镑。三日后,在伦敦一位基督徒建筑师自告奋勇,愿意负责设计并监工。豫计全部购地建屋经费,约需一万至一万五千镑左右,外加每年经常开支数千镑。穆勒一贫如洗,怎敢尝试这种巨大计划,岂非因他的信心和盼望都在神那里么?他并非为自己图谋大事,他所以进行,是因为他深深觉得,神要他这样去作。工程既然如此浩大,他更需要清楚看见神自己的手。因此他不发通启,只偶而向三位同心的弟兄题起而已。在他每天所查考的圣经上,他得到许多指示和鼓励,好像圣经特别是为他所写似的。例如,在以斯拉记开始,他看见神怎样兴起古列,下诏重建圣殿,并且供给需要。神又如何激动他的百姓,起来帮助那些上耶路撒冷的人。他就对自己说,这位神当然也能,而且必定照着他自己的方法,激动他的儿女来帮助建院一切所需用的。

不久他收到两件礼物,一是外国种子所编成的小口袋,一是用蚌壳制成的花朵,叫他出售换款。最宝贵的,乃是附有一节应许:“大山哪,你算什么呢?在所罗巴伯面前你必成为平地”(亚四7)。这句话比任何款项所带给穆勒的鼓励都大。

现在他开始仰望主引导他寻找一个合式的地点。找了四周,毫无结果;然而里面深深觉得不久主就要赐给那个地段,因此在一八四六年正月三十一日,周六晚间他这样告诉了他的同工们。在两天之内,他的思想转到爱希莱丘原,发现有数段十分合用。他两次拜访地主,一次赴寓所,一次赴办公处,都未能遇见,只留下字条而去。他认为其中必有神的旨意,就决定等候明日再说。翌晨他再访地主,在寓所遇见他。一进会客室,地主就说:“哎,穆勒先生,我早知你的来意。你想买我在爱希莱丘原的地。昨晚我作一个梦,梦见你来买地。那块地原价是二百镑一英亩,但是主吩咐我,不得向你要价超过一百二十镑一亩。你若愿意出这价,交易就算定规了。”十分钟内,合同签定。穆勒指明说,“因着小心跟随主,而不越过他的引导,我得以每亩少付八十金镑。”六天后那位在伦敦的建筑师正式表示负责一切设计并监工。周后亲自来不列司铎,看见这块地,宣称各方面都合理想。直到一八四六年六月四日止,收到建院的奉献二千七百余镑,与所需相差甚远。但是穆勒觉得神在自己的时候必有充分的供给。他已经为着建筑新院等候在神面前二百十二天,他决意继续等候,直到全数都已到手。六月六日收到奉献两千镑,翌年正月二十五日又收到两千镑。因此在七月五日建筑工程就开始进行。六个月后,等候在神面前已经四百天,因祷告而得到的款项有九千镑之多。新院将告落成,可以收容三百三十名孤儿,一万一千镑已经用去,尚差数千镑。但神的帮助超过了他的盼望,不只款项无缺,连新院的帮手也都有了安排。一八四九年六月十八日,孤儿院的工作开始十二余年后,孤儿们迁往新院。五周后接受新的申请,至一八五○年五月二十六日,院内已有二百七十五名孤儿,连同服务人员,共计三百零八位。

孤儿迁入新院未久,穆勒心里觉得不只三百名,应该有一千名孤儿同来享受属灵和属地的恩典。一八五一年还未开始,这种渴望已经长成决心。照着他凡事祷告的一贯习惯,他寻求印证,确知他并非跟随己意,乃是遵行神旨。有几点特别使他觉得有扩充的必要:许多申请无法收容,大批孤儿急需照顾,当时的贫民院道德沦落,要使无家可归的孩子可得属灵的帮助,同时他自己的心对扩充这件事十分平稳。正月四日收到一笔奉献计三千英镑,使他得到激励。然而他始终未曾向人题起扩充,甚至他的妻子都不晓得有这个计划,因为他认为要避免一切错误,就得先从神直接接受清楚光照,不被人的意见所迷蒙。到圣经知识社第十二期报告,他才透露扩充的计划。可是直到一八五二年五月间,他手头还只有三千五百镑,但是他在忍耐等候上已经学了功课。为着第一院的兴建,他等了二年以上;如果为了第二院须等更长时间,只要是神的旨意,他也甘心等待。雅各书一章四节大大帮助了他“但忍耐也当成功,使你们成全完备,毫无缺欠。”

至一八五六年五月二十六日,手中已有三万镑。于是第二院兴建,可以容纳四百人。接着有第三院第四院,和第五院耸立。至一八七○年整院已能收容二千名孤儿。

神的信实始终可靠,他的供应永无断绝。某次手中无款可为孤儿豫备早餐,忽有人在餐前来院,奉献捐款,足供目前急需。这件事记在报告上,证明神的信实,及时供给需要。不久这位奉献的弟兄前来,亲自述说经过情形。那天早餐前,他有事赴不列司托办公室,途中忽然想起,应该赴孤儿院,馈送一些捐款。于是转身向孤儿院走了四分之一里后,又停步自念,何等愚蠢,放弃待办公事,奉献可待他日。遂再转身向办公室走去,但是不久又觉得必须回头。他就对自己说,孤儿或者现在正有需要,神若差遣我去帮助,我岂可让他们缺乏?这种感觉非常有力,使他再转身朝孤儿院去,直到把奉献交出为止。穆勒说:“正像我慈爱的天父所作的!”先求神的国和他的义(太六33)。

回顾穆勒一生的工作,他曾亲笔写过一句话,足以代表他的宗旨:“我乐意献上我自己,例证祷告和相信能够完成许多事。”在五十九期的常年报告内,有这个统计:迄一八九八年五月二十六日止,日校共有七所,在校学生三百五十四人,自开办以来,全部入学儿童八万一千五百零一人。家庭主日学十二所,当年学生一千三百四十一人,开办以来,全部总数三万二千九百四十四人。另外帮助英国和韦尔斯各地主日学二十五处。当年学校开支七百余镑,创办以来,全部开支十万余镑。当年分发全部圣经和新约等,一万五千四百十一本,分发以来,全部总数一百九十八万九千二百六十六本。当年分发圣经用费四百三十九镑,分发以来,全部费用四万一千零九十余镑。当年帮助布道人员一百十五位,支出二千零八十二镑多,创始以来,全部津贴布道事业款二十六万一千八百五十九镑多。当年奉送书籍和单张三百十余万册,支出一千余镑,奉赠以来,全部费用四万七千余镑。当年孤儿人数一千六百二十人,开办以来,全部孤儿人数一万零二十四名。当年孤儿院开支二万二千五百二十三镑多,创办以来,全部用费九十八万八千八百二十九镑。总计六十年来全部用费,包括各项开支在内,高达一百五十万英镑。

读常年报告的人,不时发现有一位隐名的捐款人,数十年内不断奉献,记录上只称他为 "一个主耶稣的仆人,因着基督之爱的激励,寻求积蓄财宝在天上。”如果把这些奉献加起来,迄一八九八年三月一止,竟达八万一千四百九十镑十八先令八便士。这位捐款人就是穆勒自己,他将人送给他或者遗给他个人的款献上为主所用。他并不投资在地产银行或铁路上,他投资在神的工作上。他不像许多基督徒只献上十分之一,他的原则乃是除了维持极简单生活必需之外,全部献上。他自己的话这样说:“我的目的从来不是我能够得到多少,乃是我能给出多少。”难怪他离世后个人的全部私产,只值一百六十九镑九先令四便士,内中一百余镑乃书籍家俱等估价,只有六十多镑是现金,还在等候分送出去。在他的遗嘱里有一段极重要的话,作他最后的见证:“我不得不羡慕神奇妙的恩典,当我是个轻率虚浮的青年之时,就引领我认识了主耶稣,而且他一直保守我在他的敬虔和真理中,并给我极大的尊荣,使我能长久事奉他。”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加二20)。

有人问穆勒,他事奉的秘诀何在?他回答说:“有一日我死了,完全死了?”当他说这话时,他弯腰几乎碰着地板。“向乔治穆勒,和他的意见,倾向,嗜好,并意志死了,向世界和它的褒贬死了,甚至向我弟兄和朋友的赞斥死了,从此我只寻求怎能蒙神悦纳。”叫你们察验何为神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罗十二2)。

穆勒生平的事迹,证明他是近代少有的一个认识神的人。他不只在信心上,有了丰富的经历,给人莫大的帮助,就是在活在神面前,寻求神旨意的事上,也学了深切的功课,使人每读他日记中那些寻求神旨意的记载,就不能不被带到神面前。他爱神,且敬畏神,活在神面前,遵行神的旨意。他所以能那样有信心,乃是因为他活在神面前;并且他的信心所以能那样有能力,也是在于他明白神的旨意,照着神的旨意而信。他不是凭自己的意思,随便相信神。他每要作一件事,都是在神面前查看动机是否单纯为着神,神的话如何说,神的手在环境上怎样证明,而再三寻求,再三等候,察验再察验,证明再证明,直到清楚是出于神旨意的,方始进行。以下五点,是他每要定规作一件事之前,必查问清楚的:一、这是否神所喜悦的?二、这是否神要我作的?三、这是否神要我在这时作的?四、这是否神要我在这地作的?五、神在环境上是否有安排?因着这样寻求神的旨意,他既未限制神,也未越过神;而作了一个与神同行的人,为神的信实作了美好的见证。他虽然死了,他为神所作的见证仍旧说话。

穆勒信心见证的七个特点

(一)穆勒经常经历金钱上的困境,有时是长期的。

穆勒在个人,成百或上千孤儿,或他的分机构圣经知识社的经费,时常减少到只剩一英镑或一分,有时是零。故此,他们需要恒切地等候神,仰望他直接供应一切的需用。在事奉的一些期间,有好几个月或几年,他们的供应只能一个月供应到下个月,一周到下一周,一天到另一天,一小时到下一小时,信心在长期训练下,保持在活生生的操练中。

(二)他经历父神永不改变的信实

困难虽长及艰苦,但从未一次未得着帮助,饮食虽然简单但从未缺一餐,也没有一次需用或缺乏未得天上来的供应和支持。穆勒曾说:“不只是一次,五次或五百次,在这六十多年有几千次,我们手头的钱不够一餐之用,甚至连食物,金钱都没有了。但神从未一次令我们失望过,我们家人或孤儿从未饿过或缺乏衣物。”从一八三八年到一八四四年是特别困难的期间,但在需要的时刻,甚至到最后的时刻,供应就来到。

有一天,穆勒在他祷告之中觉得神要他回德国一次。他对神说:“有三件事,目前不能回去:一、若同师母去,三个孩子无人照顾;二、缺乏路费;三、需要一人代替管理孤儿。我不知道的旨意是否要我回去,如果是的,在这些事上就求预备。”在这以后,有一天,来了一个人,他认为托他管理孤儿院,再合适没有了;就对神说,有了一样,还有两件怎么办呢?不久又有一位师母要到他家住几个月,正好看顾他的孩子;第二样又有了。末了又有一人送他一笔个人费用(他从来不用工作的钱);第三样也有了。他就问神现在可以不可以动身。

(三)他经历到神作工在无数奉献信徒的心思、心肠及良心中。

如果我们辛勤地研究他所遗留下来几千页的工作记录手稿,必定大有收获。我们可以看到神感动世界各地信徒,按照神自己的方式,有时是大笔的捐助,按调整好的数目,在准确的日期或时刻供应他们实际的需要。实际来说,从地球的这一头到另一端,有许多人从未与穆勒见过面,也不可能知道他们当时的需要。他们却在关键的时刻被神感动,奉献出一些款项或提供其它急需的帮助。从无数次的例子中,当他正跪着祈求神时,答应来到是如此的切时配合所祈求的,巧合的解释几乎不可能,使人不得不承认神是一位听祷告的神。

下面记载一个便士的供应:

一八四一年秋,穆勒和同工们受到一个信心最重的试验,情形比较已往任何时期来得艰难。数月以前孤儿院中接到之供应还是源源不息;但是现在每日每餐必须仰望神。祷告纵仍不断的献上,帮助有时却似乎是迟延。因此大家感觉这是神的特别恩典。穆勒和他同工们竟能相信到底。他们确蒙神的托住,毫不动摇,安息在神的慈爱里。有一次,一个贫穷的妇人,奉献两个便士,她说“这是区区之数,但我必须给你。”谁知道这笔礼物十分应时,内中一便士适可凑足整数,购买急用的面包。另有一次,需要八个便士,豫备下一顿饭,可是手头只有七个便士。待开奉献箱,发现只有一个便士,刚合所需。

(四)他经历到熟悉于仰望那位看不见的,而不他求。

孤儿院每年的报告,使众人熟悉工作的历史与进展,使得每位奉献的人得知管家的工作,而非直接呼吁帮助。有时,因有很大的需要,穆勒觉得要保留不做例常报告,不让读者误为呼求帮助,免得失去伟大荣耀主的供应及保守。(例如一八四六──四八年报告中,没有一八四七年公开报告),在五月二十五,二十八及三十日他写道“几乎不够家庭开支”,“ 我们极其贫困等等”永活的神是这个唯一的保守者,无论是过去或现在。他不依靠世上最聪明,最有钱,最高贵及最有影响力的人。

单与神交涉的可能:

一次,穆勒先生刚从德国回来,在主的工作上遭遇极大的经济窘迫。数日之后,接到一位时常捐助孤儿院的弟兄来函说:“你所负责的工作有否急需?我知道你从不求人,单单仰望你所事奉的主;可是答复人的询问,似乎有点不同。这是正当的。我愿意晓得你目前工作上的经济状况,请你通知我,目前你需要多少,或者将来盼望多少?”此时穆勒手中只剩二十七便士,有数百孤儿需要供应,但他覆信说:“我感激你的爱心,同意你的意见,向人要款和答复询问确有不同。但在我们这一边,我觉得没有自由可以向你报告我们的经济状况,因为在我手里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乎领导一些信心软弱的人看见,单单与神交涉是可能的。 "覆信付邮之后,将祷告献给永活的神:“主阿,知道为着的缘故,我没有把需要告诉这位弟兄。现在,求再一次的显明,单单向吐露我们的需要是行得通的。所以求对这位弟兄说话,使他会帮助我们。”神感动这位弟兄,送来一百金镑。款收到时两手正已空空。

(五)他经历到诚实地接受并运用所有的捐赠。

他的工作是所有做神管家的榜样。当捐赠有任何不适当的情况,使得接受方面受到影响,不论当时的需要如何紧迫或不够,除非捐赠者的情况已被改正总不能接受。例如:捐赠团体有不合法的债务,欠了别人的债。捐赠提出一些限制拦阻了自由为神使用的原则。捐赠特别使用基金,为穆勒个人养老或机构将来使用。捐赠有明显贪图或不情愿,必要求他们减少奉献或退还。有些例子甚至是大笔款项,有许多团体被要求等候神的带领,更多的祷告,直到他们很清楚明白神的带领,才接受他们的奉献。

(六)他经历到极度谨慎,以免因在极端困难下疏忽,而使关心的大众受到伤害。

各种团体的帮助者,容许他们与孤儿院有更亲密的交通。使他们明白孤儿院的工作,不只是一般的服务性工作,而是让他们进入一同祷告及舍己的学习。假如捐赠者缺乏这种认识,他们就无法从事帮助,祷告及有智慧的牺牲。但这种连系是非常严肃,并且经常要求他们绝不对外公开,不只是在严重的危机,连工作的任何需要都不得对外公开。解决需要的一个,且唯一的方法是那位听人呼求的神。在特别重大危机中,特别小心,免得眼目从神转到人们身上。

(七)他经历借着祈求及信托神做大事,而信心胆量增长。

信心是因着人的运用而彰显出它的能力,所以祈求一百镑,一千镑或一万镑,是与祈求一镑或一便士同样的容易与自然。他既经过训练而对神有了信任,神也考验了他的忠心(信),所以神要求他把自己交出来,从早期,为神照顾二十位无家可归的孤儿,一年开支二百五十镑;直到供应二千孤儿,每年至少支出二万五千镑经费的境界。只有借着运用信心,我们得以持定在实际的舍己,另一方面来说,运用信心使我们失丧不信,使神的大能得以自由运行。

总之,穆勒一生信心的见证,是要帮助人相信“神是一位听祷告的神”,过去如此,现在更是如此。穆勒孤儿院的见证,不但见证了神的大能,也造就了当代许多传道人及信徒的信心。戴德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也为后来被神使用的传道人立下了按圣经原则、信心原则事奉神的榜样及模式。

关于被提的不同论点
(本文摘自http://www.ccbiblestudy.org/T-Rapture/Rapture-0.htm)

关乎基督徒于何时被提,可概分为四种说法:

一、灾前被提论(Pretribulation Rapture Theory):系达秘弟兄(J. N. Darby)所主张的,认为全教会应在七年灾难期未来以先,也就是敌基督即将出现之前都被提。

二、灾中被提论(Midtribulation Rapture Theory):教会要被留在灾难中遭受敌基督的逼害,直到神最后盛烈怒的七碗倾倒前才被提。

三、灾后被提论(Posttribulation Rapture Theory):教会要从头至尾历经大灾难,直到基督得国降临时才被提。

四、分批被提论(Partial Rapture Theory):作者则赞同第四种的说法,现归纳重点于下:

【分批被提论简介】在大灾难将临前,教会中得胜的信徒,即十四万四千位得胜者,将先被提到神的宝座。他们就是妇人所生的男孩子,也是先献给主的初熟果子(启二11;三21;十二5;十四1-5)。

在天上,他们藉羔羊的血和所见证的道击溃了撒但,并将之摔到地上。接大灾难降临,未获被提的信徒,即妇人其余的儿女,要受撒但、敌基督和假先知等的苦害(启十二17)。然而「晚期的得胜者」因之而兴起,他们为主站住,甚至殉道,得以在灾中被提(启十五2~4;十四13)。

至于大体的信徒因历经苦难的催逼,也逐渐「烤熟」成为熟透的庄稼(启十四14~16;利廿三22首句),就得与历代去世的信徒,于天使吹第七号时(已近大灾难末期),都被提在空中与主相遇(帖前四)。世上的国终成了主基督的国(启十一15),基督台前的审判也展开了(林后五9~10,林前三12~15)。同时,七位天使出来倾倒末后大灾,「可能」仍有少数被遗下的信徒暂留在这七碗之灾中作儆醒并看守衣服而不赤身的见证,直到灾后被提(启十六15;利廿三22)。

这见解的一大特点是阐释了为何得胜者与大体信徒这时必须被分开的意义。当连天使长米迦勒都无法打胜撒但时,谁有资格去打败牠,并将之摔下(启十二7~11)?谁又配被召入万王之王的军队,在哈米吉多顿大战中与羔羊一同得胜(启十七14;十九14),以致撒但被捆基督得国呢?这定规不是平日爱世界,对主不冷不热的信徒所能担任的。得胜者在灾前先一步被提,实在也是为全教会得以早日被提呢!

近代被神使用的仆人赞同「分批被提论」的有:戈怀德(Robert Govett)、蓝格(G. H. Lang)、潘汤(D. M. Panton)、彭伯(G. H. Pember)、赛斯(J. A. Seiss)、史百克(T. Austin Sparks)和戴德生(Hudson Taylor)等人。── 倪柝声《被提和灾难》


普利茅斯(Plymouth)

英国英格兰西南部德文郡(Devon)的普利茅斯,是弟兄会的发源地,故又被称作普利茅斯弟兄会。这里拥有275,000的居民,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该市遭到严重破坏,但经英国政府积极建设,现拥有全国第一流的商业,贸易和服务机构的现代化城市。附近兴起轻工业卫星城,该市亦是英国生产精密仪器,注油设备,化工和 机械的主要城市。(本文摘自http://o3.net/~fyc/weitin/UniversityofPlymouth.htm)

布里斯托(Bristol)

布里斯托为一座具有千年航运历史的海港城市,穆勒于1836年在此创立了第一所孤儿院,房子是租来的。1849年,他又兴办了一所新的孤儿之家——这次设在布里斯托城郊山上自建的楼宇里。到了1851年,在他照顾下的孤儿多达三百名,而工作还在大大地扩展。现在英国布里斯托城最大的孤儿院,就是他实际由祷告所得之永久的纪念碑。穆勒一生中,所收得为建筑孤儿院,或为维持孤儿院的费用的捐款,超过了一百二十五万镑;但这种捐款全是由各方自动送来的,莫勒从未向人募捐过一分钱。

除了穆勒的孤儿院外,布里斯托还有许多世界驰名的观光景点,从Clifton吊桥到大不列颠号(SS Great Britain)、布里斯托动物园、历史建筑、重要遗址,以及教堂和礼拜堂,这些都一再证明布里斯托的确拥有许多全球知名的观光名胜。出布里斯托城不远处,又呈现不同的风情,宁静的乡村小径、毗邻而居的农村房舍、豪华的乡间别墅,还有一些英国最令人惊艳的景致。

布里斯托大教堂(Bristol Cathedral)建于1140年,当时仅为修道院,目前已成为布里斯托历史、市民生活和文化的中心。大不列颠号是全世界第一艘大型的远洋轮船。世界知名的Clifton吊桥建于维多利亚时代,由当时工程大师Isambard Kingdon Brunel所设计,座落于Avon谷的悬崖,气势磅礡,象征布里斯托城的精神,而且每年成千上万的游客,慕名而来一睹吊桥的壮丽气势。Bristol渡船公司安排固定班次布里斯托游港的渡船,每40分钟一班。Harvey原本是建立于13世纪的酒窖,现在也已成为观光重点之一。(本文摘自http://hk.promotions.yahoo.com/priceline/030603/162/s4x3.html)

弟兄会二手书店(Chapter Two bookstore)

该店位于伦敦东区,为一专售弟兄会二手书籍的书店。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